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權畢竟不是公理

再評美國對華政策新動向


7月16日,前任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和眾議員索拉茲分別應邀在賓州大學舉辦的「兩岸民主化和統一前景」研討會發表了對台灣前途和主權的談話,接著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白樂崎,也應邀在研討會上發表了《美國對台灣民主化與中國統一的看法》。

索拉茲在研討會上致詞時表示,應支持《舊金山和約》對台灣主權的規定,亦即台灣人有自決的權利。另一與會者哈特爾更表示,不但支持自決的權利,台灣人若選擇獨立,也應全力支持。

李潔明則指出:國際間的主權觀念已在改變,並以統一前的東西德、歐市及正在國際間醞釀的南北韓「交叉承認」為例,說明主權觀念已不再是「不可分割」的;另外,他國內政也不是不可干涉的,例如通過聯合國的程序即可制裁伊拉克。

白樂崎則強調:「台灣的分離身份(identity或譯「認同」)本來就已經很明顯了,在和大陸的政治和經濟差距擴大後,將會更形顯著。政府將必須以更有責任、更有回應的態度面對全體選民。」

索拉茲也許不能稱得上代表美國官方,但是,李潔明和白樂崎卻是具有濃厚美國官方色彩的身份。他們的意見,一言以蔽之,即反對兩岸的統一,而支持目前分裂的現況和兩岸分離的趨向,甚至否定或挑戰中國的台灣主權。

我們在今年4月號的社論《注視美國對華政策的新動向》中就已指出,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的對華政策,又漸漸回到了50年代「台灣地位未定論」或「兩個中國」的立場。

根據歷史的研究,我們一向認為,台灣問題一直是中國勢力與外國勢力角逐的焦點,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蘇聯瓦解後,中國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相對削弱,也必然反映到美國的對華政策和兩岸關係上,這正是李潔明所說的「過去由於蘇聯的威脅存在,美國視中國的重要性有時未免誇張,自從89年後,至少我們的立場變得更實際了。」政治是現實的,李潔明、白樂崎反映的也是現階段美國對華政策的現實。但是,有一些觀念的問題,我們不能不提出批評。

首先,有關《舊金山和約》和台灣主權問題。

戰後的台灣主權是由《開羅宣言》決定的,所以,才有45年的台灣光復。51年的《舊金山和約》,並無參與《開羅宣言》的中蘇兩國代表簽署,完全是美國一手導演和炮製的,當然無權規定台灣主權的屬性。

即使是美國在《舊金山和約》炮製了「台灣地位未定論」,但也在53年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的《中美協防條約》中被否定。該條約中明白表示台灣為中華民國領土,而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政府。

「台灣地位未定論」第二次是被72年的《上海公報》所否定,而承認台灣主權屬於中國。雖然白樂崎又在扯acknowledge(認知)不是recognize(承認)。但是,《上海公報》有二個版本,一是英文,一是中文,而中文版中是明文「承認」的。英文是國際語言,但中文也是聯合國的法定語言!

再者,有關歐市、東西德、南北韓的問題。

歐洲從來不是統一的國家,而是在戰後歐洲帝國主義沒落,針對美蘇二強,及後來日本的再度崛起,為了歐洲各國的經濟共同利益,才有「歐洲共同市場」之出現,這根本不可能拿來比擬海峽兩岸未來關係之發展。

至於戰後東西德的分裂,那是對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的懲罰,是一個國際永遠分裂德國的計劃。中國不是發動戰爭的戰敗國,美國又憑什麼可以用國際懲罰德國分裂的處分加諸中國﹖

戰後南北韓北緯38度線的分裂應源自於「雅爾達會談」,被美蘇二強秘密處分,後經韓戰而確定下來。但朝鮮半島是戰前日本的殖民地而非獨立國,並且,從來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這與中國是一個與日作戰的獨立國,及聯合國的創始國情況也不相同。國際對於南北韓的「交叉承認」提出後,中國的楊尚昆主席就指出過,這是永久分裂朝鮮的方案。如果朝鮮人民在國際壓迫下不得不接受「交叉承認」,那也是小國的悲哀。所以,我們真摯同情和堅決支持朝鮮人民為祖國統一的鬥爭。

其實,中共對主權的觀念倒有創造性的變化,對國內範圍創造了「主權共有,治權分立」的原則,而有「一國兩制」的提出;對國外爭議性的領土,尤其是對東海、南海諸群島,提出了「主權擱置,共同開發」的原則。這早已拋棄了19世紀以來帝國主義的主權觀念。

反觀索拉茲、李潔明、白樂崎,彼等所承襲的仍是「分裂他國領土,干涉他國內政」的19世紀以來的帝國主義的主權觀念,其對台灣主權的主張只不過是回到50年代美國霸權主義的一貫立場而已。我們不敢說他們的主權觀念「已經落伍」,因為美國霸權主義在波灣戰爭後更是昂揚。但他們所代表的美國霸權主義卻再次的教訓了我們一項永不「落伍」的真理,那就是「強權即公理」!但強權畢竟不是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