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前後與兩岸關係

蔡瑋(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統獨都無法擺脫中國的影響

正當台灣首屆民選總統競選活動開展之際,中共又在台灣南、北兩地近海地區分別進行飛彈試射,而且中共軍方可能還有進一步的實兵演習,兩岸關係的緊張不無擦槍走火的可能,不但台灣人民關切,也成為國際輿論注意的焦點,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先生也先後為此發表過幾次重要談話,勸告台海雙方千萬冷靜自制。

坦白的說,今天兩岸局勢緊張至此,雙方都有值得檢討的地方,北京是行動霸道,台北則是言語挑釁,雙方除了現實生活差距、政經體制的不同之外,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中共認為台北是缺乏誠意,台北則相信北京沒有善意,在雙方互信基礎蕩然無存的情況下,要求得一個雙方都能滿意的安排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表面上看來,台北的四組總統候選人的大陸政策似乎並無太大差異,在相當程度上都主張維持現狀,但實際上仍有根本上的差異。李登輝、連戰主張的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以時間換取(獨立的)空間──至少中共方面是如此指控;林洋港、郝柏村堅持中華民國,要以時間來換取中共改變的空間;陳履安、王清峰支持統一,但認為目前該擱置統獨爭議;而彭明敏、謝長廷二人則篤信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名字就叫中華民國。

由中共的觀點來看,李連、彭謝分居政治光譜的左右兩端,一組是隱性台獨,另一組則是顯性台獨,其目的都是在追求台灣的最後獨立,中共認為彼等對於中國既沒有情感、對中國文化也沒有認識,對於中國的未來更是漠不關心,他們不是想要主動引進外國勢力,就是甘為國際反華勢力所利用,做為破壞中國未來發展的工具,而這些都是北京所痛恨、反對的。中共或許希望、樂見林郝、陳王兩組人選中的任何一組獲勝,但又不能、不敢、不願明示,以免授人以柄,反而壞事。

中共當前指控台北當局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所以北京「被迫」必須採取斷然行動遏阻此一不利國家統一的發展趨勢,台北則回以若非中共全面打壓、孤立,台灣也不會「被逼」推動務實外交,以重返聯合國來突破中共的封鎖。北京認定台北當局縱容分離主義運動,所以「必須」採取文攻武嚇,台北則反控,正是由於北京的文攻武嚇才助長了台灣同胞對大陸的惡感,反而更「激發」了台灣的分離意識。

如此說來,究竟誰是誰非一時之間還真不容易理出一個頭緒來。不過筆者希望強調的是,畢竟中共的因素不在台灣掌控範圍之內,而台北的所作所為則完全可在自由意志的控制之下,台北應該認清中國是一個龐然大物、有(文化)帝國主義的傳統,不論台灣是強是弱、是統是獨,終究無法全然擺脫中國影響的事實,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以理性的方式來和中共打交道,這才最合乎中華民國的整體利益。

「一個中國」是台灣的護身符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台北應該有所謂失敗主義、或投降主義的心態,而是要在掌握主動的前提之下,善用智慧,知所進展,趨吉避凶,凡事要謀定而後動,有幾分能力做幾分事,不要好高騖遠,認清自己利益之所在,既不要妄自匪薄,也不要夜郎自大,更不要無意義的發表激情言論,暴虎馮河式的義和團心態和作法只會給台灣帶來莫大傷害。中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攻城」的古訓不是沒有道理的。

坦白的說,台灣總統大選之後,兩岸關係恐怕仍是欲好不易,雙方關係的改善一定得有一段過程及時間。台北當前應當團結一致,可以用言語表達不滿和抗議,也可以適度爭取國際的道德和物質支援,但在行動上一定要保守、小心、自制,不要再給對方任何生事的藉口。其實北京當前反對的既非台灣的民主化發展,也非台北的總統直選,中共主要是想利用此一機會徹底挫敗分離主義運動的發展,迫使台北重返「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來,台北如果不能對症下藥,一切都是枉然。

筆者一向以為,對中華民國而言,「一個中國」其實既可以是個緊箍咒,但也可以是個護身符,民族主義既可以成為中共攻台的動員工具,但也可以是使台灣免於遭到攻擊的最佳保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台北實在不宜背離「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但是對於「一個中國」的界定並不宜透過談判為之,而應藉著雙方對話及具體的行動來消除中共的疑懼。

因此,筆者主張,總統大選之後,除了輔以具體的行動之外,台灣不妨在新總統就職時,對中華民國及中國同胞(但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具體承諾,表明台灣不會也不應自外於中國未來的發展,台灣不會成為外國勢力圍堵、限制中國發展的工具,對於中國的未來我們既有一份責任,也有一份權利。如此一來,兩岸關係或有緩解的可能。

