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經濟整合或一體化的世界發展趨勢下,今(2019)年11月初的東亞峰會中,由東協和中國主導並受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協議,基本上已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准入談判,並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少數遺留問題的磋商,預計在明年RCEP領導人會議正式簽署。在現今全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聲浪高漲,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大,貿易增長速度顯著減緩的形勢下,此一全球最大並極具發展潛力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協議的簽署,不僅顯示在貿易自由化的世界潮流下,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將為本地區帶來更加開放穩定的貿易和投資環境,有利於提振地區經濟,同時也將對國際政經格局帶來相當的衝擊。面對此一形勢的發展,近年來處於相對閉鎖,特別是陷入兩岸經貿正常交流僵局的台灣經濟,勢將面臨鉅大壓力,如何化解此一困局是朝野政黨必須思考的嚴肅課題。
一、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下的RCEP
經濟全球化已是當今世界經濟的潮流,它代表著世界各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融合,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通,以尋求最佳的資源配置。此一發展趨勢固然為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契機,但是各個經濟體卻也面臨開放市場的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世界各國紛紛採取措施加以因應,致力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健全經濟體制,積極面對開放市場的壓力;另一方面,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推動區域經濟整合,進行廣泛的經濟合作,以提升經濟競爭力,以致形成各類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自由貿易區,改變了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對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衝擊。
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協議中,最引人注目,同時也是區域經濟整合的核心有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南美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在核心自由貿易區逐漸擴展:由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與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合組成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歐盟與非洲、加勒比海成立包含70餘國的自由貿易區。東協自由貿易區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紐西蘭、澳洲相互簽訂自由貿易區協議。
東協自由貿易區協定為歷史較久的自由貿易區(FTA),但是過去亞洲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進展有限。近年來亞洲各國均非常積極地投入區域經濟整合,並且也獲得相當的進展。其中以東亞地區的經濟整合更為快速。此外,中國、日本、韓國等三個主要國家之競合,以及RCEP的發展最引人注意。東亞國家投入區域經濟整合的主要動機為:WTO多邊談判延宕,國際經貿規範無法確立;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推動亞洲意識的興起;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和隨後的歐債危機對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其他國家區域經濟整合的骨牌效應,強化亞洲國家經濟合作的動能。
目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重點集中在亞太地區,其中又以泛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TPP)協定、RCEP協議、中國與韓國FTA、中日韓FTA,以及東協與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各自簽訂的數個「10+1」自由貿易區協定。
二、RCEP成立的目標和發展歷程
RCEP概念於2011年提出,2012年由東協10國發起,邀請澳洲、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紐西蘭六個國家參加,目標是在與這些國家簽署的各個「10+1」自貿協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達成一個現代的、全面的、高質量、互惠的自貿協定。談判從2013年正式開始,迄今已歷七年。期間先後舉行了三次領導人會議、19次部長級會議,28輪正式談判。換言之,就東亞地區而論,RCEP是對現有各個「10+1」自貿協定的集體升級,期能形成區域內統一的規則體系,並有助於構建區域內的供應鏈和價值鏈,有利於區域內的商品流動、技術流動、服務流動、資本流動,以及人員的跨境流動。
RCEP概念的提出及其發展有其主客觀背景:1.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方興未艾,而成員國間地緣關係和經濟互補性,是推動RCEP發展的內在動力。2.歐美已開發國家經濟體低迷的經濟迫使RCEP各經濟體加強合作。3.RCEP主要經濟體受到TPP擴充的刺激。
