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日本更要擁抱中國古文

張健豐


在日本電視熱播之綜藝節目--自給自足一人農業,是日本人最嚮往的生活,也是台灣頗受歡迎的節目。但是,其典故出自於《三國誌.魏志.步騭傳》:「種瓜自給」及《列子.黃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恐怕讓那些鄙視中國文言文的哈日族無地自容吧!

日本從唐代便開始接觸漢學,並仿中國的皇帝年號,都是取自中國古籍的典故。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年),日本的文人志士對中國文言文的依戀,對漢學的仰慕和崇敬,絲毫不減,他們更擅長漢詩和書法。在明治維新前,他們提倡「尊王攘夷」,這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這些文人志士中,號稱日本軍神的東鄉平八郎元帥,出征的腰牌上面有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陽明指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的王陽明。《古文觀止》中便收錄有其名篇《教條示龍場諸生》,已入選香港中小學課本。另一軍神乃木希典大將,在日俄戰爭期間,以漢學的基礎寫出「征馬不前人不語,金州城外立斜陽」,更是傳頌千古的漢詩名句。

現今80歲以上本省籍老人,讀過的小學教科書中,會念到的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也是身受漢學薰陶。其座右銘,一為1500年前中國《世說新語》裡的名句:「以義理為豐年,以忠恕為珍寶」;另一為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勵志一生的詩句:「功名多向窮中立,禍患常從巧處生」;其以近知天命之年來台,所作漢詩「去鄉半歲君休笑,忽為白頭黑面人」,一語道出征台的艱辛和苦楚。

可見在近代全盤西化的日本,也並未丟棄5000年中國的文化基礎。包括號稱最愛日本的李登輝前總統,告誡國人的戒急用忍,原是康熙皇帝賜給雍正的座右銘。而連任民調大勝藍綠,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引用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來回應連任民調大勝藍綠。

閩南語裡面也有中國文言的成分。如《劉知遠諸宮調.第二》:「知遠引牛驢拽拖車,三教廟左右做生活。到日午,暫於廟中困歇熟睡。」困歇為閩南語歇困(休息)的倒裝句。

可見閱讀中國經典,不但是建立欣賞的能力,也是建築語言與表達能力的方法。更是體會人生哲理,建立座右銘的不二法門。值得哈日的人士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