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許信良與彭明敏的選舉辯論
評許信良與彭明敏的選舉辯論
「台灣獨立」是民進黨的政治信仰民進黨是解嚴前夕,台灣民間自70年代中葉起主要黨外運動的集結。由於它依賴美國向國民政府干預與支持的成長背景,促使「台灣前途自決獨立」的「新殖民主義綱領」便成為該黨的基本價值。但殖民地台灣自20年代起「反帝、反殖、反封」的反對運動,卻因此階段統、左派人士的退出而與「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在台灣主要是祖國的認同與回歸運動)逐漸疏離,民進黨甚至在「革新保台、反共拒和」的立場上,與國民黨同樣在美國豢養下可以形成統一戰線。
不過,民進黨畢竟是植根於台灣本土的政黨,台灣同胞不同的政治價值自然反映到該黨不同的派系趣味。如果說民進黨主要是代表中小企業主與部份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利益,那麼民進黨所宣告的那種形式的或情緒的「自決.台獨立場」,在國家化與國際化的激盪過程中,台灣人的現實功利性格,便有將之「抽像化」或「再定義」的鬆動可能。
民進黨派系光譜表現的「獨性」不一,正是最佳證明。
而兩岸關係與大陸經貿的分歧立場,更加速、加深民進黨內各派系意識形態的瓶頸與分化現象。
在本次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黨內提名初選的辯論過程中,有關「國家定位」幾乎沒有爭議地保守「公民投票、住民自決」的程序立場,但彭明敏則反對在電子媒體自由化與公正化之前實施公投(否則一但失利,台獨不成!)。在實質立場上,四位候選人相信「台灣主權獨立、屬於台灣全體住民所有」,甚至有人認同1949年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立場,認為只要公投更改國號即可。
許信良則認為「政治信仰」與「公共政策」應該分離也可以分離。「台灣獨立」只是民進黨的政治信仰,要不要成為公共政策則要公民投票決定,如果國際政治、兩岸關係與島內民情等條件不許可,當然不必宣佈台獨。
「正如同國民黨從不實行三民主義、共產黨從不實行共產主義,為什麼民進黨一定會實行台獨主義?」他反問道。
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則指出「台獨」有各種變調形式:蔣經國在北京與美國建交之後,仍堅持要與華盛頓維持官方關係,便是在搞台獨。李登輝提議台海兩岸互相承認與平行參與聯合國運動等於宣佈台灣獨立;台灣公民直接選舉總統等於建立「第二共和」,也是台獨的方法。
在法律意涵上,「宣告台灣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並宣告中共主權不及於台灣」便是台獨,不論台灣叫什麼國名。
妨礙國民黨或民進黨宣告台獨的因素是中共的武力威脅,台獨人士一面貶抑中共「沒有能力與意願」解放台灣,一面吹噓美日等國際勢力會介入。問題是台灣民意不信任美國與日本的介入誠意。在企圖建設台灣成為「東方瑞士」的美夢之前,如何揚棄台灣成為「東方科威特」或「東方車臣」?而最大的可能性是目前統獨各派激烈意識型態對抗下,一但發展成都市游擊戰的武鬥場面,台灣便成為「東方貝魯特」。
許信良與彭明敏的「理論台獨」仍有實踐上微妙差距。
「政經分離、大膽西進」
差距最主要表現在兩岸關係的拓展上。民進黨把中台關係界定為兩國外交關係,但仍追求「兄弟之邦」的睦鄰氣氛,彭明敏早先在海外時,甚至同意只要中共承認台灣獨立,則台灣可以「芬蘭化」——以中國的外交與國防利益為台灣利益。(事實上這也是「親中派台獨」的論調!)不過本次總統大選,在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台灣教授協會」支持下,彭明敏面對中國的立場,反而更為僵硬。他主張在中共承認台獨之前,應該政經合一,大膽南進,以全世界為腹地,不可資敵或過度依賴中共。在台灣國民生產總毛額已經有四.百分之六投資在中國,如果經濟上的依賴轉換成政治依賴,那就太危險。
許信良對大陸主張「政經分離、大膽西進」,他認為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不在軍事與政治,而在經濟層面,公元兩千年中國的總生產量可能超過美日,成為全球最大經濟實體,而中共產品可能成為台商最大競爭對手。台商如果一昧逃避,經濟必然萎縮,解決之道則必須加入中國市場,分享其資源,台灣可與大陸各地區廣泛結盟,這是確保台灣安全的唯一方式。
民進黨的瓶頸:兩岸與財經
許信良的兩岸經貿政策主要意見來自台商和企業界的朋友,彭明敏則為學界、教會與文化界的友人。如果我們從兩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金主人脈觀察,則許信良的贊助人多為中小企業主出身的台商與台灣本土宗親、山頭派系,彭明敏則為日據時期受過皇民化教育的一代,加上留美、信基督教的異質文化者。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簡單化地一刀切,則日美買辦資產者與文化者所支持的彭明敏對抗本土中小企業主尋求大中國商業利益者支持的許信良的鬥爭。
在參與聯合國的議題上,彭明敏以國際法學者的知識,也相信短期內不可能。但參與的動作在引起國際注意。而許信良則側重國際經濟組織,他期待有類似「世界經濟政府」之類組織,可以肯定台灣的存在。如過從台灣成功參加「亞洲開發銀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即將進入的「關稅貿易總協定」與「世界貿易組織」等而言,許信良倒是更為接近事實。
台灣一般人民相信民進黨在促成台灣的民主與法治化有其貢獻,但民進黨台獨黨綱則成為經濟議題與兩岸關係的包袱。如果民進黨主要金主的中小企業主在尋找商業市場與追求穩定商業環境的前提下,考慮大陸投資與台海安全,那麼一個與群眾利益疏離的政治訴求,似乎也到蛻變的關鍵。去年陳水扁競選台北市長故意壓低民進黨形象,不提台獨訴求,今年陳水扁聆聽總統候選人政見辯論之後,語重心長地表示「兩岸及財經問題是民進黨的瓶頸,但又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他承認這是「彭、許致命傷」。
國民黨、民進黨與新黨都把台灣的安全依靠在美國的《台灣關係法》架構之下,而彭明敏並不相信美國會為台獨出兵,他只呼籲「如果一個社會,他的存在受到威脅的時候,沒有決心為自己的安全站起來抵抗外來的侵略,就沒有資格存在。」
最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最大幸福究竟是什麼,各政黨都有一套神話灌輸給選民,而選民究竟要什麼,自己可能都不清楚。坦白說,民主選舉的嘉年華會是否真能讓民進黨選出台灣社會需要的總統,我們並不清楚,但隨著海峽形勢的激烈演化,民進黨各路政客所提因應方案,勢必更加多樣與可行,民進黨「脫意識形態」階段恐怕要比國民黨與新黨提早完成。因為畢竟只有民進黨是本土土生土長的政黨,當各種異國的、異教的、外來文化橫的移植的教條退潮之後,本土人民的利益會決定最佳的公共政策。◆
社論
國際政治
中國與世界
李登輝與兩岸關係
美國與台獨批判
學術與文化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