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欲來風滿樓

由海峽局勢看中美關係

劉實


李登輝心理不乾淨

中國終於在台灣附近舉行軍事演習,且已試射中程飛彈,台灣股票市場一度因而暴跌。論者認為這完全是李登輝訪美之行造成的。但就事論事,這個說法也許還對了不到一半。因為,自從李登輝接受日本專欄作家司馬遼太郎訪問,用日本話道出他靈魂深處的衷曲以來;自從他在「二二八紀念日」出面到處道歉,在「七七事變」50週年卻避不露面以來,他的總體印象已經亮出來了。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從心底在同什麼人起共鳴,事到如今真的可以說是「路人皆知」了。且不說自從他掌握黨政大權以來,一貫地搞陰性台獨,有系統地自上而下對外省人進行或縱容的排擠了。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如今台灣海峽暴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其根本原因還是李登輝的心理不乾淨。美國一些政要,也許由於沒有掌握全部情況,也許由於受了台灣遊說的影響,這次幫助了李登輝的訪美之行,說得最輕也是有失輕率了。

甚至在有心的日本人心中,「七七事變」也已經確定為日本軍閥「在北支那的冒進」,如所周知,這一「冒進」終於導致了日本的八年侵華之戰,使中國三千萬人民死於這場毫無理由卻十分凶慘的戰爭之中。李登輝的父母是中國人!李登輝也是中國人!李登輝也是炎黃子孫!而且目前是孫中山先生所創的國民黨的主席,他是憑什麼樣的良心?憑什麼樣的膽量?在抗戰勝利50週年的「七七事變」紀念日避不露面,有什麼理由使他不情願同全世界中國人一起,為抗日犧牲的三千萬死難同胞的英靈揮一把悼念之淚的?!

為二次大戰期間死於德國納粹手中的六百萬猶太人,美國已在華盛頓特區修建了非常莊嚴的紀念館。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對此都頗為心折,認為這是美國表現的原則性。日本軍閥的侵華之戰為中國人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更數倍於猶太人的不幸,對此不應有雙重標準。李登輝已以他的具體行動表明了他的立場或無立場。予這種人以這種或那種支持,顯然有損於美國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一再強調的原則,不利於美國的形象,尤其有害於美國在全世界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從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已以血的經驗學到了地緣政治的特點和後果。台灣海峽的寬度只有125海里,一旦有事,美國還會像50年代和60年代那樣天真地介入嗎?根據《上海公報》美國沒有法律上的理由。根據客觀現實,美國也得極其慎重地處理這個情勢,不能盲目地憑足球場上的衝動,再次在亞洲捲入區域性的爭端,干預中國的主權行使,毫無原因地讓1972年以來中美兩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友好和合作關係,一朝付諸流水。

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兩條路線

早在1960年代後期,美國的學術界就開始了一系列的中國問題討論會。加州的聖巴巴拉會議、芝加哥會議、波士頓會議以及紐約的多次會議,都曾探討如何理解與蘇聯背道而馳的中國,如何對付70年代甚至80年代的中國,以及有無必要和如何同中國對話。於是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哈佛的費正清、哥倫比亞的巴奈特、密契根的懷廷乃至《紐約時報》的薩利思波裡便成了經常在報紙或電視上露面的中國問題專家。當時在對華策略上,美國也有兩條路線:中俄並重?還是聯中制俄?1972年尼克松故總統和基辛格博士的訪華,確實是神來之筆,但實在是美國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在1972年以後訪華的美國人,卻大多驚異於存在於中國廣大民間的,絲毫未受韓戰和越戰影響的對美國的深厚友誼。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出生於中國的美國人都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時代週刊》的亨利魯斯、哥倫比亞大學的巴奈特,以及數不清的其他學者與醫生們,都以具體的行動對促進中美的瞭解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老一輩的中國人,特別是研究歷史的人,都還知道,在八國聯軍之後,是美國的堅決立場使中國免於被列強瓜分之禍;在50年代,美國第七艦隊巡航台灣海峽,所防範的不只是大陸的攻擊台灣;在60年代,美國又拒絕向台灣出售攻擊性武器,同時通過國務院勸服日本也不向台灣出售攻擊性武器;1969年珍寶島事件使中蘇關係惡化到頂點時,故尼克松總統又同德國總理布蘭德特一起,使蘇聯打消了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的計畫。因此基於打中國牌的理由而開啟的交往,卻引導出較深厚的關係。連戰在前幾天所主張的「一個中個過時論」是站不住腳的,提出這一說法,是因為沒有研究過中美復交的前因後果。

