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的現實意義

龔忠武(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


本文為龔忠武先生於1993年10月8日至10日在河南鞏義市舉行的「炎黃文化與河洛文明」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報告,1994年3月改寫,因為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問題,特予刊登,以饗讀者。─編者

一、序言──尋根問祖

今天我是懷著朝聖的心情來參加《華夏文化和河洛文明》學術研討會的,1989年,我曾到山東曲阜參加紀念孔子2540年誕辰學術研討會,也是懷著朝聖心情去的,兩者所不同的是,一個是華夏文化發祥的聖地,一個是華夏儒教的聖地。

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教徒要到麥加朝聖。華夏民族沒有正式的宗教,如果一定要為我們民族找個宗教的話,那就是祖宗崇拜,也可稱之為祖宗教,炎黃子孫在文化上應該都是當然的祖宗教信徒,中國人說,不能數典忘祖,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登城》一首詩中謂「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程思遠先生給大會的題詞說「炎黃子孫,根在河洛」,的確炎黃子孫的祖先發跡於河洛地區,炎黃文化的根是在河洛地區。所以,我今天借參加研討會之便來到鞏義市尋根問祖,來朝拜華夏祖宗教的聖地。

目前考古和歷史學界大致已經肯定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儘管仍然有人主張「四大區域說」、〔註1〕「滿天星斗說」〔註2〕或「華夏文化多元說」。〔註3〕不過,我認為這幾種看法是可以相互補充的,我很同意剛才鄭昌淦教。授的意見,〔註4〕中原文化雖然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但要擴大眼界,注意華夏大地上其他地區的文化發展。

關於這點,我願提出「中原文化渦漩說」來說明中原文化與四周文化的互動關係,也就是說,在中華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以現在的鞏義市為核心或更具體地說以該市南河渡鄉的洛汭〔註5〕為核心的中原地帶形成中華文化渦漩運動的核心,廣泛地吸納四周的區域文化,然後再向四周輻射出去。用這個概念很可以有力地說明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華文化~體多元說。〔註6〕

由此看來,河洛地區是華夏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應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了。

二、後冷戰時代國際秩序的主導力量

除了朝聖之外,今天我應邀來到這裡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對下面一個問題提出我的初步看法:構成華夏文明的古老河洛文化,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和智慧在今天還有沒有現實意義?對未來的中國人和人類還有沒有啟發?

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後冷戰時代,西方的政治家、學者和專家正在熱烈地討論後冷戰時代的國際新秩序,目前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今後將是個經濟貿易競爭的時代,也有人認為今後將是個文明碰撞的時代,前一種看法目前很流行,無需介紹,至於後一種看法其代表人是美國哈佛大學戰略研究所主任兼政治系教授的塞繆爾.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他在美國《外交季刊》1993年的夏季號中認為,在後冷戰時代,國際秩序的主導力量將是文明與文明之間的碰撞,它將取代冷戰時代意識形態的衝突,而成為國際關係的主要矛盾。

在意識形態衝突中,人們要問你是站在那一邊,是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還是站在資本主義陣營一邊,例如在五十年代,中國宣稱向蘇聯一面倒,台灣國民政府也宣稱堅決站在自由世界一邊,同是中華民族一員卻因意識形態不同而站在兩個對立的陣營,但是在後冷戰時代,人們要問你是什麼文化背景,例如目前在前南斯拉夫境內發生的衝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既不是一場意識形態對抗,也不是一場經濟貿易對抗,而是一場古老的文化戰爭或宗教戰爭的現代版。〔註7〕

這種文明碰撞的新現象的確反映了後冷戰時代國際新秩序的一個主要側面,我現在再舉一個發生在美國華人社會的例子來進一步加以說明,比如今年(1993年)中國爭取主辦夏季奧運會,海外炎黃子孫,不分政治立場和個人信仰,一致熱烈支持贊助,因為大家都是同胞,都是根在河洛。〔註8〕單在紐約一地,華人就舉辦了三場規模盛大的聲援大會,情況非常熱烈感人,這是40多年來頭一次海外華人為一個民族的共同目標而團結一致。

於此可見,杭廷頓的文明碰撞論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果如杭廷頓所言,後冷戰時代國際秩序的一個主導力量是文明之間的碰撞、衝突或競爭,那麼華夏文明今後有無能力承受其他文明特別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再次衝擊?

