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光輝十月與台灣愛國主義傳統
論光輝十月與台灣愛國主義傳統
10月的日子,對近代苦難的中華民族,是具有血淚光榮自我解放的歷史意義。在帝國主義和專制帝制的壓迫下,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專制帝制,建立了第一個亞洲的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一役。這是近代中華民族自求解放第一步的實現,理應慶賀,大書特書。
惟民國肇始,國步維艱,洪憲竊國,軍閥割據;北伐統一後,又國共內戰,日寇進犯。後來國共再度合作,犧牲了三千五百萬人,八年抗戰勝利,不但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並且才能在1945年10月25日,光復台灣,湔雪馬關割台之恥,六百萬大漢子民才得以從日本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中華民國亦躍為戰勝國的世界四強之一,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這是中華民族第二步自求解放的實現。
抗戰勝利後,不意國共內戰又起,大陸政權易手。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立了新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政府退居台灣。後又經歷了「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的顛簸躓僕,終於撥亂反正。然亦驅逐了一切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建立了中國自主的國防系統,發展了獨立的尖端高科技研究。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建設,中華民族逐漸自貧窮落後中解放出來,中國的和平再崛起在望。
惟自1995年,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在紀念二戰勝利50週年之際,李登輝與台北市長陳水扁私自勾結,將台灣人民的光復節竄改為「終戰紀念日」。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更取消了光復節的國定假日,從此光輝的10月25日遂黯然無光;10月10日的國慶紀念,也落得行禮如儀,甚至連「中華民國」的國號也岌岌可危,就更難以奢言中華民國的國慶了。
中華民國和台灣光復就要從台灣人民歷史的紀錄中消除了。「亡人之國,必亡其史」,當年在日據下,連雅堂懷亡國之痛,發憤著述《台灣通史》,今天的台灣人民也不能不懷亡國之痛,重新緬懷中華民國和台灣光復的歷史。
1894年,甲午戰敗,孫中山遂走向革命之途,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故在宣言中有言:「近之辱國喪命,強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並誓言:「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強藩」、「鄰邦」即指日本,「近之辱國喪命」即指甲午戰敗。「恢復中華」除指恢復漢民族政權外,亦當包括恢復中國所有的失土和國家地位。
1895年,馬關割台之議傳至北京,即有康有為率領各省進京考試的舉人「不畏斧鉞之誅」公車上書,要求「誅奸相,絕和議」,及皇上須「特下明詔,責躬罪己,深痛切至,激厲天下,同雪國恥」,並在萬言書中痛陳「變通新法」。故後有「康梁變法」,是為中國近代憲政改革之始,「新法」亦為後來新文化運動之肇始。
近代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當有二條路線,一為孫中山的民主革命,一為康有為的憲政改革,均濫觴於甲午戰敗和馬關割台,故曰:近代台灣歷史實為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原點」,又誰曰不宜。
興中會肇因於甲午戰敗,1897年,孫中山即派陳少白來台成立興中會台灣分會,會員有楊心如等人。10次起義中的「惠州起義」,孫中山在台指揮,即依賴台灣興中會為港台間交通,傳遞消息。
1905年,孫中山整合各革命團體而有同盟會,1910年,翁俊明、杜聰明、蔣渭水、賴和等人亦在台秘密成立台灣同盟會,盟員達76人。後來,孫中山改同盟會為中華革命黨。
