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不會永遠這樣下去的

論全球化與中國文化

李慎之(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全球化的信息時代來臨

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

自從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使東西兩半球會合之時起,全球化過程已經開始了,為什麼現在才說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呢?這是因為在過去五百年中,我們看到的還主要是國家力量的伸張,民族利益的碰撞,宗教的傳播、文化的滲透,……總之,還只是局部力量的會合而引起的衝突和融合。而現在,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了超國家的、超國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動,全球性的問題在蔓延。

從1989年柏林牆坍塌到1991年蘇聯的瓦解,到1993年歐洲統一市場的形成和1994年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議的紛紛出台,可以說是這樣一種轉折的分界線。

世界上人口最多、領土最廣的國家──中國、印度和前蘇聯各共和國幾乎同時捲入了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大潮,至少在經濟上,主動地開始「照國際慣例辦事,與國際慣例接軌」了。

經濟也許還應該算作物質層次的現象,而在思想的領域,就在這幾年,信息的傳播已經可以以無間隔的速度到達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幾乎可以不留下任何死角。1989年到1991年所發生的事情,事實上可以解釋為信息的力量衝破了封閉的壁壘。而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又提出了要在下世紀初建成信息高速公路的計畫,到那時,世界上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幾乎都可以隨時取得他們所需要知道的任何信息。叫了二、三十年的從工業化時代向信息化時代的轉變,看來就要在公元二、三千之交實現了。

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傳播的全球化應該說是全球化時代最重要的標誌,還有許多其他的標誌:環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來的移民問題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規模毀滅武器擴散所造成的對全人類的威脅,惡性傳染病、毒品買賣與犯罪活動的全球化……甚至垃圾處理都成了全球性的問題。正因為如此,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1992年聯合國日致辭時說:「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的時代已經到來了。」時間正好離1492年五百年。

全球性的時代已經到來,全球化的過程方興未艾。

從進化論(不但是生物進化論而且是宇宙進化論)的立場來看,全球化是值得歡迎的。而且毋寧應該說,不論你歡迎不歡迎,它都是必然要到來的,既無可反對,也無法迴避。然而,只有未來的(比如說,二百年後)的人類才能簡單地作這樣「價值中立」的判斷,對於我們這些活在今天的世界上而且被「裹脅」進入「加速全球化」(以區別於過去五百年間慢吞吞地全球化)時代的人來說,全球化過程帶來的決不僅僅是愉快歡樂,而是還要帶來許多的煩惱痛苦,因為它不但會帶來融合與和諧,還會帶來摩擦與衝突,在許多情況下,甚至是血與火的鬥爭,是生與死的抉擇,雖然世界大戰的慘禍也許可以避免。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三國演義》開宗明義的話,也是中國多數人信奉的歷史哲學。用這話來觀察全人類的歷史,同觀察中國歷史一樣貼切。自從幾百萬年以前地球上出現了人類以來,總的說來是分的趨勢。出於求生的需要,人們越走越開,越走越遠。然而地球是圓的,到了距今五百年前,這種趨勢倒轉過來了,人類又走到一起來了。不過正如從漢的「分」到晉的「合」一樣,中間不知經歷了多少殘酷的場景;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其中最突出的幾場而已。因此全球化過程決不會是太太平平的,這是我們必須看到的第一點。

交織著光明與黑暗

我們必須看到的第二點是,加速全球化的最大推動力從來就是市場經濟。就其本質來說,市場的力量是決不承認任何界限的。只要有利可圖,它就會像水銀瀉地那樣無孔不入。它在過去已經衝破了許多部落的、民族的藩籬;今後它還要衝破更多國家的、地區的、種族的、宗教的、文化的界限。對於那些比較適應了市場經濟的國家,困難當然可能小一些;而對於那些新近才引入市場經濟的國家來說,痛苦就會很多,抵制也不難想見。正因為如此,西方才有一些憂時兼自憂,警世兼自警的理論家預測:我們這個星球上會發生所謂「文明的衝突」。這種衝突範圍的廣度與激烈的程度還要走著瞧。總之,全球化的過程將衝破文明的界限是沒有問題的。它將證明人類社會不是一個拼盤,而是一個系統。

