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巴拿馬與與中華民國斷交
論巴拿馬與與中華民國斷交
巴拿馬與蔡政府斷交並與中共建交,誠如馬英九前總統所言,遺憾但不意外,這主要是因兩岸僵局造成,可分幾個面向觀察。 首先,當然是兩岸在國際上的競逐,大陸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而台灣相反,致多數台灣的邦交國信心動搖。
巴拿馬情勢
美國在20年前將運河交給巴拿馬政府後,巴國經濟就快速成長,現已是該區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巴拿馬的華人估計在13-20萬間,是中美洲最大的華人群體,分為35個獨立組織。其中8萬人來自大陸,300人來自台灣,90%說粵語,說國語和客家話的則是新移民。
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許多大陸人憑著臨時簽證與短期居住許可取道香港逃到巴拿馬。當時湧入人數估計在9,000到35,000人之間。但近年一波的移民,教育程度比之前抵達的要低,已在當地造成華人群體的緊張。
外部因素也造成緊張局勢加劇,大陸與台灣政府競爭對當地華人群體的影響。雙方都為學校和別的社區場所的建築提供資金,捐獻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漢語教科書。
長期以來,長榮海運在巴國的投資甚大,旗下船隻多屬巴拿馬籍,對巴國的經濟貢獻甚大,也是台巴間維繫邦誼的重要原因。但自張榮發過世後,家屬為爭遺產爭執不下,長榮海運還到巴拿馬查帳。相對的,香港李嘉誠有意增加對巴國投資。過去幾年中,可能因台灣的支持力道有限,巴國並未在聯合國發聲支持台灣。
去年6月,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竣工,蔡英文應邀參加慶祝活動,但巴國早在北京、上海與香港設立商務辦事處,而大陸已成巴拿馬運河第二大用戶。
2013年開始,大陸在尼加拉瓜開建一條連結加勒比海與大西洋的運河。2014年12月,175英里長的運河尼加拉瓜大運河動工,長度為巴拿馬運河的三倍,可承載全球貨物運輸量的5%,帶來急需的就業和商業機會。
雖然北京否認參與HKND(運河承包商),但2015年1月,習近平承諾在拉丁美洲投資2,500億美元,在未來10年,可能增加到5,000億。大陸相當依賴來該地區的大宗商品,如智利和秘魯的銅礦、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的石油,以及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然而,建設運河的環境和社會成本可能是災難性的,目前因飽受批評而處於停工狀態,更增加了巴拿馬運河的重要性。
台灣的反應
巴拿馬與蔡政府片面斷交後,台灣內部各方出現不同反應。府方、外交部與陸委會不斷表達嚴正抗議,強調要一致對外。
所謂一致對外,就是要轉移目標與推卸責任,並要在野人士停止批評。在馬英九時期,以參與WHA為例,實已難能可貴,但民進黨無不強力批評政府喪權辱國,何曾一致對外?如今面臨斷交危機,就要在野黨配合演出?
目前橫梗在台灣面前的選項有限,而蔡總統「不在威脅下妥協」的論調,政府將重新評估兩岸情勢,會使台灣的道路更加崎嶇。若不妥協,那就只有放棄其至今的所謂「維持現狀」政策,而採改變「現狀」的路線,這是否將會導致比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後的情勢更加險峻?
蔡英文所謂維持「現狀」,只是一種障眼法,講一套做一套,如修改教課書,提名深綠人士為大法官,以及對國民黨的抄家滅族等。
此次北京與巴拿馬建交的方式是斷交與建交同時發動,而不像半年前預留了一些緩衝時間再與聖多美建交。
中巴兩國的建交公報中,巴拿馬共和國政府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雙方的用詞是「承認」一中原則的三段論法,這充分顯示巴拿馬配合的程度。
台灣的困境當然與美國有關。台灣在中南美與大洋洲還有17個邦交國,這些國家都十分容易為美國左右,若與大陸建交,哪天北京在當地設立偵查站甚至軍事基地,美國可以容忍?
巴拿馬的事例顯示,美國已經鬆綁,這不是無能就是無力的表現。台灣之所以還能維持這些邦交國,不能說沒有美國的因素,而美方當然只顧自己的利益。若美國真的放手,那將提供北京在外交上更多機會。
目前兩岸的情勢確實危急,是否還有機會挽救?若台北方面強調兩岸同根同源的立場,或可為台灣設下停損點?當前台灣外交的處境惡劣,若兩岸關係不改善,情勢可能持續惡化。
北京的對應
大陸《環球時報》18日以《蔡氏,可曾體會到過這種打壓?大陸人民體會過》為題,向蔡英文喊話,北京最近對台的外交打壓其實仍是為了維護一中原則與國家主權的完整。
冷戰時期,當時台灣更為兇悍地對待大陸,甚至還曾暗殺周恩來,以印製假人民幣方式干擾大陸的金融等等,也讓大陸蒙受重大損失,因此才有大陸人民體會過的說法。從這種立場與論述,可看出北京對台政策的一些新苗頭。
以《環球時報》文章的內容觀之,北京似有意將當前的情況加以淡化,並拿以往台灣打壓大陸的情況對照。即當時你還以更殘酷的方式對待我,那我現在如此作,並不為過。
該報首次使用「打壓」一詞,而非如官方所謂都是其他國家接受一中原則的結果,外國與台灣斷交理所必然,大勢所趨,立場冰冷,毫不留情。
北京確實不想把台灣逼到牆角,因此開始與民進黨進行另類對話,一方面,為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據理力爭,但仍試圖降低敵意,期盼理解,甚至動之以情,這也完全符合我們的傳統思維,避免物極必反、過剛必折。
當時兩岸外交鬥爭的國際格局,冷戰方殷,而與當前的情勢差異甚大。當時各國之間的交流與交往相對有限,但當前由於全球化影響,不但各國交往密切,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用過去冷戰的手法來對付對方,確已過時。
目前兩岸要加以轉圜的空間有限,因此,上述《環球時報》的作法,確實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仍有其相當的意義,仍盼鬥而不破,徐圖轉圜。
這讓人想起1960年代中蘇共的「九評」論戰。當時雙方由於戰爭與和平,以及世界領導權等議題鬥得不可開交,相持不下,經過1969年的珍寶島小型武裝鬥爭,才在1985年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上台後恢復友好,兩國前後文攻武鬥25年。
雖然兩岸與中蘇的情況差異甚大,若以此為鑑,難道兩岸也要走上這條道路?如今兩岸的實力此消彼長,台灣的籌碼日益減少,若此,蔡政府確實會陷入難以恢復的困境,確實應該加以警惕。
民進黨與共產黨沒有過節,《環球時報》敘述的內容,都是國民黨與共產黨鬥爭的案例,確實難以引起民進黨的共鳴。雖然如此,在有限的時空中,藉由不打不相識的模式,雙方還是可以藉此機會各抒己見,若蔡政府能退一步,放棄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台獨,回歸「九二共識」,才有機會海闊天空。◆
社論
國際政治
兩岸外交戰
賴清德與「親中愛台」
蔡英文和兩岸關係
歷史與課綱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