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中的神州大地

從王寶森、陳希同談起

麥立


北京市副市長王寶森為了貪腐案被揭發而畏罪自殺身亡,北京市長陳希同已被拉下馬來,據傳聞已被監管起來,正在考驗中共中央是否有「打老虎」的決心。

王寶森和陳希同的案例,絕不是特殊的個例,而是目前存在於中共幹部的普遍現象。因此,有人甚至普遍懷念起毛澤東的時代。中共幹部的貪腐現象,也絕不是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社會、經濟背景的。

拜金主義侵入中國

今年4月24日,「拉美社」在北京發出一篇報導,題為《拜金主義》。文章說:

在北京的大街上,當你問到人們是否想賺錢和發財時,大部分都會作出肯定的回答。

多年的經濟改革和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也出現了對金錢的崇拜,儘管中國共產黨不斷號召人們不要把社會關係建築在金錢的基礎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各種機會,但也使不擇手段地獲取利益和超消費的現象盛行起來。

與大城市中迅速蔓延開來的貪污腐敗作鬥爭的號召、對共產黨領導幹部中腐敗現象的揭露和批評,經常出現在報紙上。

在經濟增長飛速發展的衝擊下,教育、醫療、文化和藝術等領域都在尋找新的方式以提高經濟收入,以便更快地適應按市場經濟運轉的社會的需要。有些醫院也想變成市場,利用權力下放提供的自主權增加的機會,試圖經營一些與醫療衛生毫無關係的生意。這種對增加收入的追求,使一些文化中心把自己的部分場地出租,以供開設卡拉OK或其他娛樂活動。

國家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子女的教育,但不排除教育界採取增加經濟收益 的措施。私立小學的建立也使人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即只有在這些學校裡教育質量才能得到保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好處,這是不可否認的。但也有領導人承認,實行這種經濟也造成了貪污腐敗和行賄受賄現象增加的傾向,這反映在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

人民生活水平近幾年來的明顯提高,使一些人的思想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把個人利益和物質利益凌駕於社會利益之上的現象。

在國家收入增加的同時,也出現了富翁。國家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20%以上的存款屬於約一百萬的私人儲戶。不要忘記,中國的人口為12億。這些儲戶的生活水平無疑大大超出一般公民的平均水平。

被稱為「大款」的這一階層的人花錢如流水,有的甚至開著歐洲賽車或只有在好萊塢影片才能看到的大型豪華轎車。

對金錢的崇拜還有另一種表現:過度消費。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供給的繁榮,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無所不有,廣告更是到處可見。

甚至收入最低的階層也無法逃脫這種傾向,強調發揮個人價值的做法使一些人的道德敗壞了,他們有些人恨不得點物成金。

一些事情更令人不能理解,當你需要修理的電視機、汽車或冰箱的零件較為特殊時,往往你會被告知,這些零件需要從香港或東京購買,儘管它本來是上海、吉林或就在北京生產的。

當然,在顧客的堅持下和有可能失掉顧客的情況下,零件會像變魔術一樣地變出來,價格要比開始談的低得多。

從改革開始,黨和國家一直在同國家幹部中的腐敗、投機、貪污和受賄現象作鬥爭。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鞏固,國家正向著實現大多數人的小康水平前進,這無疑是一種歷史性的功績。

但是,對成果的不當的利用方式、揮霍浪費和擺排場講闊氣的做法,已開始成為使上述大好形勢變成拜金主義之風的重要途徑。

在這方面,《人民日報》指出,個人發財致富應以考慮全社會的發展為條件,而不是損害國家、集體或其他人的利益。

另一篇社論指出,人是需要一種精神的。如果喪失了這種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就不可能成功。

物質主義與中國消費

4月27日,香港《信報》也有一篇報導《物質主義與中國消費》,報導說:

中國企業宴客習慣,儘管是吃不下,通常仍是叫下六小碟、七大菜……。

至於服飾方面,則必穿西服,但最重要的是把西服的名牌掛在袖子外面。讓人知道這是名牌貨。這是中國新興消費人的體面。崇尚物質生活的消費心態,一般稱為物質主義。據美國近日的研究,經濟愈發達,在到了某一程度之後,物質主義反而下降,有反璞歸真,不受物質束縛之念。而經濟發展正在起步的社會,反而是物質主義澎湃。

在筆者最近一項香港與北京百貨公司購物者的消費文化研究中,發現一有趣的現象,北京購物者比香港購物者有更重的物質主義心態。換言之,北京購物者,比港人更崇尚物質擁有為快樂泉源,對貨品、百貨服務要求,都比港人為高。