還要看到第三點。市場經濟就其積極面講,它的偉大的作用就是解放了個人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因而大大促進了財富的增殖;而就其消極面講,它利用的正是人原始的利己心,是人對物質享受似乎永遠不會滿足的貪慾。正因為如此,它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個人可能得到的自由度;它也把牛仔褲和可口可樂、迪斯可和搖滾樂……同海洛因和愛滋病一起傳播到全世界。它打破了自古以來多數人已經習慣而且視為當然的生活方式,卻還來不及給他們帶來應有的新秩序。

就這樣,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今天的世界陷入了價值觀念空前的大失落和大混亂之中。

在所謂的西方(也就是發達國家),新思潮層出不窮。現代主義還沒有熱鬧夠,就出現了後現代主義。曾幾何時,後現代主義又像已不時行,恨不得再玩玩後後現代主義了,思想的模糊和語言的貧乏使人們只能訴之於後X、後Y、後Z,可是這既解救不了世界,也解救不了自己。

這個世界上一方面固然並不缺少各色各樣的後X、Y、Z,一方面卻又出現了原教旨主義的勃興,不但有廣為人知的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也有印度教的原教旨主義,以至東正教的、天主教的、耶穌教的、儒教的原教旨主義……。雖然人們大多只注意到這種現象存在於發展中世界,但事實上它也以各種極端主義的形式、還有亞宗教的形式在發達國家中蔓延。

人的靈魂在過去與未來,在前進與後退之間彷徨、掙扎、熬煎。

這就是人們現在都已看到而且感到的全球文化大危機。這個危機之所以是大危機,是因為它不僅表現在諸如教育事業的衰敗、出版行業的不景氣、文學水平的低落、畫家畫不出好畫、音樂家作不出好曲子,科學碰到了邏輯的和實驗的限界等等,而是表現為所謂「文化」的核心之核心──道德水準的持續下降上。傳統的價值失落了,能夠維繫人心、安定社會的新的價值標準還不知在哪裡。

世界上不少先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僅以美國而論,保羅.甘迺迪是一個,阿瑟.小舒萊辛格又是一個,預言「文明的衝突」的塞繆爾.杭廷頓也算一個。不過他們大多不肯明言問題的癥結,也開不出救治的藥方來。大膽的狂人當然也並不缺少,歐洲的新法西斯分子和新納粹分子就是,然而聽了他們的話,世界只會更快地墮入更深的災難。

歷來重視自己的文化的中國人,從上個世紀起就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國家的文化危機了。這是因為大體上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碰到了李鴻章所說的「二千年未有之變局」,指的是傳承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化──包括經濟、政治與生活習慣在內的廣義的文化──要向一種全新的文化轉變,本來還只要向工業化時代的文化轉變,現在還要加上向信息化時代的文化轉變。中國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多麼激烈而痛苦的過程,真的是交織著光明與黑暗,前進與後退,成功與失敗……。

承舊統而啟新運

可以使我們欣慰的是,我們現在可以有把握地預言,中國的轉型期將在鴉片戰爭大約兩百週年的時候底於完成。因為中國已經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市場經濟的道路,而且已經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這是了不起的成就──用兩百年的時間走完人家走了四、五百年的道路。

但是,不能忘記二百年間多少仁人志士以至廣大民眾所經歷過的希望與失望;不能忘記我們所付出的代價,而且還有困難在前面,還有代價要付出。

回過頭去看,許多先行者提出的方案,不論是維新還是救亡,不論是三民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也不論是搞世界革命還是與國際接軌,統統都為的是走上全人類都要走的必由之路──全球化之路。

