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為貴

兼評林洋港的政治理念

龔忠武
(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


雖然選舉已經結束,阿港伯飲恨敗北,我們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但更尊敬阿港伯為兩岸和平不計成敗的站出來競選總統,雖敗猶榮。所以,我們刊出本文,不以成敗論英雄,向阿港伯致敬,也向阿港伯致安慰之意。編者。

主 題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怪圈,很難逃出它們的影響,同我們當代中國人密切相關的怪圈有下面兩個:

第一是武力統一:在中國二十多個朝代的興衰起伏中,沒有一次不是靠武力統一天下的,這幾乎成了中國歷史的鐵律。比如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是清康熙帝於1683年武力統一台灣,最初,康熙為求和平統一,曾經同意鄭氏集團清軍不登陸,並且同意其世代留守台灣,不改變鄭氏在台的統治地位,這是康熙的一國兩制,很像今天鄧小平的一國兩制。但是,鄭經同李登輝一樣,仍然堅持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並且製造輿論,要把台灣分裂出去。因此,雙方一共談了九次,均無結果,康熙最後只有兵臨城下,大兵壓境,在澎湖以水陸兩棲部隊登陸,殲滅鄭氏海軍的主力,才迫使他接受清政府和談條件,完成中國的統一。這個以武逼和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參考。

但是,人類畢竟已經進入21世紀,應該有更文明的方式來統一國家,這就是和平統一的方式。

第二是外力一直是阻礙中國統一的一個重要因素,以往有匈奴、契丹、金人、蒙古等,現在有日本和美國。

現在我們這一代又到了中國歷史上由分而合的階段,於是我們必然要碰到這兩個怪圈的作用。那麼,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怎麼辦?是眼看我們被這兩隻魔手拖入戰爭的災難,還是發揮我們的智慧、膽識,來斬斷這兩隻魔手,使中華民族大家庭和平地重新團圓。

這不是夢想,是可以實現的宏偉統一工程,這個工程要分三步來走,我把它叫做統一工程,也可以叫做統一三部曲;第一部曲是97年收回香港,第二部曲是99年收回澳門。可以預期,這都是和平回歸的,是兩部和平樂章。第三部曲是收回台灣,現在看來並不那麼順利,從最近幾次的軍事演習和美國的公然介入來看,似乎又陷進了中國統一的歷史怪圈。

不過,第三部曲能否是一部偉大的和平樂章,不僅要取決於大陸的武力和整體國力能否遏制外力的干預,取決於所有中國人的努力,還取決於台灣由什麼人來領導。如果台獨、獨台人士取得最高領導權,台海局勢肯定是凶多吉少,如果統一人士贏得總統選舉,則第三部曲就肯定是部偉大的和平樂章。

主張和平統一的總統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陳履安,一個是林洋港,我選擇了林先生,雖然我二十多年前曾經在波士頓同陳有一面之緣。

我認為林先生有足夠的政治經歷膽識,健康的政治理念,高瞻遠矚的視野,來承擔兩岸中國所面臨的歷史任務,來同兩岸和全球的中國人共同努力脫出上面的兩個歷史怪圈,譜寫一首偉大的中華民族大和解、大團圓的樂章。

什麼是台灣同胞之所欲

李登輝去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說,「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所謂民之所欲,就是人民的心裡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但民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它卻是推動歷史進程的主要力量。

做為一個政治人物,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必須知道民心,知道人民要什麼,不要什麼;否則,怎麼領導?

但是,要知道民心,談何容易?民心既是看不見,所以歷史上有的統治者自以為知道民心,實則不然。他所看到的民心是假的民心,不是真的民心,所以,倒行逆施,違背民心,最後終被人民所拋棄,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

李登輝真的知道台灣民之所欲嗎?他說他知道,並且說,常以此為念。根據他近年來的所作所為,這點我非常懷疑。

拿他同其他總統候選人相比,比如說同林洋港先生相比,我發現,林先生才是真的知道台灣的民心,真正知道台灣人民要什麼,不要什麼。

今天台灣人民究竟要什麼?我看是要台灣能夠繼續保持繁榮與和平,而和平又是最最重要的,沒有和平,哪來的繁榮?所以,和為貴,一切以此為前提,沒有兩岸的和平,一切都是空談。

