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民族屈辱
今年4月17日,是規定中國將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永遠讓與日本的《馬關條約》簽定整整一百週年。
《馬關條約》割台條款實現了日本侵台由來已久的野心。16世紀中葉,倭寇大舉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時,就曾多次進犯澎湖及台灣。16世紀末,有日本軍國主義鼻祖之稱的豐臣秀吉曾派遣「倭將欽門墩統舟二百,欲襲雞籠,據澎湖,窺我閩粵」,由於明王朝事先設防,「謀遂阻」〔註1〕。明治維新後,強佔台澎,成了日本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南進政策中的首要目標。1873年,後來為首任台灣總督的樺山資紀及後來為首任台灣民政長官的水野遵等人潛入台島,搜集各類情報,測繪地圖,積極為武裝侵台作準備。1874年,日本政府以一些琉球船民被台灣土著殺害為藉口,設立台灣都督府,任命西鄉從道為征討台灣都督。西鄉率領三千餘日軍,乘兵艦在台登陸,號稱要「深入蕃地」,殛「生蕃」之「凶首」以示懲戒,悍然發動所謂「征台之役」。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閩浙總督當時都一再照會日本,明確指出,「台灣為中國疆土,生蕃定歸中國隸屬,當以中國律法管轄,不得任聽別國越俎代謀」,譴責日軍行徑違背萬國公法及兩國原有條約。〔註2〕日本因這時羽毛尚未豐滿,見到清廷調兵遣將,加強防衛,日軍所至之處,又不斷遭遇民眾抵抗,加上軍中惡性瘧疾流行,侵台日軍在台島登陸半年後不得不撤出。《馬關條約》割台條款,實現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宿願,它是日本利用暴力、強權打敗清朝軍隊的直接結果。
日本霸佔台澎野心得以實現,又是其他列強支持與縱容的結果。強佔中國領土,進而支解中國,是眾多殖民主義大國圖謀稱霸亞洲的一項基本戰略。美國為用日本來抗衡歐洲各國,19世紀70年代即慫恿日本佔領台灣。中日在馬關談判期間,沙皇俄國更公開向日本表示,「俄國政府對日本國佔領台灣不持異議」,原因是俄國視朝鮮和中國東北為自己的禁臠,企圖以此導引日本將其侵略矛頭轉向南方。〔註3〕俄國與德國、法國聯合干涉還遼,卻拒絕對日本侵佔台澎進行干預者,根源即在於此。
台澎被日本強佔,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政治上多麼腐敗。正是這種腐敗,釀成了這樣的後果。清廷決策的失誤,用人的不當,官場的顢頇,軍內的黑暗,在甲午陸戰、海戰以及隨後反割讓的台島保衛戰中,起了多麼嚴重的破壞作用,已有目共睹。政治的腐敗,使人心渙散,全民族不能緊緊凝聚在一起,恰正適應了列強「以華制華」的需要。站在基隆港灣眺望大洋,想到割台時佐助唐景崧守台的俞明震所寫的《台灣八日記》,裡面清楚地記述,三貂嶺、獅球嶺的失守,並非敵軍過強,而是清軍自身僅獲小勝即攘功、爭功並自行撤離陣地所致〔註4〕,站在台南古城牆殘垣之下,想到海東洪棄父所寫的《台灣戰記》,劉永福率部堅守,頑強抗拒入侵日軍,「而李傅相等乃夷然漠然,視割台如唾涕之委地,且要朝廷飭各省毋陰濟」,致令劉永福等孤立無援〔註5〕;想到這一切,能不黯然心傷麼?
