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合作求同存異

展望首屆亞歐首腦會議

姜麗


旨在建立新型夥伴關係

來自亞歐25個國家和歐盟委員會的領導人於3月1日至2日聚會泰國首都曼谷,共商重建亞歐兩大洲未來的合作大事。這25個成員國包括東盟7國和中、日、韓3國以及歐盟15國,中國國務院李鵬總理屆時也將赴會並作講演。應該說,亞歐地區的國家和政府領導人在一起協商兩大洲未來的合作大事,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尤其是在世界即將邁入21世紀之際,舉行這樣一個主題旨在「為促進發展建立新型夥伴關係」的亞歐會議,意義深遠。

召開亞歐會議的設想,最初是由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於94年10月訪問歐洲時提出的。這一構想普遍被亞洲國家認為是一個富有時代意義和戰略眼光的設想,因而佷快便獲得東盟其他成員國的一致贊同以及中國、日本和韓國支持。

亞洲的倡議與歐盟的想法正好吻合,歐洲聯盟94年通過了《走向亞洲新戰略》,表示要更有效地與亞洲國家進行合作,建立起一種建設性的穩定和平等的夥伴關係。法國總統希拉克當選伊始就宣佈,「亞洲與歐洲的領袖應當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繫」。在這種共同渴望開拓亞歐聯繫新渠道的氣氛之下,歐洲聯盟部長理事會於95年3月通過支持召開亞歐會議的決議。

都是人類文明發源地

現在,經過亞歐雙方一年多的準備,首屆亞歐領導人會議將在一種輕鬆愉快、非正式的氣氛中,就促進亞歐兩大洲之間的政治對話、經濟合作、其他領域合作以及未來進程等四大議題交流意見。

亞洲和歐洲都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悠久燦爛的亞歐文化影響和推動了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如今,亞歐兩洲又同與北美構築成了世界經濟新格局中的三極,亞歐兩地的貿易額佔了全球貿易總額的一半。翻閱歷史,亞歐關係有過不幸的一頁,以侵略和掠奪為特徵的歐洲殖民統治者曾踐踏過亞洲人的家園和尊嚴,但兩大洲的人民又同樣都經遇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腥風血雨的洗禮,因而,亞歐兩洲人民深知今日和平的珍貴,願世代友好相處。

相互合作乃大勢所趨

我們應當看到,亞洲和歐洲深化相互之間的合作關係這是世界大勢所趨。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歐洲與亞洲各國的關係比較疏遠,它既不像歐洲與北美之間的關係,有著歷史傳統和橫跨大西洋的地理位置等各種密切聯繫渠道;也不像亞洲和北美之間的關係,有著業經建立起來的亞太經合組織和經濟不斷增長的太平洋盆地的網絡緊密相聯。以數字為例,82年至92年10年間,歐盟國家對東亞地區的投資僅佔其對外總投資額的1%,而相比之下歐盟國家對美國的投資則達18%;93年一年歐盟國家與整個亞洲(除日本之外)的貿易額為1,923億美元,而相比之下歐盟與美國一國的貿易額就高達2,168億美元,比整個亞洲還要多出239億美元。可見,亞歐經貿關係的現狀遠遠不適應於當代新經濟格局形勢的發展,因此,舉行亞歐高層對話,填補亞歐之間的缺環,使歐、美、亞三角關係趨向均衡,這是適應全球發展態勢的一項戰略舉動。

亞歐有廣泛共同利益

我們還應當看到,亞歐之間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又各有其特點和優勢,經貿方面互補性很強,這為亞洲與歐洲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亞洲方面希望歐洲能在技術和資金轉移方面助亞洲一臂之力,並取消針對亞洲的歧視性貿易政策;歐洲方面則希望亞洲能向歐洲開放市場,並推行貿易競爭、環境保護和勞工僱用等方面的國際標準化。但是由於亞歐兩洲社會狀況不同,經濟水平不等,歷史和文化傳統不一,國情的千差萬別,造成了亞歐雙方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存在著較大分歧。亞歐雙方唯有超越分歧,相互尊重,突出和擴大共識,並照顧到亞歐經濟水平發展的差別,才不會錯失歷史賜予我們的發展機遇,共同開創亞歐合作的新紀元。