1911年3月29日,黃花崗之役,除了苗慄人羅福星、台南人許贊元與役外,孫中山又另獲台胞林薇閣之資助。羅福星倖免於難而逃亡南洋,許贊元被捕,經家人營救出獄。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開國,孫中山即在中外記者會上宣示收復台灣之決心;羅福星除返國參加開國大典外,5月,由戴季陶陪同晉見孫中山,孫中山再宣示中國必收復台灣之決心。羅福星後即潛返台灣,成立同盟會革命黨,事敗,1914年3月3日,絞死於台北監獄,事涉數百人,史稱「苗栗事件」或「羅福星事件」。
1902年,後壁林之役林少貓被殲後,台灣武裝抗日曾消沉一陣,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又人心大振。從1912至1915年間,除羅福星外,還有劉乾(林屺埔事件)、黃朝(土庫事件)、陳阿榮(南投)、張火爐(太湖事件)、李阿齊(關帝廟事件)、賴來(東勢角事件),直至1915年余清芳的「噍吧年事件」。其中賴來起義還祭出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誓師。
康有為為馬關割台而公車上書,而「康梁變法」,1907年,阿罩霧三少爺林獻堂赴日本晤梁啟超;1911年邀梁啟超來台,並與中部父老講學論世。
蔣渭水等人則在20年代,推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民眾黨。1925年,孫中山逝世,發起追悼會,直至1929年孫中山奉安南京。1927年,在孫中山逝世紀念會上,蔣渭水呼籲會眾:「孫先生臨終時,尚連呼『和平、奮鬥、救中國』數十聲,希望今夜出席的人,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
1927年,民眾黨成立,首先是以模仿北伐後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上青下紅中白日)為黨旗,遭禁止而改為青天三星滿地紅。三星者「旗飄主義像三星」,三民主義也。1931年,蔣渭水逝世仍以青天白日滿地紅黨旗覆棺。
此外,也有台灣志士體認到:「欲致力於台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於中國革命成功不能,待中國強大時候,台灣才有回復之日,待中國有勢力的時候,台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盜的束縛。」
因此,也有台灣志士紛紛投入祖國革命。1918年,孫中山北伐任命之閩南軍司令林祖密亦霧峰林家人,1925年,遭軍閥張毅所部殺害。另有黃埔軍校學生李友邦、李祝三等,有中山大學學生謝東閔、張深切、郭德金等,國內還有各台灣青年志士的團體成立。
北伐成功後,有《田中奏摺》公諸於世,引起世界矚目,暴露日本侵華陰謀,而盜取《田中奏摺》者乃台灣志士苗栗後龍人蔡智堪。
抗戰期間,除了參加直接由國民黨領導的抗戰陣營之謝東閔、連震東、黃朝琴等人外,重要的參加抗戰的台灣志士計有:李友邦領導的台灣義勇隊,丘念台領導的廣東東區服務隊,及參加「國際研究所」諜報組織的李萬居、謝春木(南光)、陳其昌、張錫鈞等人。蔣渭水之女蔣碧玉亦偕鍾浩東、蕭道應、李南鋒等,於1941年,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奔赴祖國參加抗戰,投入丘念台的領導下。
著《台灣通史》、《台灣語典》的台灣「本土化之父」連雅堂,在其獨子連震東完成日本慶應大學學業後,即囑其子赴祖國大陸,在與友人信中說到「僅此子,雅不欲永居異域,長為化外之民,是以托諸左右。昔子胥在吳,寄子齊國;魯連臨海,義不帝秦,以軒黃之華胄,而為他族之賤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惄?」且言「欲求台灣光復,須先建設祖國」。1936年,雅堂先生罹肝癌於上海,彌留遺言囑子媳曰:「中日必將一戰,若生男則名連戰,寓有自強不息,克敵致勝意義,有復興故國,重整家園光明希望。」「連戰」之名由此來源外,「台灣光復」之辭亦由雅堂先生始,此前或言「恢復台灣」、「收復台灣」或「歸還台灣」。
1927年,蔣介石清黨,國共分裂而內戰,台灣愛國志士亦分裂為二,有追隨國民黨者,亦有追隨共產黨者,有參加中共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蔡孝乾等人,有投奔晉察冀根據地抗日的蘇子蘅、陳普緣、呂芳魁、林思平、張光正(張我軍之子)等人,亦有參加中共新四軍抗日的張志忠、辜金良等人,還有參加解放軍的朱天順、張克輝等人。1928年成立於上海的台灣共產黨,其黨員亦多具有台共與中共雙重黨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島內久蟄之人心為之歡騰,從8月15日至10月25日,台灣仍在日軍控制下,但到處張燈結綵,舉島若狂。10月10日,台北民眾自動自發的聚集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廣場前,拿出一切能像征漢民族的器物上街,甚至有人捧出家裡祖宗神主牌位上街,盛況空前。10月25日的受降典禮,又是盛況空前。