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誰主沉浮?

宋魯鄭
(旅法學者)


2016年英國退歐、美國選出特朗普,從而被西方許多學者視為21世紀的轉折點。只是未來走向何方,誰也不敢預測。確實,一百年前,誰敢猜想中國能夠重新崛起?就是20年前,誰又能想到西方會從冷戰後的巔峰如此快的衰敗?甚至一年前,誰又能想得到英國竟然能脫歐、特朗普竟然能借助民粹成為美國全球最富強民主國家的總統?

然而,如果以史為鑑,從長遠、宏觀的角度分析,我們還是能為未來劃下大致的輪廓。

一、沒未來國家:日本、俄羅斯、歐盟

日本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問題。即:人口日益加快的減少、嚴重的老齡化、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死亡率。

日本人口已連續九年自然減少,2016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日本人口減少創紀錄,下降了29.4萬人。按目前的速度,到本世紀末日本只有6,000萬人口左右。目前在東京郊區已經出現人死後無人居住而房子失修、坍塌的現象。

人口減少主要是少子化現象。這導致全國停辦的學校正在不斷增多。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停辦公立學校,2003年以後每年超過400所學校關停,僅2011年日本全國有474所學校關閉。

為了應對生源問題,不少包括大學在內的日本高等學府開始違規招生,如2012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法科大學院特別委員會工作組公佈報告,日本全國74所法科大學院當中,有18所在錄取考生時存在重大問題。

日本是全球人口老化最大的國家,日本從1970年代初,便步入老齡化社會,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佔整體人口比例為7.1%,經過40多年的發展,根據聯合國的《世界人口展望》,日本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趨勢最快的國家,2010年時日本的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經增至23%。預計到2060年65歲以上老人將接近全國總人口的40%。

人口老化導致醫療保健費、養老金、福利及服務費大幅增加。2013年11月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數據,全國醫療機構支付的傷病醫療費用總額和日本國民人均醫療費分別首次突破38.585億日圓和30萬日圓大關。其中醫療費用總額日本政府負擔額為14.8079億日圓,已經達到了占38.4%。同時2012年社會保障費達到了26.4萬億日圓,超出了25.7萬億日圓的稅收餘額,赤字達到一萬億日圓。為了應對不斷上漲的老齡人口和沉重的社保支出,日本政府從2008年開始一直使用發行國債的方式來填補社保缺口,財政開始面臨嚴峻的可持續性危機。

人口問題導致日本消費、勞動力不足,同時福利成本劇增。這直接限制了日本經濟發展。

俄羅斯歷史上曾多次決定歐洲的命運,也曾成為全球超級大國。它之所以未來退出大國舞台原因更為複雜。

首要的也是人口。俄羅斯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均壽命低。

俄羅斯人口於蘇聯解體前的1991年時達到最高點,當時人口為148,689,000人,隨後則進入十多年的人口負成長,每年大約減少0.5%的人口,表面原因為生育率下降及大量移民至他國,深層原因則是政治和經濟轉型同時發生但卻以失敗告終。至2000年代後期人口減少趨緩,2009年俄羅斯人口15年來首次回到正增長,該年增加23,300人。但仍然處於高度不穩定狀態。

俄羅斯成年男性死亡率高於歐洲十倍,成年女性高於歐洲四倍,兒童死亡率高於歐洲平均水準的二倍。 俄羅斯的出生率低於歐洲平均水平,與德國、希臘、義大利等國相差無幾。然而死亡率卻能與非洲相比。

數據表示:在世界範圍內,人口出生率是死亡率的2.6倍,而俄羅斯則是每分鐘有三人出生,五人死亡。據聯合國預計,到本世紀中葉,也門的人口可能超過俄羅斯。

到2009年,俄全國有140萬名中學畢業生,而僅計劃免費招生的教育機構的名額就有170萬,各地的入學考試也就失去了意義。

如果俄羅斯居民自然死亡率在近期不下降的話,到本世紀末,俄羅斯人口可能從目前的1.5億人銳減到6,000萬至6,500萬人。目前新一代俄羅斯人只能更替上一代人的60%。