TPP的前身是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SEP)。2002年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期間,智利、紐西蘭和新加坡就建立自由貿易區展開談判,在2003年和2005年期間就《太平洋三個更緊密經濟夥伴》舉行四輪談判,2005年4月在第五次會議上汶萊參加談判,結果達成TPSEP,並在2005年6月舉行的APEC部長級會議上宣佈。該協定對APEC成員或非成員都是開放的,並於2006年生效。2008年9月美國布希政府發表聲明,表明加入該協定的願望。此後,澳洲、越南和秘魯參加談判。2009年9月美國總統歐巴馬決定加入談判。由此,TPSEP改變為TPP。但是2017年1月,川普上台後宣佈美國退出TPP。2018年3月,以日本為首的11個國家在智利簽署了《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在經濟層面上,TPP作為自由貿易協定可以給美國帶來擴展貿易的利益,但是美國加入TPP絕不僅是經濟方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重新戰略佈局的重要步驟。其戰略意圖主要有三:1.直接參與並主導亞太地區貿易合作機制,繼續引領制定亞太地區乃至世界自由貿易的新標準。2.積極配合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作為其重返亞太的重要手段。3.制衡中國在東亞地區逐步增強的影響力。
由於TPP的突起,東協有超過一半的成員國已參加或準備參加談判,使得東協共同體的發展前景充滿變數,東協在東亞地區經濟整合的「話語權」遭到削弱。長此以往,東協不僅有被邊緣化的風險,更可能面臨瓦解的危機,從而可能喪失今後在東亞區域合作的主導地位。
三、各核心成員國的政治立場和政策思維
任何區域經濟整合的談判,對任何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均面臨擴展國際市場的機遇和承受開放市場的挑戰。中國認為美國主導的TPP是其重返亞洲打的「經濟牌」,美國試圖利用TPP樹立全球新的自由貿易標準,使亞太乃至全球的貿易規則「重新洗牌」,降低中國外貿的競爭力,在經濟上壓制中國。因此,中國乃積極強化與東協國家的合作關係,推動RCEP的發展。此外,僅管川普上台後退出TPP,但自2018年春以來,美國對中國掀起貿易戰,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中國一方面積極調整經濟發展策略,採取積極宏觀調控政策以刺激經濟景氣,另方面則藉「一帶一路」加快與周邊國家的區域經濟整合,拓展經濟的發展空間。
日本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和東亞區域的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美國退出TPP的波折後,不僅主導了TPP縮小版的CPTPP進程,而且日本與歐盟的經齊夥伴關係協定(EPA)正式生效,日本也希望在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在促成CPTPP的同時,積極參與RCEP談判,不讓中國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中獨領風騷。
東協自1967年成立後,經歷政治和經濟的不斷調整,已走到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方向。以「10+3」的東亞峰會而言,此一為因應亞洲金融危機而誕生的區域經濟組織,過去14年來已成為東亞區域內相關國家共同參與的重要對話合作平台,而有關RCEP領導人會晤更是東亞峰會的主要內涵。在此次會談中,儘管東協國家對中國經濟崛起對其可能造成的衝擊有所憂慮,但在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下也希望能獲得相對的實質利益。
東亞峰會的RCEP會議已就協定中20個章節達致共識,但在談判的最後階段,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卻宣佈退出,使RCEP的簽署國只有15國。印度退出RCEP協定主要基於下列因素:其一、在開放經驗中並未獲得預期的效果,主要在於印度與東協、日、韓、澳、紐等國家簽訂的自貿協定後並未獲益,貿易順差還不斷擴大。其二、擔憂與中國經貿往來處於弱勢,2018年中國對印貿易順差530億美元,印度擔心中國產品流入對其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其三、印度基礎建設落後,製造業缺乏競爭力,因此擔心加入RCEP此無法與其他國家的競爭。
四、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下台灣經濟走向
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呈現出區域內各種FTA交叉重疊,經濟整合的政治目的明顯,大國間的主導之爭加劇,而經濟合作以功能性為主,制度性合作發展緩慢的現象,是任何大規模區域經濟整合必須面臨的問題,如何照顧區域內成員國的利益將是自貿協定能否簽署的關鍵。如「印度製造」是莫迪政府的主要政策,積極吸引外資,推動本土製造業發展。為實現這個目標,印度設貿易壁壘應付競爭對手,影響正常貿易交流。此外,RCEP中也納入了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的規範,給予寮國、緬甸、柬埔寨等較落後國家過渡期的安排,這是任何經濟體內涉及經濟發展階段有落差時,必須面臨和思考的問題,不能以「同床異夢」視之。
在考量RCEP的目標和規範及其實際執行成效時,更應關注現今國際政經格局的轉變,對中美和兩岸關係的影響和衝擊。
RCEP涵蓋全球47.4%人口,32.2%GDP,29.1%貿易,以及32.5%的投資,是當今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是中國參與的成員國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自貿區談判。然而對此東亞峰會,川普不僅連續三年缺席,連前兩年出席的副總統彭斯也未出席,只派白宮安全顧問奧布萊恩和商務部長羅斯。
顯然以中國為主導和核心的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已逐漸成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東協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中便提出五個倡議以促進「10+3」合作:1.推進經濟一體化。在RCEP談判基礎上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程,共同建設東亞經濟共同體。2.支持互聯互通,共建「一帶一路」深入對接地區互聯互通倡議。3.加強金融合作。財經合作完善區域經濟治理架構,探討本幣出資,強化本幣在區域貿易投資中使用。4.促進可持續發展。探索通過「東亞減貧合作倡議」同各方分享發展經驗。5.開展人文交流,用好「10+3」合作基金,推展各項科技和人文活動。
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發展策略下,中國在國際政經治理扮演日益增進的角色,在此一形勢下,蔡政府的去中國化使兩岸關係的僵局難以突破,台灣的經濟將因此更加空洞化,這是經濟給政治力量纏住後難以解開的死結。◆
社論
RCEP與兩岸
國際視窗
中國對外
兩岸三地
台灣事情
悼念陳明忠
原鄉人的故事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