評蔡英文的國際政治策略
評蔡英文的國際政治策略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以來,在內政議題的推動上,包括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廢除黨產、社會住宅、長期照護、同婚合法、前瞻基金等,不但沒有得到多數民眾支持,反而遭致民怨且造成各種不同族群之間的對立。另一方面,在國際與兩岸議題上,由於不接受「九二共識」,採親美、連日而遠中或拒中的不等距外交戰略,換來的不但是兩岸關係的緊張,更是國際空間持續的被壓縮。2016年9月27日「國際民航組織」(ICAO)年會遭封殺,蔡政府的代表無法出席;2016年12月21日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2017年1月12日奈及利亞政府要求台灣駐奈代表處「摘牌更名、遷出首都、削權減人」,並公開宣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2017年5月17日,立委盧秀燕揭露斐濟駐華貿易暨觀光代表處10日突然撤館,外交部表示,相信斐濟是因經費考量,調整駐館數目與人力,並認為斐濟是個小國,不足掛齒;2017年5月22日第70屆世界衛生大會(WHA) 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開幕,蔡政府未收到邀請函,無法以觀察員身分與會;2017年6月13日,巴拿馬在無預警情況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終結了107年的外交關係,並隨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屬建交公報。短短一年之間,兩個國家斷交,原本可以參與的國際組織也被排除在外,外交場域,蔡政府節節敗退,這絕非是壞到盡頭,而是骨牌效應的開始。過去一年,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無論對內對外政策、作為,不但沒有獲得民眾肯定,反而換來的僅是各種民調中對蔡政府支持與滿意度的比例不斷往下探底。
馬英九與蔡英文政府對外政策之比較
馬英九政府 | 蔡英文政府 |
---|---|
以九二共識為基礎 | 不接受九二共識 |
不統、不獨、不武 | 維持現狀,但何謂維持現狀,並未說明 |
兩岸全面交往 |
交往範圍持續縮小 |
親陸但也與美、日維持良好關係 | 親美、連日、拒中 |
由北京走向國際 |
由國際走向中國 |
從上表可以發現,馬政府與蔡政府在兩岸與外交上所採取的作為完全不同。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隨即主張兩岸互動將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主張不統、不獨、不武,兩岸在政經、文化、學術等各方面全面交往。此外,在國際上採休兵外交,不再與大陸在國際上競逐邦交國,並同時與美、日維持良好關係。在整體的對外戰略上採取「台灣要走向國際必先經過北京」的思維,而讓台灣有更寬廣的國際空間,也讓兩岸政府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有了更密切的交流與交往。在政治上,雙方從「互不承認」走向「互不否認」,讓彼此在協商談判的過程中,從過去的非官方互動形式走向準官方甚至官方的實際協商,不但雙方簽屬的協議增加,在議題上更是逐漸從經貿議題往政治意涵較高的議題邁進,嘗試挑戰深水區。其次,在外交上,馬政府採取外交休兵或活路外交,一方面與大陸進行良性互動,另一方面,也與美、日保持友好關係,而使馬政府有更多機會與國際社會互動,不但邦交國得以維繫,馬政府更因此能參與重要的國際組織,成為國際社群的積極參與者。
蔡政府在對外政策上的思維與作為正好與馬政府相反。蔡英文在2012年首次參與總統大選時便十分清晰地勾勒出她的戰略想像,那就是「由國際走向中國」。因此蔡英文2016年就任總統後,無論是在就職演講或是國慶演說,雖然透過各種不同語句表達兩岸「維持現狀」的堅持,但實際上說穿了只是假「維持現狀」之名,行獨台、台獨之實。換言之,她既不接受九二共識,也全盤否定了馬英九時期的全面交往政策。在對外關係上,蔡英文則採取親美、連日、拒中的作為,一方面試著拉攏美、日兩國以抗衡中國,另一方面也極力的與大陸劃清界線,兩岸關係的惡化都是中國大陸單方面的作為導致,而非民進黨政府的過錯。
