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統之以德

(上)

龔忠武(哈佛大學史學博士)


一、序言──統之以德

海峽兩岸由分而合有三條途徑:一個是統之以力,就是用武力;一個是統之以財,就是經貿交流;一個是統之以德,就是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兩岸文化互動。

以力服人者霸,以財服人者鄙。鄙者鄙俗的意思,中國人傳統對錢財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是認為比較庸俗的。以德服人者王,王者政治文化,政治價值,在中國文化傳統裡有非常深厚的基礎。

純就軍事而言,我認為如果是不惜一切代價,為了統一而統一,目前大陸有能力統之以力。大陸現在也正在蓄積經濟力量,通過兩岸經貿交流,經貿關係,兩岸經濟的相互依存關係已經逐漸發展到了可以統之以財的地步。至於統之以德這方面,即文化建設、文化互動方面,尚待努力。通過兩岸文化建設和互動,統之以德,是中國傳統王者文化的最高價值,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所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境界。

上面所講的三條途徑,可以單管直下,如果台獨正式宣佈獨立,那就沒有什麼統之以財,統之以德的可能性,只有打之一途,統之以力。如果台獨沒有獨立建國,台灣基本上保持現狀,那麼這三個可能性,可以雙管齊下,也可以三管齊下,可以交互運用,相互促進,並行不悖。不過,我強調兩岸應加強文化互動,從事文化建設,發揚中國傳統美德,然後統之以德,這是我所講的主題。

二、江李講話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

江八點和李六點雖然大部分是各講各話,但至少有一個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都突出中國傳統文化對兩岸關係的促進作用,把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到很高的高度。這是江李講話中很有新意的部分。

江八點中的第六點說,中國傳統文化是維繫中國人的精神紐帶,兩岸中國人是分不開的,並且是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大陸談兩岸關係時,歷來都強調經貿,但這次在綱領性的對台政策文件中特別有一條談文化,這是一個新的提法。

李六點裡對中國傳統文化講得更多,江只用了76個字,李六點中的第二點專談中國傳統文化,著墨很多,共用了126個字,比江八點多了50個字,而且詞藻也很華麗。李要給人一種印象,在兩岸關係上他比江更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更重視文化領域。

由此可見,兩岸最高當局,對兩岸的文化互動都相當重視,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要和平統一,應該多從這個方向去努力,這是個正確的方向,會受所有中國人歡迎,值得所有中國人努力。

三、當前中國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

宏觀地從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階段來看,現在也到了應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和從事文化建設的時候。不僅當代中國如此,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朝代如漢、唐、元、明、清等,莫不循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三部曲的規律發展演變,無一例外。

先講大陸。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主要搞政治建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主要搞經濟建設;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及以後的幾代,應該主要是搞文化建設。

台灣方面,大致相同。在老蔣時代,主要搞政治建設;在小蔣時代,主要搞經濟建設;現在蔣家退出歷史舞台,由李登輝接班,台灣歷史發展的階段也到應搞文化建設的時候。現在的台灣,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事實上也是如此,李登輝最近提出「經營大台灣,建設新中原」的口號中的「新中原」,就是獨台版的文化建設,他說:

「今後,我們更要致力文化建設,以台灣新生的優勢文化融合中、西文化的特點,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新生命,建立文化新中原,在繼經濟奇跡與政治奇跡之後,進一步締造文化新生的奇跡,開啟中國歷史的新端。」

許信良也寫了一本《新興民族》,提到建設不同於中國文化的「台灣文化」,這是台獨版的台灣文化建設。

於此可見,兩岸歷史的發展都到了要搞文化建設的階段;所不同的是,大陸走的是大道、正道,台灣走的是小道、邪道。這是歷史的客觀規律。做中國政治領袖,不懂得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那是很危險的。《重慶談判》這部歷史片裡有個鏡頭,就是一天清晨,蔣介石和毛澤東在後花園散步,兩人不期而遇。結果發現,彼此的手裡都拿著一本《資治通鑒》。鄧榕出了《我的父親鄧小平》之後,有記者問她,她父親平常看什麼書,鄧榕說,她父親書桌上常放著一本《資治通鑒》。

中國最高領導人都在念《資治通鑒》,為什麼?很簡單,搞中國政治,當中國最高領導人,不熟讀中國歷史,就像盲人騎瞎馬,亂衝亂撞,非常危險。《資治通鑒》是本什麼書?是古代帝王之學的教本,講的是歷代興衰消長,得失成敗的道理,爭天下者讀之有益,治天下者更是不可不讀。所以,毛、蔣、鄧都要時時研讀。

