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祖國共患難

回顧《馬關條約》割台百週年

張海鵬


1994年8月,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用不同形式,紀念了甲午戰爭百週年,匆匆不及周載,今又到了《馬關條約》簽字百週年的日子。世事滄桑,不堪回首。我們卻偏要回首那不堪回首的當年,回首百年前那腥風苦雨的日子。此決非好史癖所能解釋。人們往往曲解歷史,以為歷史是骨董,是過去的事,不過藉茶餘飯後之談資而已。這是市民迂腐俗見,不足一駁。中國歷史五千年,歷朝歷代,斑斑足跡。今天是由昨天發展而來,昨天由前一天發展而來。《馬關條約》簽字以來的百年,是中國歷史發展關鍵、轉折的百年,其間痛苦悲憤、喜怒哀樂,並非常人所能道。嗟予後生,切勿忘卻百年前中國人的苦難,切勿忘卻列祖列宗的奮鬥足跡啊!

割台50年,抗日50年

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之春帆樓,中國議和大臣李鴻章、李經方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字,日方簽字代表為日相伊籐博文、外相陸奧宗光。該約之第二款規定:中國將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之管理權並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6月2日,中國政府代表李經方與日本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基隆外海辦理了上述島嶼主權的交接手續,從法律上完成了對台灣的佔領。

日本在事實上強佔台灣,絕非在基隆外海辦理交接手續那樣輕鬆,而是花了極大的代價,在血與火中完成的。從1895年6月初日軍佔領台北,到10月佔領台南,五個月之內,台灣紳民在吳湯興、徐驤領導下,與駐防台南的南澳鎮總兵、黑旗軍首領劉永福聯合抗日作戰,步步為營,屢挫敵軍。歷經三角湧、大科坎、龍潭坡、大湖口、新竹、尖筆山、苗栗、大甲溪、彰化八卦山、雲林、大埔林、嘉義、曾文溪諸役,終因彈盡糧絕,後援無繼,為強敵所敗。日軍付出了傷病死亡三萬餘人的代價,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山根幸成少將都在此次強佔台灣之役中斃命。日軍在挑起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中也未付出如此慘重的犧牲。時人洪棄父在《台灣戰紀》一書序言中說,如果清軍在平壤和鴨綠江都能像在台灣一樣作戰,遼東等地就不至於丟失,割遼、割台的事就不可能發生,高度讚揚了台灣軍民抵抗日軍佔領的英勇頑強精神。

1895年11月,樺山資紀宣佈台灣全島已經平定。言猶未已,台灣人民本著「義不臣倭」的決心,在1896年元旦,在宜蘭發動武裝起義,開始了長達七年的台灣義民抗日武裝起義高潮。台灣全島,從北部的宜蘭山區、中部雲林、濁水溪地區到南部的鳳山地區,處處燃起抗日烽火,北部的陳秋菊、簡大獅,中部的簡精華、柯鐵,南部林少貓是最大的幾支。1902年義民起義被日軍殘酷鎮壓。從1907年起,台灣各地抗日起義再次爆發。10年中,計有1907年北埔起義,1912年林圯埔起義、土庫起義,1913年苗栗起義、東勢角起義,1914年南投起義、大甲大湖起義、六甲起義,1915年太平莊起義、新莊起義、噍吧哖起義,就中以北埔、林圯埔、苗栗、噍吧哖等地的起義最稱著名。連續20年的武裝抗日活動此後雖有所緩和,但到1930年10月,又爆發了震動全台灣的霧社起義,霧社土著同胞利用開運動會發動,殺死日本官吏、警察共137人。

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後,台灣人民處在極端困難的情形下,仍然配合國內全面抗日戰爭,進行著艱苦的反對日本佔領的鬥爭。犖犖大者如:1937年11月宜蘭礦工七百人暴動反抗日本軍警壓迫,12月各地中華會館三百餘人秘密組織「抗日救國團」;1938年華僑秘密計畫炸毀基隆港的日本軍艦,台共發動炸毀日軍久留米倉庫;1939年3月,高雄、台北發生反戰暴動,10月被徵入伍的「軍夫」三百人在基隆港暴動,1940年,花蓮、屏東、新竹各地發現秘密反戰傳單,號召台灣青年不去祖國作戰;1941年台灣文化協會發動文化界人士秘密結會,準備接應祖國軍隊登陸;1942年南投、竹山等地人民反抗日本戰時措施,被捕數百人;1943年基隆人民不滿日本戰時體制,被捕二百人;1944年台北帝大學生結合同志二百人,密謀響應祖國;等等,台灣人民以各種形式反抗日本,幾乎無年無之。

