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岸一家親」到「兩岸命運共同體」

評柯P上海「雙城論壇」

姜新立
(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第七屆台北--上海「雙城論壇」7月2日在上海舉行,柯文哲代表台北市前往參加。這是柯文哲以台北市長身分第二次到上海參加「雙城論壇」。「雙城論壇」是兩岸最大城市台北與上海之間的交流,雖然在定位上屬「民間交流」,但雙方參加的帶頭人物是「市長」,因此在性質上屬地方層級的兩岸官方來往與交流,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去年蔡英文上台執政並拒絕「九二共識」以來,兩岸和平穩定現狀已被徹底改變,尤其兩岸關係由冷和平走入熱對抗後,兩岸官方完全不來往,不但兩岸「熱線」拆除,連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的「兩會」(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來往也完全停擺。在這種政治難局下,民進黨在島內持續「去中國化」、蔡政府加速「反中」、「抗中」,致使「兩岸關係」困境完全無法解開。兩岸關係從去年蔡英文上台走到今天這種地步,幾乎可以說「無路可走」、「完全絕望」。在這種僵局下,這次柯P的上海之行,其第一層政治意義,對台灣而言,是兩岸關係從「絕望」中顯露出微弱的「希望」。

第二層政治意義是「國族意識」的昇華。就在這種絕望困境中,柯P的「兩岸一家親」觸動了北京「炎黃子孫血液臍帶」的「民族感情」,讓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所開啟的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在民進黨上台後台滬交流能繼續下去。在對待「兩岸關係」上,柯P理解「國族意識」的重要,至少知道如何使用「國族意識」作為打開已經關閉兩岸關係大門的鑰匙,就憑這一點,柯P要比蔡英文的「政治智慧」高明與圓融多了。

由「感性」走入「理性」

經過兩年,柯文哲的對兩岸關係的認識與思維已由「感性」走入「理性」,他在「兩岸一家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以此來對待兩岸,以此來解開一年多來兩岸關係的僵局。

2013年4月習近平在「博鰲論壇」上會見蕭萬長時提出「四點希望」,其中第一點就是希望本著「兩岸一家人」的理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當年10月習在印尼峇里島再次會見蕭時,把「兩岸一家人」改為「兩岸一家親」。2014年2月「連習會」上,習近平提出「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談話 ,正式將「兩岸一家人」關係定位為「兩岸一家親」關係。

習說,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傳承中華文化,「根植於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不管台灣遭遇到什麼風雨,不管兩岸關係歷經什麼滄桑,兩岸同胞始終心心相印、守望相助」。既然習說「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廣大台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大家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繫,情之相融」,自然兩岸關係是「一家人關係」,是「親人關係」,而不是「鄰居」、「朋友」,更不是「敵人關係」。

柯P取得通關「密語」

習在2013年2月26日「連習會」上當著連戰的面說,「大陸與台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2015年5月4日在北京會見朱立倫時進一步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五點主張」。只有在「兩岸一家親」與「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認知下,兩岸的經貿交流與合作才能比兩岸分別各自與其他地區國家進行的經貿來往要創造出更多的「雙贏互利」。

今天是經濟全球化時代,「互補」是區域經濟合作的內在動力源泉,大陸有土地、有市場、有勞動力、有自然資源;台灣有資本、有技術。馬英九時代,ECFA證明兩岸在經濟互補互賴,合作分工,而且雙贏互利。大陸如當初缺少台灣的資本與技術,「發展」不會像今天這麼好,台灣如不是「西向」對大陸的大量貿易「出超」,亞洲金融危機後便走入經濟絕境。由於「兩岸一家親」,大陸才對台灣「讓利」,由於兩岸是「命運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缺少其中任何一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便不算完美。總之,兩岸共存共榮,缺一不可;如果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甚至由「冷和平」走入「熱對抗」,甚或台灣把經濟政策由「西向」改為「南向」,脫離「兩岸經濟協作」邏輯架構,在經濟全球化下台灣必然走入「邊緣化」的命運。

很遺憾,蔡英文執政剛滿一年,台灣社會經濟下滑到「民不聊生」,這和她不承認「兩岸是一家人」,不要「兩岸一家親」,更不認為兩岸是「命運共同體」有直接關係。

柯文哲雖然一直未在口頭上公開表達接受或認同「九二共識」,但他呼應習近平的「兩岸一家親」與「兩岸命運共同體」,其實是以「呼應」習的政治話語代替體現北京的「一中」理念。有了這樣的「呼應」,無異取得進入大陸的通關「密語」;有了這樣政治通關密語,「柯張會」才能登場。

「突破僵局、平安歸來」

「柯張會」顯示這一次「雙城論壇」的政治意義已超越「兩岸城市交流」。從去年5.20後,兩岸官方便無來往,海基會與海協會的「領導人」也不來往,因此這次「柯張會」是兩岸關係冷凍下兩岸「官方」交流互動的新起點,顯示對岸不願意見到兩岸關係持續惡化下去。「柯張會」既給蔡政府造成壓力,也給蔡政府一個反思啟示:要從兩岸人民的利益出發,不要意識型態無限上綱,不要為一己的政治權力把「兩岸關係」當政治棋子玩弄,要放下政治身段,努力尋找兩岸雙方都能接受的「政治交集點」,那怕是個「社會感性」,也比藉「政治理性」之名去否定「九二共識」更能為兩岸關係的解凍提供熱力。

這次柯P的「上海之行」意涵了他以自己的「政治邏輯」,為「冷凍」的兩岸關係打開一個缺口,也為「熱對抗」的兩岸關係做了某種程度地降溫,更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增添了一些動力。柯P稱這叫「突破僵局、平安歸來」;陸委會抨擊柯P這次上海之行已被中共「統戰分化」;民進黨內的基本教義派更指斥柯P背離了「台灣民族」,面對北京,甘願做「政治小三」,指斥柯在上海「雙城論壇」開幕上的「講話」不辯自明是個「柯屁精」。

是害台,不是愛台

前述的批評與指斥不但不公平,甚至有些低級無聊。對我們研究兩岸關係的人來說,柯P這次的「政治言說」與「上海之行」意在為兩岸政治僵局尋求一個可以「轉圜」的機會,誠如柯對著兩岸媒體說的一句話,「兩岸一家親總比兩岸一家仇好」。

不管說這叫「柯P模式」也好,「第三條路」也罷;甚至有人說「綠營」的地方首長可照這個「模式」依樣畫葫蘆,作為「登陸指南」;還有人說,綠營步履柯P「第三條路」,便可繞過「政治死巷」,打開兩岸關係出路云云。凡此這些,都是把問題過分簡單化了。要知柯P雖自稱「墨綠」,但他並非民進黨,雖是台北市長,但不是「台灣總統」,柯見兩岸關係緊張,對台商有壓力、對台灣人民也不利,以「人民福祉」為第一要義,努力打開兩岸僵局,值得肯定。

相反地,只要蔡英文不承認「兩岸一家親」,把「中國」當「政治敵人」;只要民進黨不認為兩岸是「命運共同體」,認為台灣的命運與前途由台灣2,300萬人就可掌握與決定,台灣未來何去何從,概與對岸中國大陸無涉無關,如果是這樣,不但兩岸關係無轉圜的餘地,更把台灣的「命運」置於刀山火口,這是害台,不是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