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17)年12月美國公布《國家安全戰略》指出「大國競爭」時代已經到來,因此今年是美中兩個超級大國「戰略競爭」的一年。「戰略競爭」不同於「戰略合作」,發生碰撞勢所難免。這個「戰略競爭」呈現在軍事、經濟與政治三個方面的碰撞,在軍事上的碰撞指「南海問題」,經濟上的碰撞即美中「貿易戰」,政治上的碰撞指美國霸權面對中國崛起的威脅。在戰略競爭下的美中碰撞,台灣成為另一個戰場。美中之間不論何種碰撞,都讓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出現劇烈變化;同樣地,也對亞太區域及兩岸關係產生更大衝擊。
蔡英文當局不是沒有看到這些碰撞,但把「碰撞」的兩個行為體及其原因主詞賓詞易位,也就是認為「中國」碰撞、挑戰了「美國」,而不是「美國」碰撞、挑戰了「中國」,請看蔡英文今年10月10日的「國慶講話」怎麼說:「中國試圖挑戰區域現狀的作為,已經引起國際社會高度地關注」;「中國單方面地文攻武嚇和外交打壓,不但傷害了兩岸關係,更嚴重挑戰了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我也要再一次呼籲北京當局,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該在區域及全球,扮演良性的角色,而不是衝突的來源」。換句話說,在蔡英文眼裡,美中衝突,亞太/印太區域不穩,兩岸關係受到傷害,台海和平面臨挑戰,凡此種種異化的/不正常的現實/現象,其「來源」,乃至「禍源」,皆自中國北京中南海。
蔡英文除拒絕「九二共識」,不認「一中架構」外,還故意不理習近平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中強調的「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反而倒果為因、顛倒是非、指斥中國向美國「挑戰」與「對抗」,難怪大陸國台辦指斥蔡的「口頭講話」充斥「兩國論」及與中國大陸「對抗」的思維,並暴露出配合「西方反華勢力」遏制中國的險惡用心。
這還不夠,國台辦還進一步批駁:「如此充滿敵意的挑釁言論,進一步證明民進黨當局才是兩岸衝突的製造者、台海和平穩定的破壞者」。
為甚麼蔡英文在10月10日這個重要的日子講這種話?原因是美國川普政府一年多來對華政策一系列的強硬舉措不斷地向她發出錯誤信息:美國與中國已進入「熱對抗」,美國支持台灣對中國大陸搞「抗衡」。尤其是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府智庫公開抨擊中國介入美國11月期中選舉,利用政治、經濟、軍事, 甚至宣傳對美國推進影響,誣指中國不但在南海搞軍事行動,打壓台灣國際外交,而且施壓各國航空公司對台灣改名,此讓蔡英文認為美國不但「反中」,而且「挺台」,這除了可加大民進黨「仇中」、「去中」的底氣與力度,蔡政府可藉此再「站起來」並「走出去」,因此在國慶講話中才更加親美媚日。這種錯誤的認知,大陸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的社論指斥得非常深入:在中美關係出現前所未有的動盪之際,蔡英文的「講話」掩飾不住「台灣當局很想受到美國重視,被當成一個戰略棋子以達台灣藉此政治翻身的願望」。在美國碰撞中國的政治邏輯下,台灣確實是美國對付中國的一枚棋子,蔡英文不是不知道,但甘願充當美帝「遏制中國」的馬前卒,陷自己於反民族主義的政治漩渦。
談起這次美中碰撞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可由國際政治學的「戰略三角模式」或「權力轉移理論」加以理解。
從「戰略三角模式」看美中台關係,發現它原是冷戰時期美蘇中「大三角」下的「次三角」。美國不僅是冷戰時期影響台海局勢/兩岸關係的唯一變數,即使在後冷戰時期,身為世界超級霸權的美國也牢牢操控著台灣,左右著兩岸關係的發展。「戰略三角模式」告訴我們,一旦大國間發生衝突,首當其衝的是夾在中間的小國,日子不得好過,尤其美中兩個大國碰撞,台灣的處境比一個普通的小國還要險惡,原因無他,台灣處在不等邊/不均衡/第二層級/消極次要地位的美中台三角結構中。
以二戰結束,共產主義擴張,東西開啟冷戰時期為例,美國作為西方陣營最主要的超級大國,將東半球的反共陣線推至西太平洋的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的第一島鏈,形成圍堵以中共為主的亞洲共產主義的擴展,於是台灣成為美國制約共產中國的反共跳板和政治棋子。冷戰時期美國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台海只有軍事對峙,沒有「兩岸關係」,如果有也不過是「敵我關係」。