再談到竹子外交(Bamboo Diplomacy),亞洲的日本及泰國最擅長此道。戰後多年日本外交一向以陰柔著稱,凡事不積極表態,不與人爭先,甘作老二,永遠不要說不,但也不要把是說的太快,談判無妨,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對抗,展現竹子韌性十足的特性,隨風搖擺,東風西倒,北風南歪,那邊壓力大就順勢應變,既不逆勢操作,也絕不輕易折斷。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之說並非沒有道理,1970年代,日本在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壓力之下,一夕之間完全改變對以色列的政策就是個典形的例子。難怪後來美國總統克林頓不小心說出,「當日本人說是的時候是可能,說可能的時候是不是」,日本人就是以這種方法追求到其最大的國家利益。二次大戰期間的泰國亦是如此才免於日本的併吞。

換句話說,凡事總要知己知彼,不但要瞭解主、客觀的形勢,也要知道敵我之間的優缺長短,最怕的就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敵人、錯估了形勢。一味的橫衝直撞,不講方法,沒有策略的作法只會給自己帶來可怕的後果。強如美國都必須強調預防外交,大如中共還要摸著石頭過河,台北對此更當有所體會深思,有勇更須有謀。

鄭氏歷史殷鑒不遠

對台灣來說,在兩岸關係上,中共因素操之在北京,政府可以影響的空間相當有限,但是台北仍然可以,一方面以採取積極作為的方式(如深化交流、降低敵意),引導兩岸關係朝向溫和、穩健的方向發展,以改善雙邊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模仿竹子的特性,利用消極不作為的方法,來避免激化國內及兩岸之間的矛盾,防止發生衝突。

以現況來看,政府在預防外交和竹子外交方面的表現都不十分成功,難道不是嗎?語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鄭氏(鄭成功)三代亡台的歷史殷鑒不遠,台灣當前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希望主政者能由新加坡和印、馬交往的經驗中獲得一些啟示。

當前台海局勢已經非常險惡,如用西方所設計的衝突指數(由一到十)為標準的話,目前雙方已由言語的交鋒(七)進入軍事對峙及實兵演練(八)的階段,只差沒有開火(九)罷了,星星之火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全面對抗(十)。以目前情況看來,各方雖都無意引發衝突,但也又都無法迅即緩解(Defuse)緊張局面,局勢仍在持續惡化之中,令人擔憂。

有關美國積極介入一事又使事情更加複雜,雙方都難下台。國內學者多半認為,美方考慮的仍是其本國的整體戰略利益,未必符合台灣本身的需要,反而可能坐實中共對台北引進外力或甘為外國勢力所利用的指控,台北在輕重的拿捏之中尤需智慧,否則可能面對中共排山倒海而來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屆時台北將受嚴重打擊,實在不可不慎。

成事壞事都在人

坦白的說,兩岸關係是既不必、也不應搞到今天這個幾乎無法收拾的地步,當前危機可以說完全是人為因素(A Purely Man-Made Disaster)所造成,在此情況之下,台北尤其應該對所謂的預防外交及竹子外交有進一步的瞭解,由他國的外交作為中學到一些趨吉避凶之道。

預防外交(Preventive Diplomacy)是希望透過積極外交作為的方式,來防範可能發生的事端,是一種未雨綢繆的作法。一方面它需要相當程度的政、經、軍實力,以產生嚇阻作用,使潛在的敵人(如中共)不敢、不能妄動;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卓越的內政、外交技巧,能夠製造一個有利的國內、國外環境,使敵(大陸)我(台灣)雙方可以不必、不願兵戎相見。

要實現這個目標,對內就應加強整備,厚植國力,凝聚共識,對外則應爭取與國,製造一個有利的環境,不但要能防患於未然,還有化衝突於無形。這才是國際政治中最高的境界,其實,這和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的說法完全吻合。政府當前與此不合的思維、過當的作法都是應該要檢討的。

選後兩岸情況幾種可能的發展

總統大選已告結束,某些人可能對於選舉結果以及各組候選人得票數的多寡頗有意見,心中或許甚至還有一些不以為然及遺憾,但這畢竟是透過民主程序所得出的一個結果,大家即使不盡滿意,也必須接受這個事實,而且可能還要承擔其所帶來的後果,李先生未來的施政方向對同胞究竟是福是禍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雖然大家必須坦然接受選舉的結果,但是為了歷史留下見證,個人必須強調的這是一場披著民主外衣的極端不公平的競爭,國民黨動員了一切黨政機器為李連造勢、助選,李連的勝利不足為奇,不過令人感到特別遺憾的是,各級官員雖然未必茍同當政者的舉措,但是基於現實利害的考慮卻連最起碼的行政中立都不能、不願、不敢維持,甚至於連做個樣子都不屑為之,實在令人歎息與失望至極。