我們相信中國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即將完成,只是好比說,我們在打通一座大山的時候,知道我們離出口已經不遠了。但是隧道盡頭的光明不但不能使我們歇腳停手,更不能使我們忘記前面還有坍方的危險,流沙的危險,洪水的危險……。「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中國先哲有益的告誡。事實上現代化僅僅靠市場經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建立民主與法治,還必須建立現代化的道德秩序,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卻是一種禮崩樂壞,上無道揆,下無法守的情況。人們可以把這認為是轉型期的自然現象,但是如果不加救治,後果只能是「不堪設想」。

人類的價值觀歷來是有變化的,但是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總是普遍而永恆的。中國人歷來追求的郅治都要求「淳風俗,正人心」,可是現在的普遍心理是「向錢看」,為了錢什麼都不顧,什麼都可以不管。中國古人歷來鄙視為機會主義者的「弄潮兒」,現在居然成了時代英雄。所謂痞子文學,其精義無非是鼓吹「何不遊戲人間?」「何不瀟灑走一回?」「什麼價值標準,什麼仁義禮智信,什麼溫良恭儉讓,什麼恭謹勤勞,什麼艱苦樸素,統統見鬼去吧!」「什麼立誠推仁,什麼居敬主靜,什麼希聖希賢,你算老幾?」然而難道中國人在失去了所有這些傳統的價值觀念之後,真的就能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嗎?難道12億中國人能就這樣稀里嘩啦地走向全球化世界嗎?

「不能」,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如果中國人不能繼往開來,建立上承舊統而下啟新運的道德秩序,我們就將既不能實現現代化,也沒有資格在全球化的未來世界上佔有一個尊嚴的位置。

尤其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在中國即將完成自己的轉型期的時候,世界也正在進入一個更大的轉型期──由工業化時代轉入信息化時代的轉型期。換言之也就是中國的價值觀念大混亂的時期剛好與世界的價值觀念大混亂的時期重合。有道是:「過了一關又一關,山外還有山連山!」

幸乎不幸乎?我們以兩點論來看問題:它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可是我們致力的方向只有一個:盡力盡快把壞事變成好事。

全球價值觀念大失落,大混亂的原因,從最根本處說,其實是跟中國價值觀念大失落、大混亂的原因一樣的,它同樣出現在歷史大轉彎的關頭。遠的不說,即將過去的20世紀雖然給人類帶來了兩場慘痛酷烈的世界大戰,它畢竟把全球工業化的時代推向最後階段,把市場經濟普及到了全球,把科學技術推廣到全球,把人類財富的總積累提高到只要使用得當就可以迅速改變一個或者幾個國家面貌的程度,把生產力發展到確有可能滿足全人類基本需要的程度,把個人的自由度提高到空前未有的程度。但是它給世界留下了文化墮落、道德敗壞,貧富差距擴大,霸權主義與民族利己主義同時存在,種族主義以及文化摩擦在世界範圍內和各個國家內部同時凸現,人口膨脹與環境破壞的矛盾看來竟像是一個打不開的死結……。面對這種新的局面,人類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們既不知如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利用新開闢的可能性。70、80年代曾在中國大陸引起強烈關注的「三信危機」,現在遍及於全世界。首先突出地表現在歷來自以為富裕繁榮、文明先進的西方:社會渙散、家庭破裂、兒童失教、青年放縱……。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統計數字表明,犯罪率、自殺率、精神病發生率與失業率一起持續上升,人們(首先是世界前途所繫的青年人)失去了信仰,對政府和社會權威缺乏信任,對前途沒有信心。

喪失了原有的傳統價值標準

正因為如此,最近去世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在他身後發表的文章中說:「今天美國是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也是最強大和富裕的國家。……然而,雖然我們在物質上是富有的,但是我們在精神上是貧窮的。」(美國《新選擇》月刊1994年5月號)

發達的國家是如此,不發達的國家呢?在最貧窮的非洲大陸,一位當地的學者哈桑.巴認為當前非洲戰亂不止的一個原因是:「這些社會已經在殖民化和現代化期間喪失了他們原有的傳統價值標準,它們已不再擁有本國本土能調節各種衝突的機制,已不再有精英人物來考慮教化對立的各方。……人們忘記了人文的準則首先是由一個社會在其歷史過程中的民族價值觀念的形成的濃縮物。」(法國《解放報》1994年4月25日)