1945年4月17日,台灣革命同盟會為紀念《馬關條約》50週年發表宣言,其中說:「台澎同胞,為著求自由解放,為著伸張正義,為著保有民族正氣,明知寡不敵眾,繼續奮鬥,抗拒強暴。起初發動七年抗戰,其次又是十次暴動,抗日反帝的怒潮今日依然籠罩著台澎諸島。50年間,犧牲65萬人。雖然尚未成功,可是先烈的不朽精神仍不斷鼓勵著我們勇往直前,不達目的,絕不停止!」皇天后土,立此存照。這個總結充分說明,日本割台50年,台灣人民抗日50年。這就是「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台灣人。回顧歷史,我們深深感到,這是生為台灣人的光榮,這是生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台灣人的光榮!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侵略的歷史上,台灣人民寫下了特殊的一頁。

台灣的苦難,祖國的苦難

日本割占台灣50年,使台灣人民淪為「清國奴」。遭受到沒齒難忘的苦難。部分台灣人雖免產生「棄兒」的悲怨。「棄兒」畢竟是兒,「棄」卻絕不是出自母親的心願。國家在列強憑凌下,處在半殖民地的深淵,統治者軟弱無能,不能將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不僅導致台灣被割讓,在此之前還有香港、九龍半島被割讓,還有東北、西北大約150萬平方公里(差不多41個台灣)的土地被割讓。不僅台灣人民悲憤難抑,凡有血性的中國人無不感到恥辱,感到悲憤難抑!祖國啊,母親,您何時能夠強大起來,何時能有力量保護四萬萬中華兒女不受欺凌?!

當台灣遭受日本佔領者20年的武裝鎮壓,遭受到日本統治者高懸「六三法案」為厲禁,政治上壓迫、經濟上剝削、思想文化上箝制,甚至不能說中國話、不能寫中國字、不能上中國學,在「皇民化運動」中掙扎時,祖國母親同樣遭受著無與倫比的屈辱。翻開《馬關條約》簽訂以後的中國政治地圖,可以清楚看出,列強用「利益範圍」(或稱「勢力範圍」)和租借地形式,差不多把中國瓜分盡了。由此吊起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胃口,以為「東亞病夫」已經躺在死亡之榻上,只要輕輕一擊,就可以徹底支解它。於是八國聯軍侵華,佔領京城一年多時間。《辛丑條約》不僅規定了巨額賠款(39年內賠款本息約十億兩白銀),還規定北京使館區由外國駐兵,北京至大沽口共12處由八國駐兵,這就是為什麼「七七」事變時日軍在北平近郊的盧溝橋與中國士兵發生衝突的由來。與此同時,俄國軍隊數十萬佔領整個東北,不肯撤退,終於在1904-1905年在中國土地上打了一場日俄戰爭。戰爭結果,日俄兩國背著中國,在美國的樸次茅斯簽訂了瓜分中國東北勢力範圍的條約。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獲勝,大大鼓舞了日本實施其以朝鮮為跳板,侵佔我東北,侵佔全中國的戰略圖謀。開始,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宣戰為藉口,向中國出兵並佔領山東省,接著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滅亡中國的21條要求,在上海鎮壓工人運動,挑起濟南事件;第二步,在瀋陽皇姑屯炸死張作霖,製造藉口,發動「九一八」事變,出兵佔領整個東三省,並以偽滿洲國名義在東北實行殖民統治,嗣後製造華北事變,實施分離華北政策,最終通過1937年盧溝橋事變形成全面侵華態勢。日本全面侵華造成中國人民人力、物力、國力的損失,已經永遠無法計算,單以南京30萬人被屠殺及各地眾多的萬人坑,就永遠難以撫平中國人民在戰爭中的傷痕。近代中國,國將不國,事變迭起;國恥始終撞擊著人們的心靈。首都三次被外國軍隊蹂躪:1960年10月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皇帝「北狩」熱河;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朝廷「西巡」西安;1937年12月日軍攻佔南京,國民政府以重慶為陪都。廣州三次被外國佔領,上海兩次被佔,南京兩次被佔,北京三次被佔,天津及其他重要省會、眾多城市均有一次或多次被外軍佔領的紀錄。

我們把祖國比作母親。母親在受難,頻受侮辱,自身難保,她的數以億計的兒女在外國侵略下得不到安全保障,顛沛流離,饑不果腹,餓莩載道。兒女們唯一只有挽起手臂,共禦國侮,救母於危,難道能埋怨母親不能保護自己嗎?在台灣被日割占的50年中,台灣人民蒙受了苦難,祖國人民也同樣在蒙受苦難啊!

