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國重演馬關割台的歷史 

社論


今年4月17日,是《馬關條約》簽訂的一百週年。在這一百年之間,人類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也發生了二次革命,由大清帝國而中華民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甲午戰敗,《馬關條約》,致使中國的命運跌進黑暗的深淵,面臨著亡國滅種,豆剖瓜分的悲運。也就是因為甲午戰敗,《馬關條約》,而激發了近代中國民族自救運動。

中國在戰爭、革命、動亂的血泊中掙扎奮鬥了百年,從當年懾服於船堅炮利的任人宰割之國,而成了今天世界的核武大國;從當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國際地位,而成為今天世界和平的穩定力量;從當年的「一盤散沙」,而成為有組織有紀律的社會;從當年的「東亞病夫」,而成為當前世界的體育大國;從當年失血絕望的匱乏經濟,而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並即將成為21世紀的經濟超強。

在一百年前,中國的仁人志士看到的是,災難深重的祖國,烏雲重重的祖國,中國的前途在茫茫的黑暗中。比起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毛澤東……,當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又何其幸福,看到了中國的前途。但是,在民族復興的前夕,我們還是不能不有所警惕,古云:「居安思危。」何況,今天民族的危機並沒有完全度過,祖國尚未能完全統一。

在反省《馬關條約》百年的歷史中,我們發現《馬關條約》除了是日本帝國主義擴張的結果外,其中割台的部分也和美國的亞洲戰略有關。

19世紀中葉,美國勢力繼歐洲殖民主義之後,跨太平洋西來,當時一些軍人、外交官、商人多曾建議華盛頓當局佔領台灣,尤其是1854年,遠東艦隊司令派瑞(Matthew C. Perry),親自率艦登陸雞籠考察,並向華盛頓當局提出備忘錄,建議美國必須佔領台灣,除佔領台灣能控制東南亞海運樞紐外,並且還能控制中國沿海港口,進而控制中國。

美國放棄台灣應緣起於1870年中日談判《天津條約》,談判中的《天津條約》包括「中日兩國要相互關切,若他國有不利於中日之舉,彼此相助或從中調解」,這意味著中日同盟的條約立即引起美國嚴重關切,當時國務卿費雪(Fish)即訓令駐日公使迪龍(Charles Delong)謂:「你應當把握所有可能機會,設法誘導日本盡可能的遠離中國,而與其他強權勢力在商業上及社會上結合。」故有美國重新挑撥中日「牡丹村事件」。甲午戰爭後,中日談判《馬關條約》,日本最初的草案中並無要求割台,後由於美國駐日大使田貝(Charles Denby)和前國務卿福士德(John W. Foster)極力鼓動,才增加割台條款。所以,日本要求割台,美國不但是幫兇,而且還是教唆犯!

美國教唆日本割台,很明顯的就是要破壞中日可能的同盟,並達成「以日制華」的戰略目標。正是迪龍所說:「中國跟日本有所不同,應該歡迎日本成為一個盟友,當與中國有所衝突時,文明諸國應視日本為一夥伴。」西力東漸,中國和日本同時力行工業化的改革,其結果是日本成功,而中國失敗,其實是國際政治,尤其美國的亞洲戰略使然。

1924年,孫中山在日本演講《大亞洲主義》,勸告日本國民應為「東方王道的干城」,莫作「西方霸道的鷹犬」。但日本侵華野心愈來愈大,不斷侵略中國,中日血戰,而阻礙了亞洲的崛起。終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也遭美軍佔領,太平洋成為美國的「內海」。回顧歷史,我們不能不佩服迪龍、費雪、田貝、福士德之流的眼光遠大,也不能不遺憾日本軍國主義的眼光短淺。如果中日《天津條約》後,中日兩國能相互提攜,還可能有以太平洋為美國「內海」的20世紀嗎?

台獨本是戰後美國對台政策的一部分,但是冷戰結束之後,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日本不尋常的對台動作,日本政客也公然來台和民進黨一起鼓吹台獨。「皇民意識」在台死灰復燃,台灣當局置兩岸停戰協議不顧,而要與日本去談「東亞安全體系」,還有日本學者中嶋嶺雄主張中國應分為18個共和國,司馬遼太郎則主張中國只應和法國一樣大。

中華復興的前夕,鼓動日本支持島內殘存的「皇民階級」成立親日台獨政權,而挑動中日兩國的重新衝突,以削弱亞洲崛起的勢頭,並維護美國在亞洲的霸權主義,重演《馬關條約》的歷史,也不失為後冷戰的美國亞洲戰略的思考。雖然,台獨不可能成功,但是,在反省《馬關條約》百年的歷史時,我們不能不有這樣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