再聽聽前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話:「發展決不能理解為僅僅限於物質享受方面的增長。它還需要精神方面的補充。」「我們現在的以不斷擴大物質消費為主的發展方式,既不是行得通的,也不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它們不僅在破壞文化的結構,而且還對生物圈構成了威脅,因而也就是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威脅。」(法國《世界報》1994年2月25日)

一切跡象都指陳,發生了文化危機,或者(就其本質來說是)價值危機。舊的道德秩序崩潰了,新的道德秩序還沒有能建立起來。

危機是全球性的,這種認識使我們感到沉重,因為在八面來風的情況下,要解決中國自己的文化危機會更加困難。但是也可以給我們以希望,因為在著手解決我們自己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得到全球大趨勢的助力。

上面引證的德奎利亞爾的話是他在1992年年底才成立的世界文化發展委員會在今年年初召開的第二次會議上講的。這個委員會的任務是「重新考慮文化的概念本身,應當深化文化和發展之間的聯繫。」據他說,「以前從來沒有在世界範圍內作過這件事」。他問道:「為什麼不可以設想在全球範圍內搞一個文化發展方面的馬歇爾計畫呢?」

把現在的西方社會稱做「病態社會」的美國《未來學家》雜誌說:「西方現代文化正在危害我們的精神健康。這使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建立一整套新的價值標準和信仰體系。西方現代文化與西方社會所面臨的其他嚴重問題之間的關係,使得這件事情顯得更加迫切。」(1993年11-12月號)

我們中國人應當歡迎,應當支持這種努力,但是,我們不應當等待或者單純依賴他人而不首先自己從事這種努力。中國人不能做「待文王而後興」的人。

在這方面,我們中國人是有優越的條件的。

孔孟之道歷來被認為是一種政治─倫理哲學,它可以成為我們重建道德秩序的精神支柱。(俄國人就羨慕地說「要是俄羅斯也有自己的孔夫子就好了」。〔《新時代》1993年第39期〕)中國的多數哲學流派──不論是儒家、道家、佛家都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都要求個人把社會責任置於一己的私利之上,它們都可以幫助我們從今天的各種各樣的矛盾與混亂中自拔自立。

康德這樣的思想家認為自己畢生的奮鬥的目標就在於提高人的地位,然而正是中國的先哲把人的地位看得最高。《孝經》上說「天地之性人為貴」;《禮記》上說「人者天地之心也」。這就是說,人是宇宙的自我認識、自我覺悟、自我發展。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來自於天地,來自於宇宙:人當然有能力拯救自己。

去年夏天,我在美國看到一本專門從事中國研究的雜誌,上面有一篇文章說,「在中國面臨的各種危機中,核心的危機(The Core Crisis)是自性危機(Identity Crisis)」,「中國人正在失去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中國性(Chineseness)」。我為這種觀察的深刻與批評的尖銳所折服。然而我相信,「我們中國不會永遠這樣下去的」。我們一定會找回我們迷失的「自性」的。

回復到文化主義與天下主義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極其偉大也極其艱巨的工程,我們甚至不敢說是不是已經有人在著手了。外國人看到了我們的問題,然而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呢?四顧茫茫,曠野裡偶然傳來幾聲微弱的呼喊,卻聽不到多少回聲。「物極必反」是古訓,是天道,難道事情還沒有到「極」,因此也還不會「反」嗎?我懷疑……

奇怪的是,雖然重建中國文化的事業還說不上什麼成就,我們的社會風氣和道德水準還在繼續滑坡,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振興,雖然還只有少數幾個人手裡有了幾個錢,一種虛驕之氣已經在冒頭了:「中國《易經》天下第一」,「中國氣功舉世無雙」,「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後是咱們的天下。」

今年春節電視台的迎春晚會的節目中,有一位剛剛裝上了電話的農村老大娘喜孜孜地跟她在大洋彼岸求學的孩子打電話。做娘的心疼孩子為籌措學費而不得不打工,憐惜地說:「等你學好了,把咱國家建設好了,讓他們也給咱們洗盤子洗碗來。」

這是極其粗鄙的民族主義,是完全違反全球化的趨勢與精神的,也是違反中國的傳統的。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才是咱們中國的精神!

