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上台後,中美關係時弛時張。川普本來對習近平不假辭色,甚至挑釁一中原則。海湖莊園之會後,川普態度翻轉,誇讚習近平,稱兩人很來電,很麻吉。巴農說,習川兩人都個性直爽,直面問題,所以合得來;稱讚習近平「睿智,非常堅定但公平」。其實川習兩人個性差異甚大,一張揚,一沉穩,加上中美兩國利益杆格之處甚多,要水乳交融並不容易。
一、美國由盛而衰的關鍵人物
川普對美國是個大挑戰,很可能成為帶領美國由盛而衰的領導人,這可從幾個現象看出。
第一、執政八個月,政府團隊尚未到齊。國務院與國防部至今還呈現半個空城狀態,白宮核心成員又走了過半。涉外成員未到齊,外交政策無法形成。
第二、川普不懂用人,又欠人和。看看川普屬下的路線與利益內鬥,川普與國會兩院的對立,甚至與共和黨本身的疏離,可以知道,即使川普有全盤的對外政策,也很難付諸實施。內政上推翻歐記健保未能成功,就是實例。
第三、川普了解美國經濟實力已經不足以支撐其全球介入,但提出的解決之道未免太過簡化。他聲稱美國利益優先,要求歐亞盟國多負擔軍費;反全球化與自由貿易,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重啟北美自貿協定談判;為挽救美國經濟,推翻巴黎氣候協定……。這些作法是否有損美國的國際誠信,影響其國際領導地位?川普好像並不關心。
二、中美關係摩擦加劇
川普上台後,除了在軍事上聯合東亞盟國及東盟印度等國,繼續扼制中國外,幾乎推翻了歐巴馬的全盤外交政策。對俄國、北約與亞洲盟國、中東、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的政策發言,都是些前言不搭後語,反覆而隨性的談話。當前他的對外政策只聚焦在兩件較緊迫事情上,一是美國貿易逆差與經濟發展,二是北韓核武威脅。
兩大外交問題都與中國有關,中美摩擦在所難免。川普認為可用交易與威懾搞定中國,但事與願違。交易觸及中國一中原則的不可交易性,威懾觸及雙方利益糾結難解,都不可行。 中美兩國經貿互賴有如犬牙交錯,相互投資金額巨大。美國對華的鉅額貿易逆差有其結構性因素存在,不能要求中國負全責。不解決自身實體經濟被掏空的困境,不反思拒絕出售中國高科技產品墊高了逆差,不考量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定,片面輕易啟動懲罰性關稅或進口制裁,可能兩敗俱傷,全球受累。
至於期待中國全權負責解決朝核問題,更是一廂情願。有鑑於薩達姆、格達費的下場,金正恩認為核武是其保命符,任誰施壓都不會放棄。再說中國也有自身利益要考慮,中朝緊鄰,朝鮮發生任何動亂,中國所受威脅比美國還現實。川普威脅說,如果中國制約不了朝鮮,就要讓日本、韓國與台灣都擁有核武,那後果更為嚴重。法律上美國公然違反了核不擴散條約,政治上東北亞會成為核戰衝突引爆區。如此信口開河,除了僨事,別無好處。
三、中美相互設防由來已久
中美關係因為合作對付前蘇聯而在70年代解凍。蘇東坡浪潮後,蘇聯解體,世局丕變。俄羅斯威脅解除,美國成為單一霸權。美國雖然對俄仍有戒心,但主要矛頭已轉向中國。柯林頓時代對中國外交雖然打著「交往」的旗子,其實是想趁機「演化」,骨子裡是敵對。1993年銀河號事件、1999年南斯拉夫炸館事件、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等,都可說明美國對華政策的真正內涵。
由於實力不足,中國即使受辱,只能選擇隱忍。美國企圖將中國拉入其所領導的國際主流社會,演化中國;中國要發展經濟,樂得順水推舟,快樂融入。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開始了長期而快速的經濟發展。小布希當時已覺苗頭不對,打定主意要專注對付中國。但「9.11事件」意外影響到其外交方向,重點移往中亞。小布希在阿富汗與伊拉克兩個戰場上忙了兩個任期,花費了6兆美元戰費,打垮了美國經濟,卸任時中國已然超英趕美。
歐巴馬上台,亡羊補牢,推「亞洲再平衡」及TPP政策,遏制中國。中國因應之道有二:
一是隨著國際金融媒體界的炒作,順勢打造金磚集團,對抗美國領導的七大工業國家集團。從2009到2017年金磚國家共舉行九次峰會,9月廈門峰會還邀請了埃及、幾內亞、墨西哥、塔吉克、泰國等與絲綢之路有關的國家與會。中國帶領發展中國家抱團取暖,減緩美國壓力,有一定成效。
