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談判、共同制憲、互相保證

張潤冬


統一的歷史性一步

自從中共以和平談判方式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向台灣喊話,國民黨始則「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相對抗,繼又掛起「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免戰牌,此不但未能贏得國人的諒解,國際輿論亦多以頑固、僵硬、怯懦、畏縮、非理性為譏評。國民黨究竟不缺明達之士,而李登輝總統尤其肩負著歷史性的使命感,為功為罪,他應比任何人更能明辨。李總統及其多數黨內同志和政府決策官員,深知統一大勢之不可阻逆,最近頻頻下了幾步好棋,爭回了一些主動,如公佈《國家統一綱領》、行政院成立大陸委員會,又為初步的事務性接觸和處理,成立了半官方的「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並已於4月28日派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陳長文率團訪問北京,踏出了為祖國統一的歷史性重要一步。5月1日,復宣佈終止「動員戡亂」,形式上結束了兩岸戰爭狀態,無異替和談開了一條路。這些,都是值得鼓舞和謳歌的作為。

啃草根樹皮是造謠

國統綱領甫公佈,李鵬即於當時正在召開的人大會上公開表示:「可以談高層次的統一問題,可以談較低層次的,也可以談台灣關心的問題」。台灣關心的問題,早在去年5月20日李總統的就職演說中定了基調,就是希望中共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不要在台灣海峽動武,不要在國際上排斥我們。這些後來都寫入了綱領進程的第一階段:要中共承認台灣為一政治實體,維持台灣的安全和安定(即不動武),在國際上互相尊重,互不排斥。總說一句,就是想在劣勢中取得「對等」的地位,然後進可以談判統一。萬一不成,退可以搞台獨獨台而無懼中共的侵犯。中共當然不是白癡,沒有相當保證便放棄手中的王牌,雖三歲小孩亦必不肯。

兩岸因四十多年隔絕、敵對所形成的互不信任,不難理解。但互不信任並非決對無法化解。如何化解呢,我提出自己一貫主張:「當面談判,共同制憲,互相保證」,把雙方所要的保證都寫入國家的基本大法中。雖然,「徒法不足以自行」,但既將雙方應負的義務和應遵守的承諾明載於憲法並公開宣示,則任何一方的違反行為,都將難逃12億同胞和舉世輿論的譴責,「千夫所指,無疾而死」,自不能不有所忌憚,不得不慎重考慮。

由於四十多年來兩岸當局不斷的惡意宣傳,都把對方想像為青面獠牙,洪水猛獸,既無人性也非理性。然則事實如何呢﹖大家不難從電視畫面看出雙方人士都是智慧高超,和藹可親的謙謙君子,同時證明了台灣人吃香蕉皮大陸人啃草根樹皮的莫須有造謠是何等的卑鄙無聊,愚弄著民眾知的權利。

談判才能解決問題

中國人有句話叫做「見面三分情(或作義)」。惟有當面談判是化解誤會,消除敵意和圓滿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例如王錫爵事件,大陸偷渡客遣返問題、三保警事件等都因當面談判而終獲圓滿結果。有過這樣令人愉快的經驗,則更高層次的統一問題,自也可由雙方更高層次的官方負責人員面對面展開談判,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達成解決協定,由量變而質變,統一大業便可水到渠成。

以常識替談判下一個膚淺並稍欠周延的定義應該是這樣的:「參與談判各方(有時並非兩方)都欲以最有利於己方的方式解決共同的問題」。如果這個定義勉強可以成立,則己方既要取得最有利的條件,還要能被對方接受,上策是將自己的利益隱藏於對方的利益之中,使對方取得目前、明顯而短暫的利益,己方取得將來長遠而隱晦的利益。中策將己方的利益和對方的利益糾纏一起,使對方獲得他所要的利益,而同時不得不滿足己方利益。下策是祇求爭取己方的利益,完全不顧對方的利益。這是最拙劣的談判條件和談判技巧,決不能被對方接受,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將加深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明知沒有成功可能的下策一定不能採取。因此,筆者欲效野人獻曝之義,分別向兩岸當局進其芻蕘之見。對中共,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是統一、而非吞併

台灣當局要求承認為政治實體,應該可以接受。因為廣義的解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固然都是政治實體,北京市和台北市,台灣省和福建省,甚至小如一鄉、鎮公所,就其政權的行使而言,也都是一政治實體。你們既已表示台灣的制度可以保持五十年不變,也不派官員到台灣來。那末,透過談判應該可以解決,不必事前即將談判之門封殺。