去年年底(11月23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華商會議上說:「海外華人在取得成功的時候,必須提防華人沙文主義。……在中國趨向繁榮和強大的時候,這一點更為重要。」李光耀告誡的是海外華人,難道在大陸上的本土中國人就不該加倍警惕嗎?

同年早一個星期(11月16日)美國前總統布希也在香港發表演說,題目叫《大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衝擊》,最後一段說:「我知道我們美國人經常會強調你們可以向我們學習什麼。我們經常大談我們的自由市場和民主制度,因為我們相信它的作用。但是事實上,世界在變,當力量和財富擴散以後,我們可以也必須向你們學習,而這可能是我們的時代最有希望的一點。」「在西方世界,我們一直只談權利,但是你們在亞洲,在香港這裡以及其他地方,提醒我們繁榮和和平都有賴於個人的責任。」

西方人現在也要向中國人學習了。這些話聽起來確實可以使人飄飄然。但是,我們也該捫心自問:難道我們真的已經把市場經濟正確運行的規則和民主法治的真諦學到手了嗎?學到可以從心所欲進行再創造的地步了嗎?難道我們真的已經把列聖先賢教導我們的把社會責任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規範踐履躬行,「無絲毫虧欠」了嗎?

民族主義是孫中山先生為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侵略壓迫而提出的偉大目標。但是中國傳統的理想卻是「天下主義」而不是「民族主義」。所以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子夏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後人如顧炎武、王夫之特別區分「國」與「天下」的差別,置天下於國之上,以為國不過是指政權,而天下是指文化。所以美國漢學家列文森認為中國的「天下主義」就是文化主義,因為中國人古來並不重視異民族的膚色容貌,而只重視它的政教禮樂,所謂「進於夷狄則夷狄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到19世紀末在列強環伺欺壓下才產生的。因此,它只能是民族解放主義,而不能是民族擴張主義。在這個加速全球化的時代,在中國復興而取得與世界列國平等的地位以後,中國的文化應該還是回復到文化主義與天下主義──在今天來說也就是全球主義。

亞洲的興起是禍是福

當然,在今天這個世界上,雖然科學、技術、經濟,以至某些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的全球化已經灼然可見。但是文化是僅次於體質形貌而區分人類各個族群的最後標誌。哪怕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先識之士相信物質生活的全球化必然要導致精神生活的全球化,例如1983年在蒙特利爾召開的第十七屆世界哲學大會就十分強調「人類統一和世界文化統一的最高價值」。但是我們畢竟離這個階段還相當遙遠,這正是《文明的衝突》這樣的文章得以在今天這個時候出籠的原因(雖然可以合理地希望不用再花上五百年的時間了)。

如果我們不以虛幻的願望來代替切實的行動,那麼當務之急就是要振興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並且從中發掘其最本質的,也必然是與其他各民族文化共同的價值觀念,並且加速和加深使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的交流融合,從而促使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逐步融入全人類文化的普遍性之中。