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屈辱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皇俄國曾強迫清政府割讓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及烏蘇里江以東廣大地區,西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而這一次,日本強迫清政府割讓的卻是地處中國東南要衝的整整一個省,對中國、對列強及對整個東亞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與前者幾不可同日而而語。它所帶來的第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洞開了中國的大門,掀起了一場紛紛在中國搶佔租借地、劃定勢力範圍的瓜分風潮。緊接日本強佔台澎之後,德國租借了膠州灣,將山東變成了德國的勢力範圍,俄國租借了旅順、大連灣,將中國東北及至整個長城以北變成了沙皇俄國的勢力範圍,法國租借了廣州灣,將雲南、廣東、廣西變成了法國的勢力範圍;美國租借了威海衛,將長江流域變為英國的勢力範圍。這一切,實際上都是日本強佔台澎所引起的連鎖反應。日本強佔台澎,嘗到了甜頭,侵略慾望變得更加強烈,而變台澎為其殖民地後,羽毛也逐漸豐滿,於是,第一步是先將台灣海峽對岸的福建劃定為日本的勢力範圍;第二步即向中國東北伸展其侵略觸角,通過發動日俄戰爭,控制了旅順、大連灣,將中國東北南部變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第三步就是進一步向整個東北、華北及中國其他地區滲透,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企圖控制全中國;終於發動「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先是變中國東北為其殖民地,繼而想把全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從這個意義上可以看出,台澎割讓,使整個中華民族進一步沉淪。
《馬關條約》規定,台、澎居民連同他們的全部財產,凡兩年之內不遷往大陸者,都被視作日本臣民。數以百萬計的台、澎人民,由此成了亡國奴。「峨峨大島懸南天,狉榛一啟三百年。詩書禮樂沐王化,奈何從此污腥膻。蝦夷得意肆荼毒,日日括金還括粟。姬、姜憔悴執盤匜,王、謝流離溷廝僕。橫行淫掠復何堪,輕乃拘囚重誅戮。城中碧血化青磷,城外狐狸飽殘肉。」〔註6〕這是當時留下的詩篇,使用的是當時的話語,但是,台澎殖民地化,給台澎人民帶來的亡國奴的悲慘命運,這裡並沒有過甚其辭。
日本殖民主義在台灣設立了台灣總督府,建立了軍事警察統治,並通過保甲制度使台灣人民自相監視、告密、連坐,台灣居民被剝奪了基本的人權。在經濟上,他們受到日本殖民者敲骨吸髓的掠奪。他們被禁止使用漢文、台語,一切帶有中國文化色彩的風俗、信仰都被查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30萬以上的台灣青年被徵用為陸海軍的「志願兵」,被送到中國大陸去攻打中國人,送到東南亞戰場去作炮灰。台灣還被日本用作發動太平洋戰爭,向香港、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進攻的基地。這固然是台澎人民的悲劇,而且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性的悲劇。
中華民族在苦難中崛起
台澎割讓,對中華民族說來,又是使民族驚醒的警鐘,是催民族奮進的號角。
是警鐘,因為台澎割讓使人們以前所未有的強度、烈度深深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所面臨的危機。1895年5月2日,即在《馬關條約》簽約兩周後,康有為聯絡各省舉子一千兩百多人給清帝所上的奏書中指出:「棄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因為棄台將使「民心先離」,由此將導致國家土崩瓦解;割地將使「諸夷以中國之易欺也,法人將問滇、桂,英人將問藏、粵,俄人將問新疆,德、奧、意、日、葡、荷皆狡然思啟」,終將使中國「手足腹心,應時盡矣」。他們清楚地看到,台澎割讓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繫,這一割讓給中華民族的發展帶來了數千年來所未有的危機。