據當時任記者的吳濁流在《無花果》中的記述云:「10月24日陳儀長官就任,而次日的10月25日,在台北的中山堂舉行受降典禮。這天的慶祝,比第一屆的雙十節更盛大,花了兩固月去準備的東西,全部再拿出來,因此是個非常盛大的慶祝行列,30萬市民參加了這個盛會,詩意藝閣不用說,隱藏了幾十年的古老武器,青龍偃月刀,鐵叉以及鋼球的東西都拿出來,排成長長的行列,在喧天價響的鑼鼓聲齊奏之下,走到公會堂前面,三喊萬歲。這個行列繼續不斷地連續了好幾個小時,至於公會堂裡的典禮場,台上台下都是水洩不通地擠滿了人,台上中央的前面懸掛國父遺像,兩側排列著森羅燦然的將星們,來賓席上有聯軍的將軍以及使節光臨。童顏般的陳儀長官,看起來特別興奮。不一會兒,歷史性的受降典禮開始,高喊萬歲的聲音搖撼了整個公會堂,掌聲如雷鳴。這樣,台灣就要完全復歸祖國,從50年的殖民生活解放出來。」
這是台灣第一個光復節的景象。在全島歡慶台灣光復之際,另有三道巨大的陰影也開始投向台灣的歷史,一是日本軍國主義與台灣御用紳士在8月16日於台北太和行密議台灣獨立以抗拒台灣光復;二是美國遠東戰略小組,陰謀策動台灣托管;三是戰後台灣經濟殘破,陳儀治台失政。再加上,1946年蔣介石又全面發動內戰。於是爆發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後,謝雪紅等流亡香港,成立「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於1949年赴北京,參加了10月1日新中國開國大典。蔣介石則退居台灣,開始實施戒嚴,進行「白色恐怖」統治。50年,韓戰爆發,世界冷戰開始,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兩岸遂分裂至今。
「二二八」之後,失望於「白色祖國」的台灣志士遂轉寄希望於「紅色祖國」。在「白色恐怖」中,殺的殺,關的關。在鐵與血煎熬的政治犯監獄裡,台灣的志士們以《歌頌祖國》和《安息歌》為押赴刑場的同志送行,其詞曰:「安息吧,死難的同志,不要再為祖國擔憂,你流的血,照亮的路,我們繼續向前走。」
韓戰後,蔣介石依賴美軍協防外,一手「白色恐怖」,一手「耕者有其田」和發展經濟,而逐漸的鞏固了台灣政權。
70年代,爆發「保釣運動」,台灣愛國主義再起,在72年尼克森訪華後,中美關係趨於緩和,而有留美學生吳國楨、林盛中等奔赴大陸參加祖國建設,更有台籍青年軍官宜蘭人林毅夫從金門前線泅水奔赴大陸,而成為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
1987年,蔣經國宣佈解嚴和開放大陸探親,至今已有百萬台胞長期居住大陸投資經商或求學,每年為台灣取得三百億美金的貿易順差,也為大陸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鉅大的貢獻。
但是,李登輝、陳水扁等人卻利用了國際冷戰和國共內戰,以及台灣人民反對長期戒嚴專制的民意,篡黨竊國,承繼著日本投降之初,台灣「御用紳士」勾結日本軍國主義的路線,進行台灣獨立,抗拒中國的和平統一。
戰後台獨運動初期,王育德即在《台灣--苦悶的歷史》中,以「當時已經有許多台灣的智識份子,在日本國內和台灣島內,處於跟日本人幾乎無法區別的狀態下,和日本人並肩活躍。前往中國、滿州和南洋的台灣人,被當地人視為日本人,體味到優越感」,而將台灣人自外於中國人。
1993年,以「台灣教授協會」領銜發表的《兩國兩制,和平共存》,亦以日本在台「皇民化」已將台灣人改造得「不像中國人」而自外於中國人。
李登輝更揚言日本殖民統治是「最有良心的統治」,並以日本軍國主義的武士道為「台灣精神」,呼籲日本恢復軍國主義精神領導亞洲對抗中國。
今年9月10日,陳水扁接見日本眾議員村上誠一郎及鴨下一郎時稱:「台灣與日本的關係悠久」,台、日「兩國」也是「軍事同盟」,共同「面對來自中國的威脅」。(《自由時報》,9月11日)
這是台灣光復後,日本在台殖民勢力的復辟,遂使台灣人民艱苦抗日50年,而與祖國人民共同推翻日本在台殖民統治的台灣光復黯然失色。
在「欲致力於台灣革命運動,非致力於中國革命成功不能」的體認下,台灣愛國主義傳統與近代中國革命史是不可分的。從興中會開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台灣同胞幾乎無役不與,所以,從中華民國到台灣光復,到新中國成立,無不有我台灣同胞的血淚奮鬥和貢獻。光輝的十月,也是我們台灣人民的光輝,我們台灣人民的光榮。
台灣抗日前輩、前台灣文化協會中央委員、故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周合源先生生前曾教導我們說:「只有中國的再統一,才是台灣的真光復。」
為了百年來台灣人民的悲願,為了結束台灣人民「亞細亞孤兒」的悲運,無論再艱苦,再困難,我們也必為「中國的再統一」和「台灣的真光復」奮鬥到底,底於成功!◆
社論
國際觀察
反軍購運動
國家統一法
香港選舉與一國兩制
兩岸的和平與戰爭
島內事情
人物與歷史
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