其次,俄羅斯一直沒有一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主要依賴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出口以及軍工。這是從沙皇時代就沒有解決的問題。

大家可能記得,索契冬奧會開幕式上倒計時大屏幕僅僅到五就罷工黑屏了,開幕式必須創意般展示的五環只剩下了四環。全球注目之下接連發生這樣嚴重的硬件問題,絕不是組織上的原因,而是俄羅斯製造業實力的真實寫照。

前蘇聯在和西方的激烈對抗與封鎖中形成了偏重能源和重工業的經濟結構,也一直未融入國際勞動分工體系。對能源等原材料的過度依賴,導致在蘇聯時代,俄羅斯經濟就出現了大規模的「去工業化」現象,工業品不僅單一而且質量低劣。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上下形成了路徑依賴,既不願意搞創新,更不願意冒風險。這大概就是經濟學原理上的「能源詛咒效應」。

三是政治制度不管怎麼變化,都無法解決對強人的依賴。

1999年最後一天,普京成為俄羅斯的最高領導人。當時中國的國家領導人是江澤民。現在中國已經經歷兩次制度性輪替,進入到習近平時代,而站立在俄羅斯權力之巔的依然是普京。

俄羅斯的政治傳統過於依賴強人。縱觀整個俄羅斯的歷史,無論實行什麼制度,只要有強人,國家就強盛。否則國家就衰敗。同樣一套制度,在斯大林手上,就可以決定歐洲乃至世界的命運,在戈爾巴喬夫手上,幾年間就可以令國家解體。同樣是民主制度,在葉利欽和普京手上就截然不同。俄羅斯的普京現象也是傳統勝過現實政治制度的另一佐證。然而,一個過於依賴強人而不是制度的民族,大起大落式的命運就不可避免。假如現在沒有普京,俄羅斯會怎麼樣?試問20年以後,沒有了普京的俄羅斯會怎樣?

如果說經濟發展路徑依賴難以改變,那麼政治路徑的依賴恐怕就更無法撼動。

所以別看今天俄羅斯如此強勢,但西方仍然並不視其為真正的威脅,因為它既無自己的經濟模式,也沒有可持續的政治模式。

相對於日本和俄羅斯,歐盟則更為難解。

首先人類歷史上,歐盟這種邦聯型態的國家組成模式本就不可持續。或者解體,如前蘇聯解體時成立的獨聯體,或者走向一個統一的國家,如獨立後的美國。

目前看,歐盟解體的可能性要大於進一步統一的可能性。

這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歐盟先天設計不足。有統一的貨幣政策,但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雖然有條約規定的財經紀律:財政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國家債務不能超過GDP的70%,但實際運作中完全成了廢紙一張。因為財政支出不但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主權權力,而且還受各國選民無止境的福利要求制約。

二是各成員國條件差異太大。語言不同、民族性格不同、文化不同、而且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所以大量的東歐民眾紛紛湧向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地區,直接導致英國的退歐。比如南歐國家注重享受,甚至借債、造假維持不可持續的高生活水平。而在北歐和德國,卻高度勤奮、節儉和注重紀律。結果南歐等發生經濟危機,德國則為救助設置了苛刻的條件。內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受到衝擊。

三是無法解決幾乎同時發生的經濟危機、恐怖襲擊、難民危機、種族危機、民粹主義崛起。

這些危機同時發生的原因不是一句話兩句話所能解釋的,但最根本的還是制度:它既是問題產生的根源,也在問題產生後毫無解決之力。比如大眾民主選不出優秀的領導人,二流政治人物上台後要麼執政無方,要麼惹火燒身。薩科奇非要推翻隔海相望的卡扎菲政權,奧朗德非要主動的向伊斯蘭國宣戰,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直接導致了恐怖襲擊和難民危機。

