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的崛起

全球的華語熱

李國仁


繼西方媒體不斷的報導中國經濟崛起之後,紐約的《美亞週刊》及香港出版的《亞洲週刊》和《香港聯合報》也陸續有文章報導華文在世界的崛起。

華語在世界舞台走紅

自1993年1月底開始,英國廣播公司(BBC)決定把三個半小時的華語新聞增加為四小時。美國可口可樂公司計畫在1996年前投資三億美元,在中國大陸內陸城市增設十家裝瓶廠,屆時要求新一代的職員最好能說、讀、寫華文,而且還能使用華語推銷和談判;日本、韓國等跨國公司也採取同樣的做法。

總之,從北京到紐約,從東京到雪梨,華語在世界舞台上逐漸走強,成為熱門的語言。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的學校開設教授華語的課程,不少大學更設立了華文系。在美國,有二百多所大學有華語課,美國大學委員會和教育測量中心並決定,從今年4月起,把華文列為外語測驗的語種,使華文成為美國學生申請大學入學資格憑據之一。在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學系的華文部,今年出現了學生報名排隊的長龍,這是歷年來少見的現象,而學生中有不少是在加拿大土生土長的華裔;華文雖然較英文難學,但是這些移民的第二代認清了形勢大變,華文已成為有利的謀生工具及消閒媒介,於是紛紛加入學習行列。

在澳洲,對於華文教師曾給予多移民計分的優待;從上海到澳洲的裴紫安便是以華文教師的身份,通過澳洲政府考試獲得移民簽證的。澳洲的政府部門將華文視為商業語言之一,中小學也都有華文課,華語已成為澳洲西部第一常用外語。日本,是號稱在中國以外地區擁有最多學習華文人口的國家,其半官方的NHK電視台每週播出兩個華文學習講座的節目。而有名的三菱商事、三井物產、第一勸業銀行、大洋漁業等公司,更是經常選派員工到台灣或大陸進修華文。

華語變成「香餑餑」,全拜大陸改革開放之賜。這個龐大的市場像磁鐵般吸引全世界的資金、人力擁入,華語便成為西方大企業求才要件,及在職訓練的主要課程。也因此,今日外國人學習華文的動機與往昔不同,他們對教材方面的要求也不同。

以前來學華文的外國學生,多半是嚮往東方文化,為探討東方文化而來,或者是念相關科系的外國學生,或者是外交人員、傳教士等,學習動機較單純、直接;現在學生則多半是以經濟需求為主。例如很多日本學生便是由公司派來,很可能學習的時間並不長,學了之後就要到大陸的分公司去報到。

《真理報》鼓吹學華語

今年4月28日,俄羅斯《真理報》發表克魯申斯基的文章,題目為《歐洲為什麼學華語》,文章中說:「俄語今天已經不吃香了,而英語卻越來越時髦。現在,與英語同時受青睞的還有華語。」

這種和平「攻勢」在居住著不少華人的東南亞地區表現得最充分。

1992年初,泰國正式取消了對華語的各種限制,馬來西亞去年有一千兩百多所小學用華語講課。據估計,有70萬小學生使用漢字。另外,新加坡正謀求在該地區發揮中國文化中心的作用。

教華語的學校和培訓班在菲律賓、印尼、越南、柬埔塞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特別有趣的是,在韓國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後,韓國許多公司在錄用人員時開始要求懂華語。澳洲政府提出了制定一項讓學生掌握亞洲各國語言的計畫的任務。日語和華語是語言學習計畫中的重點。

對華語的興趣在美國也日益發展。那裡的一些高等院校決定,自今年起入學考試中的外語考試可選擇考華語。

在加拿大,華語在學生學習的語言中排在英語和法語之後列第三位。當然,在鄰國日本對中文的興趣就更高。那裡有111所高等和中等學校教華語,其數量超過了教德語和法語的學校。

這種現象原因何在?毫無疑問,最近一個時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增長了,人們想瞭解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和中國的文學寶庫。其實,經濟上的需要才是更主要的原因。中國目前展示了最快的經濟發展速度。

克魯申斯基認為,「世界各地實業界人士帶著自己的資金紛紛擁向這裡,因為他們相信中國的活力和穩定。」

在華人的社會裡,一位中國學生把不懂祖先語言的加拿大華人稱為香蕉──外面是黃色的,而裡面是白色的。最近來自香港和台灣的移民使用這個詞。

80年代末以來,溫哥華移民的影響對於華人社會來說是劇烈和令人困惑的。

香港移民中有許多人會說兩種語言,受過教育並且富有,給華人社會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新來者也對華人社會幾十年來沒有考慮過的特性提出了問題。對於許多華裔加拿大人來說,中國方言是完全陌生的,儘管他們希望他們會說這些方言,卻事與願違。

