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美國統治菁英熱衷的熱戰到冷戰
評美國統治菁英熱衷的熱戰到冷戰
3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上任以來首次新聞發佈會,他在會上著重談到了美中兩國關係,承諾將在創新和基礎設施方面超過中國,以防止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家。拜登說:「我看到了和中國的激烈競爭。他們的整體目標是成為世界上最領先、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國家。但是這在我任內不會發生,因為美國還會繼續發展和擴張。」拜登自信滿滿,似乎這世界永遠要「美國優先」。
但是,曾任尼克森訪華的首席翻譯、美國駐華公使、助理國防部長的前資深外交官、有名的中國通傅立民(Chas W. Freeman)今(2021)年2月11日在「華盛頓外交事務研究中心」發表論文,5月9日,他將論文節本投書澳洲「東亞論壇」網站,批評美國政府對華政策是「弄巧成拙」,說美國對華競賽「注定會輸」。他建議美中應展開合作,呼籲美國在全球問題上加強與中國合作,如果繼續選擇對抗,將在國際社會「失道寡助」。
傅立民認為,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是對中國超越美國的潛力感到擔憂,並試圖通過不斷升級的「極限施壓」來削弱、遏制中國。他毫不客氣地指出,川普政府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完全失敗。在這場至今未休的貿易戰中,美國家庭平均每年為消費品多支付1,277美元,美國農民失去了240億美元的中國市場,美國更是直接失去了大約245,000個就業崗位,保守估計,美國GDP因此減少3,20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美國將減少32萬個就業崗位,GDP將比預期減少1.6萬億美元。
中國總體貿易順差在2020年卻升至5,350億美元的新高。中國通過降低貿易壁壘,與美國以外的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來尋求更多的市場,並發起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取代被美國破壞的世貿組織功能。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挑戰,主要是經濟和技術上的,不是軍事上的,而美國卻只準備「應對軍事威脅」。「美國的戰機和軍艦總在中國周圍活動,而中國的戰機和軍艦卻並沒有在美國海岸巡邏;中國周圍到處是美軍基地,而美國附近卻沒有中國軍事基地。」傅立民表示,美國也不用指望能在中國本土擊敗中國。
美國至今沒想明白和中國的競爭根本不是軍事上的競爭,而是經濟上的話語權。當美國人兩手空空地表示「讓我們團結起來,必須勇敢地面對中國」的時候,中國人卻忙著修建公路、高鐵、橋樑或港口。
美國越堅持對抗越發現自己更孤立。世界各國無一例外地希望得到多邊支持來應對諸如氣候變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擴散、全球流行病、全球經濟和金融不穩定、全球貧困等眾多問題帶來的挑戰,而不是美國想要的單邊對抗。與中國合作而不是讓中國成為敵人,符合大多數國家的基本利益。即使美國也不可能做到讓其他國家放棄真正的利益,為美國犧牲。
所以即使拜登上台後一直主導「印太戰略」,不遺餘力的搞「四國同盟」--典型的冷戰遺毒下的反華聯盟,但卻在亞洲50多個國家面前頻遭冷遇,甚至連韓國也一直頂著壓力「避而遠之」。中國周邊的亞洲鄰國不認同這個過時的冷戰思維,他們更樂於接受的是「一帶一路」、「亞投行」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不僅在亞洲,美國傳統的歐洲盟友也頻頻「唱反調」,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公開表示:「沒有中國,世界將停止運轉」。
美國一些極右政治勢力亟欲將中美全面戰略競爭推向中美冷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川普政府的所謂「末日四騎士」,包括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法務部長巴爾和國務卿蓬佩奧。2020年7月23日,蓬佩奧在尼克森總統圖書館發表直指中國共產黨的演說,被外界視為開啟新一場冷戰的新鐵幕演講。
曾在喬治.布希總統時期擔任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知名中國問題專家柯慶生(Thomas J. Christensen)3月24日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一篇題為《不打新冷戰--美中競爭的底線》,斷言「美中不會打新冷戰」。
柯慶生認為,美中雖處於全面戰略競爭態勢,但美中戰略競爭缺少稱之為冷戰的三大重要特徵:美中並未在全球範圍內針對第三方展開意識型態領域的爭奪;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無法被嚴格劃分為相互獨立的經濟集團;美中並未領導對立的同盟體系。美中競爭會是溫和、可控的。柯慶生認為,儘管中國崛起給美國及其盟友帶來挑戰,對中國實施遏制政策並非明智選擇。
如果美國繼續對中國採取冷戰姿態,依賴中國經濟的盟友將疏遠美國。儘管其盟友對中國的政策高度關切,但並非將中國視為其生存的威脅。如果拜登維持川普的對華冷戰態度,美國對華的巨大競爭優勢將遭到削弱。