自60年代初以來,台海相對地平靜了三十多年。台灣把握這段時間全力發展經濟,創造了經濟奇跡,使台灣成為名副其實的寶島。以前我們說寶島,是虛的,是說台灣美麗的海島風光,但是現在的寶島,是實的,有上千億的外匯儲存,有許多億萬富豪,而百萬富翁,更是滿街走,令人好不羨慕。比如李登輝、連戰,就都是億萬富豪。我們這些二、三十年前,背井離鄉,飄洋過海,到新大陸淘金的人,現在回到寶島,卻變成了窮措大,一批窮秀才。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總之,很多台灣居民現在都是有產者了,都是腰纏萬貫的闊佬,是既得利益者。有產者的心理,是保守的,最怕失掉他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去年7、8月間中共第一次試射導彈時,我正好在台灣,聽說當時就有很多人移民走了。有大量資金外逃了。為什麼?就是要保全身家性命和財產。李登輝如果真是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就不會去刺激中共,引起兩岸關係緊張,把這些人都嚇跑了。

所以,我認為台灣的民心,有產者的心理,是要安定、是怕變、怕戰爭,更怕現代化戰爭。一旦打起來,戰火是無情的,將使台灣玉石俱焚,使幾十年的慘澹經營,積累的一切,毀於一旦。

所以,我可以非常肯定和自信地說,台灣人心思定,怕亂;台灣人心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就是我今天所要講的題目:和為貴。在台灣搞政治,這是起碼的常識,不瞭解這點,不論他現在怎麼妖言惑眾,欺騙人民於一時,但最終肯定要被台灣人民遺棄,要被歷史潮流淘汰。

林洋港的和平宣言

林洋港先生敏銳地看到了他的選民的民心,知道他們最想要什麼,最不想要什麼。今年元月3日,林先生發表了一篇叫做《兩岸攜手,建構世世代代和平》的大文章,這不啻是一篇和平宣言。這篇大作是少有的好文章,其中對後冷戰的國際形勢、兩岸關係、中國的國際地位、台灣同胞的根本利益、他的大陸政策、台灣的未來,都有獨到精闢的見解和看法。我讀了之後深受啟發。

我認為在這篇宏文中有下面幾點很值得在此突出強調:

一、林先生明確指出台海和平與台灣經濟繁榮密不可分:

果若沒有35年的大致和平環境,我們是否能夠達到目前這種繁榮富裕的境界,那是令人懷疑的。沒有戰火,實是台灣同胞之福,因為戰爭本來就是具有懲罰的意念,而和平才是以建設為任務。

二、林先生指出了鄧小平和蔣經國兩人開創了兩岸和平的契機:

自1979年始,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政策之下……對台政策亦從「武力解放」轉為「和平統一」。

事實上,中國大陸的持續改革對於兩岸的和平與安定,具有相當大的助益。經國先生晚年開放大陸探親,解除戒嚴,莫不都在嘗試建構兩岸的和平。顯然地,沒有鄧小平所進行的改革開放,就不會有今日兩岸頻繁的探親、旅遊和民間交流,也不會有二萬五千家台商赴大陸投資,台灣方面每年對大陸享有大量貿易順差,今年估計可達150億美元。

三、林先生指出了未來兩岸經貿合作的廣闊遠景和他的對大陸政策:

此刻全世界都將眼光集中在中國大陸時,而屬於同文同種又佔有地利之便的台灣人民,自更不應自絕於大陸廣大的人力、資源和市場。後冷戰時代的國際格局,是以科技交流與經貿合作為主軸,正當中國大陸的市場和國際接軌之際,對外貿依存度甚高的台灣,勢必要去認真思考如何和大陸合作來共享成長的途徑。這也就是我向來主張必須積極推動直接通商、通航、通郵的主要理由。

你看,林先生講得多好。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麼好的兩岸和平局面,卻被李登輝輕率地破壤了。林先生將此歸因於李的錯誤大陸政策和不當言行:

顯然,兩岸關係從緩和趨於緊張,和我國領導人最高當局的言行息息相關。自去年開始,李登輝先生不斷將其對中國大陸的敵視形諸於公開言論,挑起兩岸之間的對立。另外,在關於國家認同和統獨立場上的主張,亦是搖擺不定和曖昧不清,不僅引起國人的質疑,也使北京當局疑慮不安,終於導致兩岸關係逆轉,戰爭陰影籠罩著台灣海峽。

今年(1995年)夏天的台海危機被美國國務院認為是:台北當局試圖改變60年代以來三方面所共守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之默契而引起。華府對於我國最高當局這種意圖感到疑惑不解,北京將之視為是台北走向台獨的強烈企圖。

我完全同意林先生的分析,事實確是如此。林先生的這番話是智者之言,勇者之言,仁者之言,講明了誰應對破壞台海的和平負責。大陸搞軍事演習,實在是迫不得已,然而現在台灣和西方的媒體卻把破壞台海和平的責任推給大陸,這實在是不符合事實,顛倒是非,很不公平。如果沒有人搞台獨、獨台,何來台海風雲?