又,關於不對台動武,你方已經將從前的五項攻台理由,自動減為二項--即台灣搞獨立和外國的侵略,且一再強調和平統一的基本原則,則透過談判取得某種保證放棄對台使用武力,原是惠而不費的事,並將邁向統一的道路鋪得更平坦,距離更縮短,何樂而不為呢﹖

在兩岸已經建立了一個中國的共識下,在國際上互相尊重,互不排斥,並不必然成為「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或「一個兩府」,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可以擺到檯面上來談並做出相當讓步,不要一味深閉固拒。

談判往往是雙方所握籌碼的較量,而現狀是你方條件遠為優越,不免使台灣當局考慮到二千萬同胞的安全與福祉而處處謹慎小心。你方如能從此一角度看我方當局的心態,應屬情有可原。

兩岸談統一,跟向英、葡帝國主義收回香港、澳門兩處失土,本質上完全不同。前者台灣始終在中國人手裡,是統一而非吞併,是彌縫兄弟失和的家務事。態度要友要恭,尤其不要有我大你小、我強你弱、我主你從、我尊你卑的傲慢心理,一切要對等看待,講出來的話和寫出來的文字要永遠信守,不欺不詐。

消除敵意不搞小動作

下面,是我對台灣當局的建議:

一、將國統綱領進程三階段各欲達成的目標一起打散,同時提上談判議程,從長討論。因為要中共不經過談判取得相當保證而滿足我方的要求,是不可能的,這樣一廂情願下策,任誰也不能接受。

二、勇敢地坐到談判桌上去。中共說:「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我們即認為這是中共要矮化台灣為一地方政府,我們提出的「一國兩區」中共也不接受。直到海基會訪問團人員已進入大陸,正式展開拜訪,中共國台辦副主任唐樹備提出的五項原則中還再度加以強調,官方報紙且特別在台灣之下加一「省」字。但經過接觸,國台辦主任王兆國一改過去的僵持,變為「大陸和台灣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所以,當前兩岸所堅持的原則和條件,我認為無一不可由談判中取得折衷或讓步。起先,海基會訪問團並無受到中共重視的跡象,等到預定的拜會、溝通結束,對方忽然在日程上增加「吳學謙接見」一項,將層次再予提高,這也是透過實際接觸和溝通後才獲得的重視,在在顯示惟有直接接觸和談判才是和平解決問題的法門和捷徑。基於此一經驗,當局亟應對三不政策做一檢討。否則,政府搞三不而民間已三通,反而提供中共一個分化的機會。

三、不要搞小動作。我方既基於「消除敵意」而終止動員戡亂,恢復為和平時期,但李總統說中共如無善意的回應,仍將視中共為一有敵意的政治實體,而金、馬前線指揮官接著動員戡亂之終止發佈戒嚴令。李總統又說,如果楊(尚昆)主席願以「中華民國李登輝總統」的名義邀請他去大陸訪問,他會考慮。類似這樣的小動作,都會使中共懷疑我們的誠意而不利於良性互動。

四、善意的回應要有善意的瞭解。國民黨在兩岸互動中發明一句術語叫做「善意的回應」,我始終不懂這五個字的含意是什麼﹖例如說,中共雖不在口頭上公開放棄使用武力,但在具體表現上撤銷了福州軍區,並將面對台灣的沿海地區開闢為經濟區(這些地區原應是攻台發起點和後勤補給基地,也很容易受到台灣的攻擊和破壞),裁兵一百萬,將來還要再裁五十萬,不再以金錢引誘我方機、艦叛逃,最近復停止對金門的喊話,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善意的回應﹖傳播媒體及政府官員告訴我們這是中共在搞統戰。但我卻知道我們不曾做出相對等的善意回應。當中共宣佈不再以金錢誘降我軍官兵,民間和民代多主張我們也不要再用黃金誘降,我們的高級軍事首長卻說花幾千兩黃金買它一架飛機划得來,所以還要維持。

中共表示得惡意一點,姿態高一點,我們便斥它為恫嚇、威脅;中共表示善意,將姿態放低,又說它是統戰,這樣一來,恐伯它的善意也有疲勞和沮喪的時候,則我們又何以自處呢﹖

「政治實體」、「一國兩制」、「一國兩區」都是既存的事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透過面對面談判,自不難獲得共識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