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要幫中國人的落實

治理觀點下的中共26條惠台措施

黃清賢
(南開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11月4日,中共公布26條惠台措施,是繼2018年2月28日發布31條惠台措施後,進一步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民進黨政府還是一如往常,批判這些措施不是惠台而是利中,更與其大力批判的一國兩制掛鉤,強調這是鎖台、分化的政治操作。但從人民的角度而言,一個政策的好與壞,應該是政府能否具有治理的能力,提升生活質量,拓展發展空間。

回顧31條惠台措施的推出,當時是大陸為深入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思想,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因此國務院台灣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協調29個單位,研究出台《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如今,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剛舉行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在31條惠台措施的基礎上,國台辦、國家發改委協調20個單位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比較這兩次措施的出台緣由,不論是中共十九大報告的「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或是《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會講話的「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抑或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的「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這些都是植基於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實現互利互惠,落實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希望體現大陸「治理」兩岸關係的能力。

基本上,26條措施是31條措施的進化版,廣泛而深入版,兩者同樣分為涉及台企、台胞的兩大部分,但26條措施更在31條措施的基礎上,配合過去的實施結果,加以改善,而且範圍更廣、程度更深,更與時俱進的配合新環境趨勢,提出新的舉措。

26條措施中,為台灣企業提供了13條同等待遇措施,包括台資企業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第五代移動通信(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標準制訂等政策,支持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建設等。

為台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另13條措施,是包括領事保護、農業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文化體育、職稱評審、分類招考、擴大招生、公派留學、協助運動員與參加運動聯賽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其中,第2條可謂是這次被關注的新措施之一,亦即讓台企可以參與大陸現在熱門且有基礎的5G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品測試、網絡建設,對於未來廣大的大陸市場、世界市場,都有取得先機的優勢。果然,民進黨政府趕快警告此舉可能捲入美國制裁風險,但誠如條文所言「可按市場化原則參與」,亦即廠商可用成本效益、風險評估判斷是否參與、參與多少,所以相對獲得的好處是台企有同等待遇的資格參與,可先布局,取得先進入者的優勢。

至於台資企業常面臨的融資問題,除了第6條允許台灣金融機構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之外,還有第8條可向地方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申請服務、發行債務融資工具等,甚至第9條提到可與大陸企業同等依法享受貿易救濟和貿易保障措施,讓台企有受到同等照顧的感受。另外,台灣輸入大陸的商品採取快速驗放模式、台企參與行業標準的制訂和修訂、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申報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第11至13條也都有明文支持。

台灣同胞部分,包括第21條的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台胞可同等參加相應系列、級別職稱評審,第22條的台商子女可以參加高職院校分類招考,第23條的進一步擴大招收台灣學生院校範圍,第24條的台灣教師和學生可以同等申請公派留學資格,以及第25、26條的積極協助運動員等,這些都是31條惠台措施的進一步擴大範圍與深化程度。

至於第14條也是這次被關注的新措施之一,亦即台胞可在大陸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由於此舉涉及了主權相關的外交事務,當然引起民進黨政府的強力反彈,抨擊侵害台灣主權。但從民眾的角度而言,當台胞在海外遭遇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突發事件,如果找不到台灣相關部門時,可尋求當地大陸機構幫忙,這對身處急難時刻的民眾是非常重要的;更何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岸關係定位,中國人幫中國人不違法、理、情。

進而言之,這也是大陸將中共四中全會強調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落實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具體措施上。因為26條惠台措施的出台,從治理的角度而言,當前兩岸關係面臨挑戰之際,透過一系列愈廣愈深的提供台胞同等待遇政策,確實有助於爭取愈來愈多的台灣民心,進而響應反獨促統。

因為治理是「各種公共和私有的個人和機構,管理他們共同事務的許多方式總和」,即包括公、私部門,協調及持續合作的過程,涵蓋強制的正式制度、理解的非正式安排。

所以,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正是透過大陸的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協調及持續合作過程,為台資企業加快科技創新、降低綜合成本,為台灣同胞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環境,更為兩岸人民的合作建立厚實基礎的兩岸關係治理。

相對而言,民進黨政府強力限縮兩岸交流;而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CP)的15國可能在2020年簽署協議,台灣自絕於兩岸關係必將在區域經濟中被邊緣化,這是鎖台,讓外向型經濟的台灣面臨困境。

台灣如要走出經濟困境,只有進行開放、自信的兩岸關係治理,不但歡迎大陸惠台措施,還要採取相應的友善大陸民眾政策,才能造福台灣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