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強之間的日本難為小

蔡政府成了安倍的棄卒

何思慎
(天主教輔仁大學日文系〔所〕教授)


中美兩強之間的日本難為小 蔡政府成了安倍的棄卒 何思慎

9月以來,美、中間之對抗不斷升高,除貿易戰加碼外,雙方在軍事上亦頻頻過招。不僅美艦狄卡特(Decatur)號驅逐艦在南海「航行自由作戰」與大陸海軍蘭州號飛彈驅逐艦短兵相接,美軍B52轟炸機更加入東海、南海的巡航。此外,傳聞美軍計劃11月在東亞舉行軍演,將台海、南海納入演習海域。

美對中的錯誤戰略想像

美、中矛盾的全面激化使中美關係有從「冷對抗」上升為「冷戰」之虞。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對中美關係發表談話,指責北京「干涉美國民主」,將存在爭端的東海、南海軍事化、對開發中國家進行「債務陷阱外交」,同時在外交上壓迫台灣的邦交國外交轉向。

川普政府似乎藉彭斯的談話將當前美、中貿易摩擦升高為「戰略競爭」,但此不意味美國在外交上將中國定性為「敵國」,因美國不僅在中國存在若大的經濟利益,在區域乃至於全球的安全事務上,北京的合作或不反對仍為華盛頓維繫其國際政治上的霸權所必需。

誠然,葛萊儀(Bonnie Glaser)以「新冷戰」指稱中美關係朝更負面,更多戰略競爭及對抗階段發展的可能,但她認為,處於歷史十字路口,中、美能否獲致消除雙邊關係摩擦的途徑是為關鍵。然而,包道格(Douglas Paal)坦言,美國未給中國下台階,因川普總統自信北京將在短期內敗下陣來,沒必要開出條件,只須等待中國投降。

在對中博弈中,川普不斷升高雙方的戰略競爭,試圖藉「極限施壓」迫使北京全盤接受華府的條件,極大化美國的利益,落實「美國第一」的競選諾言,類似的模式在因應朝核危機上收到初步效果,強化川普在美、中「戰略競爭」中之信心。

惟川普恐錯估美、中博弈的戰略形勢,相對於北韓,中國為開放的市場經濟,更具國際政治中的交往能力,北京不僅能與華府的敵人打交道,亦能與美國的盟邦建立關係,中國近期與日、韓的關係改善即為明證。深受川普信任的美國中國問題專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將中、美博弈想像為歷史上美國取代英國的再現,而主張與中國進行零和的「戰略競爭」,終將使川普政府錯失營造雙贏的交易機會,損人不利己,徒令美國在俄國之外,樹立更為棘手的敵人。

「美國第一」聲中東京靠向北京

中國與日、韓強化關係,各自有其對美外交的思考,川普在其所謂「公平貿易」中,對盟國錙銖必較,使美國與日、韓及歐盟易生齟齬,加大全球化進程中北京與這些國家合縱連橫的外交空間,但此非意圖取代美國的霸權,而為爭取對美貿易談判中相對有利位置。10月10日,李克強接見到訪的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及經團聯會長中西宏明時表示,美國保護主義政策激化貿易摩擦,北京願與日本共同擁護多邊自由貿易體制。

中國的對日外交始終存在中美關係的思考,中、美不睦時,北京會設法與東京維持相對友好關係。當下川普升高美、中對立,實為安倍首相打開2012年以來中日關係低潮之最好時機。另外,對美貿易享有逾700億美元出超之日本,亦躲不過「美國第一」的高關稅,此令中、日在對美貿易談判中禍福與共,經貿遂成推升中日關係的動力。

其實,經貿為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支撐中日關係的基礎。2017年中、日貿易額達2,986億美元,中國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日本則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對象。在觀光客源上,2017年大陸赴日觀光人數創下736萬人次的新高,陸客為日本觀光收入之大宗。今年「十一長假」,日本更為陸客海外旅行之首選,為今夏天災頻傳的日本旅遊市場雪中送碳。

中、日雖存在難解的海域爭端與歷史問題,但基於對美外交的槓桿操作及現實的經貿利益,雙方仍走向合作。顯然,安倍內閣未將川普主政下的中、美「戰略競爭」視為冷戰的再現,而在對中外交上「扈從」美國。

中、日在「一帶一路」的「第三方合作」將使雙方互蒙其利,為「安倍經濟學」下的基礎設備出口添柴火,亦提高北京之「一帶一路」的財務透明度,緩解西方「債務陷阱外交」的疑慮。

此外,10月13日,中、日等16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新加坡舉行「部長會議」,為因應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各國希望在年內達成實質的妥協,啟動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相輔相成,為建構亞太自由貿易體制跨出重要一步。

蔡政府對日一廂情願

蔡英文上台後,在外交上採取「親美日,遠大陸」之政策,冀望在「抗中」中,得到美、日的奧援,打破國際政治中「一中政策」的桎梏。除對川普總統在「美國第一」下的經貿及安全戰略,無選擇性的附和按讚外,亦對安倍內閣百般討好,駐日代表謝長廷甚致不惜槍口倒轉,指責在野的國民黨在台南市區樹立慰安婦少女像及反對日本核災區食品解禁的主張為無視國家利益,蓄意破壞台日關係。

誠然,美、日對中國的崛起,戒心日甚,但不意味在外交上,美、日將復刻冷戰時期的「圍堵政策」,認北京為當年莫斯科,視中國為「敵國」,因全球化下的國際經濟,各國的經貿利益犬牙交錯,彼此間難以形成對北京的一條陣線,致使美、日與中國的博弈處於「非零和」樣態。

因此,蔡政府無法重獲冷戰期間美、日對台的支持,更難以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歐特(Marvin Ott)所言,成為美、中對亞洲未來博弈的舞台中心。更由於蔡政府對美、日屈顏牌膝,使其在東亞的海域爭端中可能日漸無足輕重。

在釣魚台列嶼及南沙群島的爭議中,蔡政府似乎淪為旁觀者,任由美、中、日及東協國家較勁;日本將釣魚台列嶼編入教科書時,蔡政府無力複誦中華民國的主權主張,維護東海、南海之海洋權益,保障攸關漁民生計之漁權。

馬政府時期,藉《東海和平倡議》,在歷經17次台、日漁業談判後,簽署《台日漁業協議》,確保漁民在釣魚台周邊海域之漁權。惟《台日漁業協議》仍未完全解決台、日重疊海域之漁業作業秩序爭端,特依協議,設置「台日漁業委員會」,繼續會談。

兩年多來,蔡政府因缺乏兩岸關係的政策槓桿,在漁業會談中,安倍內閣一再漠視台灣漁民在沖之鳥礁周邊公海之捕魚權,造成漁民退無可退之困境。屏東琉球區漁會總幹事蔡寶興為漁民發出「再退,退到太平洋」的悲鳴。

有別於馬前總統的「近美、友日、和陸」的「避險」戰略,蔡總統「扈從」美、日政策未得到美、日對台灣實質利益之反饋,反令川普總統及安倍首相對中大打「台灣牌」,自陷隨時可能遭棄的過河卒境地。

結 語

不思改善兩岸關係,尋求「避險」的蔡政府,將美、中「戰略競爭」想像為「新冷戰」,對川普在台灣安保上的加碼望穿秋水;在中日關係改善中,淪為籌碼。

在美、中兩強間,務實以對的安倍即將在10月25日啟程展開再任首相後的首度正式訪中,重啟中斷七年之久的中、日「領袖外交」,旁觀的蔡總統眼看就要了成了其棄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