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棒球賽看兩岸交流契機

方毓
(資深媒體人)


由於蔡英文政府不僅不承認「九二共識」,還拚命推動「教育台獨」、「文化台獨」,使得兩岸對話中斷多年、關係嚴峻,然而,民間的來往、交流仍在持續,而且可發揮的空間還很大,尚待兩岸有識者拓展。

梁扶初是中國棒球之父

如同10月20日結束的亞洲棒球錦標賽所浮現的新線索--大陸隊在此項賽事中,預賽和季軍戰兩度擊敗傳統強隊南韓,特別是季軍戰,在落後數分的情況下,眼見比賽快要結束,竟能在後面局數搶分逆轉勝,雖說南韓只是派大學生、高中生球員,但仍可看出大陸隊赴美打獨立聯盟百場訓練的成果。這令台灣觀眾刮目相看,很罕見的,數家綠營媒體也換了語氣,予以肯定、讚賞,也讓人看到棒球運動在拉近兩岸關係裡的潛力和生機。

中國其實很早就有棒球,鐵路之父詹天佑在耶魯大學留學時成立了第一支「中華棒球隊」,大約1880年代初,棒球運動就進入中國。廣東人梁扶初早年旅居日本橫濱,接觸到棒球,加入「中華棒球隊」,1930年代返回中國後,努力推廣棒運,1945年曾任上海熊貓棒球隊總教練,梁扶初後來被譽為「中國棒球之父」。

台灣三級棒球締佳績帶動熱潮

據說,由於棒球投球如投彈,揮棒如揮刀,在延安,棒球曾作為部隊軍事訓練和體能鍛鍊項目,甚至也是演練「沙盤推演」的項目。1950-60年代解放軍裡營級以上有些單位就有組棒球隊。文革時中斷。可見,大陸不是沒有棒球,只是一直沒有熱起來,迄今大陸民眾仍是較熱衷籃球、足球,對棒球普遍很陌生。

相對的,台灣棒球運動是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引進,1906年就有棒球賽(應該都是在台日本人),而到1930年代,嘉義農林學校竟能五次參加甲子園賽。戰後台灣也一直有成棒比賽,有一定的溫度。始終拿中華民國護照的王貞治(浙江人)在日本職棒讀賣巨人隊的耀眼成績,備受台灣民眾關注。

真正起飛則是1970年代,台灣少棒、青少棒、青棒三級棒球在國際賽屢創佳績,更帶動了民眾熱愛棒球的風潮,之後「中華台北」成棒也在國際賽中偶有佳作,1989年中華職棒成立,與日本、南韓同被視為亞洲三強。

數十位台灣教練曾在大陸教球

由於台灣早已熱起來而有一定水準,兩岸同文同種,好溝通,自然可向大陸傳授技術,約從本世紀初起,不少退休中華隊總教練、職棒總教練、教練、選手、業餘成棒選手到過大陸教球或指導。從早期的吳祥木(已故)、江泰權、郭建成、鄭百勝到杜福明、莊勝雄、曹竣崵再到呂文生、陳瑞振,迄今至少已有25人。

當然,良好氛圍中也曾出現人為的刻意破壞、抹黑。2008年8月北京奧運、2009年3月第二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台北」隊兩度被大陸隊打敗、淘汰,台灣(特別是綠營)媒體、好事者,乘機煽動說是「國恥」。就像中華隊有的國際賽偶爾也能擊敗日本、南韓一樣,球是圓的,誰規定中華隊只能贏不能輸?為何中華隊輸大陸隊是「國恥」,輸日、韓或其他國家就不是「國恥」?所幸,這並未阻斷兩岸棒球的切磋。此後台灣陸續有教練、名將到大陸教球。

兩岸學生棒球聯賽越來越熱鬧

數年前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投資大陸數億美元,在沿海設了三座發展中心,也有大陸選手赴美打拚,但都在小聯盟,還沒有人上過大聯盟。大陸棒運已略有起色。

去年江泰權執教過多年的天津雄獅隊來台巡迴比賽,今年四川蛟龍隊也來跟味全龍打練習賽。從2017年起有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當時還有民進黨、時代力量的立委出言攻擊,但賽會繼續舉辦,今年是第三屆,預、複賽在台灣、大陸兩地城市舉行(台中、北京),總決賽每年12月都到深圳打(2017年兩岸有32支,2018年42支球隊參加),分大學組、女子組(新設)、高中組、國中組、國小組,越來越熱鬧。

