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課綱是台灣文化的終結者

吳昆財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


當2016年蔡英文就任後,她所任命的首位行政院長林全,第一號行政命令,就是迫不及待的馬上宣布廢除「歷史課綱微調」,由此可見歷史課綱對於民進黨執行去中國化有多麼重要。

對民進黨而言,在這場去中國化的思想鬥爭中,如何斬斷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歷史紐帶,必須透過學子們的歷史教科書為之,因為實行這種方法所費的成本最低,如同溫水煮青蛙,不太會引發世人的注意和反彈,不過卻能達到最佳效用。為此之故,從李登輝、陳水扁,迄至蔡英文,可謂是一脈相連不遺餘力,樂此不疲的進行剷除台灣與中國歷史連結的工程。也就是這些獨派人士嗅到花小成本,達到極大化的效果後,如今的蔡英文政府變本加厲,想一意孤行刨除台灣與大陸的文化連結。

從學術和歷史教育而論,這份新的歷史課綱充斥著諸多嚴重的缺失:

首先,去時序化:歷史學最重視的就是時間,它真真切切是一門屬於研究時間的學科,一旦缺乏了貫通的時間觀念,歷史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也因此歷史教育無非就是要給學子們呈現一種疏通致遠的歷史時間,讓學子們可以藉由符合邏輯時序的敘述,完全掌握歷史的前因後果,達成歷史教育的目的。可是新課綱卻捨棄歷史學的ABC,試圖逕行以「主題取代時序」,完全忽略無論是個別時間、社會時間乃至地理時間,都是以歷史時間為建構的基礎,否則事件歷史、趨勢歷史和結構歷史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尤有甚者,新課綱不但去除時序化,更是胡亂顛倒時序,舉例而言,新的國中課綱中F主題「當代台灣」裡,先談論「中華民國統治體制的移入與轉變」。其後在L主題「現代國家的興起」,分析「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這種時序錯置的課綱安排方式前所未見,令人瞠目結舌。

其次,課程政治化:無可諱言的,蔡英文政府之所以在施政滿意度如此低迷不堪的情境下,卻仍然選擇採取如此躁進的大動作,干冒天下之大不韙,企圖翻轉歷史課綱,把歷史教育完全政治化,無非就是要遂行台獨夢想,徹底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連結。例如高中課綱D主題「現代國家的形塑」,強調台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F主題「中國與東亞的歷史交會」,把中國放入東亞史;K主題「台灣與世界」,把台灣置入世界史之中。如此的課程設計,一言以蔽之,就是把中國視為外國,把台灣人和中國人分開。簡單講,台灣人未來可以是東亞人,可以是亞洲人,可以是世界人,但絕不能是中國人,這是民族認同的去中國化。

最後,去「中華文化」化:眾所皆知其實歷史與文化是一體兩面,而文化又是生活的代名詞,新課綱一則不再把17世紀那段漢人如顏思齊等來台移民與開墾,並植入漢文化的故事放進史冊,其用意就是要切割台灣與中華文化、信仰與生活等關係。

再則,新課綱甚至以第三者的角度,把中國文化視為和西洋文明一般,屬於外國的,也和台灣人無關,這種態度就如同洋人看對中國文化。易言之,至此新課綱,台灣已是旁觀者,它和中國文化彼此毫不相干。新課綱這種文化史觀的詭計,實際就是延續獨派政府的美麗糖衣:「多元文化與價值」,藉以取代傳統中華文化在台灣的主流價值。問題是若真要談多元、現代與西方文化,除了所謂同性婚姻的偽進步外,台灣又如何能與洋人等量齊觀,並取得超越洋人對多元文化的論述高度?當現代文化不如西方,而自己又選擇愚昧的放棄先賢們留給台灣的文化遺產時,最終的結局是兩頭落空。由此,台灣將繼少子化和人口老化,失去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之後,也終喪失文化紅利。

最後提醒國人這部新歷史課綱一旦付諸實行教育下一代,在台灣將會有一塊墓誌銘,上面書寫著傳統中國「歷史」、「民族」與「文化」的終結。這是一場歷史、文化與生活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