在這個加速全球化的時代,這本來是各民族都要做的工作。但是對中國人來說,這件事情特別緊迫,特別重要。道理是再簡單不過了,就因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中國文化是世界綿延最久而又輻射甚廣的文化。如果中華民族不能促進全球由混亂走向有序這個偉大的歷史過程,它就必然要延遲甚至促退這個過程。是非利害,洞若觀火。事實上,上面提到過的美國前總統布希在其演說中就曾提到:「人們想要知道……對世界其他地區而言,亞洲的興起是禍是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國在這些問題中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布希對這個問題作了十分乾脆的回答。他說:「有些人在聽到我上面說到亞洲的經濟增長,並且舉出了許多驚人的數字以後,會問這樣的增長會使美國受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亞洲的伸張和中國的發展反而會使美國蒙利。」對外界的各種疑懼與期待,我們也可以作一斷語,中國經濟和文化的振興,如果走的是沙文主義的道路,那就一定是中國之禍;如果走的是全球主義的道路,那就一定是中國之福。還可以再加上一句:「中國之禍肯定是世界之禍;中國之福肯定是世界之福。」

在歷史上,在亞洲的範圍內,中國文化對比起周邊國家來曾是一種強勢文化,因而曾長時期博得它們「向風慕化」。但是,不容諱言,從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對比起西方文化來,變成了一種弱勢文化,因而中國人曾有過一百幾十年向西方人(包括俄國人)學習的經歷。這期間曾由於胡適說過一句「全盤西化」的話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即所謂「『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文化』之論戰」。後來,胡適承認「全盤西化」一詞有語病,「全盤西化」是不可能的。應當改為「充分世界化」,這場論戰才告停息。在60年以後的我們看來「充分世界化」應當進一步發展為「全球化」。這不是一個咬文嚼字的問題,而是因為在提充分世界化的時候,人們心目中的世界實際上仍然是西方的強勢文化統治的世界,所謂「徹底世界化」還是逃不了向所謂「先進的西方」學習的實質。而今天則不但世界的「力量平衡」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且事實上出現了超國家、超國界的全球性力量和全球性的問題,人們已經可以看到超乎東方、西方、南方、北方的全球性的要求。根據這種新的共同的要求,提出新的解決辦法,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任務,而是所有國家的任務,也就是要由全球性文化來解決的任務。

參加全球文化的創建

這樣的一種形勢與要求實際上已經被當代世界各國所意識到了。上面引證的布希所謂向亞洲、向中國學習的話以及蒙特利爾哲學家大會所謂建立全球統一文化的話就是證明。我們的鄰國日本近20年來一直以「國際化」作為「貿易立國」與「技術立國」的出發點與歸宿點,離我們更近的韓國近年來也大力倡導「國際化」。日本《產經新聞》今年3月底就韓國總統金泳三訪華發表的報導就明確標出「韓國正在朝著『全球』轉換思路」。《產經新聞》指出,韓國已經認識到,在今天的世界上,一個國家的外交僅僅著眼於這樣那樣的雙邊關係是遠遠不夠的,多邊關係已經越來越重要,而多邊關係就是一種全球機制。

中國人只要回想20多年前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給我們帶來的欣喜與因此而來的巨大變化就不能不更加感到恢復我們在關貿總協定(馬上就要變成國際貿易組織了)席位的迫切性。不過也許很多人沒有理會到,參加這樣的國際經濟組織,事實上也就是參加正在形成中的全球文化的創建。

上面說了許許多多的話,目的只是為了要說明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傳統的基礎,以全球化為目的。不以傳統為基礎,12億中國人將失其統緒而又成為一盤散沙,那樣也就無法參加已經開始的加速全球化的進程;不以全球化為目標,那麼中國文化的建設又會走到我們剛剛在十多年批判過的「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老路上去。

這樣一來,討論了一百多年的體用之爭也可以解決了:以全球化的普遍規律為「體」,以中國特色為「用」。中國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自己的長處,參加為全球化的過程明道立法,制禮作樂,也就是確立規範的大業,也應當可以算是明體達用了。

我們上面提到日本和韓國都已提出以「國際化」為民族目標,而許多西方大國卻似乎還未見有這種提法。看來它們也許自以為主宰世界多年,已經夠「國際化」的了,然而就今天世界形勢發展的速度與規模來看,實際上還是大大不夠的,誰不能順應歷史的潮流,誰就要受到歷史的懲罰。哪個民族能「先天下之憂而憂」才是真正的「先進民族」。