〔註7〕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人意識到中國正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割讓台澎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國所面臨的是整個中華民族存亡與否的抉擇,是國家存亡與否的抉擇,是中華文化能否繼續和發展的抉擇。保種、保國、保教的口號,所針對的便是民族、國家、文化淪亡的危機。這種危機意識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將民族、國家、文化的命運同保全自主的國權、人權首次明確聯繫在一起,意識到人必須保障其基本的權利,享有其應有的利益,方才可以為人,國也必須保障其自主的權利,享有其應有的利益,然後方才可以為國。人們從台澎淪喪看到了人權如何被摧殘,國權如何被踐踏,民族的危機、國家的危機、文化的危機由此和每一個人命運都連接在一起,因而對人們的震撼也就超出了以往各次事變。
是號角,因為台澎割讓使人們看清楚全面的變革是多麼必要。康有為等人的公車上書中提出了一系列「權宜應敵之謀」,更針對「數十國之覬覦」及「四千年之變局」,提出了「立國自強之策」。奏章中指出:「今之為治,當以開創之勢治天下,不當以守成之勢治天下;當以列國並立之勢治天下,不當以一統垂裳之勢治天下。」為此,奏章中提出了鈔法、鐵路、機器輪舟、開礦、鑄銀、郵政等富國六策,以及務農、勸工、惠商、恤窮等養民四策。「不變法而割祖宗之疆土,馴至於亡,與變法而光宗廟之威靈,可以大強,孰輕孰重?孰得孰失?必能辨之者。」〔註8〕正是疆土的這次割讓,使人們奮起,辦刊物,立學會,譯西書,學西學,立志興辦各類新式企業與新式學堂,將維新變法從少數人的探求變成了一場社會運動,並迅速發展為一場要求進行全面變革的政治運動。
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過程,實際上是中國從古代文明走向現代文明的過程,是全體中國人在前所未有的猛烈打擊下倉促應戰,終於逐漸沉著、鎮定下來,走中國自己道路的過程。甲午戰敗,特別是台澎之割,使人們看到了中國從古代文明走向現代文明已刻不容緩。然而,中國究竟如何走向現代化?震慄於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人們很自然地便要師法日本。其後,中國又招致八國聯軍之役,日俄戰爭等一次次失敗,中國人迫於民族災難的巨大壓力,更加急於尋找到一條使民族與國家迅速振興起來的捷徑,結果,又常常欲速則不達。倉促上陣,急功好利,導致內部矛盾衝突的激化,反而延誤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這可以說是甲午戰敗、台澎之割這些歷史事變的一個副產品。在經歷了多次挫折與失敗之後,人們方才漸漸成熟起來,既直面變化中的世界,又腳踏實地立足於中國歷史所固有的實際條件,依靠激發出來的自身內在的動力機制,協調各種不同的關係,推動現代化在中國的發展。
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艱難歷程還一再表明,以中日甲午戰爭為重要標幟,東亞地區乃至整個世界,已從大英帝國獨家稱霸的時代轉向美、德、日、俄與英國爭衡並逐漸取而代之的時代,日本、俄國在東方的爭雄和德國、美國在東方的角逐,給中國帶來的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他們竭力在中國扶植自己的代理人,不斷在中國製造內亂與分裂,而這正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嚴重障礙。殖民主義者即使企圖獨佔中國,他們也要使中國盡可能處在分裂狀態中,最好處在內戰狀態中,好讓他們較為方便地利用中國人打中國人。沒有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中華民族就不可能聚精會神地去進行現代化建設,去全力以赴地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去提高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全體社會成員的富裕程度,同樣,也就不可能在世界上成為保障和平與發展的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而只能繼續仰他人之鼻息,由他人擺佈,這一慘痛的教訓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直至今日,海峽兩岸分裂狀態,西藏問題上的一些紛爭,包括台島內部的若干政治衝突,不都仍然同這類國際勢力的介入息息相關嗎?