《中國時報》與李志綏的書

瞻望未來的第21世紀,美國如果要保持現有的地位,亞洲的穩定和支持是少不了的。在亞洲找平衡因素,中國是最好的候選人。中國如能在目前作到粗可自給,就是對全世界的莫大貢獻。因此,搞亂中國任何計畫,不論是大是小,都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也不符合世界和平的利益。就以李志綏醫生的回憶錄而言,姑不論中英文本的差異所暴露出來的出版動機問題,就以近代活生生的歷史為證,也可客觀地斷定,這本書的命運會令有些人失望的,它斷然成不了史書。人們都還記得,從1949年到1976年,中國沒有了娼妓,徹底地消滅了性病,婦女依法有了平等的繼承權,婦女參政特別是在中央政府的比例,到現在也不遜美國,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成就。因此,這本書充其量也將是醜化中國的宣傳材料之一而已,從事編撰這本書的人,特別是台灣的《中國時報》出版社,將來是要對歷史負起沉重責任的!有識的美國政要似應冷靜地開始淡化這本書了,有誰肯定知道這本書與中美關係惡化毫無關係呢?

早在1776年,美國就向世界宣佈「人是生而平等的」,比法國大革命的主張還早了兩年。在內戰期間,林肯總統又進一步宣佈「政府是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的」。一個不斷向世人提供正面信息的國家,也應該有雅量和眼光注意到別國對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具體貢獻。自從1978年起,中國就在努力保證12億人口基本供應的同時,逐步發展市場經濟。對經濟學有一點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工作,也是歷史上將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接枝的一個創舉。亞洲今天的動力和勢頭,實際上是以安定的中國為其基礎的,中國的地理位置上也提供了這個方便。美國在今天要注意到這個因素,到第21世紀,就更需要這個因素。杜魯門總統生前對國民黨花錢收買美國民意代表影響美國政策的行為深為不齒,當今美國的政要也該有此風度。無論如何,如果將冷戰期間對付蘇聯集團的結構,搬到亞洲來對付中國,肯定將是文不對題的。如果台灣以此作為救命草,利用這種關係來擴大活動空間,就難免落入吳三桂的舊巢了。

一朵小花在太平洋的對岸也開了

中國的領導班子,也應該以「有過則改」的氣度來面對西方提出的「人權」問題。「人權」並不是罵人的「二字經」,也不是西方的專利。但它確實主張政府對人民應該有一個尊重的起碼標準。它的進展是與教育水平同步的。中國的改革開放確實已經取得了舉世注目的成績,但在基建中如果不包括對教育的適當投資,像日本近百年來所作的一樣,中國遲早還是會面對嚴重問題的。諱疾忌醫,或者自滿於一些華而不實的成就,對貪污腐敗沒有根本對策,斷不是擺脫鴉片戰爭陰影的正確道路,也不是進入信息時代的快速門徑。

1964年11月17日中國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當年年底,加州理工學院一位老教授,收到寄自中國的一張明信片,明信片上印著一朵玫瑰花。上面寫的一句話是:「我要尊敬地通知您,一朵小花在太平洋的對岸也開了。」寫信的人是錢學森博士,收信人是他的老師。中、美兩國之間還不知存在著多少這樣的師生情誼!1972年以後,來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又不知多了多少倍。這是中美兩國對兩國間的長期關係所作的最佳投資,千萬不要把這筆投資平白無故地浪費了。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

美國民主黨政府以其政策綱領,本應同中國政府更為接近的,但三年已快過去,似乎兩國間關係仍未十分理順。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美國的關鍵態勢。如果美國能進一步勸告台灣的朋友到北京去找解決兩岸問題的鑰匙,就更有助於亞洲的和平與穩定了。今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如果第一夫人喜萊瑞要到會致辭,不妨抽出幾天,瞭解一下中國婦女地位的變化,瞭解一下中國的普及醫療制度。所謂「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又所謂「百聞不如一見」,也許第一夫人所將得到的第一手資料,會有助於大幅度地改善兩國間現存的低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