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合眾國走向美利堅分眾國

讀李本京著《傳奇-爭議:川普與分裂之美國》有感

楊泰順
(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


西方民主制度下全體選民有權選擇自己屬意的國家領導人,在權力誘惑下,競爭大位者往往不在少數。但最終能脫穎而出的,多已經歷嚴格的基層歷練、結交多金權勢者、擁有個人團隊、經營黨內人脈、廣建基層組織等,透過這些方方面面的考驗,保證了政治領導人能夠具備一定的素質與識見。再者,由於握有選舉權的人數龐大且複雜,能夠過關斬將,獲得認可的人選,必然也具備整合能力、思想執中、言談舉止有節有度、迎合多數民眾的價值觀。故而,西方踐行其民主政治兩百餘年,雖常聽聞國家領導人被批評過於保守,缺乏改革宏圖,但基本上,也保障了民主運作的穩定,避免權力傳承造成社會的割裂。

從草根到空中草皮

然而,西方過去造成民主成功的因素,在人類通訊進入網路時代後,已然面臨嚴峻的衝擊。在網路的快速傳播與真假難辨的特質下,過去政治人物必須辛苦經營的基層組織與形象塑造,顯得不再關鍵。只要有錢,野心家可以雇請網路寫手,透過各種傳播管道,在短時間內把自己的知名度直衝雲霄。美國政治學者因此稱這類憑藉快速傳播塑造的民意認同,為「空中草皮」,諷其不具真正的草根基礎。但殘酷的現實是,這些草皮雖然沒根,卻在梗圖表現與頻繁重複下,達到快速洗腦的效果。

曾經是電視實境秀主持人的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便是透過這個新生快速傳播媒介,在2016年以一個政治素人,擊敗政壇老將希拉蕊.柯林頓當選美國總統,震驚美國政學界。因為缺乏傳統民主競爭的歷練,這位「自戀、自大、又自狂的大男人主義者」(李書28頁)的總統當選人,在位雖僅四年,卻已造成美國社會嚴重的對立與其盟邦對美國的高度不信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因此憂心美國民主制度已處在「崩潰邊緣」,因為其兩大支柱「事實和信任」在過去四年已走向崩壞。(李書9頁)。將來歷史應會記載,川普執政四年,正是美國霸權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對於這樣一個民主制度的變局與怪異荒誕的美國總統,學界與主流媒體界當然有不少著作加以探討。李本京教授統計美國出版界有關川普的著作應不下1,300本(李書24頁),李教授選擇了中近百精華著作研讀彙整,寫成《傳奇-爭議:川普與分裂之美國》,中文讀者從中可對川普執政的「傳奇」有所認識。

被遺忘的普羅大眾

美國從立國以來便是個多種族、多文化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當然潛藏不少分裂因子。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 de Tocqueville)19世紀造訪新大陸時,便敏銳的觀察到,美國是個依賴法律維持聯邦完整的政體。既然崇尚法治,法律的制定與詮釋者,便成為美國事實上的統治階級。李教授在書中便提到「東部菁英」長久以來透過牢牢掌控的法律制定與解釋權,「壟斷金融、操縱政治」,成了所謂「東部當權派」(李書15頁)。這個當權派講究出身,故美國兩百餘年歷史,直到最近才出現第一位非常春藤盟校畢業的大法官。

東部當權派在資本主義催化下,對非我族類的普羅大眾向來吝於付出關懷,於國家治理上,普羅大眾宛如「被遺忘的人」,無法分享到美國國力增長帶來的好處。如同李教授所言,今天美國0.1%的人,收入多於90%美國人的總收入(李書17頁)。普羅大眾儘管不平,但在民主帷幕與尊崇法治下,這些不平受到了有效壓抑。

到了21世紀的今天,新型態傳播媒介的出現,使得統治菁英無法有效壟斷基層民眾的意見表達。如李教授指出的,許多「地區小報」原本可以紓緩基層的不滿情緒,現在卻因不敵網路媒體,被迫退出言論市場。地區媒體的消失,如同拆除了基層民眾怨憤的防火牆,與統治菁英的高傲開始直接對撞。更有甚者,網路媒體放任誇大作假的傾向,宛如燥火添薪,使得美國社會原已存在的分裂擴大(李書71-72頁),為川普這種不受傳統羈絆的政治人物架構了隨性發揮的舞台。

李教授歸納川普竄起的背景,認為他是個:1.十分善於掌握制度漏洞,圖利自己的商人;2.參透群眾心態,懂得如何營造於己有利的政治氛圍;3.為達以上目的不擇手段,說謊、誇大、製造仇恨,幾乎都可順手捻來,傳統與禮貌完全不屑一顧。

川普是個身價30億美元的鉅富,但他2016與2017年卻只各繳了750美元的稅。從商的過程曾宣告破產多次,但財富卻能越積越多。從他一生重用律師,也重金禮聘會計師來看,顯然極為擅長利用體制的漏洞,為自己營造最有利的競爭條件(李書28頁)。