對於這點,我是非常樂觀的,而且也是充滿信心的,我認為近一兩百年來經過歐美和歐俄徹底洗禮後而獲得新生的華夏文明是完全有能力承受這種衝擊的。

三、河洛文化的精神和智慧

要令人信服地回答上面的問題,首先必須瞭解構成華夏文明核心的河洛文化的精神和智慧,這就需要我們對遠古的或未經過經典儒家、漢儒和宋儒加工的〔註9〕遠古河洛文化〔註10〕加以分析,我認為遠古河洛文化具有下面幾個基本的精神和智慧:

首先談一下遠古河洛文化的精神。

第一、科學精神:中國人是非常實際的,是一個重實踐的民族,是一個重經驗,不尚空談,不存空想的民族,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民族,這可從象徵中華民族智慧,〔註11〕成為數千年中華民族智慧源頭活水的太極圖和八卦的產生得到證明,然而太極圖和八卦就是最早產生於河洛地帶,更具體地說,就是產生於今天鞏義市的南河渡鄉。

黃河和洛水在南河渡鄉這裡匯流,夏秋之交,黃河和洛水水盛時,在合流處形成大漩渦,一濁一清,從遠方觀望,猶如兩條黑(濁水)白(清水)色大魚相抱,在河中戲水,回轉盤旋,〔註12〕據最新的研究發現,距今六、七千年前,伏羲巡河時就是在這裡看到這種壯觀的自然景觀,觸發靈感,而畫出太極圖的。〔註13〕

八卦的產生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河圖洛書的神話,〔註14〕一種是科學的研究結果,但都證明八卦也是產生於河洛地帶,後一種科學研究,也有兩說,一說謂伏羲面對洛河,背依連山,畫出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完成了「易」的最初構想,傳至夏代定名為「連山易」。〔註15〕另一說謂,八卦不是一個人完成的,而是先民在遊牧時期的氣候圖和羅盤(方位圖),是遊牧時期漁獵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註16〕

由此看來,雖然說法不同,但都證明先民的智慧是從觀察自然現象得到的,是從生活實踐中得到的,不是神啟的,《易.系辭》上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話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及其科學精神作了簡明的概括。

一個法天、法地,按照生活和生產實踐經驗,按照自然客觀規律思維和辦事的民族,其文化的根苗是健康、堅韌和深厚的,所以其文化必然具有無限的內在創造力和生命力。

第二、創造發明:剛才鄭昌淦教授還提到,河洛地區之所以能夠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主要的原因不僅在於這裡山川秀美,氣候溫和宜人,而且更在於河洛先民的主觀能動性,具有偉大的創造發明力,這點很重要,否則就無法說明美洲的印地安文明何以落後,美洲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但印地安人在南北美洲住了兩、三萬年,並沒有能夠創造出偉大的人類文明,這充分證明地理決定論的說明力是有局限性的,人文的因素決不容忽視。

正是由於河洛先民具有科學精神,掌握並運用了銳利的科學辯證思維,才能夠在得天獨厚的河洛盆地,創造了燦爛的華夏古文明,歷史地看,在河洛地帶曾經依次創造了斐李崗文化(七、八千年前)、仰韶文化(五、六千年前)和龍山文化(四、五千年前),具體而言,河洛先民創造發明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村落農業生活和生產方式,〔註17〕東方的德治政治文化,〔註18〕獨特的象形方塊文字,〔註19〕和易經辯證思維體系,這些都是根本性的文化和文明創造。

國史上所載的華夏文明的始祖和文化偉人如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傳說人物和歷史人物,大半在河洛地區建功立業,此後數千年,河洛地區一直是華夏民族的政治、經濟、學術、科技、文學、書畫和佛教中心,風流人物輩出,政治家如曹操,科學家如張衡,文學家如賈誼,語言學家如許慎,史學家如班固、陳壽、司馬光、歐陽修,哲學家如程灝、程頤等,充分顯示河洛地區,地靈人傑,河洛文明長期以來一直具有蓬勃的活力和不凡的創造發明力。

第三、自強不息:《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部《易經》就是講變的學問,講自然界和人世的變化規律,變是天的規律,君子法天,面對不斷的變化,要自強不息,不僅君子如此,華夏民族也是如此。就聖君而言,大禹治水,與天頑強鬥爭,終於戰勝洪水,被後人推崇為聖王,數千年來在河洛地區雖有一、二十個大大小小的華夏王國和朝代〔註20〕和上百個君王經受過各種天災人禍、內憂外患而興衰更替,但就整個華夏民族而言,卻能屢仆屢起,再接再厲,戰勝橫逆而否極泰來,不斷成長茁壯。

