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向南方的挑戰》有感
讀《向南方的挑戰》有感
真正的矛盾是南北矛盾
由前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任主席的南方委員會經過三年的研究,撰就一份《向南方的挑戰》報告,供南方各國政府參考。
當今之世,東西方的矛盾是假矛盾,真正矛盾是南北矛盾,具體講就是窮國(南)與富國(北)的矛盾。富國以美國為首,其生活方式透過強勢媒體報導,在台灣的人多少有點印象;窮國呢﹖報告中說,許多窮國今天首要課題是解決溫飽問題,因此說來說去,是發展,發展,發展,一切的一切為發展生產力,解決基本的人權--免於飢寒的人權。
今天地球上有50億人左右,南方占35億。如果地球上每個人有同樣生存的權利,如果說做為一個人,不論膚色,國籍,每個人有同樣價值,則35億人共同的要求當然是人類首先要答覆的要求。我們不能拿殖民者的口吻說這35億人懶,說其中處於下撒哈拉沙漠的最窮國活該挨餓。
南方窮國資金不足,人少匱乏,技術落後,原材料賤價大量銷往北方工業國。
南方窮國多半做過北方富國的殖民地或次殖民地。現在政治上雖然獨立,但經濟上很難擺脫北方。70年代,北方經濟衰退,資金沒有出路,大量資金湧向南方,有的貸款甚至不要利息。80年代北方經濟復甦,開始從南方抽回資金,南方馬上出現債務危機。
資金只懂錦上添花,哪裡錢多,容易蓄積就往哪裡流。近十來年國際上出現到處竄的熱錢,可竄來竄去,誰聽過這些錢竄到下撒哈拉和拉丁美洲的貧窮國家。這是南方國家不能發達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有甚者,資金是膽小的,南方國家政局多半不穩,擁有資金者挾資外逃,絡驛於途,什麼管制外匯辦法也管不住。
報告中建議南方各國加緊管制外匯,加強南方國家間的合作,盡量讓資金留在南方國家中周轉。以資金的本質看,恐怕沒有強制的政治力量很難成事,而南方各國政府中多擁有絕對權力的獨裁者,絕對權力帶來絕對腐化。
不要鼓勵學生往北方富國跑
近些年來北方國家如英美的教育也有問題,人才養成一日不如一日,但至今仍能在許多領域中領先,多靠南方國家外流的人才。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北方各種條件都比南方高出許多,要留住這些人才,光靠愛國等口號是不管用的,賴北方的善意是天方夜譚。報告中提倡南方國家間的留學,建議各國政府不要一味鼓勵學生往北方富國跑,因為有許多南方共同的問題在北方是找不到答案的。
人才外流當然影響到科技的發展,先天已落後北方工業國一大截,後天人才不足,加上現在北方把人類共有的智慧財產納入各公司、各人私產(智慧是人類漫長歷史中累積下來,誰敢說他憑空就能生發智慧﹖這個帳要怎麼算﹖專利、版權的保護還不夠﹖)南方的科技要維持現狀已相當不易。
南方委員會提出了癥結所在,但要解決卻非易事,委員會也看到這一點,所以提出一個組織南方秘書處的具體建議。先具體成立工作機構,再把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一個一個提到議程上來。
成長的內容和是為誰服務的
其實南窮北富的矛盾只是北方富國內貧富兩極矛盾在地球上的延伸。報告中說,不要被國民生產毛額的成長矇蔽,要問成長的內容,要問成長是為誰服務。從成長內容看,北方工業重鎮歐美的國民生產毛額裡汽車佔有驚人比例。(歐市12個會員國的就業者中,僅汽車與零配件業就有一百六十多萬人,占工業總就業人口百分之四。)每個月都有汽車銷量統計。沒有什麼比汽車銷量下降更令歐美政府緊張的了,它牽涉到的不僅汽車本身和各式零配件的生產,還有汽油、高速公路維修和其他相應行業,全部會受影響。這個歐美經濟中的龍頭工業,到底造福多少人﹖在國民生產毛額中該佔這麼大比重﹖
看來要解決南窮北富的矛盾還得先解決北方工業國內部的矛盾。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一切社會科學可說是研究人與人之間各種關係的學問(俗話說「人情練達即文章」。),做為一門社會科學,經濟學除了研究成長,當然不能不管分配,但富人的經濟學是只講成長的,所謂分配不外市場行銷,一切行銷只為個人財富的成長,而一方面促銷一方面又拚命壓低廣大消費者的工資(不景氣時甚至透過減薪、冗餘、裁員降低成本),抑制他們的消費能力,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是危機不斷出現的根本原因。
數字魔術掩蓋了人類的不公不義
《向南方的挑戰》中建議南方各國一定得設法減少城鄉差距,指出城市因一切基建都是現成的,資金、人才等各項資源容易往城市流;鄉下起步惟艱,資源大半外流。其實南北何嘗不是北城南鄉的關係。北方將工資成本高漲的勞力密集工業移往南方,固然增加南方就業機會,但反過來看,勞力密集工業生產的民生用品多半流向北方,無異南方人力化做廉價成品向北方輸出,降低北方薪資工人生活成本。北方富人一石兩鳥,既得到南方大量廉價勞力,又靠他們的產品滿足本國薪資工人的基本生計,緩和了內部促銷又抑制消費的基本矛盾,延長危機出現的間隔。
北方工業國只看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率,靠這個數字魔術掩蓋它鼓勵消費實際上又抑制消費的矛盾,掩蓋一切人類社會的不公不義。一定要戳穿這魔障,揭露它背後的實際內容。◆
社論
社會主義與中國改革前途
七七與日本侵華
彼岸觀點
每月評論
台北觀察
青年之聲
大陸事情
歷史檔案
通訊
編輯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