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二二八」從政治還給學術

王曉波(世新學院教授)


「二二八紀念碑」即將落成,「二二八」的歷史事實,已發現的部分也都列入了行政院由賴澤涵教授任總主筆的《二二八事件報告書》中,剩下只有一些事務性議題了,「二二八」的政治問題,應該是基本上得到解決了。「二二八」已應該由「政治化」走向「學術化」了。

從學術的角度來看「二二八」,可以是微觀的,也可以是宏觀的,如果只有微觀而沒有宏觀,對「二二八」的理解只能是培根所言的「洞穴幻象」,見樹不見林的「井蛙之見」,也是蒙蔽人民「知的權利」。

台灣社會已成了一火藥桶

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總是有其主客雙方的因素。「二二八」的發生,除了來台官員腐敗和軍紀廢弛外,也不是沒有客觀因素的。

戰後經濟蕭條而引起社會動亂,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日本發生「澀谷事件」,韓國也發生農民暴動,中國更爆發了內戰。

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的「劫收」引發了全國的民怨,1946年7月又悍然再度發動內戰,不但台灣的物資流向內戰,並且,連駐台的軍隊也調回大陸打內戰。使得戰爭末期就物資缺乏的台灣更加匱乏。

日本據台的殖民政策原是「工業日本、農業台灣」,但是太平洋戰爭後,為了支援南洋的戰爭,有相當的工業南移至台灣,但多為與軍事有關的工業。戰爭結束,工廠停工,工人失業,據聯合國救濟總署估計,台灣原有五萬工人,至光復後降至五千人。這些失業工人的社會問題,完全是陳儀政府所不能解決的。

又,原本日本不在台灣徵兵,但戰爭末期,兵源缺乏,開始在台征軍夫,後也征士兵,共征軍夫和台灣兵達32萬人,戰後由大陸和南洋陸續遣返台灣者達28萬人,這些青壯的台灣兵一回到台灣立刻就投入了「失業的大軍」。勝利後,復員兵不也在大陸造成動亂之源嗎?

1946年2月,閩台通訊社出版的《台灣政治現狀報告書》比較了1945年8月15日和1946年2月7日的物價,白米漲54倍,紅薯漲13倍,豬肉漲32倍,牛只漲六倍。所以閩台通訊社當時就警告:「中央應派調查團去調查,不應讓官僚來激成民變。」

物資缺乏,大量失業,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民不聊生,再加上政治腐敗,軍紀廢弛,當時的台灣社會已成了一火藥桶,只在等待那根偶然畫亮的火柴。

「二二八」悲劇的出現有其主客觀的因素,但是事後為了各自的政治立場和理由而有一些奇譚怪論。

首先,是當時國民黨為了推卸責任和壓制台灣社會對「二二八」的討論,於是有「共匪發動說」,現在不說了,也沒有必要再批駁。事實是,「二二八」是偶然被引發的民變,民變後有舊台共和中共地下黨各別人員的介入。但「二二八」不是共黨發動的。如果要有共黨滲透就是「共匪」,國民黨不知被共黨滲透到何種地步,國民黨豈不也是「共匪」。

全國人民與國民黨的衝突

其次,有「文化衝突說」,此說有二個版本,一是國民黨版,認為台胞經50年殖民化,「奴化思想」太深,所以反抗祖國。此說,只要看台胞如何歡迎國軍,慶祝光復即可。另一為台獨版,認為台灣受日本「現代化」,比落後專制的中國文明,低文化統治高文化,故發生衝突。殊不知,在日據時代,直至1937年6月1日起,才全面禁止報紙的漢文版。台灣報章還經常轉載胡適、魯迅等人文章,並且,也發生「新舊文學之爭」、「中國改造論戰」。光復不久,1947年1月9日,台北學生為美軍強暴北京清華大學女生的「沈崇事件」示威,2月12日,台北民眾從龍山寺出發遊行為「反飢餓」請願。兩岸的反對運動已整合在一起了。如有衝突的話,那是全國人民與國民黨的衝突,而不是兩岸文化已有了敵我矛盾的衝突。