既然兩岸和平相處符合台灣同胞的根本利益,是台灣「民之所欲」,那麼現在我們要問:在這四組總統候選人裡,是誰能做到「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答案是很清楚的,這個人是林洋港,不是李登輝,不是陳履安,更不是彭明敏。

我講民心,不講民意,因為民意是可以由當政者通過它所掌控的大眾傳媒來操縱的,民心則不能;民心是人民內心真正的想法,雖然是看不見的,但敏銳的政治家可以通過他們豐富的政治經歷,甚至第六感來知覺得到民心。

上面是講台灣同胞的民心。但談兩岸關係、中國統一問題,不講大陸十二億同胞的民心是絕對不行的。大陸的民心主要是三條;第一,打心底裡反帝國主義,所以對外國勢力干預中國內政最敏感;第二,不惜一切代價,捍衛領土主權,所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寸土不讓;第三,渴望國家統一。例如一千年前八十多歲的南宋詩人陸游在〈示兒詩〉中說,「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偉大的愛國詩篇到今天讀起來仍然會催人淚下,令人熱血沸騰,感動不已。

所以,誰要是同這三條對著幹,12億同胞就會同他拚命。大陸的領導人,誰不能做到這三條,誰就下台。在他們的眼中,台灣的領導人,誰搞獨立,誰就違背了這三條,就是背叛民族利益,就是中華民族的叛徒。

所以據說,大陸老百姓對台獨很反感,深惡痛絕,認為台灣領導人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如果真的獨立,就非打不可。這個傳說,我是深信不疑的。

這是大陸的民心,是長期的歷史文化形成的,不是任何人可以改變的,包括外國勢力;而且,如果外國勢力介入,必會激發大陸同胞潛在的反帝、反霸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人保土衛國的決心,和渴望統一的強烈要求。這類可歌可泣的事情,史不絕書,是不容置疑的。我們70年代,在海外發起保衛釣魚台運動,也是受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影響的。身為中國人的台獨、獨台人士,理應比外國人更瞭解這點。

我願再次強調:這個看不見的中華民族的偉力,是不容輕侮的;那些要假借外國勢力搞台獨、獨台的人,對此必須要有深刻的認識;否則,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他的回憶錄中特別指出,美國在越戰中是敗在第三世界的民族主義的手裡。美國的這個慘痛教訓,值得那些把美國視為靠山的台獨、獨台分子記取。

這是我在分析林先生的和平宣言之外,要補充說明的一點。

由此看來,他敏銳地看到了台灣繁榮與台海和平的密切關係。所以,他鼓倡兩岸關係應該和為貴,不能實行引發兩岸對抗的政策,不能搞刺激大陸的動作。台獨、獨台人士,因此而指責林先生是向大陸投降,是台奸,誠如林先生說的,這是血口噴人,是政治性的攻擊,人格謀殺。

比如,李登輝在2月23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他的康乃爾之行竟引起中共如此強烈的反應,他完全「沒有想到」。用一句「沒有想到」的話把一個重大的政策性失誤輕描淡寫地帶過去了,這不是負責任的態度;如果下次再犯一個更嚴重的錯誤,又說沒有想,我們能付得起他的政治短視、政治盲動、政治投機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嗎?這樣一位領導人,如果再讓他領導台灣四年,不是很危險麼?

在同一次記者會上,他說他當選後可能會見中共領導人,甚至更說,兩岸要簽定和平協定。他這樣說時,沒有人說他是向中共投降,是台奸,但如果換成林先生來說,就完全不同了,就會被他罵成台奸,向中共投降。

其實,這些人為了符合美日的國家利益,危害台灣同胞的根本利益,才是真正的台奸,才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只是林先生太厚道,不點出來罷了。

一位現代的儒家政治家

人們總是說,台灣只有短視和唯利是圖的政客,沒有高瞻遠矚,有為有守的政治家。這篇和平宣言證明,林先生就是位政治家,一位將來有資格、有潛力成為李光耀一類的政治家。有這樣的遠見,這樣的洞察力,這樣的道德勇氣,在今天的台灣政壇實在少見。