語言問題是造成溫哥華華人社會分裂的幾個原因之一,在華人社會內有五種不同的語言團體,它們很少交融在一起。

50多年前在加拿大定居的老移民的後代大多只會說英語。60年代來的移民的子女對父母的華語有一點熟悉,但不大精通。

最近從香港來的移民大多能流利地說粵語和英語,但隨家庭遷來的祖父母往往只會說粵語。溫哥華華人社會還包括出生在中國的、會說各種方言的移民和出生在台灣的、會說普通話的移民。

1991年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從香港移民到溫哥華的吉姆.鄺說,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移民在生意上彼此激烈競爭,在政治上也偶爾發生衝突。他擔任警察局與社區之間的聯絡官兩年以後得到的總的印象是,在加拿大出生的許多只會講英語的華人不願與華人社會交往。

為了加強華人社會中的溝通,普遍話(或國語)的教育有其急迫性。以福建移民構成的新加坡,華語教育就不是採取福建話,而是普通話。

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

紐約出版的《亞美週刊》刊出越明的《海外中文教育大有可為》乙文。文章說,在北美,下一代的中文教育問題,往往使許多新、老移民家庭困惑難解。尤其是在當地出生的子女,大都不會讀寫中文,最多只會講幾句在家中常用的方言,更談不上對中華文化有什麼認識了。由於下一代在教育、就業、娛樂及文化上終將溶入所在國的主流社會,對他們是否還有必要施行一些中文教育呢?不止一次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並幾度在北美華文報刊上引起討論。

對於這個問題,不妨從兩個方面來加以研討。

一方面,通中文教育,可以在海外保存、弘揚中華文化中的優秀品質。這一點,以往談論較多,可說是共識。久居異邦,在物質上逐漸充實的同時,卻不免會產生精神上的空虛之感。這是因為在社會傳統心理上,西方重物質,輕精神,崇尚功利主義,導致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精神文明每況愈下,相反,東方社會並不專言物質,獨重功利,也強調精神生活和道德操守。因此,提倡學習中文進而瞭解中華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有助於為下一代重新構建道德倫理規範,糾正西方學校教育的缺失,使他們兼容東西方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優點。對海外薪傳、文化播種來說,中文教育的作用影響深遠。

另一方面,中文正在成為國際社會中一種愈來愈重要的語言交流工具,擁有極大的應用價值。近年來,許多國家的經濟處於停滯或衰退狀態,惟有東南亞一枝獨秀,且以中國尤甚。92年大陸的對外貿易額在全世界排名第11位,台灣則是第13位。兩地倘能合併計算,實力更為強大,排列自當領先。以大陸的市場和勞力、台灣的資金和技術、香港的資訊和流通為主要特徵,一個「大中華經濟圈」在兩岸三地的互動中隱然可見,將對世界經濟發生重大的影響力。在這種情勢下,不論是科技交流、投資調查還是商務談判,中文無疑都大有用武之地,作為海外華人的後代,無論居住在哪裡,難免會置身其中。為此,接受一些中文教育,多備一種語言能力,如虎添翼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可是,許多華人家長對子女學習中文不太重視,這與不少華人社區中文學校的師資薄弱、教材陳舊、方式老套不無關係。為了振興海外中文教育,參與其事的有識之士,應當注意對這幾個方面加以改進,即以教學方式而言,除了正規的課程講授外,適時播放中文錄影節目,輔導書法、繪畫活動,舉辦中國傳統年節的慶祝晚會,等等,均不失為有效而值得推廣的輔助手段。這樣寓教於樂,而學生也把學習中文視同掌握一項技藝,自然興趣大增,進步顯著。

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於30年前曾預言:中文遲早會變成美國正式學制中的第二種外國語言。果然,今年初,美國大學委員會決定,從94年4月起舉辦中文語言水平測驗,包括聽力、文法和閱讀三部分,使中文也成為學生申請上大學的一項資格憑據。這一決定,肯定了中文的流通價值,從而使之正式進入美國的教育體系。從此,全美各地的中學,都將普遍開設中文課程。

最後,作者以樂觀而興奮的語氣說:「中國人,佔全人類的四分之一,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隨著21世紀的來臨,中文的地位和影響有增無減。因此,海外中文教育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