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乏防禦縱深
不可台獨。第一,首先是因為台獨危害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決不會容忍台獨。其二,由於現代科技的躍進,台灣海峽的屏障作用大為下降。反過來台灣無可改變的不利軍事地理現實,決定了狹窄的台灣無法部署更多的守軍和武器,缺乏防禦縱深使台灣無論引進再多再先進的武器,其效能也將大打折扣,這些武器只能激起戰爭,而對守住台灣保住台獨並無多大幫助。
台灣距福建最近處僅130公里,台灣各主要軍事基地和城市距大陸均不超過300公里。台灣東北鄰琉球群島,距沖繩美軍基地620公里,南距菲律賓300公里,東距美軍關島基地約三千公里。顯然台灣靠近大陸,而美軍則鞭長莫及。
台灣空軍極其脆弱
台灣面積過小和過於靠近大陸,這一不可改變的地理現實使得台灣全部空軍基地處於大陸強大重疊的火力打擊範圍內。大陸空軍超音速機群,短短二分鐘就可從海峽中線闖到台北上空。如果強行轟炸台海空軍機場,台灣將措手不及根本無法抵擋。台灣新購的預警機根本不能阻止大陸巡邏狀態的戰機突然展開的攻擊。大陸的大量的地─地導彈,可以摧毀。台灣的每一個空軍機場。原來「不沉的航空母艦」台灣,現在已經變得極其脆弱。台灣空軍的全部機場──包括臨時機場全部靠近海邊,盡在大陸軍火炮的射程之內。炮擊同樣將摧毀台灣空軍的戰鬥力。台灣空軍沒有戰略縱深可退,它是極其脆弱的,即使台灣的戰機再先進,真是「無敵的空中猛禽」,然而它畢竟不能永待在空中,它必須落地,而且在大陸的跟前,於是這「猛禽」就變成了軟弱的「肉雞」,將任由大陸隨意處置。大陸甚至不用空戰就可輕易消滅台灣空軍。
如今在台灣即使部署最先進的戰鬥機,也會因機場被毀而喪失全部戰鬥力。有人以為,台灣可以將戰鬥機分散部署在許多簡易公路機場上,然而現代戰鬥機如F-16出動一次僅航空油料就要六噸之多,而它複雜的機械及電子設備,則更離不開大量複雜專用的特種地面設備的維護,再加上導航和通訊問題,使現代戰鬥機分散部署雖然可能保存飛機本身,卻根本不能保持其戰鬥力。台灣島太小,它全部處於大陸雷達的監視下,因此,台灣任何機場只要使用一次,就再沒有秘密可言。因此台灣簡易機場也不可能逃脫毀滅。台灣攔截大陸的導彈是不可能的,對此,我就另文專門論述。
台灣軍港面臨攻擊
台灣設備完善的軍港少,只有三個,很容易被大陸導彈和航空兵的聯合攻擊所破壞,同時水文條件使它易於被水雷封鎖。即使台灣海軍戰艦再先進再強大,失去了基地支持,台灣戰艦能掙扎幾天?台灣潛艇數量微不足道,荷蘭潛艇設計有致命缺陷,抗沉性等於零。總之,不利地理因素使台灣海軍效能大打折扣,即使戰鬥力也發揮不出來。
地理因素非常不利
台灣152條河流將台灣陸軍分割,使它只能各自孤軍作戰,容易被少量進攻軍隊輕易個個擊破,防禦能力大打折扣。台灣平原最寬處僅有32公里,整個處於海上炮火的射程內,毫無防禦縱深,沒有絲毫的迴旋餘地,台灣孤懸海中沒有外援的通路,使他不可能長期固守。
台灣氣候高溫、多風、多雨。其中以颱風影響最大。每年多次颱風過境,台灣三軍必須收起兵器防風雨,使台灣軍隊於颱風前後一再處於束手挨打狀。
除非李登輝真能將難以防禦的台灣像條小船那樣劃到美國去,否則一旦「台獨」挑起戰爭,不可改變的不利地理因素將使台灣軍隊在短時間內輕易遭到毀滅下場。
美無法在中國門口取勝
過去台灣與大陸暫時分離,是因有核武裝的美軍干涉,而台灣軍事力量過弱,比大陸低幾個級別,幾乎可忽略不計。因此從軍事上分析台灣問題,主要看中美蘇三國軍事力量的消長。90年代初,前蘇聯解體,建國後大陸軍隊第一次可以空出手來。美軍撤出並拆毀菲律賓的蘇比克和克拉克這兩個極度重要的基地,使之首次喪失了干涉台灣的基本條件。美軍不是沒有這個願望,而是沒有在中國家門口取勝的力量。
軍事專家認為首先應從戰略全局著眼,個別武器及個別戰鬥不能改變戰爭結局。又如波斯灣戰爭中,薩達姆(台譯海珊)以大潰退成功保住了它部份軍隊,從而保住了國家和政權,戰略上是成功的。而台灣在戰略上是沒有希望的,抵抗只能增加台灣的傷亡和破壞,停止台獨避免戰爭才是唯一出路。
台灣人對戰爭危險麻木得不可思議;而在大陸,戰爭從來不是遙遠不可想像的事情。大陸親身參加過韓戰、中印戰爭、越南抗美戰爭、中蘇邊境衝突、中越惡戰的前軍人比比皆是。北京政權建立至今46年多,戰爭年份就有27年。為國家和民族利益大規模動用武力被普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對台獨,不存在能阻止大陸官民動武的不可逾的心理障礙,走向台獨必然引發戰爭,台灣的人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台獨將付出巨大代價
大陸不能接受台獨。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台獨就是戰爭。台獨成功,那台灣又要死多少人、毀滅多少資產?人死不能復生,為台獨毀滅台灣人生命值得嗎?中越邊境戰爭時,中國軍隊曾在一平方公里的陣地上,以毀滅性的火力半天內打死越南最精銳的316A師3,800名官兵。為分裂分治而自我壯膽的李登輝、彭明敏應該深思。◆
社論
國際視窗
中美新冷戰
中共演習與兩岸關係
中共對台政策
總統大選與兩岸
歷史與文化
其他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