總之,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國的歷史階段是搞文化建設。如果中國政治領導人沒有認識到這個客觀歷史規律,這一個新的歷史任務,那就要走彎路、岔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四、兩岸政治倫理和文化嚴重失序

近年來兩岸社會所發生的一些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失序現象,也證明現在是兩岸應當重視文化建設、不能單搞經濟建設的時候了。

例如大陸出了一個「柴玲現象」,柴玲是個什麼樣的人?據韓倞化五年時間所拍的一部叫《天安門》的電影,柴玲在「六四」的時候「要在天安門血流成河」。這是一種什麼心態?我認為這是在中國現在這樣的盛世之下的妖孽現象。現在出這種「柴玲現象」是深為可悲的。

今年又發生了「李志綏現象」。李志綏是什麼人?大家都知道他是毛澤東的私人醫生,一個跟了毛22年的醫生,居然為了貪圖錢財,背叛自己的主人,也可以說是他的大恩人,並且出賣國家機密,背叛自己的國家民族。

再來看看台灣。情況更糟,更嚴重。最近台灣出了個「呂秀蓮現象」,一個中國人居然在馬關割台百週年時,跑到日本下關春帆樓去向日本侵略者道謝,說什麼馬關割台是台灣人不幸中之大幸。真是喪心病狂,語無倫次。這種「呂秀蓮現象」真是深為可悲!

再就是「教協會現象」。台北有數千知識分子在《馬關條約》簽字那天搞「告別中國」大遊行。不客氣地說,這些人都是台灣的李志綏。台灣的李志綏真是多到滿街走,到處都是,已經到了見怪不怪的地步。這些人搞台獨,數典忘祖,背叛國家民族,性質上同李志綏背叛國家民族並無不同。

這些怪現象,發生在這樣的歷史時空,為什麼?是偶然的嗎?現在大家都在大談搞經濟,而視搞文化為迂腐,為不急之務,結果出了上述歷史上少有的怪現象,這些是什麼性質的問題?我認為是一個文化思想的問題,是一個政治倫理失序的問題,政治文化真空的問題;歸根結蒂,是一個文化建設的問題。

近來很多海外關心國事的朋友為這些現象擔憂。除了擔心上面的叛國賣國現象之外,還深為大陸政界貪污腐化現象和社會上奢靡成風的現象,感到憂慮。過去有一陣子流行過一種說法說,只要經濟搞上去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太樂觀了。搞經濟沒錯,中國人窮了一兩百年,甚至窮了一、兩千年,現在大家荷包裡有點錢了,但人們的言行是否就一定符合正義,道德?60、70年代台灣開始搞經濟的時候,就流行過笑貧不笑娼的現象。二、三十年後卻又多了一種笑忠不笑奸的現象,真是世風日下,於今為烈!

這個政治和社會倫理嚴重失序的問題,現在該提出來了,該重視了。所以我認為,柴玲現象,李志綏現象,呂秀蓮現象以及兩岸政界和社會上的種種貪污腐化現象,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就是兩岸的文化建設,倫理建設,一時一刻不能放鬆。

對執政者來說,這基本上是一個如何爭取人心、民心的問題。古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怎樣才能贏得台灣民心?經濟上把台灣套牢,並不能贏得民心。台灣的人已經吃得太飽了,要贏得這類人的心,就不能單靠經濟,還要靠文化思想,道德倫理,要使他們感到以做中國人為榮;要有一個清廉的政府,有一個正義的理想的社會,有先進的文化和制度。這樣才能真正贏得台灣民心,使台灣同胞心悅誠服。簡單地說,中國不僅要成為一個政治大國、軍事大國、經濟大國、體育大國,更要成為一個文化大國。

我認為,這是台灣同胞也是海內外中國人對今天中國政府最大的期望。如果能夠滿足這一期望,人心自然歸順,中國自然統之以德,外國勢力就是想插手中國內政也將難以如願。

五、江李講話所反映的傳統文化價值

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其精粹是倫理道德,這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和凝聚力。塞繆爾.杭廷頓預言下一個世紀世界的主要矛盾將是大文明的碰撞。如果文明本身沒有強固的凝聚力,你怎麼跟人家碰撞,一碰撞就碎掉了。上面所舉的幾個當今盛世的反常現象,證明我們現在還是一個弱勢文明,經受不起西方強勢文明的挑戰。

所以當務之急,應當加強我們文明的凝聚力。而我們文明的凝聚力在倫理道德,所以要加強凝聚力,就必須從重振固有倫理道德入手。因此,我認為江、李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是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江說中國傳統文化燦爛輝煌,李說博大精深,既然如此,那麼必然會反映在他們的講話裡頭。遺憾的是他們都只是從原則上泛泛而論,沒有具體地說到底哪些是他們所謂的中華文化的精華和優良傳統。我們無需對此妄加臆測,我們只有通過他們講話的全文,就我們主觀的理解來解讀了,來分析了。為了便於闡述,我們將以下列12個字加以概括:

首先是個「新」字,書經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在中國傳統政治理念中非常重要。詩經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任何一個政權,過去的王朝,現在的國家,如果不懂得不斷求新,不斷求變,自強不息,那它的國運是不會昌盛興隆的。

其命維新的「命」字,就是歷史任務。歷史任務要新,大陸第三代領導人有沒有找到新的歷史任務?從江八點來看,找到了,就是在新的國內外客觀形勢之下,啟動和完成兩岸和平統一進程。江八點提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沒有把它提高到歷史任務的高度。我認為第三代應該通過文化建設,倫理建設來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當然,江八點只是談對台灣政策,不是專門談中國的文化政策,所以不能過於苛求。

李六點裡也在求新、求變。他提到兩岸進入協商時代,還說,「兩岸關係的發展開啟了全中華民族重新融合的新頁」。他也展望兩岸關係的形勢、新的發展,客觀地分析,李六點裡頭並不都是否定的,也有正面的東西,值得注意。

其次是個「一」字,「一」字在中國是很高的民族價值觀念,在政治文化上,「一」就是天下定於一,不是定於二;二是什麼時候?是分裂的時候,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頭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讀歷史的好處,就是習慣於宏觀看歷史形勢,能夠識時務,那麼當前中國的歷史處於什麼形勢?簡單地說,就是處於分久必合的形勢。

李六點在政治理念上,玩概念遊戲。試看他在序言裡大談一個中國和中國統一,表面上並沒有違背一個中國原則。例如他說,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等等,但是他卻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明裡講一個中國,暗裡卻講二,突出分裂。所以,李六點堅持分裂分治,主張在兩岸分裂分治的歷史現實上,探求國家統一的可行方式。話說的很漂亮,實際上是玩的拖字訣,把統一問題無限期地拖下去。至於拖到什麼時候,中國歷史上沒有說,所以可以盡量拖,拖上五十年,一百年。

不管李六點怎麼講,「一」這個民族最高政治價值是神聖不可違背的。即使在中國歷代王朝末期,天下大亂,群雄紛起,逐鹿中原,所爭的只是誰有資格定於一,而非定於二;凡是要定於二的人,就是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叛徒,國人共棄之。所以,最後沒有一個不以悲劇收場,而成為民族罪人,遺臭萬年。

不懂得這個道理,不遵守這個中國政治遊戲規則而要玩中國政治,不啻玩火,玩火必自焚。遠的不說,近的有汪精衛和溥儀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們因為違反這個規則而葬身在中國歷史的烈火裡。李當然不會無知到不知道這些普通中國歷史常識的。

第三是個「禮」字。中國是禮儀之邦,古話說先禮後兵,先君子,後小人。江先向台灣打招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是先禮,先君子;「我們不能承諾根本不使用武力」,這是後兵,後小人。

李六點裡面有沒有禮,不但沒有,而是近乎無賴狡辯。李一方面堅持大陸應首先表現善意,聲明放棄對台澎金馬用武,但另方面他卻大肆縱容包庇台獨。所以,李說:「大陸以所謂台獨勢力或外國干預作為拒不承諾放棄對台用武的理由,是對中華民國立國精神與政策的漠視和歪曲,只會加深兩岸猜忌,阻撓互信。」這段獨台高論真是使人覺得不知所云,因為今天,中華民國這塊招牌在他手裡已經變質,已經成了台獨獨台的同義語。今天島內台獨勢力如此猖狂囂張,甚至公開與外國勢力勾結唱和,怎能不令大陸當局疑忌、疑懼?

第四是個「和」字。江八點和李六點都談到和字,和為貴,兩岸都不願見到以兵戎相見。江八點的重點在啟動兩岸的和平統一進程,其整個精神在「和」字上,例如江建議「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等均體現「和為貴」古訓的和平精神。李六點也說,不願見兩岸骨肉相殘,不願看到中國人再受內戰之苦。可見要和是兩岸共同的心願。

第五是「仁」字。以大事小者仁,江八點裡說「要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做主的願望,保護台灣同胞的一切正當權益。」還說,「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統一後台灣成為享有高度自治權的特別行政區,除了對外關係之外一切照舊不變。他還要求中國駐外機構,照顧台胞的利益,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這些都是以大事小的政策措施,合乎仁的精神。