那麼什麼樣的國家領導人才能擔當實現兩岸和平的重任?和平宣言中最後說:

和平需要寬宏大量,如此才能化解敵意;和平需要實際作為,因為不能光靠美麗的言詞和空洞的口號,更重要的是,和平需要政治家的勇氣、智慧、仁慈與遠見。

誰符合這個條件?我認為這四組總統候選人中,只有林先生,因為他是徹頭徹尾的和平的產物。

林先生和為貴的政治理念,不僅基於他對台灣客觀處境的認識,還有更深厚的原因,那就是他的文化素養和謙和的性格。

我個人認為林先生是個現代化的儒家政治家,當我這樣為他定位或定性時,我是有充分的事實根據的,不是隨便說說的。

當我用「現代化的儒家」來形容林洋港的時候,是指林在儒家的政治文化的傳統裡面增加了新的東西,這就是西方的民主法制。雖然增加了新的東西,但那只是補充,不是取代。所以,林是個現代儒家政治家,不是自由派政治家。這點很重要,否則,林就成為一個自由主義者了。

必須強調,林不是思想家,不是哲學家,而是政治家。他只是服膺儒家思想,信奉儒家的政治理念,當然談不上對儒家有什麼深刻的研究闡發,只是舉行實踐而已,作為他修、齊、治、平的指導思想和言行的準則。

首先談一下他政治理念的哲學基礎,林自己承認,他的政治理念本於儒家,以儒家的政治理念為他的政治理念。比如官麗嘉替他寫的傳記,就以「誠信」為書名。他說,他之所以選擇「誠信」二字為書名,主要因為「誠信」是他做人的基準,他一生為人、處世、施政,都兢兢業業地秉承誠信。在國民黨的大官中,像林這樣篤誠信奉儒家政治理念的,恐怕別無他人。

對林而言,儒家不是教科書上的死知識,圖書館裡的死傳統,而是個人終身奉行不渝的活的道德行為準則。林先生使儒家的傳統道德又在現代台灣社會復活了。

儒家經世政治理念所追求的終極境界是和諧,所以他也以追求和諧的境界為其施政的最高目標。

孔子講仁,孟子講義,其目的都在追求宇宙、世界、社會、國家、家庭的和諧。此即中庸所說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最高境界。

林的三女兒林明玲在《戴斗笠的父親》一書中指出,她父親在思想上最心儀宋儒周濂溪(敦頤),以周為師。而濂溪在他的《太極圖說》和《通書》中,即以和為其天道性命之說的中心思想。林既以周為師,當然也會把和視為他所追求的修、齊、治、平的終極目標。

從《誠信》和《戴斗笠的父親》二書中,我們可看到許多事例證明,林的修身、齊家、處世、待人、為官、治國,都在和字上下工夫,都致力達到和的境界。

在修身上,力求做到平和;

在齊家上,力求做到溫和;

在處世上,力求做到隨和;

在待人上,力求做到寬和;

在官場上,力求做到親和;

在族群關係上,力求做到諧和;

在兩岸關係上,力求做到緩和。

都是一個和字,所以我們可以說,林的為人、處世、施政都是奉行儒家和為貴的原則。

與和相對的是亂。今天的台灣到處是亂,從天下關係、社會秩序、家庭倫理、政治倫理、兩岸關係,無不充斥一片亂象。有人自慰說,這是民主開放社會的必然現象,是走民主自由道路必須付出的代價。

不錯,在李登輝時代,台灣的確較兩蔣的威權時代民主自由多了;否則我們這個訪問團今天也不可能到這裡同大家在一起高談闊論,研討國是。但是現在卻民主自由過了頭,子曰過猶不及,過了頭,一樣不好。

民主沒錯,但是民主到一個合法政黨,違背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公然或明或暗地鼓倡獨立、縱容台獨、獨台言行,製造台灣民族;民主到國家元首,要更改國號,要帶台灣同胞出埃及,另組國家,這是任何民主國家都不能容忍的。