物質主義重的人會比較有忌心,佔有慾強,不慷慨。所以物質主義強的人常不滿現實,心裡常有遺憾,常感惆悵。

這些心態易令社會不安、產生犯罪等負面的影響,但同時亦是推動當地人努力工作,賺賤,與社會改革向前的主要社會動力。在中國大陸,在剛全面開放改革的中國消費大實驗場中,中國人比香港人或世界各地的人有更強的物質主義心態,是毫不為奇的。中國人說向前(錢)看,就是這種心態。

瞭解中國人的物質主義心態,對市場發展及商品推銷有重大的涵義。

第一,物質主義會對產品的質與量造成很大的需求,但他們的消費能力始終有限。

第二,中國人在消費市場始終沒有經驗,他們不知什麼是產品,也不容易比較。

第三,為了擁有物資,中國城市人口遷移情況嚴重,農村人擁入城市。城市人追求高收入工作,或者兼職,或者兼營個體戶,務求增加收入。生產力可能下降。

第四,由於生產資源由集體或者企業所有,個人不能擁有。但在強烈的佔有慾驅使之下,唯有以權謀私,動用公帑,作為個人消費及勞務的享受;更有甚者,是貪污受賄。

第五,物慾需求,人心不厭。在短期內,物質生活、產品潮流確是可以移風易俗。

外國商品的大市場

南韓的《韓國日報》,5月17日刊出一篇該報記者河鍾五發自廣州的文章《西方文化和消費熱威脅中國》。

文章中說:

「到中國的開放城市去看一看,就可以感覺到『中國大地是外國商品的大市場』。在韓國,小到鍋巴大到人參等廉價的中國消費品像洪水般湧入,很多人對此表示十分憂慮,但是開放以後的中國卻給人成了世界各國名牌產品展示場的感覺。

「不僅僅是外國商品,而且從遍佈城市和農村的卡拉OK歌廳到外國人直接設計和施工的高爾夫球場,這些外來文化的登陸正在使中國發生大的變化。

「如果到廣州、深圳和廈門等城市的市中心去看一看,就可以看到中國人吃的是『麥當勞』和『肯德基』,看的是『日立』彩電,手裡拿著的是移動電話,開的是『本田』和『豐田』。『可口可樂』在中國已經同傳統的茶一起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了。

「今年2月以中國全國各地的3,400戶家庭為對像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最熟悉的十個商標中日本商標佔六個,美國商標占三個,中國商標只有一個青島啤酒。

「位於廣州市中心的友誼商店原來是一家專門對外國人開放的商店,現在成了面向一般市民的高級百貨商店,在這裡連在韓國都沒有看見過的外國名牌商品十分暢銷。

「在以出售法國化妝品為主的一層,1,500元至3,800元的香水賣得不錯,在三層時裝櫃檯上,標價二百元的名牌襪子每天能賣掉幾十雙。據一位售貨小姐說,這裡的主要顧客是廣州人和從北京、上海來的20至40歲的人。1992年這家百貨商店銷售額達到4.6億元,1993年達到7.8億元,銷售額增長幅度驚人。

中國政府闡明的國民生活發展戰略是「從溫飽奔向小康」,與此大相逕庭和喜歡外國商品的中國人據說大約有六千萬至一億人,其中主要是已經成為富翁的個體戶、搞房地產暴富起來的人和坐「奔馳」的一部分官吏。」

文明社會的野蠻罪行

開放改革和市場經濟帶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由市場經濟帶來的洋化和腐化,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共當局也不是沒有警覺。俄羅斯《真理報》記者安德烈.克魯申斯基6月15日就刊出了一篇報導,題為《第三次鴉片戰爭》。他說:

「在北京的眾多公園當中,最具特色的當數圓明園。圓明園遺址保留了下來,以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發生過的鴉片戰爭。圓明園的大小宮殿沿襲歐洲風格構築而成。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將其劫掠焚燒一空。如今保留下來的宮殿頹垣斷壁仍然是英法士兵離開時的樣子。它成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聲討對「文明社會」犯下的野蠻罪行的文物。

「為了洞察遊人的內心感受,我的目光瞄準了那些以廢墟為背景嘻笑著拍照的年輕人,當我的目光同一個剛剛讀完一塊木牌上寫著的說明文字的少年的目光相遇時,我發現他的臉上既無仇恨的表情,也無不安的反應。實在看不出在這裡看到的一切能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

