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是原則而不是條件

陳毓鈞
(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


台北希望兩岸盡快恢復協商,但北京則一再表示必須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才願進行會談。對於這種提法,台北卻將其視為是北京在預設先決條件而予以迴避,甚至有人認為若我們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就會落入北京的陷阱中。可是台北的友邦美國卻不斷地表示將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華府甚至提出,《台灣關係法》的法源基礎是建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上。北京咬定第三次台海危機的發生是因為台北背離一個中國立場的後果,這種看法在美國也得到不少的共鳴。所以,台北不碰不談一個中國,顯然無法化解兩岸緊張,甚至可能在國際活動空間方面產生更多的負面因素。

一個中國問題肇因於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議。1949年中共建政後,曾致函聯合國秘書長要求取代已自中國大陸撤守至台灣的國府代表。後因韓戰爆發,華府與北京為敵,華府便全力阻擋北京進入聯合國,並且支持台北為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1955年左右,美國認為中共政權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已趨穩固,便放棄中共政權為中國過渡性政權的想法,而轉向承認政治現實,不再無條件反對北京進入聯合國。美國務卿杜勒斯下令國務院研究「兩個中國」的可行性,並提出「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的看法作支持點。不過,美國的努力同時遭到北京和台北的反對,雙方都認為此舉將導致中國的永久分裂,而造成台灣獨立的結果。

1958年,北京發動第二次台海危機,其主要原因繫在向華府表明反對「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同時要台北在一個中國問題上表態。台北重申一個中國始終是中華民國政府所堅持的原則,不能接受「兩個中國」。因此,10月開始,北京將矛頭轉向華府,並說這是為了「對付美國人」。進入60年代後,華府在第三世界威望逐步下降,支持北京進入聯合國的國家不斷增加。為了保住台北席次,華府除將「緩議案」改為「重要問題案」外,並傾向不反對北京進入聯合國的「雙重代表權」模式,此一概念系來自於當時蘇聯一國有三個席次。不過,北京仍然強烈反對,支持北京入聯合國的國家甚至在其提案中設下必須排除台北代表的前提條件。面臨北京毫不妥協態度,台北自無接受的道理。

1969年,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之際,兩極化的冷戰格局已在改變,加上中蘇共的分裂衝突,以及美國想結束越戰,華府積極採取行動和北京改善關係。美國提出「一個中國,但不是現在」的政策構想,並以此作為歡迎北京加入聯合國但不可排除台北的「一國兩席」努力。不過,努力沒有成功,台北被迫退出聯合國。在華府確定一個中國的對華政策方向後,季辛吉和周恩來談判「上海公報」遇到僵局時,從50年代國務院舊文件中找到被擱置不用的方案,即: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祇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季辛吉向周恩來提出時,周曾表示說「一個省」比「一部份」精確,但他認為毛澤東會同意。最後,北京果然作了妥協,接受「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提法。

1972年「上海公報」發表後,台北、華府、北京三方面對一個中國雖各有詮釋,但其共同點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及反對台灣獨立。1979年,華府將外交承認自台北轉到北京,將事實承認自北京移到台北,但對一個中國的內涵並無改變,只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堅持台海兩岸問題的解決必須使用和平手段。台北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反對台獨,但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系代表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北京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就如美前國務卿季辛吉所言,三方面雖各有觀點,但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之下,維持了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和平、安定、繁榮。

1993年,連戰接任行政院長,在其首次向立法院所作的施政報告中,重申一個中國是台北所堅持的立場。同年4月底,兩岸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雙方關係的緩和達到一個高潮。不過,同年6月,台北開始以行動進行重返聯合國的努力,11月在西雅圖亞太經合會議上又拋出「階段性兩個中國」的觀點。接著,1994年中,台北當局復提出「中國是模糊的概念」、「統一之前沒有一個中國」、「中國處於分裂分治的狀態」等等觀點,使得北京提高警覺。1994年4月下旬美國務院官員曾表示,台北試圖改變一個中國的涵義令人迷惑不解。1995年5月李總統訪美導致北京─華府關係嚴重倒退,為了修補雙方關係,華府不斷重申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另外,北京對台北則不斷地講一個中國原則,而且愈說愈緊。今年3月台海危機結束後,美國務卿克裡斯多福向台北公開傳達重要訊息:一個中國政策符合華府、北京、台北以及整個亞洲地區的利益,這項政策維持了台海的和平,在這個架構之下,台灣的民主與繁榮才得以維持,未來台灣在尋求國際角色時,應該在符合一個中國政策下來設法達成目標。

一個中國原則未來就是中華民國政府所一貫堅持的立場,國統綱領的精神也是建立在一個中國原則之上,因為若沒有一個中國的認知與信念,何來追求國家統一之有?當北京提出一個中國時,台北實不應也不必迴避,反而要將一個中國的涵義講清楚,一味地迴避祇會帶來更多的誤解和死結。一個中國是一種原則而不是條件,兩岸皆應有這種認知,才能打開僵局而再度踏上和解及協商之途。以「主權共有、治權分立;外交共享、國土同守」的共識來建構兩岸關係,以及開拓國際活動空間,包括透過談判解決參與聯合國問題。如此,兩岸同胞才能共同分享持久的繁榮、進步、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