自由沒錯,但自由到數典忘祖,模糊國家和民族的認同,自到不問是非對錯,唯利是尚,自由到黑道金錢盛行,貪污枉法,暴力充斥,這是任何自由的國家所絕對不能忍容的。

繁榮沒錯,但繁榮到無水可吃,無清潔空氣可呼吸,繁榮到精神貧乏,喪失理想,這樣的繁榮,肯定不是一個現代化社會所要追求的。

這些亂象,追根究柢,應歸因於領導人的政治理念出了嚴重問題,內政外交政策嚴重失誤造成的。所以,為了維護台灣同胞的根本利益,必須消除這些亂象,撥亂返治。

所以,林先生在總統選舉誓師大會上,呼籲新領導、新秩序、新希望,是很得民心的。

林的因應之道是:在治國的大政方針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主張不急統,不可獨,在維持現狀的情況下,穩中求變;不是像李、彭那樣,急於搞台獨、獨台,同大陸的關係愈走愈遠。

主張內政先於外交,主張不急於走出去,不急於爭取加入聯合國,不急於開拓國際生存空間。

如果按照林的方針制定對大陸政策和外交政策,兩岸關係就會馬上趨於緩和,台灣的社會也將馬上轉危為安,台海戰雲就會迅即消失。

對於政壇、社會上的亂象,他主張加強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促進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這樣就可緩和社會的矛盾,實現社會的和諧。

林先生表裡如一,誠於中,形於外。他以身作則,作出表率;她的三女兒林明玲受其薰陶,熱心公益。如果台灣社會都像他父女那樣,亂象必然會大大改善。台灣社會就會像新加坡一樣,成為亞洲另一個奉行儒治的模範社會。

中華民族大和解此其時矣!

最近民進黨和新黨為了聯合起來,向國民黨奪權,主張彼此暫時統獨休兵,進行大和解,但這只是基於一時政治謀略的權宜之計,不是我所說的化敵為友的真正和解。

今天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究竟還有什麼深仇大恨,不能化解,非要兵戎相見,而令親痛仇快?

今天兩岸之所以仍然存在敵意、猜疑、誤解,不能進行全面的民族大和解,由來已久,有內因也有外因,而且外因起著關鍵的作用。一般都認為,台獨、獨台是兩岸關係緊張的罪魁禍首,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台獨、獨台還有後台老闆,這位老闆不說出來,大家也知道是誰。這個老闆在後面為獨台、台獨撐腰,所以他們才敢那麼囂張,那麼有恃無恐,動不動就把他們的主人抬出來嚇唬人。

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一定記得十二、三年前,香港也有人鬧過港獨。後來為什麼沒有起來呢?主要是港獨的後台老闆,大英帝國已經沒落,自顧不暇,所以港獨叫了一陣子之後就無聲無息了。於此可見外國勢力同分離主義的密切關係。所以,如果不壓制外力,將之趕出中國領土之外,要想實現民族大和解是不易辦到的。

外力對台灣的影響,除了政治、軍事、經濟的思想形式之外,還有文化思想形式。當然,皇民化的殖民文化妨礙民族大和解的進程,但更為重要的文化思想原因是冷戰時期近半個世紀的西方和美國的文化殖民統治以及與此相配合的國民黨反共教育。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台灣同中國處於分離狀態之後,台灣同胞在學校,在社會,在機關,在西方世界,無時無刻不受這種反共意識形態灌輸。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形成一種反共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從而對祖國形成疏離感,甚至敵對猜疑思想。剛才陳毓均教授在報告時指出,中南部鄉下的農民之所以支持國民黨的候選人,除了李登輝情結外,就是這幾十年來的反共教育太徹底、太成功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台灣所搞的自由民主只是表象,實則已成為西方的文化俘虜而不自知。為此生活方式辯護的所謂中國自由主義者──實則為買辦自由主義者而非民族自由主義者,散佈於台港和美國學術界,是目前妨礙民族大和解的主要文化思想勢力,因為他們佔據文化學術界要津,披著學術權威的外衣,所以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比如林先生奉行儒家政治理念,那麼台灣的新儒家不是應該義不容辭地出來全力支持林先生麼?然而我沒有看到台港海外的知名新儒家有任何表示,這不得不令人失望;雖說學術獨立,但碰到這樣大是大非的問題,怎麼能夠無動於衷,坐視不管?甚至有的自由主義者,以反共為名,違背民族大義,支持台獨、獨台活動,這更是反共反得走火入魔了。

妨礙兩岸和解的內部歷史原因是中國的內戰。國民黨遷台,也把中國內戰的敵對歷史帶到台灣。然而現在毛蔣均已作古,他們的恩恩怨怨也應隨之結束。中國的第三代領導人同李登輝及其同志,毫無私人恩怨可言,理應以民族大局為重,握手言歡,豈能因戀棧個人權位或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延長國家民族分裂?所以,民族大和解此其時矣!