自2月29日開始,出席亞歐會議的各國領袖陸續抵達曼谷,第二天所有與會的歐盟15國和東亞十國領袖就全部到齊。這次首屆亞歐會議前後經過一年多的外長、經濟部長和高官等數十個會議的籌備,現在總算把26位叱吒風雲的領袖級人物聚到一起,共謀兩大洲未來的合作大事。時至亞歐會議召開之際,僅就亞歐國家、亞洲國家之間以及歐盟國家之間在關於亞歐會議問題上,已達成的一些共識和仍存在的一些分歧作一分析:

亞歐國家方面的共識

一、亞歐兩洲雙方均意識到,在美歐、亞美之間業已建立起一種實質性的關係和定期正式聯繫的渠道,並相對日趨密切的情況下,亞歐關係相形見絀,亞歐之間缺少一條相互溝通的紐帶。

二、亞歐峰會是一次沒有美國參加的會議,亞歐各國雖對此緘口不語,但內心卻各有所思。一些歐洲輿論認為,是到了歐洲該為美國來分擔一些國際事務和責任的時候了,言下之意不外乎是歐洲應該對美國主導國際事務作些平衡。亞洲的馬哈迪爾總理也公開表示要把亞歐會議開成「純亞洲人與歐洲人事務」的會議。

三、亞歐雙方均希望會議能為兩大洲未來的經濟合作鋪路,並帶來實際利益。亞歐的共識與歐洲1994年推出的「走向亞洲新戰略」相符,也體現在亞洲十國向亞歐會議提出的「亞洲觀點」文件中。

四、亞歐國家中的大多數與會成員國已原則同意,不把大家的分歧帶到亞歐會議上,尤其是有關政治方面的分歧。

亞歐國家方面的分歧

亞歐國家之間在未來的政經合作道路上,有許多共同利益,但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分歧,尤其是表現在政治合作方面。

一、在政治問題上,歐洲強調亞歐領導人會議還應討論包括人權等政治敏感問題,藉以宣揚西方的民主人權和價值觀,主張將人權、環保、勞工等問題同經貿合作掛鉤。布魯塞爾會議通過的歐盟文件就聲稱,必須遵守全球性人權原則,並堅持亞歐會議主席聲明應當包括進這一內容。但亞洲的大多數國家都反對把西方人權標準和價值觀強加別國,不贊成會議討論這一問題。其中又以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反對呼聲最為強烈,特別是印尼主張反對會議討論東蒂汶問題。東道主泰國在進行亞歐雙方的協調中最後只好表示,討論人權問題「無可迴避」,但主張只在外長會議進行,不要在領導人會議中進行,而且討論要適度、點到為止。

二、在經濟問題上,歐洲方面更多地強調貿易自由化,通過制訂主要針對亞洲國家的反傾銷措施來保護自己,並要求亞洲開放市場,對外來投資要與本國企業一樣待遇;亞洲國家除了反對把人權等問題與貿易掛鉤外,還反對歐洲對亞洲搞反傾銷措施,要求歐洲向亞洲開放貿易市場,並歐洲國家今後要更加重視對亞洲地區的技術轉讓和投資。

三、在亞太經合組織日益發展,具朝向組織制度化發展之際,歐洲方面希望亞歐領導人會議也能組織機制化,從而建立起一個跨越亞歐大陸的區域性組織,以便與亞太經合組織相平衡。