共同締造中國的未來
日本統治台、澎整整50年。50年間,台、澎人民為擺脫日本殖民主義統治,使台、澎回歸中國懷抱,進行了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鬥爭。50年間,台、澎人民面對日本軍事警察統治和超強壓搾,為台澎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1993年在台灣兩個多月的交流訪問中,參觀了許多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和不少博物館、陳列館,遺憾的是竟然沒有見到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罪惡行徑及紀念台澎人民英雄業跡的展覽陳列。這段歷史似乎被人為地淡化了。這段歷史是不應當被遺忘或忽略的。記得在南投市訪問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時,聽到簡榮聰主任介紹台灣文獻史料館正在組織各方面力量,整理出版日據時代大量檔案資料,不禁非常興奮。這是一件極有意義的工作,希望這些檔案資料早日公之於眾,以便學術界廣泛使用,以還台澎50年被日本佔據時代歷史的真實面目。
台灣革命同盟會1945年4月17日在《馬關條約》50週年紀念宣言中說:「台澎同胞,為著求自由解放,為著伸張正義,為著保有民族正氣,明知眾寡不敵,繼續奮鬥,抗拒強暴。起初發動七年抗戰,其次又是十次暴動,抗日反帝的怒潮今日依然籠罩著台澎諸島。50年間,犧牲65萬人。」〔註9〕他們的鬥爭是中華民族鬥爭的一部份,人們永遠不應當忘記這一切:1895年至1902年從宜蘭、基隆、淡水到台中、南投、嘉義堅持了七年之久的抗日武裝鬥爭;1907年至1915年彼伏此起十次以上的反日起義;1910年至1920年台灣土著民眾反對日本「五年討蕃」而進行反抗鬥爭;20年代的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及文化運動;1930年的霧社起義;1937年至1945年間近20起反戰暴動。65萬先烈獻出了他們的熱血和生命,給中華民族的歷史寫上了光輝的一頁。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光復,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是全體中國人共同浴血奮戰的結果,也和台灣民眾百折不回的鬥爭分不開。可是,隨後發生的內戰,以及兩岸重新分離,又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妨礙了兩岸人民攜手共同締造中國的未來。
從1945年到今天,又50年過去了。世界又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美、蘇、德、日爭霸於東亞及世界的時代正在為新的多極化、多元化時代所取代,人類的和平與共同發展正在逐漸成為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基調。中國本身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經由許多曲折,海峽兩岸現代化建設都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屈辱的歷史已經成為過去,而面對21世紀,面對中華民族和整個人類的未來,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負擔著新的共同使命,現在也已有了走出歷史留下的陰影,共同締造中華民族未來的可能。
從1895年4月17日到1995年4月17日,中國在整整一個世紀中已經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當然,在中華文明五、六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畢竟只是短短的一瞬間。台澎一百年來的命運,整個中華民族一百年來的命運,儘管命途多舛,但是,事實已充分表明,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文明,具有極為堅毅頑強的凝聚力和潛力無窮無盡的生命力、創造力。丘逢甲百年前曾有一詩,「親友如相問,吾廬榜念台。全輸非定局,已溺有燃灰。棄地原非策,呼天儻見哀。百年如未死,捲土定重來。」〔註10〕百年來的歷程證實了丘逢甲的預言。危難沒有壓倒中華民族,相反,激發了中華民族在危難中奮起。
中華民族要置身於世界發達國家行列,要在人類和平與發展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全體中國人都責無旁貸,要在經濟發展、教育普及、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穩定等各個方面作更為堅實的工作。未來50年、一百年,正在召喚全體中國人共同努力。
〔註1〕徐學聚:《初級紅毛番疏》,載《明經世文編》卷433。
〔註2〕見籐崎濟之助:《台灣全志》,昭和3年1月版。該書第二編為《明治七年的征台史》,本段引文引自該書第425-26頁。
〔註3〕王芸生編著,《60年來中國與日本》,第3卷,第61-64頁。
〔註4〕見阿英編:《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中華書局,1958年,第370-372頁。
〔註5〕同上書,第390頁。
〔註6〕毛乃庸:《劍客叢撰.赤嵌城》。
〔註7〕見姜義華等編校:《康有為全集》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5頁。
〔註8〕同〔註7〕,第85、86、86頁。
〔註9〕轉引自陳碧笙:《台灣地方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232頁。
〔註10〕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送頌臣之台灣》。◆
社論
割台國恥百年祭
「二二八」的真相與假相
統獨開講
中美關係
歷史與人物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