實際上,中共領導人高瞻遠矚,早在毛周時代已為結束內戰敵對狀態採取重大行動,其中最有象徵性措施便是釋放國民黨戰犯。前後一共八次。最早一次是1959年,最後一次是1975年。這是國共兩黨和解的重要信號。

80年代在胡耀邦總書記主政期間,為百萬右派平反,這是階級大和解的重要措施,為兩黨和中國各政黨的和解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從此階級敵人成為歷史名詞。

由此看來,中國社會總的趨勢是走向社會大和解;不僅如此,社會上出現了類似台灣的中產階級,這為兩岸的接近創造了有利的社會條件,所以在社會領域的和解條件已經初步具備。

兩岸分離的內在文化思想原因是近百年來,中國人在列強的侵略下,尋求富國強兵之道。所以各家各派,各種政黨應時而興。經過兩岸四十多年的努力,今天大陸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政治和軍事大國,實現了強的目標;台灣創造了世界公認的經濟奇跡,實現了富的目標。兩岸的中國人各有所成,應同感自豪,不應再分彼此,對立相爭,而把中華民族的整體力量抵消。特別是在後冷戰時代,意識形態的對抗已不存在。台海兩岸同胞亟應互補短長,大陸的強加上台、港、澳的富,共同振興中華,創造21世紀中國人的世紀。所以,民族大和解此其時矣!

為了消除妨礙民族和解的障礙,江八條和李六點都特別主張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這的確是務本的有效辦法,這樣或可以喚回台獨、獨台、買辦自由主義者的一顆中國心,使他們魂兮歸來;使他們幡然脫歐歸亞,脫美歸華,脫日歸華,從心理上回到中華民族大家庭。文化思想領域的大和解,此其時矣!

這樣或有可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基礎上,找到兩岸的共同語言,從而建立兩岸的互信,消除敵意和猜疑。也唯有這樣,江八條建議兩岸達成協議,結束敵對狀態;兩岸領導人互訪和實現三通的和解措施,或有可能早日成為事實。

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華民族全面大和解此其時矣!中國和平統一的潮流是人心所向,不是少數幾個人可以阻擋得住的。我認為,主張和為貴和誠信的林先生是台灣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的最適當人選。

德國人能,中國人為什麼不能?

誠如林先生在和平宣言中所說的,在後冷戰時代,意識形態對抗已經為尋求經濟發展所代替。隨之而來的是全球的主義和思想的大和解,中美俄大三角已經和解,中日、中歐、中韓也先後和解,友好睦鄰取代敵視對抗;儘管世界各地仍然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地區衝突,甚至海峽風雲突變,但和解是主流,這是當前世界的大勢。

德意志民族順此潮流,抓住歷史良機,和平完成了民族統一大業。其主要原因是德東能夠以德意志的民族利益為重而以小事大,沒有故意製造藉口而拖延民族統一的進程。以小事大者智,這種智慧、識見證明德意志的確不愧為曾經出過康德、黑爾格、馬克思、貝多芬的偉大民族。我中華民族也是富於智慧和識見的偉大民族,也出過曾經領過風騷的文化英雄、思想偉人,那麼德國人能辦得到,為什麼中國人辦不到?民族大和解,此其時矣!

結論──實現孫中山先生的遺願

今年的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71週年。我認為,造成今天兩岸長期分離的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在台灣的信徒和追隨者,喪失其總理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缺乏他那種大公無私的高尚革命的情操,以一點經濟成就而沾沾自喜,偏安一隅而無遠圖,實為主要原因。

為今之計,台灣領導人應趁此紀念孫中山逝世71週年之際,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捐棄成見,坦誠相向,傚法孫中山晚年抱病北上赴京的愛國精神,同中共共商和平統一大計,以實現其總理和平、奮鬥、統一中國之偉大遺願,建此不世殊功!

我們深願孫中山先生的巨大歷史形象和精神感召力量能夠縮短兩岸的無形距離,早日促成中國和平統一,結束現代中國長期的分裂局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圓!

兩岸和則兩利,戰則兩傷;一則同榮,分則俱枯。

我深信,林先生是中山先生的真實信徒,他的支持者新黨和新同盟會是中山先生理想的堅定維護者,一定能夠實現中山先生和平統一中國的偉大遺願!把中華民族近百年來飽受列強侵略,國家分裂的屈辱歷史劃上完滿的句號,譜出偉大的和平統一樂章。

1996年3月4日在台北師範大學舉行的台北海內外學者國是座談會上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