第四、博大包容:河洛適位於黃淮大平原和黃土高原的交接點上,這個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從遠古時代起長期以來作為天下輻輳的中心,成為四周的民族和文化的彙集點,即使它要關起門來發展也不可能,這就形成了它開放和兼容並蓄或上文所說的渦漩現象的開放格局。

在歷史上,中原的華夏民族同四周的部族集團經過數千年的戰爭、衝突、交流,最後在中原融為一體,其間共有四次大融合,〔註21〕第一次是原始社會時期,黃帝族與炎帝族的衝突與融合;第二次是春秋戰國時期,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與華夏民族的衝突與融合;第三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同華夏民族的衝突與融合;第四次是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時期,沙陀、契丹、女真和蒙古人同華夏民族的衝突與融合,這四次以河洛為核心的民族大融合使河洛文化或華夏文化像滾雪球似地越滾越大,充分體現了河洛地區博大包容的開放精神。

其次,談一下遠古河洛文化的智慧。

第一、辯證思維:太極圖實際上就是個對立統一體的圖形,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由此而通神明之德,而類萬物之情,簡言之,辯證思維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運動變化基本上化約為一種矛盾對立,相互轉化,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

先民即根據太極圖和八卦以及由此導出的陰陽五行,總括天地間萬事萬物之理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宇宙,自然界,人類社會如此複雜多變,處於蒙昧時期的河洛先民竟能在七、八千年前初步掌握到它們運動發展的最基本規律,而且能夠把它具體地化約成非常簡單的圖形,我們祖先這種神奇的科學認知能力和抽像概括能力,怎不令人讚歎!怎不令我們自豪!

第二、民本思想;河圖、洛書雖是神話,但它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即天和人通過神性的動物龍馬和神龜的中介,而相互溝通,當然這裡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有德之君王,伏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君王,均有德於民,天遂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河圖、洛書即天授有德君王的治國方略、秘笈。例如,傳說大禹治水時,河精授洛書即後之《洪範》,告以治水方略,當然,暴君就得不到天授的治國寶典了。〔註22〕

這個神話蘊含了樸素的民本思想,激勵君王要行德政,不要行暴政,否則就違背天意而被推翻,例如商湯討夏桀之前,就是通過受洛書而取得興師伐夏的神意的,根據河圖洛書的神話,孟子所謂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個著名的民本思想就呼之欲出了。

第三、天人合一:英國大史學家湯因比將人類社會分成二十多個文明,但基本上可歸納為三大類文明,即人本文明,神本文明和物本文明,中國屬人本文明,這在與河圖,洛書有關的帝王祭天活動中已顯偳倪。

如上所述,河圖、洛書神話只不過是人間帝王借來為其權力取得合法性的一種中介而已,所謂天命、天意,實際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自然規律,對於自然規律,人必須順從適應,從而人天合一,不過,天命、天意不是神直接曉示人的,而是通過神奇動物或自然災變,也即祥瑞或天災來傳達的,這同基督教的神啟真理,天人為二,神人分途,截然不同。另一層是人意、人命,假借編造出來的天命、天意而取信於人,從而人天合一,從這一層意義來看,天只是為人而存在的,為人的利益而服務的,人才是最根本的關注,天為虛,人為實;天為表,人為裡,天人不二,天人合一,於是宗教信仰無由產生,從這裡產生了中國的人本思想、人學、人教、人本文明,而與神本文明、物本文明鼎立而三。

上述遠古河洛文化的精神和智慧,由於孕育於先民在河洛地帶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經驗,所以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永恆性,從而成為華夏民族的民族性格,支配以後數千年來華夏民族的思想精神活動。

四、河洛文化的現實意義

上述河洛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有無現實意義?

答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上述科學精神、創造發明、自強不息和博大寬容等,無一不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有助於中華民族適存於今天列國紛爭,文明碰撞的時代和世界,這些精神歷代都有繼承和發展,然而到了北宋以後卻被專制帝王和理學家嚴重扭曲而導入歧途。當務之急,應該汲取其他文明之長而大力加以闡發。

至於河洛文化的智慧,其中的辯證思維,對立統一,不僅是自然界變化的基本法則,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法則,五四時期,主張唯物辯證史觀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而為當時的中國知識界所接受,完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原因的。今天的中國是以奉行唯物辯證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這就基本上保證了中國社會今後長期的健康發展,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是農業社會的產物,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思維是工業社會的產物,中國取其長而補己之短,從而大大發展和豐富了中國的傳統辯證思維。

