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化解貿易戰的基礎

花俊雄(旅美評論家)


中美保護知識產權的談判歷時20個月,經過九個回合,終於在超過2月26日最後時限十個小時的時候簽定了協議,化解了兩國爆發貿易戰的危機,其中過程曲折起伏為近年來兩國關係史上所罕見。

1994年12月15日美方談判代表李森智在北京不告而別,並且單方面宣告談判中斷,此舉預示著中國復關的失敗。1995年1月底2月初中方代表抵達華盛頓繼續談判,2月4日談判又告失敗,美方隨即發佈數額達10餘億美元的報復清單。中方如響斯應亦立即公佈了相應的反報復清單。中方除了責備美方態度蠻橫欺人太甚之外,外經貿部長吳儀表示制裁「沒什麼了不起」,新聞媒體更宣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不怕付出任何代價。

雙方的架式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慨,但在明眼人看來,其實是「雷聲大雨點小」。《紐約時報》就說,雙方發佈的報復清單都沒有,也不想打中對方的要害,而且都留有餘地,美方貿易代表康特在發佈報復清單之前,曾與中國駐美大使李道豫會面,表示希望雙方能在報復生效之前再次談判達成協議,就在這個敏感的時刻,美國於2月7日宣佈再出售一百萬公噸獲津貼的小麥給中國,在這項交易中,美國政府約需付出二千萬美元的津貼,同日,美國能源部長奧利裡宣佈她將率領一支由能源、財務金融、環保和政府各機構共85人組成的龐大總統代表團訪問中國,並且預期將與中方簽訂數十億美元的合約。難怪美國商務部長布朗對中美雙方終將達成協議避免因此引發貿易戰抱持「非常樂觀」的態度。

果不其然,當2月7日吳儀函邀美方派代表前往北京重開談判,美國貿易代表康特難掩興奮之情。2月13日雙方代表在北京重聚,經過十數日的折衝樽俎,終於在2月16日簽訂了一項長達22頁的協議。美國貿易副代表巴爾捨夫斯基稱讚這項協議是「美國首次與一個國家達成的最全面和最詳盡的單一一份知識產權問題協議」。

中美雙方最後終能化干戈為玉帛的基礎何在?根據1993年的統計,美國的國產總值是55,320億美元,而中國則為19,030億美元,打個比方來說,美國是一艘五千噸的大船,中國為二千噸的大船,兩隻大船如果相撞必然各有損傷。如果今天美國的經濟實力有如艨艟巨艦,而中國則只是一葉扁舟,那麼美國絕對毫無顧忌掀翻你,托馬斯.弗里曼(Thomas Friedman )在《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中就毫不諱言地指出,「與經濟深陷低谷的蘇聯進行冷戰是一回事,與人口12億,每年經濟增長率達10%的中國進行冷戰又是另一回事」。為了避免兩敗俱傷,雙方都必須採取克制、務實的態度,謀求妥協。

其次是美國與中國兩岸三地尤其是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日益密切,大陸、台灣、香港已成為美國僅次於加拿大和日本之後的第三大貿易夥伴。1994年,大陸超越台灣成為美國第六大貿易夥伴,台灣退居第七位,香港則居第11位。美國人從清晨起身到深夜上床睡眠一天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離不開中國大陸的產品。去年中國大陸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幾近三百億,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的四倍。美、日之間進出口的貿易差距也從來沒有大到這樣的程度。這意味著如果中、美打起貿易戰,中國最大的獲利市場將出現波折,而對美國而言,將意味著一般百姓的日常費用將必須提高,中國的報復亦意味著美國將貽誤在世界最大的市場大展鴻圖的良機。

1994年波音飛機廠所生產的每七架飛機中就有一架是交給中國的,中國國內外航線運輸量每年成長二成到三成,1992年到2010年大陸民用飛機需求總值約550至650億美元,中國可能繼美、英、日之後成為第四大民用飛機市場,未來25年內,世界交通運輸量將增長二點五倍,而中國則將增長七倍。今年1、2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和福特汽車公司董事長分別訪問上海,他們均著眼於上海到本世紀末將形成年產50萬輛系列轎車的能力,汽車工業年銷售額可達四百億美元。目前中國能源發電僅佔全世界7%,估計十年之後將提高到20%,這一期間共需投入2,260多億美元,興建能源發電項目,在能源市場佔有35%的份額。美國一些經濟學家估計,中國每百人中擁有電話量如從目前的兩部增加到40部,其電信市場規模相當於美國過去一百年市場的總和,面對這樣一個誘人的市場,美國的大企業必須盡快在中國取得有利地位,否則將在日本、法國、德國和瑞典等歐洲國家對手面前失去主導地位,而正是這幾個國家幸災樂禍巴不得中、美兩個國家打起來,它們好坐收漁利。

《紐約時報》的若干專欄文章指出,美國大可不必當壞人,給人家當馬前卒,替別人火中取栗。今天中國固然需要美國的市場。但美國各大企業何嘗不垂涎中國的市場,克林頓總統何嘗不希望擴大對中國出口,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作為他競選連任的重要政績之一。這就是為何去年克林頓總統將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與人權銳鉤,此次中美貿易戰得以化解的背景。

外經貿部長吳儀敢於氣定神閒地說:「美國的制裁,沒什麼了不起」,不僅是因為美國宣佈的報復清單所涉金額十幾億美元在中美貿易順差近三百億美元中只能算是零頭。而且還因為中國的市場也正日益多元化。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貿關係以及東亞區域內貿易在東亞各國所佔的比重筆者曾多次為文,在此不贅。去年,中國與拉丁美洲的貿易達到47億美元,比前年增長了26.8%,並且首次出現順差達二億美元。巴西、巴拿馬、阿根廷、智利、秘魯等國家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新據點。根據聯合國近年來《世界經濟概覽》的預測,90年代拉丁美洲的經濟局勢將走出80年代的谷底,前景較為樂觀。中國與拉丁美洲的貿易藏著巨大的潛力。

今年以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展開了一連串活動,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該組織對於中國軍事工業轉為民用生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為關注。近年來,歐洲聯盟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連年創新紀錄,1993年為26億美元,1994年增至315億美元,1995年可望超過400億美元。歐洲聯盟的跨國公司爭先恐後挺進中國市場,它們的目光紛紛對準交通、運輸通訊能源、機械、汽車等領域,這就不能不引起美國各大企業的警惕。

貿易戰與軍事作戰基本上並無二至,都必須立足於實力,都須知己知彼,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不算乎。中國不主動求戰,但須勇敢應戰,能戰而後可和,中國經過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已非吳下阿蒙,任何國家想要向中國挑戰都得審慎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