以小事大者智。這點還得對李六點給予肯定,李說台灣願意提供經驗與技術,幫助大陸改善農業。並且說,要繼續以投資和貿易協助大陸繁榮經濟,提升生活水平。這是好事,應予肯定。台灣的經濟、資金、技術不是李登輝的,是台灣同胞的,是中國人的,為什麼不能為大陸所用呢?當然可以。

第六是個「義」字。義者宜也,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違背民族大義的事,絕不可為,搞台灣獨立和分裂國土的言行,儘管你有千百條理由,終究是違背民族大義,自古以來,凡是背叛祖宗、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漢奸行為,沒有不被中國人唾棄和辱罵的,所以斷不可為。

第七是個「利」字。孟子不言利,但他所恥言者是小利私利,不是大利公利。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之下,既應保護小利私利,更應大講大利公利。江的第五點正是如此,他說,「不論在什麼情況之下,我們都將切實保護台商的一切正當權益」,「我們贊成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簽訂保護台商投資權益的民間性協議」等均是保護台商個人的小利私利;但江又進一步說,「面向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以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則是大講民族之公利,大利。

對於「利」字,李六點是積極響應的,李強調兩岸經濟的互補互利,並謂台灣的經濟發展要把大陸列為腹地。這是李六點中最具戰略眼光的一點,因為攸關台灣經濟的盛衰,李在這點上說了真話,所以應予肯定。

第八是個「容」字。江八點繼承鄧的一國兩制,一國中有兩制是體制上的包容。第三點中主張「在和平統一談判的過程中,可以吸收兩岸各黨派、團體有代表性的人士參加」,這是政策上的包容。古語云有容乃大,這比以前黨對黨談判擴大多了,不但包括兩岸各政黨,還進而包括社會團體,如果再能擴而至於海外關心中國統一的人士則更佳;只有這樣,才能壯大愛國統一行列。

第九是個「公」字,江在前言中強調,統一以後,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也即堅持反映大同理想的天下為公的公有制。這點很重要,但常易為人忽視。因為如果國家主體經濟捨公有制而為私有制,則天下為私,而與中國的傳統王道精神背道而馳。中國近代史證明,私有制此路不通。李六點說,台灣以追求自由、民主、均富為目標的統一,一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要追求均富,豈非緣木求魚?如果以此為中國統一的條件,那是有意設置不可超越的障礙。第十是個「勇」字。江義正詞嚴地提醒台獨和獨台以及他們的後台老闆,「用什麼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絕不允許外國干涉。」「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絕不是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搞『台灣獨立』的圖謀的。」這是勇者不懼。台獨、獨台,動不動就用那個外國勢力來嚇唬人,江的這些主張就是對他們最有力的反擊。

第十一是個「信」字。江建議兩岸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以達成協議,並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此信也,希望通過協議的法律形式以昭大信於國人和天下。然而李卻避重就輕,要大陸先放棄對台澎金馬使用武力,卻好讓獨台台獨大行其道而無所顧忌。大陸當局不是三歲小兒,豈能不識其中圈套?

第十二是個「誠」字。《中庸》謂不誠無物,誠字是《中庸》的中心精神。縱然都做到以上11點,如果沒有誠意,還可能是一事無成,所以江在第三點中表現了談判的誠意,他主張,「兩岸談判,只要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只要台灣在國際上不再搞兩個中國,台灣可以有經貿、文化、科技、學術、體育的生存空間。」幾乎台灣所要求的,只要不違反一個中國的大前提,都慷慨地答應了。於此可見,中國欲進行談判之心不可謂不誠矣!

然而李六點絲毫沒有顯露談判的誠意,至於統一,對李登輝那更是遙遠的事,所以刻意節外生枝,製造一些難題,想要讓大陸知難而退。但是,李應知道統一是民族的神聖事業,是大勢所趨,豈是他所設置的人為障礙可以阻擋得了的?

以上所講的一些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形成中國人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社會觀,影響數千年來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那麼,這些古老的價值觀念和美德是不是過時了?在今天是否還有生命力?還有意義?

我認為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如果兩岸當局都能按照上面的價值觀念處理兩岸關係,兩岸早就統一了。所以,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同兩岸關係非常密切。如果兩岸能夠從事文化建設,大力發揚這些美德,建立新的良性而非惡性的中國文化生態,我認為,和平統一,統之以德,是完全有望的。

我還認為,這些價值觀念是超越時空的,甚至是超越地域的,以這些價值觀念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日益具有普遍的世界性意義。所以,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國傳統文化還將面臨世界化和現代化的挑戰,簡言之,今後中國的文化建設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對兩岸而言,統之以德;二是對世界而言,同之以德。【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