其次是《易經》中豐富的科學思想日益為近代科學所證明,例如自然科學中的概率論,質能互變,生物遺傳密碼中的六十四個DNA 密碼,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 )的記錄帶採用一、二、四、八式符號系統等,都可從《易經》的八卦中找到根據。所以,中外的科學家們都承認,古老的《易經》對近代科學的研究,對宇宙奧秘的探索,仍然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再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裡必須強調,相對於天意,天命的人意,人命的「人」,必須是有德之人,不是無德之人;無德之人,雖假天命、天意,也將受天譴,聖德之君的命和意,實際上就是天下蒼生的命和意,不是他自己的命和意,所以一個有德之君子才能與天合德,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才是天人合一在治道和人道上的最高表現和境界。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治道和人道是,有德的統治者是指具有共產主義世界觀的共產黨員,理論上他們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如果具有資本主義世界觀,為個人謀福利而非為人民謀福利,就是無德,就無法做到天人合一,無法為自己安身立命,更無法為人民安身立命。

這是河洛先民治道和人道的智慧,是古代中國人安身立命的道路,也將是現代中國人乃至世界上每一個人安身立命的道路,西方的宗教是救不了人類靈魂的,只有現代化了的中國的人學、人道、人教,才能拯救人的靈魂,把人類引向光明的未來。

其次是,象徵天意、天命的自然規律是不能違背的,違背了人將受到懲罰。目前的生態危機,就是因為人違背了自然規律而造成的。但是,中國人一向對天的態度太消極被動了,如果汲取西方之長,主動運用自然規律來良性地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為人謀福利,將可進一步發展天人合一的思想。

錢穆說,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註23〕從上面看來,我認為他的論斷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上而論,華夏文明既植根於具有鮮明現實意義的河洛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所以我深信今後它是完全有能力承受其他文明的再次挑戰的,並且還可以進而補神本文明和物本文明之不足,而對人類文明作出重大貢獻。

五、結論──民族大和解,此其時矣!

炎黃子孫,根在河洛,源出中原,雖然數千年來,紛爭不斷,但最後終歸於一,個人、黨派、朝代、國家的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畢竟是短暫的,文明、文化的生命是超時空的、是永恆的。

近代華夏民族自晚清同光以來所面臨的一個中心歷史任務是如何富國強兵,雪恥振興,現在這個中心歷史任務基本上被共產黨人完成了。近一百多年來中國各政治黨派,各學術流派為尋求富國強兵、雪恥振興而產生的矛盾和衝突,恩怨和仇恨,都應該盡快化解;我們不應該傚法胡適之安於做個「過河卒子」,積非為是,而應傚法梁任公「覺今是而昨非」和「以今日之我向明日之我挑戰」的光明磊落的態度和胸懷,重新出發,做堂堂正正的、有尊嚴、有自豪感的炎黃子孫,致力促成民族的大和解,這不僅符合中國客觀的政治大形勢,也符合冷戰後國際上客觀的政治和解的大形勢。

華夏民族面臨的下一個中心歷史任務是在小康的經濟基礎上,如何再次振興華夏文化,如何使偉大深奧的河洛文化的精神和智慧現代化和世界化,我衷心地祝願,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不要還死抱著早已過時的冷戰時代的意識形態不放和為自己的私利而內鬥不已,致令親痛仇快,應立即捐棄前嫌,消泯恩仇,和衷共濟,一致對外,為實現這個跨世紀的宏偉的民族目標,貢獻出一己的智慧和能力。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河洛先民,才不愧為炎黃子孫的一員。

