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略互動

趙雲山(旅美戰略研究專家)


冷戰結束後,在急速增強的綜合國力推動下,中國已取蘇俄而代之,成為抗衡美國的另一極。

西太平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已經超越了歐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地帶。在未來十年間,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中心的西太平洋,必將成為世界政治的發展中心。

中國,以其經濟實力為後盾的政治和軍事勢力在不斷的擴張;美國,因冷戰消耗造成疲睏,不得已自西太平洋收縮力量(如關閉在菲律賓的蘇比克海軍基地、克拉克空軍基地等)後,面對中國力量的急速膨脹,又重新打算將其主要力量輸入西太平洋地區。

如此,中國、美國將以西太平洋地區作為對峙前沿,並在全世界範圍內展開互動與爭奪。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戰略互動,將對整個西太平洋地區安全起決定作用。在中美兩國的互動與爭奪當中,許多國家的發展將受到致命的影響。

以下就「中美戰略格局」、「中美戰略互動」、「中美戰略展望」三個方面分述之。

一、中美戰略格局

中美之間的戰略格局,乃是中美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的力量對比所決定的,由雙方領袖的智慧和能力所操作、部署的。

在政治上,美國和中國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雙方都有能力按照聯合國憲章賦予的權力,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上對議案使用否決權,否決對方所欣賞的、所主張的決議。

在目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通過的決議多數是在美國推動下提出的。多半與美國的戰略利益與國家安全有關。例如1990年波斯灣戰爭前後的有關議案,1994年關於海地的有關議案,關於北韓製造核子武器的有關議案,這些議案的通過如果沒有中國的同意是不可能的。儘管迄今為止中國沒有使用否決權來阻滯美國,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利益受到傷害時,它仍舊不使用否決權。在國際間發生武裝衝突時,特別是在中東石油區爆發戰爭時,聯合國安理會的否決權便顯得萬分重要。例如波斯灣戰爭。如果那時中國使用否決權,美國就無法組出聯合國軍,也無法將整個戰爭經費全部加到參戰的其他國家身上。這對美國乃是決定性的影響。

美國試圖在冷戰結束以後建立「世界新秩序」。這種世界警察的行為必須要得到西太平洋的局部警察中國認可才能實現。

在經濟上,美國需要大量廉價的中國低科技商品。美國超級市場貨架上擺放著大量中國商品的事實說明,中國的許許多多小工廠離開了製造這些商品就可能關門,並且製造數以百萬計的失業。美國手裡掌握的「貿易最惠國待遇」(MFN, Most Favor Nation)便是制中國大規模失業的武器。在中國社會發生危機時,有效的使用「貿易最惠國待遇」武器,就可能使不穩的中共政權走向崩潰。原因是數以百萬計的失業者會對中國政府施加動搖性壓力,在整個社會的危機關頭,這種壓力便會發生效力。

美國在購買大量中國低科技產品的同時,又要向中國推銷它的高技科產品。美國商業部長布朗九月份的北京之行向中國賣出了六億美元的高科技產品和技術。美國以同中國發展緊密的貿易關係來增加中國對它的依賴,以便在這種依賴到達一定程度時,以此作為要脅中國的條件和武器。中國現代化資金的積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著對美國的大批量出口。同時,中國又以賺來的錢去買美國的高科技。這種經濟上的依存互補關係,使中美間的戰略格局呈現犬牙交錯之勢。

這種犬牙交錯之勢決定了中美間既合作又爭奪的本質關係。

在軍事上,美國具有的是以其國家利益為標準的全球戰略佈局。對中國來說,雖然不具有全球力量部署,但在亞洲、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國家的所有矛盾衝突中,均插進手去,擴大自己的勢力,抗衡或者牽制美國,使美國在經濟的和政治的兩個層面對中國做出讓步。中共正在逐漸把整個西太平洋沿岸及印度洋東岸一帶納入自己勢力和威懾範圍。

中東以其石油資本成為美國安全和利益的集中區,成為美國的戰略要點,失去中東,或者使石油供給中斷,都會對美國經濟和社會造成嚴重打擊。因此,中共以武器擴散、核子技術擴散方式破壞美國在中東的努力,甚至直接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

確保西太平洋,挑戰中東,這是中國對美戰略的大格局,這個格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顯現。

二、中美戰略互動

在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同美國之間的戰略互動體現在對台灣的爭奪,對西太平洋控制權的爭奪,及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攻防鬥爭上邊。

