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去年底,在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推動下,台北三黨一派召開了「國發會」(國家發展會議),名為「國發會」,骨子裡仍不脫李登輝歷來搞體制外會議的「司馬昭之心」──擴權。但既名「國發會」總不能不妝點門楣,談談中華民國現在的定位與將來的發展問題,這自然又引起了兩岸定位與國家認同的爭議。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說國家定位是「事實」,國家認同是「信仰」,雖如此說,他仍和彭明敏一樣主觀客觀不分,把台灣人當白癡,將台灣主權獨立的「信仰」當做「事實」來說。本期兩頁篇幅的社論邏輯分析國際現實中台灣的定位,用事實說明許信良一夥的「台獨教父」彭明敏不過是台北政壇的「宋七力」。

針對「國發會」,去年12月15日國大代表許歷農在台北主持了瑒「向國發會進言」演講會,以兩岸直航的議題來檢驗執政黨是真統假統,其實依照中華國憲法,執政黨禁兩岸直航是違憲的。本期我們將這場演講會的紀錄整理刊出。

本期付印前,新聞報導新黨願李登輝擴權背書,宣佈退出國發會。對國發會以後的台灣,誠如本期社論所說,不敢「寄予太多的期望。」

有人說,美國統治者總喜歡把他們的價值觀強加於人,其實以人權觀來說,針對不同國家或針對一個國家的不同階段,美國是有兩套甚至多套價值標準的。本期陳毓鈞先生大作《沒有對峙與圍堵的空間》,分析美國現階段不得不調整對華人權政策的原因。茅于軾先生則用大量具體數字指出美國而非中國才是地球的最大負擔,文中同時指出,為了確保各種原料的取得,美國又支援了多少殘害人權的獨裁政權。茅漢先生則用美國主流媒體自己的報導說明美國這個社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一個刑求刑具的大出口國又有什麼資格談人權。

李登輝與日本人加賴英明合著了一本《今後的亞洲》,書中不改其當年與司馬遼太郎對談時的「日本情結」,只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不管是這本書,還是介紹它或批評它的文字,在台灣一般都看不到,本期我們刊出魏大業對這本書的評論。

又逢新年,編輯部全體同仁在此向我們的讀者、作者賀年,謝謝大家對我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