中國在這方面有比較好的條件。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史事實上也就是以中原文化為核心與中國大地上各種各樣文化通過各種各樣的矛盾衝突達到協調融和,終於形成今天的中華民族的歷史。世界上的其他大國如印度、美國、俄羅斯以至德、英、法、西、義……大體上也都經過類似的形成過程,即使是比較小的國家,也無不經過類似的部族、民族協調融合的過程,不過範圍大小不一,歷史長短不一,結果生熟不一而已。可以設想,開始於五百年之前,必將完成於五百年之內的全球化也會重複類似的經歷,不過由於成分更雜、範圍更大,因而在一體化之中,必然會具有更多的多元的特徵。

中國文化由於上述特別豐富的經驗而應當對全球化作出更大的貢獻,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不過我們也要明白,我們的經驗主要屬於近代以前,也就是工業化以前的時代。對近代的國際社會我們還是一個後來者。就以聯合國組織和關貿總協定而論,中國雖然都是創始國之一,然而其創意主要還不是來自中國。因此為了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進程,我們一方面要努力總結繼承自己的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一方面還要加倍學習外域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也就是兩者之中有利於建立全球秩序的成分。

找回迷失了的「自性」

所謂文化,固然可以作廣義的理解,把人所創造的一切,從飲食衣服到音樂圖畫統統包括進來,但是必須明確,其核心還在於規範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的最基本的準則,而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前提又是必須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因此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就是要確立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就這方面而論,中國文化是有其優長之處的。因為中國文化歷來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中國文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且追求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以至冥合這樣的最高境界(即所謂「同天境界」)來實現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正是同當前的全球化的大趨勢完全一致的。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原則上相信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的中國哲學能夠給當今中國的文化危機和全球的文化危機開出一條最好的解救的道路來。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不能不看到我們自己還正在危機中掙扎,我們還遠遠不能說已經看到了此岸與彼岸之間的橋樑,我們甚至不能說我們已找到了迷失的「自性」,我們又如何能在全人類面前誇口呢?是好樣的,只有自己做出榜樣來。

面對堆積如山的問題,我們有時候真會感到不知從何著手,如果還是拿山來做比方,那就是要開鑿打通大山的隧道,還不知從那裡下第一鏟(這裡是指建立全球道德秩序而不是上面所說的與全球經濟秩序接軌了)。然而中國哲學教導我們,只有從自己本身先下手。《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天下平」就是指的全球化的經濟、政治、法律、道德秩序的確立。

要達到這個目的,除了人人都來樹立自己的道德人格外,別的捷徑是沒有的。

「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這是一百多年前尼采提出來的口號。其影響不可謂不廣,後果不可謂不深。但是,時移世易,現在又到了重新估定這一百多年來所重新估定的一切價值的時候了。

在我們要重新建立道德秩序的時候,中國不會是孤獨的,因為這正是全世界又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時候。我們只希望中國自己的道德秩序能夠建立得比較早一點。能夠對人類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全人類的秩序──全球秩序作出比較大的貢獻。

不管任務多麼困難,我有三點信心:一、我相信:天地生人,或者說宇宙用幾百億年的時間進化出人類來,不是為了要毀滅他。二、我相信,既然連最低級的細胞都有自組織的能力,人類社會也一定有自組織的能力。孟子說:「天之生民久矣,一治一亂。」顧炎武總結了中國歷史上風俗由敝壞而轉為淳厚的經驗,得出結論:「則知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也。」實際上歷史已經多次證明這一點了。三、雖然追根究柢起來,人類發展出的科學與技術是產生今天的文化危機的重要原因,但是我相信:科學技術還會繼續發展,最後能給人以力量來解決它自己造成的問題。

因此,還是一句老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地球只有一個,人類本是一家。「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的日子總是要到來的。

到了那個時候,人類還有真正偉大的任務要去完成呢!

1993年12月在海口《現代中國文化走向》討論會上的發言,1994年5月31日改定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