二是倡議「一帶一路」,對衝美國的再平衡與TPP包圍。習近平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旨在結合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各國,以及其他域外有興趣的國家,共同投資開發陸海兩條絲路的基礎建設,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為此,習近平又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以利籌資。「亞投行」吸引了眾多「一帶一路」區域內外的國家加入,截止去年6月已有80個會員國,其中許多是美國的盟國。
中國這兩招應對有相當的戰略高度。金磚集團結合開發中國家,成立自身的「金磚銀行」,互通有無。「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更是用打通亞非歐大陸與海上的通道,集資合作開發基礎設施,將參與國家的政經利益綁在一起,避開與美國在東亞新月帶的衝撞。
四、川普推升中國
美國內外許多人認為川普的外交政策紊亂,有損美國利益。種種倒行逆施,引起普遍反對,致使美國國際領導地位發生動搖。
出人意外的鮮明對照是,當川普逆國際潮流而行時,習近平跳上舞台,撿起美國丟下的棒子,扮演起國際社會新的救世主角色。2017年1月中旬,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發表演講,誓言支持全球化、貿易及投資自由、反對保護主義。同年8月在漢堡的G20峰會上,中國以最大的發展中碳排放國,與其他18個國家的領導人,一致表示要貫徹巴黎協定,努力減排,防止氣候變遷帶來的大災難。
隨著經濟持續長期高成長,中國地位讓人刮目相看。中國無意取美國地位而代之,更無意重起爐灶。在充分融入西方建構的國際社會,尊重既有規則之後,中國最多是致力參與規則的修正與重寫,在既有國際架構之外,開創一些輔助性機構,如金磚集團、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在相當程度上,中國做到了美國前副國務卿佐立克期許於中國的腳色,即「負責任的合夥人」。中國之所以吸引國際目光,除了自身的實力成長,努力扮演好合夥人腳色外,主要是美國國力的式微與其領導人的卸責。
五、中美關係鬥而難破
中美在經濟貿易、朝鮮核武的兩線衝突,短期內難有改善可能。川普在今年8月14日簽署備忘錄,啟動對中國《301條款》調查,一年後可能祭出反傾銷、反規避制裁。果如此,貿易戰可能開打,對全球經貿都有不利影響。
至於朝核問題,自2006年朝鮮試射飛彈及核子試爆後,安理會前後通過九次制裁案,儘管一次比一次嚴厲,但朝鮮依舊我行我素。9月12日安理會無異議通過第九次制裁朝鮮案,禁止朝鮮紡織品出口並限制原油運量維持目前水準,為爭取中俄支持,未全面禁運原油,也未查封金正恩及其家人海外財產。
朝核問題的解決,確如中國主張,只能在雙方暫停敵對軍事行動,避免危機螺旋上升的情況下,透過談判解決。但美國、朝鮮各有立場,很難聽進去。美國雖不斷對朝鮮說,要採取軍事攻擊與斬首行動,甚至威脅經濟制裁中國,但應不會貿然實施。金正恩雖然放話要打關島,結果也臨陣收回,他們應都知道輕率反應的災難性。
今年11月川普有亞洲行,將出席在菲律賓舉行的美國東協高峰會及東亞高峰會,然後到越南出席APEC領袖峰會,另外也會順道訪問中日兩國。目前楊潔篪正在美國與國務卿提勒森安排川普的北京行。在這幾個國際會議以及中美峰會上,朝核議題一定會被提出。但如美朝立場不變,半島問題目前實在找不出解方。
美國絕不能在朝核問題上輕舉妄動。美國可以打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即使打得一身傷,還能挺得住,動亂也只侷限在區域裡。朝鮮卻絕對打不得,一旦開打,中俄被迫反應,問題就成為世界性的了。中俄其實也不喜歡金正恩,但是他們都需要朝鮮這樣一個緩衝國,不想和美國直接面對。
中美之間的矛盾不止上述兩項,南海島礁、釣魚島,台灣一度都很火爆,目前稍微安靜,因為事有先後緩急,或許也與美國軍力大幅衰退有關。美國空軍缺員嚴重,飛行員、維修師、士兵無所不缺。事故連連,今年7月10日到9月6日已墜毀四架各型戰機,半數戰機停在機坪無法起飛。海軍不遑多讓,菲茨傑拉德號驅逐艦和麥凱恩號驅逐艦,先後在日本與新加坡海域發生與商船相撞事故,造成17名水兵死亡,艦隊司令丟官,海軍的螺絲似也鬆了。
總的來說,中國崛起之後,美國難免不適應。兩國實力縱然仍有落差,但已日趨接近。兩國諸多利益分歧,都可透過協商,妥適解決。目前國際上烽煙處處,恐攻連連,世界經濟能否復甦,前景不明,中美雙方應以大局為重。這一輪中美對弈,棋局精彩,希望最終能以和局收場。◆
社論
國際政治與外交
2017金磚峰會
許歷農與國民黨
國民黨的黨魂安在
民進黨政府批判
國文課綱批判
台灣史研究
特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