無論美國與中共彼此是否認識到,或者願意正視,都不能改變兩國之間逐漸走向對立的事實。鄧小平在1991年便指出:「以前我們總是說,打倒帝國主義,其實總是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在同美國對抗。今後蘇聯會在我們背後,而我們要站在反對美帝主義的第一線。一句話,今後我們的對手是美國。」(鄧小平隨口講話,《救國雜誌》,1991年第2期,第50頁)中美之間這種矛盾和對抗的根源,不僅僅來自意識型態和文明價值的不同,它還直接的來自於對西太平洋特質資源的佔有權控制,和戰略位置的謀取。

對於美國來說,西太平洋最有戰略價值的地區之一便是台灣。在冷戰結束以後,儘管美國從菲律賓撤出了其克拉克空軍基地和蘇比克海軍基地,但是,北起日本橫須賀美國基地、佐世保美國基地,南韓金田美國基地,日本沖繩島美國基地,關島美國基地,南至親美國政府的台灣,仍然構成一個在地理和海洋上對中國大陸的半月形包圍圈。台灣是這個半月形包圍圈最容易打開的缺口。第一,美國第七艦隊已經撤離了台灣海峽;第二,台灣島上已經沒有美國駐軍;第三,台灣正在積極推動本土化與獨立運動為中共攻擊提供口實;第四,台灣的防衛戰力無論質量上還是從數量上均已落後於中國大陸。(參見趙雲山《台灣大規模購買和更新武器的現狀及其影響》1991年10月,《全民雜誌》,《中共武力攻擊可能性之剖析》1992年1月,《探索雜誌》,《中共軍事攻擊台灣之戰略戰術》待發表)中共如果以和平或者武力的方式把台灣統一到自己內部去,美國對中國的包圍即告失敗。中國可以在台灣修起大軍港,它的大型艦隻(包括未來建造的服役的航空母艦在內)可以隨時駛向洞開的太平洋。

因此,美國一定盡力保持台灣自外於中國。如果台灣無法獨立,便保持現狀,待中國大陸分化瓦解時再處理台灣獨立以及它歸屬的問題。

中共看到了台灣對中國發展的巨大戰略利益。無論從政治的、經濟的,還是軍事的三個方面看,台灣都是中國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台灣被別人拿走,中國就又被關回了內陸,這是中國無法忍受的情況。因此,針對美國的戰略,中共先立足於經濟上牽住台灣,粘住台灣,抓住台灣,在政治上包容台灣,在國際上封死台灣,在軍事上威脅台灣,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最少的代價和平的把台灣拿下。然而台灣的政情發展出乎中共意料,台獨越走越快,越走越遠,中共方始明白和平統一的希望已一去不復返。除武力統一外,別無他途。此時,美國採取措施,將飛機、軍艦、坦克、飛彈大量賣給台灣,以便台灣能頂住中共的進攻。但美國因對俄國的戰略失策,漸與俄國結冤,客觀上促使俄國將大批的高科技武器和高科技武器技術轉移給中共,使中共軍事力量暴長。儘管美國賣了很多武器給台灣,但仍遠不足保證台灣不致被佔領,這說明了大的戰略失策是小的戰術補救無法扭轉的。當然美國的「戰略失策」有其必然性。賣大量的飛機、軍艦、飛彈給台灣,是美國軍火界、工業界十分高興的事,而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度,戰略決策的產生,軍火界、工業界又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眼前的現實利潤要比十幾年後看不見摸不著的戰略利益重要十倍。

可以想見,美國會再賣更多的武器給台灣,同時運用外交的力量,如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恐懼心理,和日本對台灣的熱愛,對中國施加壓力,以圖使台灣不被中共攻佔。1994年10月美國國防部長威廉‧派瑞(William Pery)訪問北京, 可以毫不懷疑的認定,他同北京領導人商計的核心問題之一,便是希望北京不要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

然而,究竟北京是否發動台灣戰役,由中共內的因素,中共對世界戰略格局的認識,以及對台灣政局的總體估計而定。

事實上,中美對台灣的爭奪,乃是兩國對西太平洋地區爭奪控制權的第一幕。西太平洋地區是二十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經濟中心的東移必然導致中心的東移。因此,西太平洋將變為中美兩國今後數十年爭奪的焦點。當然,在爭奪開始的時候,是和平的經濟,甚至是合作社的,非政治性的。但隨著爭奪的深入,矛盾必然要上升到緊張的程度。

中國和美國在目前均十分注重對西太平洋國家的爭取,而不是直接面對面的利益衝突。美國特別注重於利用日本同中國爭奪。日本的中東馬六甲石油運輸線必經南中國海,並且同中國有釣魚台島的領土主權爭議。中國則希望利用,充分的利用日本的資金和技術,又盡力、充分的盡力阻擋日本成為聯合國常駐理事國。