其三,「省籍矛盾說」,3月8日以前是台灣人打外省人的衝突,3月8日以後,劉雨卿的部隊登陸,是外省人殺台灣人的衝突。其實,省籍衝突只是表相,真相乃是統治與被統治的衝突。在台灣的外省人代表著國民黨統治,打外省人是反抗國民黨,殺台灣人是鎮壓反抗國民黨統治的人民,在大陸國民黨不也有鎮壓和反抗嗎?在大陸,國民黨的「外省人」不也被打,打到台灣來?國民黨在台清鄉殺台灣人(受難家屬主張二萬人),國民黨在大陸清黨不也殺了30萬人!再者,如果「二二八」是省籍衝突,那為什麼「二二八」事敗後的一些精英份子逃亡大陸去參加中共,難道中共毛澤東是台灣人嗎?「二二八」之後,台胞對「白色祖國」失望,轉向對「紅色祖國」期望,而再次慘遭50年代「白色恐怖」的屠殺。「紅色祖國」也不是本省人啊。

台灣比其他淪陷區的優厚多了

最後,還有「政策歧視說」,國民黨對台有歧視政策。如果瞭解國民黨光復台灣政策者,當知道,台灣比其他淪陷區的優厚多了。第一,漢奸不予追究,第二,承認台人日本學歷……。再說,選派陳儀也不是沒有考慮的,在國民黨官僚中,陳儀雖有其他缺點,但他為官清廉,又他出身日本士官學校,其夫人亦日人,通日語,是「政學系」的「知日派」,思想有進步傾向,為魯迅的私交好友。並且,曾任福建省主席,在1936年派團來台考察,對台灣曾有一定的瞭解。這樣的人選在國民黨內,當時除了台灣義勇隊的台灣人李友邦外(但李友邦沒有行政經驗,其他台籍人士又沒有軍事能力),恐怕也沒有其他人選了。

另外,當時還考慮派70軍的80師來台。這是一支閩南人部隊,師長李良榮亦閩南人,上海勞動大學畢業,黃埔學生,平常治軍極嚴,戰力甚強。如果這個師能來台灣,語言當不是問題。但因戰鬥力強,卻被調上內戰戰場。

所以,我們很客觀的說,台灣光復是全民族願望的實現,顢頇如國民黨也不敢掉以輕心,不但沒有歧視,反而比光復大陸其他地區要優厚得多。

在我研究「二二八」的過程中,最感困惑的是陳儀的歷史評價問題。「二二八」之後,台胞痛恨陳儀是可理解的。但是,在我訪問一些隨陳儀來台的人物時,都對陳儀有相當的肯定。並且,這些人物在「二二八」後的40多年中,也都對台灣有相當貢獻,例如,嚴家淦、孫運璇 ,主持台銀經濟研究室出版世界經濟名著和台灣史叢書的周憲文,長期為自由民主執言的青年黨沈雲龍、朱文伯,後任台大哲學系教授的許恪士和范壽康,現任世界新聞傳播學院董事長的葉明勳,當時任職中央社也是跟陳儀來台的。雖然陳儀自己清廉,但陳儀帶來的許多官僚卻大貪特貪,軍隊更是紀律蕩然。當然,整個台灣也不是陳儀和少數幾個優秀人才就能治理的。這裡面是不是還包含著時代的悲劇在內,也有待於「二二八」的政治化褪色之後還其本色。

「二二八」對台灣的影響是深遠的。「二二八」之後,愛國的台胞對「白色祖國」徹底失望,轉而期待誕生中的「紅色祖國」,於是有50年代「白色恐怖」大量被捕殺的政治受難人。「二二八」之後,台灣的「皇民階級」取得了道德的發言權,於是有些人在國際帝國主義的引誘下走上台獨之路。「二二八」之後,國民黨與抗日台胞決裂,於是與日據時代「皇民階級」合作,而有今天的「外來政權」的國民黨。

歷史要能成為教訓必須要是真實的,真實的歷史來自學術研究,所以,我們期盼學術的「二二八」早日來臨。

199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