談到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的走向,這其中牽涉許多仍未確定的因素,其中至少包括台北、北京及美國如何解讀這次台北大選結果所代表的涵意,以及三方的互動情形,任何一方解讀錯誤都有可能使目前已告緊張的局勢更加惡化。中共和李先生可以說是彼此互不喜歡,甚至痛恨對方,但是又必須在不得不的情況下和對方打交道。主觀的好惡仍然必須和客觀的事實結合起來方能落實。

純就理論上說來,情況還是有變好、變壞、以及維持目前這種緊張但不動武的幾種可能。

先就好的一方面來看,李先生選前一再表示,當選後將致力於改善兩岸關係,而且過去一段日子裡中共的文攻武嚇作法應該已讓李先生瞭解,中共的政策底線及其對一個中國的堅持絕非嘴巴說說而以。在此情況下,如果李先生能夠不在中共的壓力之下,務實、主動、適度的調整其政策走向,堅守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再隨意發表激情、帶有挑釁意味的言論,兩岸關係未必沒有轉圜的空間,但這其中又牽涉到台北所願意和能夠承擔的代價問題了。

但是若就壞的一面來說,情況未必令人樂觀。以李先生的個性、人格特質、成長經驗來看,由於他對中國沒有情感,對中國文化毫無認識,對於中國的未來也漠不關心,(陳履安先生批評他以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液為恥,根本不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奇怪的是李先生本人對這個嚴厲,幾乎是罵人數典忘祖的指控居然一無反駁),他在獲得民意支持之後,相信中共更對其無可奈何,很可能採取更激烈的手段和北京繼續周旋。

另外,談到對大選結果解讀的問題,如果中共認為過去的文攻武嚇有效,而未來李先生如果仍然不知「檢點」,而美國霸權主義的介入更是不可容忍之事,那麼難保中共將來不會三不五時再來那麼一下,兩岸關係當然好不起來。如果李先生認為大選結果顯示民氣可用,誤以為過去的經驗顯示中共不過是紙老虎一隻,充其量不過如此,而他又有美國的支持及充分的民意基礎,不願、不能讓步,那麼兩岸關係更是沒完沒了,不知伊于胡底。

中共對李先生缺乏最起碼的信任感

這次大選凸顯了台灣民主化的事實,再加上兩岸幾乎兵戎相見,美國的積極介入都引來了國際的關注,這是中華民國政府(或李先生所謂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多年來難得的榮耀,花錢也買不到的最佳國際宣傳機會,李先生在自傲之餘,很可能進一步推動其務實外交,在其特有的台灣意識的作祟之下把所謂的台灣問題國際化,讓中共更加無法為所欲為。當然,這又踩到中共痛腳,中共的反彈也可預見。

李先生希望兩岸關係回到去年六月以前的「現況」,恢復兩岸協商管道,推動三通,與中共簽署結束戰爭協議,但是兩岸之間存在多年的微妙動態平衡關係已告打破,中共對李先生缺乏最起碼的信任感,認為李先生的一切舉措只是要製造氣氛,爭取時間,並非要解決問題。在此情況下,北京是否會輕易讓步實在有待觀察,台北的三通恐怕未必能夠滿足中共的需索。但是中共要價太高台北的民意也無法同意,雙方看來還得僵持一陣子。

美國的政策是希望兩岸維持不統不獨、不戰不和的狀況(當然,如果中共同意,台灣獨立應是美國所期望的),然後再從中取利,華府當前派遣航空母艦戰鬥群在台灣海域附近巡弋,說穿了也和中共一樣是希望透過軍力的展示得到政治的效果,不由得令人連想到美國過去的炮艦外交,美國的行動絕非有愛於台灣,其所考慮的仍是美國的國家利益,這點台灣朝野必須要有深刻的體認。

中共底牌已經非常清楚,一個中國的精神不能違背,台北今天其實應該在堅守一個中國(但要各說各話)的原則之下,以時間換取空間,苦撐待變,在過程中影響、誘導中共朝向民主、改革的方向發展,這才符合台灣及整個中國的共同利益,而非暴虎馮河的憑著匹夫之勇和北京攤牌。李先生之錯錯在不認同中國(但非中共)及中國人民,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問題,這是最令人痛心之處。

可以想見的是兩岸三邊維繫多年的動態平衡關係已告打破,今後三方是否能再回到從前的平衡關係並不令人樂觀,即使能夠也得花費許多年的時間、心血。今後兩岸三邊勢必要建立一套新的遊戲規則,彼此將有一段摸索、調整的時期,對台灣是福是禍未可斷言。個人判斷,中共雖然必須持續和李先生打交道,但在台北未付出慘重代價之前,北京恐怕未必願意讓李先生獨享兩岸關係改善的歷史桂冠,兩岸之間的問題恐怕才剛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