就目前看,中美在西太洋爭奪的部署正在逐漸全面開展。

美國作為維護「世界新秩序」的警察,在世界各大洲執行「警務」時必須要名正言順。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正」,就要有聯合國的授權,換言之,必須要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決議,就一定要有常駐理事國中國的贊成或者棄權。比如,中共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否決權就變成了中國在抗衡美國當中的一張王牌,對美國的牽制、反制、平衡、打擊等等需要。都可通過善於運用手中的安理會否決權來發生效力。對西太平洋,對中東,乃至對美國後院的中南美問題,莫不如此。

三、中美戰略展望

中國對美的最佳戰略,在未來十年間的時間或者更長,將是聲東擊西。即是在中東給美國製造麻煩,牽制美國,在西太平洋加緊控制,奪取實利。在中東給美國製造麻煩,乃是攻敵所必救。在西太平洋加緊控制,則是真正的戰略重點,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勢力是否能夠紮下根來。取決於它能否在中東給美國製造足夠大的麻煩,何謂足夠大的麻煩?很簡單:局部戰爭。

中國在中東牽制美國的時候,會加緊在南沙群島尋求利益,以政治的、或小規模武裝衝突的方法奪取這些島嶼的主權,求得對這塊繼中東之後地球表面最大的石油資源儲藏地之控制。這塊地方決定著中國21世紀的經濟發展和命脈,乃是中共西太平洋戰略重點的重點。美國、日本、東南亞國家一起動手,也許能阻擋中國對這塊地方的奪取和控制。目前仍在未定之天,將是下一世紀西太平洋爭奪中的最大熱點。

就目前的情況看,台灣海峽之間五年以內很可能有戰爭發生。如果中共軍事直攻台灣,將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利益發生決定性的影響。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包抄態勢將遭到破壞,美國在南亞,除新加坡、泰國外,幾乎失去支撐點,美國如能制定長遠戰略,及時的把戰略重心從歐洲移向西太平洋,才能平衡中國的進攻態勢。問題是,美國有足夠的戰略遠見嗎?

在冷戰結束以前,無論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情報分析,還是華盛頓智囊團思想庫的研究判斷,均不能準確的預測出蘇聯的崩潰和解體。此事說明美國不明白自己佔有的一個制度上戰略優勢──民主制度穩定,專制制度不穩定,這個優勢在關鍵時刻會決定勝負。美國目前對中國的判斷同樣面臨著蘇聯崩潰的問題。

如果在一個轉折的關頭,中共因內部種種矛盾的總爆發而失穩,產生諸侯政治、諸侯軍事,那麼中國作為同美國爭奪的整個力量便消失了,不僅在中東無所作為,而且會從西太平洋權力角逐中完全撤出,從此陷入內部的混亂。

如果這種形勢出現,美國將對中國採取幾年前蘇聯崩潰時的戰略,遲滯中國社會重新組織和統一的時間,以便完成其更新的「新世界秩序」戰略部署。美國不會採取其他的戰略來對待中共的崩潰。

美國軍方的高級將領,在總統和國防部的領導下正試圖同中國軍隊高級將領間建立親密的私人友誼,就像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克堯(Admiral Crove )同前蘇聯國防部長阿科米爾元帥(Marshall Akhomeyer)建立成功的私人性友誼一樣。美國希望這種戰略佈置可以在中國內部發生權力轉移時使軍隊保持中立,不介入政爭;美國希望兩國軍隊高級領導間的友誼和溝通使大國間觸發性偶然衝突機率降低。在蘇聯這個戰略是成功的,在中國就不一定。

就人類的本性來看,同時具有善惡。政府則是人性的代表。當人性善的方面展現時,國家之間的戰略關係就是合作與談判;當人性惡的方面展現時,國家之間的戰略關係便是爭奪與戰爭,人性不可能改變,合作與談判,爭奪與戰爭就不可能避免。

這就是中美兩國戰略關係的發展基調。

結 論

中美兩國的戰略互動當中,目前美國是強的一方,中國是弱的一方。但是,美國的實力正在下降。美國國內的教育、犯罪、毒品問題,因其制度的文明性質而無法解決,並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癌症。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將美國的力量予以削弱。與此相反,中國的力量正在增強。中國的改革使其累積的高科技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在廉價勞動力的基礎上又使經濟勃發,強大的人口資源使其具有無窮的潛在戰略進攻優勢。因此,中美之間的戰略互動必將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主導世界戰略總體格局。

當然,如果中國在其社會變革中解體,人類歷史將又有新的寫法。從中國和美國在地球表面的地理位置上看,它們之間的戰略互動確是「正在當中」。

(原載美國《神州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