二、有未來國家:英國、美國和中國

我們先看英國、美國為什麼仍然能在21世紀佔據一席之地。

首要的是國民勤奮。我2016年從歐洲去美國觀選,第一感覺就是各行各業都有一種高效的拚搏精神。超市的營業時間之長甚至都超過中國。這種感覺不是從歐洲去的還真未必如此敏銳。一個國家只要民眾勤勞,哪怕制度上有問題,國家也不會壞到哪裡。而一旦制度問題解決了,也能很快發展上來。

其次,英、美兩國對危機反應敏捷。這應該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共性。英國選擇了退歐,美國則選出了特朗普。且不說這種敏銳的反應是對是錯,至少它們對問題很敏銳。

英國退歐後不久,我去英國開會,一到倫敦就明白為什麼民眾會選擇退歐:一是經濟水平明顯高於歐洲本土,它有脫離歐盟的資本和動機。誰願意和一群落後於自己的國家生活在一起?如果是同一國,哪是責任,別無旁貸,但對其他國家就完全不同。二是在許多方面倫敦遠比巴黎要好太多。比如安全,再比如巴黎的髒亂。假如倫敦不想變成未來的巴黎,最好的選擇自然是退歐。三是倫敦街頭雖然也有不少外來族群,但相對於巴黎則實在是少太多,尤其是穆斯林。

其實英國對危機的反應早就有了,只是沒有退歐這麼震撼。比如2011年2月,首相卡梅倫就表示英國多年來推行的文化多元政策助長了極端主義意識型態,使本土伊斯蘭恐怖主義滋長。「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已經失敗。

可資對比的是德國。雖然早在2010年10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公開表示「德國試圖建立多元文化社會的努力已經徹底失敗」。然而,默克爾卻支持廣納難民政策,甚至當主要信仰伊斯蘭的難民釀成多宗強姦及性侵犯個案時,媒體基於政治正確而無進行大篇幅報導相關事件。明明知道問題的存在,卻選擇完全不同的政策,這就是英國為什麼有未來,歐盟卻沒有的很重要原因。

美國的種族危機、恐怖襲擊、經濟危機遠遠要小於歐盟,但卻立即選出特朗普當總統。雖然現在就對特朗普的政策成敗下結論還早,至少他是在針對問題施政,而不是如同默克爾一樣。

三是對穆斯林移民控制極為嚴格。英國退歐後更不用說,外來移民進入的大門已經基本關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雖然是移民國家,但他們一向只要兩類人:技術移民、投資移民。即有知識的或者有財富的。這兩個條件就把絕大多數穆斯林擋在外面。

在國際人道接收難民上也相當苛刻。美國不過才宣佈接收一萬人敘利亞難民,這和德國上來就是百萬不是一個級別。特朗普上台後還暫停了這項政策。同時還針對幾個穆斯林國家一而再的發佈禁穆令。加拿大突然改變政策接收難民也不過才三萬人,而且遇到國內很大阻力。能否真的執行也是未知數。

四是創新能力強。這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移民社會,鼓勵冒險;專利法健全,有效保護創新者的利益;研發投入高,則自然產出也大;市場規模大,能為創造提供足夠的回報,從而抵消創新過程的高成本。

五是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建立的世界體系:英國歷史上建立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三大殖民地,雖然它們都早已成為獨立國家,但種族、文化上的淵源和密切的聯繫則仍然牢牢維繫。這樣一個憑藉血脈和文化結合起來的體系,是任何其他文明所沒有的。除英國外,其他國家均資源極其豐富,假如未來世界能源短缺,互相支持將是它們必然的首選。

當然,美國自身也有許多難解的挑戰。比如黑人和主流社會的衝突、非傳統白人日益成為少數、中產階級不斷萎縮並已不到50%、體制日益僵化並退變成無效率的「否決體制」。假如美國無法化解,也將步俄羅斯等國的後塵,再難躋身一流國家行列。

