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激情後的省思與對李登輝的期望

邱毅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中華民國首次民選總統落幕了,儘管在投票揭曉前,各組候選人都信心滿滿地表示篤定當選,但最後的投票結果,李登輝以過半(54%)、極為懸殊的比數擊敗對手,蟬聯第九屆總統。

在競選過程中攻擊李登輝最力的林郝陣營在選後表示,李登輝擁有現任優勢,可動用大量行政資源助選,因此這是一場不公平的選舉。至於林洋港與陳履安不能合作,更是林郝落敗的最關鍵因素。其實李登輝會高票勝選的原因,絕非如林郝陣營所分析的情況,而是「台灣人情結」被充分激發出來。

「台灣人情結」並不等於「李登輝情結」,但在競選過程中發生許多變因,使「台灣人情結」投射在李登輝身上。第一個變因是北京當局企圖影響台灣選情所實施的一連串軍事演習,這種霸道逼降的舉動傷了大部分台灣民眾的心,台灣人民雖然倔強卻相當務實,於是他們寧可選擇「緩獨」的李登輝,卻不敢寄望於「急獨」的彭明敏;而原持「維持現狀」的選民也拒絕林郝、陳王而選擇李連。有人說中共是李登輝的最佳助選員,真是一點都不誇張。

第二是林郝的競選活動與新黨完全結合在一起。要說新黨是「外省黨」,我也認為是有心分子的污蔑;但新黨核心人物及顯性支持群眾所顯示出來的「外省族群」優越感和行為慣性,會使本省選民產生疏離感,倒也是一種現實。當林郝配成形後,在各種場合只見到郝柏村與新黨之間水乳交融、合作無間;反之,林洋港與新黨則顯得格格不入、若即若離。看在本省籍選民的眼裡,林洋港與新黨走在一塊,是不協調的,心中既已對林洋港出現排斥,在投票傾向上,林洋港除了原有新黨票源及南投鄉親票以外,似乎很難再有其他突破。其實林洋港的最佳策略應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因為新黨要選國代,而候選人知名度極低,一定要找個總統候選人來拉抬聲勢,因此即使林洋港不找新黨,新黨也會自己靠過來,但林洋港選擇郝柏村擔任副手後,已注定整個競選活動會充滿「新黨色彩」,從而局限了林洋港的拓展票源能力。

第三是林郝陣營競選策略的偏差,既未凸顯本土意識,郝柏村多次發言又常被對手抓住痛腳,猛烈攻擊。尤其在選戰末期,推出谷正文舉發李登輝早年曾加入共產黨,並出賣友人以圖自保脫身的往事。就事論事,早年李登輝是否為共產黨,一般選民並不關切,畢竟在白色恐怖時代,「匪諜」帽子滿天飛,被情治人員拘捕殺害的無辜受難者不知凡幾。重要的是,李登輝完全否認此一事件的遮蔽行為確造成選民反感,而且與其凸顯「膽識」的品牌形象相扞格。但林郝陣營未掌握此一切入點攻堅掠地,反任由谷正文一再地媒體曝光,到最後谷正文還得意忘形地揭舉許遠東也加入過共產黨,面對這些當年在島內製造白色恐怖的劊子手(讀書的時候戲稱為東廠番子、錦衣鷹犬),處於「主權在民」的時代,還在台灣大喊「抓匪諜」的乖張行徑,一般選民在心理上已將對谷正文的厭惡感投射在林郝身上。

第四是李連陣營所規劃的「劇本」確實發揮了功效,李登輝在選前網羅了一批學者,使用「動態模擬法」,針對選戰中可能發生的一些變化情境,作出狀況模擬與因應對策,然後巧妙地激發出「新李登輝情結」,使台灣民眾至少在短期內認定李登輝是最能解決台海危機的候選人。當然李登輝得意過頭,在野台上高呼他有「十八套劇本」,則屬吹噓之辭。劇本到底真正有幾套,我不知道,但依照我對「動態模擬法」的瞭解,劇本數目應不在少數,林郝、陳王陣營對李登輝的「劇本」說,既不清楚內涵,又罔顧專家之建議,只是一味抨擊「十八套劇本」,卻未能提出有效化解危機對策。等到後來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來台,股市翻升,新台幣回穩時,林洋港竟在關鍵時刻說出「李登輝有十八套劇本,我只有一個劇本,就是3月23日選林郝,化解一切危機。」這句話不知道是那個脫線幕僚建議林洋港的,這種吹噓較李登輝更為過火,把林洋港過去誠信、踏實、謙虛的形象都破壞了,同時也等於替李登輝的說大話,愛吹牛找到一塊超級遮羞布,一來一往李登輝焉能不大勝,林洋港又如何能不慘敗?

選戰落幕了,李登輝畢竟已成為擁有580萬張選票的總統,我們除了檢討過去外,更重要的是要展望未來,因此有幾個問題必須提醒讀者深入思索:

一是李登輝在選前為創造利多,採取了一連串破壞市場機制的猛藥,如銀行存款準備率連續調降了三次,股市穩定基金設置,央行對外匯市場過度干預,房市及股市的種種紓困措施等。這些利多政策雖給李登輝帶來選票,卻嚴重破壞了經濟體質,我估計在半年內,選前一連串利多的負面影響就會逐漸出現,尤其最令人憂心忡忡的是通貨膨脹問題。未來新內閣如何收拾殘局,將是一大考驗。

二是李登輝加上彭明敏總得票數超過75%,會不會使北京認為「台獨」勢力已在台灣擴散,從而激發更嚴重的台海危機?我覺得李登輝有必要透過各種管道來消除北京當局的誤解;但更重要的是,常往來於兩岸之間的一些學者,需有「本土優先」的意識,不要再亂傳話,加深北京對台灣當局的誤解。「覆巢之下無完卵」,如果台灣真垮了,過去四十多年的努力全化為烏有,對個人又有什麼好處呢?另一方面李登輝藉著廣大民意基礎,應盡速與北京展開談判,早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與開放三通,如果李登輝果真能往此正確方向前進,國內在野政黨應收斂鬥爭慣性,予以支持。

三是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要繼續推動,萬不可人去政息,在新內閣形成後,此一跨世紀經濟工程又被腰斬,造成民眾對政府公信力的再一次斫傷。但亞太營運中心的落實有兩個必要條件,首先是強化國際化、自由化的觀念,政府管制鬆綁,回歸市場機制,讓台灣經濟再現活力;其次是兩岸三通迫在眉睫,以台中港作為「兩岸經貿特區」是劃地自限的裹小腳作法,並不可取,政府應以全方位三通來進行規劃。

四是李登輝應改組國統會,成立決策小組,針對在競選期間在野人士所提出的中華國協、歐盟模式、聯邦體製作深入研究,而「一國兩制」的具體內涵還相當模糊,到底雙方談判空間有多大,北京可讓步的底線是什麼?目前國內尚一無所知,也欠缺研究。兩岸進入「實質談判」的時間快到了,李登輝應真正落實他在選前的承諾,敞開心胸,以大格局、大思考來網羅各方俊彥,因應這一個即將到來的重要歷史時刻。

台灣要生存、進步、茁壯,島內必須大和解,但大和解前必須先做大反省。在野人士則必須在「制衡」、「監督」、「批判」、「反對」和「抗爭」中找出平衡點。假定李登輝能走下神壇,兼聽而聰、廣開言路;在野人士也能認清現實,在本土優先利益的觀點下,扮演好自己的份內角色,則一九九六年將會成為兩岸情勢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