「姑娘們身著絢麗漂亮的歐式裙子,有的還染髮燙髮,甚至模仿歐洲人的樣子人工紋眉畫眼圈改眼皮。這是一種流行的時尚。

「我去過中國朋友的新居,我為他們居住的寬敞漂亮的單元住房感到高興,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在居室的陳設和裝飾品中竟沒有一樣是中國民族風味的東西,從傢俱到牆上掛的畫,是清一色的歐味品。

「中國人在積極推行對外開放方針,已不像過去那樣叫外國人是『洋鬼子』,現在改叫『老外』。『發財致富』幾乎是我與之推心置腹地交談過的每一個人夢寐以求的事。許多人都在做發財夢。此外,被《人民日報》稱之為『精神鴉片』的現象正在中國日益迅速地蔓延。我同中國婦聯副主席黃女士談過這一點。她談起了最近幾年來充斥中國的淫穢書刊和各種各樣的色情沙龍,她主張堅決打擊這種現象,就像『林則徐當年在廣州燒鴉片那樣』。她認為,精神鴉片會誘導犯罪,成為國內不穩定的因素,最終威脅到經濟的正常發展。

「這些看法無疑是正確的。俄羅斯的經驗也說明,市場經濟的副產品是金錢第一和個人利益至上的心理。這種心理輕則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利己主義,重則把榮譽和良心變成商品,滋生貪污受賄。傳統的愛國主義感情受到了削弱。然而正是這種感情幫助中華民族生存了下來,即使在鴉片戰爭的艱難歲月裡也能一代一代地傳下來。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希望加強同西方的聯繫,吸引外資和掌握外國的先進技術,同時也看到了精神鴉片對腐蝕中華民族的威脅並想辦法消除這種威脅。去年大大加強了對淫穢書刊和音像製品的檢查和打擊,淫穢和色情出版物以及音像製品被收繳和銷毀,一些問題最嚴重的出版發行單位和個人受到嚴懲,直至被判處死刑。

「中國開展了宣傳先進人物的活動,十分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和悠久的文化傳統。如果忘記民族藝術,中國人就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獨特特點,成為西方文化的追隨者。」

新一代價值觀急劇變化

6月17日,韓國《東亞日報》刊出高麗大學教授辛勝夏的一篇文章──《中國注重保持傳統文化和發展教育》。辛教授說:

「中國在走向21世紀的過程中最重視的就是教育領域。中國國家教委的一位人士說,過去中國教育以50年代蘇聯式的教育制度之一的工科大學培養專門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現在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21世紀,將培養能夠在多方面施展才能的綜合性人才,因此現在正在進行把工科大學同文科大學合併起來的工作。從現在正在實施的二一一計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21世紀的重要性。

「『二一一計畫』名稱前面的二一代表21世紀,後面的一代表國家在全國超過一千所大學中選定一百所進行集中提高,另外一個意思是再把其中10所大學提高到世界水平。

「當被問及中國土地如此遼闊,從那麼多大學中只選定10所大學是不是太少的時候,這位教委人士說,中國盡最大努力支持教育,但是如果不是這樣做而是對包括水平低的大學在內的所有大學都進行支援,那麼就無法產生能夠同世界名牌大學展開競爭的高水平的大學了,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浪費和後退。

「由於工業化所帶來的教育問題是中國方面十分擔心的問題。特別是實行計畫生育政策,每家只有一個孩子,因此新一代的價值觀等許多方面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需要發揚優良的文化傳統。

「今天的中國人雖然承認西方生活方式比較舒適,但是都認為不能照搬西方生活方式。

「由於各地區發展不均衡,因此從文化上也產生了個人和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擔心的問題。由於音像媒介的發展,大眾文化開始氾濫,地方城市的文化統計資料已經開始標明卡拉OK歌廳的數量了。由於引進市場經濟體制,現在西方快餐店在中國任何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城市都可以看到並且正在實現連鎖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指出大眾文化只注重經濟利益。

「筆者在北京停留的時候,在北京召開了一個大眾文化討論會,與會者一致認為大眾文化的經濟利益固然重要,但是應該把重點放到社會利益上。

「此外今後還將積極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建設真正的大眾文化。」

在這樣深刻背景下所產生的腐化現象,是否能將其危害性降至最低,當是對中共當局的考驗。我們認為除了教育和發揚民族文化外,其有效的方法應包括發動人民群眾的民主力量來監督各級幹部,以及厲行法制,「有罪必懲,有懲必嚴」,並且必須要有「尊尊親親一斷於法」的法治精神。

王寶森已經畏罪自殺,但陳希同辦得下來,還是辦不下來,人民群眾正以「雪亮的眼睛」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