夢牽魂繞,台灣、祖國相依存

在祖國與台灣分別處於患難之中的時候,台灣與祖國的命運相依,而以祖國的前途如何為依歸。台灣的有識之士從來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並為此而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前文所述台灣人民抗日50年的大量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在這裡補充一些事實。

馬關割台的消息傳來,兩岸人民十分震驚,同聲譴責。康有為在北京發動了一千三百個舉子「公車上書」,是民意的典型反映。台灣人民的憤怒更是萬口一辭。在台灣士紳鼓動下成立的「台灣民主國」,雖氣運甚暫,但他改元「永清」仍強烈表明在那種特殊的時代氛圍下,台灣人民為保存實力、與祖國共命運的信念。此後,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直至抗日戰爭,台灣的愛國主義者或者積極配合,或者親身投入,或者在台灣掀起以反日為標誌的種種民族解放運動、工農運動。正如對台灣史有深切研究的王曉波教授所說:「每一個階段的中國民族運動都波及台灣。雖然,日本帝國主義的刺刀強行割裂了台灣海峽,然而,海峽這邊的台灣同胞和整個中國民族運動的脈博還是共同跳動的。」羅福星、林獻堂、蔣渭水、王敏川、李友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對民族主義運動取急進態度的「祖國派」主張把台灣的希望放在祖國的力量上面,聲言:「若要救台灣,非先救祖國著手不可。欲致力於台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於中國革命成功不能,待中國強大時候,台灣才有回復之日,待中國有勢力時候,台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盜的束縛。」就是對民族主義運動取緩進態度的「台灣派」,在其活動和思想中也有鮮明的祖國意識,如林獻堂1946年所說「台胞在過去50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壯烈犧牲,前仆後繼,所為何來?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台胞不但在敵人治下無時或忘祖國,對於祖國數十年來的內憂外患尤極關切。」

以上事實一再說明,就是在日據時期,台灣的命運在客觀上是與祖國緊密相連的,台灣人民的追求、活動與思想在主觀上是與祖國人民亦步亦趨的。如果沒有抗日戰爭創造了近代中國第一次對外戰爭的勝利結局,台灣的回歸祖國是很難設想的。這一事實雄辯地證明了祖國與台灣的關係,說明了母親與兒女的關係。日據時期台灣出現的台灣獨立主張,反映了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台灣人民的抗日訴求和對祖國統一的期待,它與今日出現於台灣的台獨分離主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今日某些人所謂的「棄兒情結」和「台獨意識」,在歷史上是找不到合理的依據的。

當此《馬關條約》簽訂一百週年,回顧百年來台灣的歷史道路,我們會有幾點感悟:第一,台灣與祖國的分離是帝國主義侵略的結果,在台灣與祖國關係上,我們要警惕外國干涉的作用。第二,在台灣被外力割占,祖國處於屈辱之中,祖國沒有忘記台灣,台灣人民心向祖國,可見祖國和台灣彼此不能分離,祖國和台灣本來是命運一體。第三,「台灣獨立」的口號在台灣和祖國處於危難之際,作為反帝口號有它的歷史合理性,但在祖國已然完全獨立並走上康莊發展的坦途時,仍打出這一旗號則是逆時代潮流而動,具有分化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違背民族意願的,是不合時宜的。

1945年10月台灣回歸祖國後,台海兩岸分離又有45年的歲月,這既是國內內戰的結果,又是外國干涉的結果。今天要促成兩岸統一,兩岸的中國人首先要排除外國的干預,循著解決內戰善後的途徑,作出既符合兩岸中國人利益,更符合整個中國的國家利益、中華民族團結一家的利益的政治設計,是為國家統一之幸,民族發達興盛之幸。

我希望不要再等一百年,那樣太久了,當後人命筆紀念下一個百年時,文章最後一句話可能是:統一既然如此重要,又如此須臾不可或緩,上一代人不能解決,其無能拙劣多麼令人嘲笑!後人之笑今人,猶如今人之笑前人一樣,吾人知所惕厲否!?

1995、3、9晚9時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