柯慶生表示,中國在東亞的影響力空前,而實力已超過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任何一個盟友。儘管釣魚島、南海、台灣等問題帶來中美直接衝突的最大風險,但與美蘇冷戰期間在中歐地區的衝突相比,這些風險更加可控。
除了實力差異與地緣條件,中美沒有展開意識型態主導權之爭,也使當代美中戰略競爭的危險性低於美蘇冷戰。現實中,中國並未試圖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意識型態,或者基於意識型態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中國的發展為其他希望在保持獨立的同時加快發展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這不過是在展示中國的經濟成就,提供一種「中國方案」,不是輸出「中國模式」。
柯慶生指出,拜登政府把重點放在建立聯盟上是明智的,但如果想僅僅基於共同的意識型態來建立聯盟和夥伴關係,或迫使盟友和夥伴在美、中間選邊站隊,那就錯了。美國把聯盟政策或多邊外交中心放在與北京做意識型態鬥爭,那就錯了。美國的主要的安全盟友和夥伴的最大經濟夥伴是中國,不是美國;與中國有主權爭端的國家也大多以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拜登政府認識到聯盟和夥伴關係是美國對華競爭的最大優勢,避免削弱這些關係的做法是明智的。然而,如果華府假設盟友和夥伴會站隊美國,幫助華府拖慢中國經濟增長,抑制中國國際影響力,那就錯了。
柯慶生表示,全球化、相互依賴和跨國生產當然是雙向的,許多具有自由意識型態的發達經濟體都依賴中國來實現自己的經濟福祉,中國是美國幾乎所有重要盟友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他們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標。他們不像華府那樣成天將中國描繪成一個主要的安全或意識型態威脅。華府與中國經濟脫鉤不僅不現實,而且不明智。
最後柯慶生指出,中國在全球生產鏈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不在兩種制度間搞意識型態競爭,除非中國在與全球經濟融合以及外交政策發展方面,與其過去的做法突然背離,否則美中冷戰不會發生。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極右政治勢力不會就此甘心,他們肯定是「不撞南牆心不死」。對此,我們的因應之道,首先是必須保持定力,堅持擴大、加深改革開放的步驟,搞活國內、國際經濟大循環,使中國市場變得更大、更具活力,同時讓世界各國盍興乎來,同沾雨露。其次是製造輿論對鼓吹「新冷戰」者進行反擊。
去年7月25日,一場由49個國家的學者和知名人士自發組織的題為「拒絕新冷戰」的國際會議在線召開,會議在「臉書」與「油管」同步直播,吸引了全球超過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網友。與會人士表明,「任何針對中國的『新冷戰』都違背人類利益」。此次活動集結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印度、俄羅斯、加拿大、委內瑞拉和巴西等國17位知名學者和意見領袖,發布了名為「拒絕新冷戰」的17種語文版本的共同聲明。
這次會議的目的不僅是爭取個別重量級人物簽署聲明,更將爭取西方世界反對「新冷戰」,將那些有一定媒體、社交媒體影響力的國際人物團結在一起。就這方面來說,會議大獲成功,因為「拒絕新冷戰」聲明的簽署者在西方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擁有超過350萬的追隨者。「拒絕新冷戰」陣營接著要關注與西方反戰和平組織的合作。隨著美國對中國發動「新冷戰」,這些反戰組織迫切需要重新調整活動重點,反對美國侵擾中國。因此,「拒絕新冷戰」陣營把今年9月26日舉行的國際「和平論壇」作為其第二項重要倡議。
「拒絕新冷戰」陣營的目標及活動不由得讓人回想起50年代「舊冷戰」時期的「世界人民保衛和平運動」。20世紀50年代,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孤立、封鎖、遏制中國的局面,中國始終堅持世界和平大會提出的「絕不能等待和平而必須去爭取和平」的方針,積極參與實際上相當於國際和平統一戰線組織的世界和平大會及世界和平理事會的活動,爭取和團結世界各國擁護和平的人民,譴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支持和聲援民族解放鬥爭,主張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呼籲國際裁軍行動,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等。在保衛世界和平運動中,中國人民的正義之聲得到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民,特別是亞、非、拉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人民的支持。
如今,面對美國意欲發動「新冷戰」,組建反華同盟的嚴峻形勢,如何集結世界正義者予以反擊,50年代積極參與並從事世界保衛和平運動的成功經驗,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社論
國際視窗
中美關係
脫貧與鄉村振興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