最後一個有希望的國家是我們中國:僅僅憑藉它能傳承五千年至今的文明、而且能夠歷經遊牧、西方、全球化的衝擊而一再復興,就已經證明了它的可持續性的未來。如果和現在西方對比的話,它所面臨的、迫在眉睫的危機中國一個都沒有:經濟危機、種族危機、難民危機、恐怖襲擊、民粹主義上台。甚至中國是今天唯一一個沒有捲入外部一場或兩場戰爭的國家。這些都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要的,中國人勤奮、節儉,量入為出,重視教育。這些儒教倫理是中華文明能夠持續並且能夠一再崛起的重要原因。事實上,中華民族來到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文明都能迅速發展起來,更何況中國自己。改革開放之初李光耀就對來訪的鄧小平表達過類似的結論:海外華人當初離開祖國的時候都是中華主體民族的弱勢和邊緣人,都能創造如此的輝煌,更何況擁有如此之多優秀人才的中國本土。

其次是中華民族的實用理性傳統。無論是政治還是生活上,中國人衡量一切的標準是結果、是實踐,不是抽象的理論。這種務實本性成為中華民族能夠克服危機和挑戰的主因。比如中國不會因為李世民和朱棣的繼位缺乏合法性而否定他們的功績。同樣缺合法性的王莽被否定的根本原因還是他治國無方。在中國的歷史上,不會出現西方眾多菁英學者窮畢生之力研究一個針尖可以站多少仙女,也不會因為爭論耶穌是有神性(上帝之子)、人性(母親是人類)還是人神雙性而爭論以致於訴諸戰爭。

1997年當東南亞金融危機衝擊香港時,政府果斷干預。當時西方一邊倒反對,認為違反經濟自由主義原理。但中國並不為任何本本主義所動。21世紀初,中國銀行呆壞賬已經到了理論上破產的程度,但中國動用外匯儲備等多種方式化解了問題。這種作法,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上是找不到的。正是由於中國的這種實用理性,在面對問題時,可以不受任何框框束縛,迅速應對。這和西方今天一切以價值觀、理論來衡量現實而不是根據現實改變已經無法適應、解釋現狀的理論。

就是日本、俄羅斯、歐盟無法解決的人口問題,中國也照樣迎刃而解:既可以計劃生育,也可以放開二胎。如果還不行,就會進一步鼓勵。以我在法國生活十多年的經歷,雖然西方官方總是批評中國的計劃生育,但普通民眾還多抱理解支持的立場,甚至認為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只是他們的政府出於宗教、人權、民主理念的束縛而不能實行,而且還要打腫臉充胖子批評中國。歐盟面臨的種族危機,其實只要實行中國的計劃生育就很快得到緩解:本土白人自動計劃生育,其他少數族裔利用福利政策多生多育,不僅佔用巨大資源,而且還拒絕同化並要以自己的人口增長優勢成為這片土地未來的主人。既然本土民族都自願計劃生育,為什麼就不能上升到政策層面以緩解種族失衡問題呢?

當然對於中國來說,更重要的是通過繼承、借鑑和創新,已經有了一個適合自己的制度模式。一個政治中心(一黨領導)、人才長期培養和選拔是對傳統的繼承,任期制是對西方的借鑑,年齡限制則是中國獨創。

一黨領導,可以避免委託代理風險、制訂長期的發展戰略,全國選拔和長期的培養可以在產生成本不高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的選出最優秀的人才,不僅可以避免民主制度的政治平庸化還能避免大眾貪慾,定期更替則可以帶來新的血液,更避免政治強人的出現。

當然,中國模式還處於發展中,依然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困難,仍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創新。但其旺盛的生命力、活力和有效性已不容置疑。隨著歷史的發展,它只會以更大的成功得到更多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