而亞洲方面對亞歐會議機制化,從而建立起一個跨越亞歐大陸的區域性組織,以便與亞太經合組織相平衡。

而亞洲方面對亞歐會議機制化問題,持謹慎態度,強調亞洲的分散和多樣性特點與歐洲情況太過不一,主張「循序漸進,順乎自然」。亞洲國家的態度引起歐盟國家的不悅,一些人甚至抱怨說歐洲的領導人不應老遠跑到泰國來浪費時間,「空手而歸」。前不久,德國提出大EAEC(歐亞經濟合作論壇),倡議後,除泰國副總理安雷表示原則支持外,合者甚寡,泰報認為,有東盟區域論壇就已為亞歐論壇提供了對話合作的場所,另起爐灶是否必須值得仔細加以考慮。

四、亞歐雙方對會議成員和擴大會議規模等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如歐盟希望今後能讓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等國加入,而亞洲方面尤其是東盟,不太贊成過早擴大與會成員,並強調吸收新成員國一定要建立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而且,歐盟不贊成經濟部長參與亞歐會議,但亞洲方面多贊成經濟部長與外長一道出席領導人的會議。

亞洲國家方面的異同

亞洲國家在與歐盟交往時,強調協調立場,一致對外,且已形成一些共識,即:各方在促進亞歐政治對話、加強經貿合作、促進包括人力資源開發、消除貧困、跨國緝毒、懲治罪犯等領域合作及亞歐會議未來進程、後續行動等幾個大的方面的意見基本趨同。《亞洲觀點》文件中已反映了上述共識。

差異點主要表現在政治議題方面:

一、對所謂「人權」問題反映不一,日本基本上站在歐盟的立場,與另外九個亞洲成員國相對,只是日本為免受孤立,而主張對政治問題不過細緻討論。

二、對非核化及核試驗、聯合國的維和作用和改革,均有不同看法。

三、關於東南亞無核區條約,東盟表示要利用此次會議全力說服擁有核武器的大國加入該條約。但一些國家對無核區條約的個別條款有不同看法。

四、關於聯合國安理會常務理事國擴大成員問題,日本積極爭取,東盟也想爭取,相互之間有些分歧。

歐盟國家之間的異同

歐盟國家在與亞洲合作問題,已形成許多共識,主要是:

一、贊成同亞洲國家建立新型伙年關係,增加聯繫渠道,並對亞歐會議普遍持積極態度。歐盟1994年制訂了「亞洲新戰略」,把目光轉向亞洲市場,是因為他們已經看到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就是東亞地區,高達6-12%,在歐洲市場中,西歐市場處於飽和狀態,東歐和前蘇聯市場則處於亂糟糟的狀況,只好把市場轉向亞洲。更何況美國已先於歐洲走了一步。法國總統希拉克當選伊始就宣佈主張「亞歐首腦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德國總理很早就宣佈要親自參加首屆亞歐高峰會。

二、歐盟不願看到美國利用APEC來取得世界領導者地位。

三、歐盟各國一開始就傾向把政治安全、人權等經濟以外的議題例入議程,並堅持把人權的維也納宣言的原則寫進主席聲明。

但是,歐盟國家之間在如何與亞洲國家合作的問題上也存在著一些分歧點:

一、對會議重視的程度不盡相同,西班牙等四個國家的領導人以種種藉口和理由表示不參加會議;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覺得東盟與歐盟對話的份量不夠,許多國家領導人赴會是看好中國市場,以及要與日本爭高低,但亞歐會議的亞洲方面卻主要是東盟唱主角,故認為那麼多的歐洲首腦跑到曼谷來聽東盟的聲音、平起平坐談問題,對歐洲來說感到無甚榮耀。

二、對討論人權等敏感問題已顯露出態度有所不同,如瑞典政府正式通知泰國為不影響亞歐合作關係和會議的氣氛,將不在會議上提出人權、勞工標準、使用童工之類問題,而把發言的重點放在全球和兩洲的和平與發展的問題上。輿論認為,同歐盟在布魯塞爾開會時的情形相比,歐洲國家態度已出現「軟化」現象。

三、對建立「歐亞經濟合作論壇」、擴大私人企業聯繫等具體倡議,經濟實力強弱不同的國家態度有別。德、法等較為積極。

(2月29日於曼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