隨著後冷戰時期到來,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上海公報》發布後中美關係正式解凍,但只「認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至於「中國」的實質內涵不做表述。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華盛頓與台北斷絕外交關係,但隨即發表《台灣關係法》,指出只要台灣安全遭受威脅因而危及美國利益時,美國將對台灣提供軍事經濟支持並採取必要措施與行動。1982年8月17日中美簽屬《八一七公報》,次日美國便對台灣提出「六項保證」。1996年美國公開介入「台海危機」,可見美台關係並非「調停性次同盟」關係,相反,依然是「介入性次同盟關係」。2000年後台海局勢在這種美中直接較量的戰略格局下,「美台關係」以及「兩岸關係」都不過是「美中關係」獨立變項下的依賴變項而已。今年美國加大「以台制中」的力度,3月份川普簽署《台灣旅行法》,三個月後,美國國會又提出四項強化台灣國防及國際參與法案,這一連串的「友台」措施不但說明美國在霸權與戰略維度上把台灣視為可供使用的政治棋子,同時也把台灣推入美中碰撞/對抗中更加危險的境地。在後冷戰時期如果美中關係是「戰略合作」,則兩岸關係傾向「良性互動」,如果是既「競爭又合作」,兩岸關係會出現時好時壞的「冷和狀態」,現在是美中「戰略競爭」乃至碰撞,兩岸關係由「冷和」走入「對抗」也就不言自明了,原因無他,台灣是個扈從且邊緣化的三角點,它隨著美國的政治影子起舞、擺盪。
從「權力轉移理論」看美中這次碰撞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更可洞察兩岸關係的實質。霸權更替與國際衝突密切關聯,一旦國家間權力對比出現「均衡」或「超越」現象,國際衝突自然爆發,尤其B大國趕超A大國,從「霸權論」看,兩個大國間的碰撞必然出現「修昔底德陷阱」。今日中國已然崛起,美國的霸權主義並不因共和黨取代民主黨執政而有所改變,「中國威脅論」、「美國再次偉大」說明美國明顯感受到自己的「霸權」受到挑戰,威脅並力求不衰落,美國「遏制中國」於焉產生,例如,歐巴馬政府看到中國在亞太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強勁而快速地崛起,於是強調「亞太再平衡」,並以實際行動建構TPP,重返亞太。川普上任取消TPP但不退出亞太,不但不退,反而建構更大的「印太大戰略」,進一步圍堵並遏制中國。尤怪的是,只因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美國便認為這是「挑戰美國的地緣政治優勢」,言下之意,美國霸權不容挑戰,「誰」挑戰「美國霸權」,美國便要為此「霸權」對這個「誰」展開反制甚至不惜碰撞。
在制中、圍中戰略操作以及兩個大國博弈下,台灣在美中台三角關係結構中除了充當美國的政治棋子外已經完全被邊緣化。因為是一個依附於美國霸權之下的政治棋子,「川蔡通話」才讓民進黨政府欣喜若狂;因為美國視台灣為亞太/印太戰略灘頭堡/螺絲釘,才有美國在「六項保證」的前提下「友台」/「挺台」。美國所有這些「公報」、「法案」、「保證」都是在口頭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實質不談「一個中國原則」的邏輯下為「友台」/「挺台」留下政治、軍事、經濟策略手段的伏筆。一句話,在後冷戰時期,美國與中國雖然已經建交,但美國基於戰略考量一直在建構「一中一台」的政治邏輯,可見台灣海峽是美國扮演關鍵角色的潛在衝突區域,「台灣問題」一日未能解決,台海危機便一日現實性地存在,兩岸關係也就不是單純性的內在/內政關係了。
大國矛盾/對立/衝突/碰撞,小國應用政治智慧在他們衝突碰撞中「避險」,環顧亞太諸國,包括北朝鮮和新加坡在內,莫不在美中之間採取「避險」策略,唯獨蔡英文以扈從/依附美國之勢公開的與同是炎黃子孫的中國大陸為敵,蔡英文不但不知「避險」,反而在「國慶講話」中說「我們不會貿然升高對抗,(承認已經出現「對抗」)也不會屈從退讓」,這無異對目前正進行中的「美中碰撞」火上加油,致使兩岸關係在冷凍中急速惡化。
我們不希望兩岸關係由「人民內部矛盾」轉成「敵我矛盾」,但有「美國因素」存在,兩岸關係由本應是內在/內政關係一變而為外在/國際關係,加上蔡英文對內「非中」、「去中」、「仇中」,對外「拉美」、「抗中」、「反中」,益使台灣的「去中」和美國的「制中」政治異化因子相互滲透,內外激盪,最後結合成為一個以維持「美國的地緣政治優勢」(其實就是鞏固「美國霸權」)為名的「反中/反共政治共同體」,兩岸關係或不可避免地化為「敵我矛盾」關係。須知善用唯物辯證法的中共如何處理「敵我矛盾」,則兩岸關係恐將由「量變」式的「矛盾對立」轉化成為「質變」式的「全盤否定」,這對台灣絕對有害而無益。◆
社論
國際政治
川普與中美關係
搶救歷史教育
蔡英文與台灣政治
敬悼王仲孚教授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