觀察近日國際事務的發展狀況,美國川普當選總統已完全改變美國外交戰略,他既不願承擔全球化的責任而退出TPP及巴黎協定,更朝保護主義邁進而否定全球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國的崛起已成事實,當美國退出全球主導地位,中國正好填補空缺,並將維持全球開放及控制氣候變遷的責任一肩扛起,尤其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更讓日本在內的先進國家或國際大國紛紛改變戰略與中國親近。就如同安倍所言,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只要條件成熟將加入其行列。至於美國,川普也一改競選時對中國及習近平不友善的態度,而重新恢復對話,重建雙方互信。此次巴拿馬與中華民國斷交,美國除在言詞上敦促所有相關方進行具成效的對話,並避免升高緊張情勢與破壞穩定的行為之外,亦無特別站在蔡政府方面為其發聲之舉動。
所謂「善謀者勝,善變者贏」,《孫子兵法‧虛實篇》講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百戰奇法變戰》也講道:「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古知兵,舉動必先料敵。敵無變動,則待之;乘其有變,隨而應之,乃利。」為了擺脫歐巴馬政府重返亞洲政策在太平洋所築起的防線,北京採取西進的一帶一路政策;當美國以硬實力對付中國之際,中國則以經貿、技術及資金等軟實力予以迎擊,日本的對中政策亦然,從對中國一帶一路看法的改變即可看出其彈性。 兩軍對峙,領導人既要精於運籌帷幄,又要善於臨機應變,因為只有做到「因敵制變」,才能實現「因敵制勝」。從蔡英文上台,國際局勢面臨重大改變,如果她能遵循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接受「九二共識」,至少能讓兩岸維持穩定,兩岸官方能持續對話,在川普退出TPP之後,台灣仍可能加入一帶一路行列,創造台灣經濟利多。至於在外交上,台灣仍能參加國際組織,邦交國也不至於斷交,而極可能出現雪崩式斷交的窘境。然而蔡政府卻以模糊的「維持現狀」掩藏其對台獨的堅持,利用親美、連日以抗衡中國,殊不知美、日一貫採現實主義外交政策,以極大化國家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決不會為台灣利益而與中國交惡,至於中國,九二共識絕對是不可妥協的最低要求,任何立場位置的偏移皆無法為其所接受。
做為兩岸、外交的決策者,蔡英文並沒有適切的戰略高度來化解對外關係的危機。對於斐濟撤除駐台據點,蔡政府認為斐濟只是小國,因為人口少、因經濟考量才會做出這樣的動作,對台灣外交空間沒有危害;對於越南在一帶一路峰會跟中國大陸簽公報,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認為是看到中方龐大的資金跟技術,不足掛齒;對於巴拿馬與中華民國斷交亦視為中國金錢外交的結果,台灣絕對無法接受這種威脅,更有綠營人士認為,當其他邦交國皆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台灣就自然可與其他國家建交。這種荒謬、無知的言論與想法只證明蔡政府在處理外交事務上的無能,國際政治是強權政治,而且是主權政治,無論國家大小,就是票票等值。斐濟雖然人口不到一百萬,但也代表主權國家,斐濟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在對外關係拓展上,並不能以小國視之。至於巴拿馬更是與中華民國有超過百年的情誼,我國在過去又何嘗不是以金錢與技術援助巴國以維繫邦誼。這裡的重點是當兩岸能維持穩定,台灣才有更寬廣的國際空間,當兩岸關係緊張,台灣的國際空間自然受到擠壓,馬英九時期證明了前者,蔡英文時期證明了後者。除非台灣不需要國際空間,否則走向國際最短的路是經過北京,蔡政府第一年的對外作為證明從國際走向中國是一條走不通的死巷。◆
社論
國際政治
兩岸外交戰
賴清德與「親中愛台」
蔡英文和兩岸關係
歷史與課綱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