江仲豪在北工大指導陸台球員

今年起大陸有「中國棒球職業聯賽」。前兄弟職棒總教練陳瑞振是江蘇鉅馬隊總教練,前桃猿(Lamigo)投手游宗儒經由選秀會加盟天津雄獅隊。

台灣棒壇老將、兄弟象創隊元老、也擔任過中職兄弟象隊總教練的江仲豪,2012年到大陸發展,目前在北京北方工業大學擔任教練,2013年帶台灣八位高中畢業生到該校讀書、打棒球,安排學生讀日文、德文;2017年北方工業大學棒球隊獲第一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大學甲組冠軍。第一批到北工大的台生已畢業。2018年江又帶10位台生到北工大。

江仲豪表示,台灣學校裡棒球隊的學生通常較注重打球,不重視課業,而大陸學校課業要求很嚴,這樣學生在打球之外,才會另有其他專長。現在大陸棒球人口增加,各級學校成立棒球隊的越來越多,他鼓勵台灣教練、選手不妨到大陸發展。

蔡「去中國化」不利兩岸運動交流

實際上,在運動比賽中,兩岸除了棒球,其他還有好幾個項目,兩岸曾有很好的交流、合作。例如:桌球,大陸女選手陳靜曾替「中華台北」拿過兩屆奧運銀、銅牌;大陸女子舉重選手黎鋒英(台灣媳婦)也替台灣拿過奧運銀牌,另有台灣本土女子選手陳葦綾曾受教於大陸教練張嘉民而獲得過奧運金、銅牌(盧映錡奧運銅牌);還有台灣女子跆拳道選手赴大陸培訓,而奪得奧運金牌。網球女子雙打台灣謝淑薇與大陸彭帥搭檔,拿過溫布頓和法網冠軍。只是,這些年台灣越來越「政治」,蔡英文執政後在教育、文化上益發「去中國化」,運動賽事方面的兩岸合作也隨之減少了。

林書豪不受意識型態拘束

有時運動選手會受到台灣分離意識困擾。就像來自台灣,父親本省人、母親外省人第二代的林書豪,2012年好不容易剛在NBA嶄露頭角(紐約尼克隊),博得「林來瘋」美名,台灣好事者就開始「搶人」,希望他說自己是Taiwanese(台裔),而非Chinese(華裔),要他選邊站。而林書豪本身根本不在意,他曾說,「你可以稱我是台裔籃球運動員、華裔或亞裔(Asian)籃球運動員,或就是一名籃球運動員」;他很單純的以自己是華人為榮。

今年2月林書豪轉戰多倫多暴龍隊,隨隊得到NBA冠軍戒指,但之後未拿到續聘或其他球隊合約,8月他轉戰大陸職籃(CBA),加入北京首鋼隊。但這回台灣喜歡搞「台裔」的好事之徒就沒話說了。

運動賽對促進兩岸關係具爆發力

運動賽事是個大眾化的活動,國界、政治色彩相對淡薄,卻是運動員(球員)與觀眾、球迷在比賽中打成一片的催化劑。賽事有時比政策、口號更能拉近人心,更具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兩岸同文同種,有著一樣的基因(DNA)和體質,也就是說,有著極相似的身體素質,對方運動員、球員能做得到的,我方應該也做得到,反之亦然。這自然就會是一個很好的水乳交融平台。

棒球是個團體運動比賽,格外注重隊員間的團結、協調、合作,最能增進情誼。如果兩岸人民能一起玩棒球,誰能想像其中所蘊蓄促進兩岸民間關係的爆發力?棒球如此,其他運動賽事項目也會具有不同的味道,但相同的作用和本質,但願兩岸人民能在這方面多下工夫、多著力。

大陸11月4日所公布最新惠台「26條措施」,也表示歡迎台灣運動員、運動團體參加大陸的比賽或職業聯賽(第25、26條);歡迎台灣運動員報考大陸體育院校等。這及時雨,著實是台灣體育運動界另一個一顯身手的新契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