美國的分裂因子日漸發酵

李教授指出21世紀的美國,實際上已是「分裂的美國」(美利堅分眾國?)而非「美利堅合眾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曾警告:「國家分裂的狀況,已嚴重到超乎我們想像。」(李書26、44頁)慧黠如川普者,當然懂得如何利用此一態勢,為自己營造有利的競爭條件。

川普所以成為李教授筆下的「傳奇」,因為他不僅認知到美國社會的分裂,更體會到「被遺忘的人」缺乏領袖的焦慮。所以他儘管出身常春藤盟校,又是享受既得利益的鉅富,卻成功將自己包裝成「小市民的發言人」,成為「教育水準偏低、收入在中下層的基層大眾」的「可依靠的信仰」(李書29、49頁)。

川普的高明之處,在善用中下階層的語言,使他們忘卻他含著金湯匙成長的背景。首先,便是文宣工具的選擇。如果網路媒體是激化分裂意識的因素,川普要建立自己的灘頭堡,當然便得搶占網路上的一席之地。李教授指出,川普置入FB與Google幾乎不計代價,而他的競選團隊也擅長利用通訊軟件將「川粉」連成一體,擔任總統期間,「推特治國」的作法更讓世人大開眼界(李書82-83頁)。川普還大肆批判主流媒體,中下層群眾感同身受,因為他們所以被「遺忘」,正因為「東部菁英」操控主流媒體,刻意忽略他們。

此外,頻繁舉辦造勢大會,也是川普結合基層民眾的重要策略。川普顯然理解,基層民眾的苦悶絕非在家上網幹譙一陣便可獲得紓解,長期被執政菁英忽略的這群人更需走出屋外,驗證自己的處境不是少數或地區性特例。造勢大會讓這群人有機會「互相溝通,互相擁抱」,堅信團結可以改變現狀,而主辦者川普便自然成為他們的明燈。因此,在2020年大選時,川普平均每週舉辦兩次大型造勢大會,李教授認為,這項策略的成功,已在「選舉的長河歷史上成為創舉」,成為美國少見的「選舉現象」(李書81、82頁)。

要維持網路傳播的熱度,並使群眾狂熱走進造勢會場,內容當然無比重要。川普以沉默多數代言人的姿態挑戰當權菁英,但美國弱勢族群人口雖多,差異卻也可觀,如婦女、非裔美人、拉丁裔美人、亞裔美人、同性戀者、非新教徒、底層白人……等等,均屬被遺忘的族群。川普若平等回應各族群的訴求,他當然可能被塑造成底層民眾的救世主,但各族群間的對立與歧見,卻很難為川普營造他希望看到的行動火花。

川普為「中下層白人」代言

川普於是選擇只做「中下層白人」代言者角色,大聲說出中下層白人心中的不滿,尤其是習慣被稱為WASP的「安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徒」(李書49頁)。這群人最大的不滿,便是美國少數族裔與全球化發展,威脅到他們既有的政經優勢與工作機會,但要安撫這群人的情緒,美國傳統的族群和諧路線與全球化的主張得改弦更張。為了成功喚醒這群人的團結心,川普在「讓美國再偉大起來」的口號下,不斷以一些不堪入耳的詞彙,挑撥族群對立,批判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李教授指稱川普是「仇恨文化」的塑造者並不為過,但川普很清楚,只有仇恨才可能轉化為行為動力,故而,李教授也不得不承認「川普才是真正在做『接地氣』的工作。」(李書56-58、83頁)

一個政治素人,透過上述情勢的掌握與策略的選擇,居然可以在2016年成功擊敗「東部菁英」象徵的希拉蕊,2020年大選雖因疫情處理失當而敗北,但選票依然比四年前增加1,100餘萬張。美國選民,甚至被他羞辱的拉丁裔選民,並沒有因為他不具「總統樣」(李書41頁)而離開。但川普的成功,付出的代價卻是社會的分裂與族群的對立,暴民衝入美國國會,無疑象徵美國人對法治已不再有信心。

作為曾長期在美國生活與任教的華人,面對川普毫不留情的撕裂美國社會,李教授當然非常關心華人社會在川普挑撥族群仇恨下所面臨的處境,故本書有相當篇幅探討此一狀況(李書84-94頁)。華裔人口只佔美國人口總數的1.2%,若非李教授血濃於水的情感,恐怕不會花這樣的篇幅去關心華人的處境。

最後要特別一提的,美國幅員廣大,川普縱有天縱之才恐怕也很難憑個人之力掀起這波濤巨浪。故而本書也有超過30頁的篇幅,介紹幾位川普的重要智囊與近臣。這些簡短的點將,讓我們對美國政府的決策過程,能有更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