〔註1〕《中華文明發祥地有四大區域》,《光明日報》,1986年9月23日,第1版。
〔註2〕魏亞南,《中華文明的曙光──就遼西考古新發現訪考古學家蘇秉琦》,《人民日報》海外版,1986年5月4日。
〔註3〕中華大地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如燕趙文化、三晉文化、海岱文化、江漢文化、齊魯文化、閩越文化、三楚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等。
〔註4〕鄭昌淦教授在大會上第一個報告,緊接著是我報告,所以說是「剛才」。
〔註5〕即黃河與洛水匯流處,洛汭為古稱,亦稱「什谷」、「洛口」。
〔註6〕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註7〕東正教教徒要自成一個團體,羅馬公教教徒要自成一個團體,穆斯林教徒也要自成一個團體,結果亂成一團,把前南斯拉夫搞得四分五裂,國際上對這場衝突也是按文化劃線,信仰東正教的國家如俄羅斯、烏克蘭、希臘支持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信仰羅馬公教的德國、法國、奧地利支持信仰羅馬公教的克羅地亞,信仰穆斯林教的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穆斯林國家則支持波斯尼亞境內的穆斯林教徒。
美國對中國和第三世界國家挑起人權和民主問題的爭論,也是一種文明碰撞的形式。
〔註8〕盛傳台灣國民政府把它神聖的一票投給他國,沒有投給自己的同胞,如果屬實,這種不顧民族大義的行為未免太過分了。
〔註9〕這只是大體而言,嚴格地說是辦不到的。例如孔子說自己是述而不作,但他傳述時無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意見。以後的漢儒、唐儒、宋儒更是根據當時他們所處的時代條件和需要而對河洛文化的精神和智慧,大肆加工。
〔註10〕關於河洛文化的時限,其上限沒有爭議,但對於下限卻有不同看法;有人主張止於秦漢,也有人主張止於北宋,更有人主張止於鴉片戰爭,本報告的重點放在遠古時期的河洛文化。
〔註11〕黑格爾說,《周易》的思維體現中國人的智慧(《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而《周易》源自《伏羲易》,並總結和發展了夏的《連山易》和商的《歸藏易》。
〔註12〕會議結束後,主辦單位曾經組織與會者前往南河渡鄉黃河和洛水匯流處參觀,作者有幸站在神都山之上親眼看到了河洛二水交匯的神奇景觀,的確像二魚環抱,遠看就是一幅天成的太極圖,然而由於河洛二水的河床經過數千年的淤積,較六、七千年前狹窄很多很多,加上又非盛水季節,氣勢當然無法同伏羲時代相比,能夠看到這幅天然太極圖,真是不虛此行。
〔註13〕河南河洛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于長君於1992年宣佈他發現「太極圖」是伏羲根據黃河、洛水二水匯流形成的漩渦自然現象畫成的,這個發現業經有關的考古學家,《周易》專家和歷史學家認定。在此之前,傳說「太極圖」是宋代的陳摶所畫所傳,朱熹派弟子到民間尋訪得之,刊於所著《周易本義》篇首而流傳至今,于長君的這一發現把「太極圖」產生的時間向前推了幾千年,並揭開了中國華文化智慧源泉形成之謎。
〔註14〕傳說,在一次汛期巡河,來到洛汭,正巧碰到狂風大作,濁浪排空,他便率隨從大臣登上古洛口村東的一塊高台地上,面向洛汭,觀看潮水,這時,忽然黃河上有黃龍馬踏水而至,背上玄毛奇特,宛如圖形;同時,洛水上又有玄色巨龜,背負文字符號,浮水而去,他看到這龍馬負圖,神龜背書的奇特情景,靈感頓生,於是則法龍馬背上的圖形,神龜背上的文字,畫出八卦。《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可見連孔子這樣不輕信的思想家都相信這種傳說。
〔註15〕于長君,《伏羲河洛畫太極,伏羲連山創八卦考證》。
〔註16〕韓永賢,《周易探源》。
〔註17〕最能標誌中國農業社會生活方式的是農村的出現,據南河渡有關方面說,位於洛汭的神都村已有八千年歷史,南河渡鄉正籌備舉辦神都村建村八千週年紀念,並希望獲得國際和海外華人大力支持。
〔註18〕河圖洛書是天授之治國寶典秘笈,唯有德之明君始能得之,自黃帝起,堯、舜、禹、湯一直到周成王等歷代帝王,均在洛汭修壇沉璧,舉行隆重的祭天活動,以接受天帝賜予的河圖洛書。例如《禮緯.含文嘉》中說,「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漢書.溝洫志》谷水說,「河,中國之經瀆,聖人興利則出河圖,王道廢則竭絕。」自秦始皇起,河洛祭天典禮中止,改在泰山舉行,雖然德治政治的形式改變,但德治政治的精神依然不變。
〔註19〕據專家研究,河圖洛書是一種原始的數字卦,是從結繩記事演變而來的,由於文明進步,數字卦所代表的內容畢竟過於簡陋,很不準確,掌管卜筮的巫師才逐漸發明創造了象形文字。倉頡就是這樣的巫師。
〔註20〕大的朝代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小的王國有莘、由、毛、劉、滑、西周、鞏、東周等(見馬世之,《河洛古國考》)。
〔註21〕駱承烈,《中華民族聯合統一的肇始》。
〔註22〕參見注〔註17〕
〔註23〕錢穆,《中華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載於劉夢溪主編的《中國文化》,1991年8月,第四期,頁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