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奏起了向海洋進軍的序曲

訪山東省省長李春亭

龔忠武
(哈佛大學史學博士)


一、序 言

近年來,不時從紐約華文報紙上看到,山東省計畫在跨世紀的二、三十年時期內,向海洋進軍,進行「海上山東」的跨世紀工程〔註1〕,在海上再造一個山東。從一般常識來看,怎麼可能在海上再造一個山東?莫非要像荷蘭一樣填海造陸?〔註2〕理論上辦得到,但實際上就是以山東八千多萬人口傚法愚公移山的精神,世世代代去填海造陸,也難以在海上再造一個相當於陸上山東面積15萬多平方公里的「海上山東」。

山東人說,開發海洋國土的半壁江山,建設藍色的產業聚集帶,這無疑地是個極具創意的革命性大膽設想,但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山東省人為什麼忽然要在陸上山東之外再一個「海上山東」?所以,個人對山東省這個宏偉的跨世紀工程,充滿好奇,而且也有很多問題,急於想得到答案。

另外,山東是中國的一個經濟大省,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江蘇、廣東,是老三,據說它的沿海各港市近幾年來經濟飛躍發展,一天一個樣,不少地方已大步進入小康,有的個別地方甚至已經進入富裕。這個消息令人深感振奮,所以很想親眼見識和瞭解一下,這些港市是怎樣在鄧小平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體制之下,擺脫貧困,實現小康,進入富裕的。

為了滿足我的好奇,解決我心中的疑惑和明瞭山東沿海地帶脫貧致富的真相和訣竅,今年夏天8月5日至23日,專程走訪了山東沿海的港市日照、威海、青島、煙台、濰坊、東營,並且還順道走訪了孤處山東內陸,現在成為京九鐵路在山東境內樞紐的聊城。〔註3〕

當我的採訪行程結束時,幸蒙山東省省長李春亭欣然接受我採訪的要求,在百忙中擠出時間〔註4〕,於8月23日上午親自接見,問我就一系列圍繞「海上山東」的有關問題;暢談了約一個小時。訪談內容,相當於我對此次將近20天山東之行的總結,頗為豐富,不但富有啟發性,而且對山東和全國均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性的意義,所以很值得加以報導推介,〔註5〕以與關心祖國發展的本報讀者分享。

二、山東人幹勁沖天

龔:我對山東人總的印象可以用七個字來概括,就是幹、比、趕、超、破、闖、創。首先是干。所到各地,令人印象最深刻,最感人的是,從上到下,從幹部到群眾,從城市到鄉村,到處鼓足幹勁,勁頭十足,一片蓬勃朝氣。當然有的地方巧干,有的地方實幹,有的地方苦幹,但都在埋頭大幹。

其次是比。各個地區不滿足自己的現狀,要同自己的過去比,同鄰區比,甚至同全國,同全世界比,找出差距,找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成就和失誤,然後替自己正確定位。比如,每到一地,當有關領導介紹情況時,習慣上總愛說「同發達國家比,同先進的地區比,同我們過去比」之類的套話。

再就是趕。發現差距,不甘落後,發憤追趕。日照作為歐亞大陸橋在山東的橋頭堡,歷史的機遇來了,班開慶市長和蕭開富副市長鑒於自己的落後,心情很著急,表示要趕上另一個歐亞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連雲港。威海要趕上煙台、青島要趕上上海,黃河三角洲要趕上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聊城要趕上山東沿海各發達港市。山東這種你追我趕,不服輸的精神的確很了不起。

第四是超。不但要趕,還要超越,超越自己,超越同類的地區或專業。比如濰坊市的壽光,現在是全國的「蔬菜之鄉」,他們靠科技興菜,引進世界最先進的科技;還搞規模經營,使蔬菜產業化,並且發展先進的無公害蔬菜,決心在種植蔬菜上種出學問來,趕超自己,趕超同行,趕超世界水平。

第五是破。要趕超,就得掃除妨礙趕超的條條框框,打破當地傳統的習慣和思想束縛。愈落後的地方,這種現象愈突出。這點我在欠發達的日照和聊城感受的最深。那裡的領導,例如日照的班市長,聊城行署副專員白志剛一再提到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還有,要敢於向流行的思想挑戰,也就是敢於破除流行思想的支配。例如,過去流行一種「無工不富」的說法,但濰坊市長王大海就有不同意見,他認為並非所有地方都有搞工業的條件。濰坊的優勢是農業,所以要走以工致富以外的發展路子,壽光就是靠農業,靠蔬菜發家的,它以事實證明務農也可以致富。

第六是闖。山東人給我的一個印象是敢沖、敢闖,這可能是受山東省濱海,具有長期海洋傳統的影響,後來內化為山東人的一種性格。別省人不敢闖的領域,你們就敢一闖。向海洋進軍,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在海上再造一個山東,就是一個嶄新的領域,一種前人未曾幹過的革命性事業,但你們敢於闖進這塊對中國人來說的科技新天地,走在全國沿海各省的前頭,現在它們也紛紛起而響應,提出海上福建、海上廣東、海上浙江等。

最後一個是創。破了之後要能立,立就是創造,不能只破不立,要搞出一套新東西。剛才提出的壽光,就創造了一套新的經營蔬菜的理論、體制和辦法。另外一個創的例子是,濰坊的鹽鹼業創造了一條改革國營企業的新路子。過去是制鹽業和鹽鹼化工分屬兩個系統,現在打破了長期在計畫經濟時期下形成的條塊分隔,搞鹽鹼聯合,大大提高了效益,使濰坊的鹽化工業獲得了生機。當地領導山東海洋化工集團公司的副書記董言武把鹽鹼聯合稱之為具有革命性的體制改造,評價很高。當然,我認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長島,據說「海上山東」這個極富創造的概念首先是他們提出來的,真了不起!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李:你這七個字,概括得很好,很能說明山東的現況和山東人目前的精神狀態。你講到比,的確,我們常常跟自己的過去比,跟全國比。只有這樣,才知道差距,才知道怎樣努力,怎樣拚搏。

我們過去比較貧窮落後。山東有區位優勢,在中國的東部,濱臨渤海和黃海,屬於北溫帶氣候,不太冷,也不太熱,向南是亞熱帶,向北是寒帶。山東是中國黃河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曾經輝煌過。到了清朝中後期以後,黃河由於常常氾濫改道,大運河又年久失修,淤塞嚴重,隨著這兩條水上大通道的沒落,山東也沒落了。山東的菏澤地區同河南現在的蘭考縣一帶,後來被劃為黃汜區,山東就這樣成了一個貧窮落後的地區,一直到國民黨統治時期;在這個黃汜區,山東連年不是旱,就是澇,清朝和國民黨一直沒有治理好黃河,所以人民的日子苦不堪言。

日子過不下去,怎麼辦,就逃荒,就闖出去,你大概聽說過「闖關東」吧,指的就是山東人。山東人窮得一無所有,肩上扛著一條扁擔,挑著兩隻籮筐,拖家帶眷闖關東,關東就是現在的東北。所以現在的東北三省很多人老家都是山東,都是從山東逃荒搬過去的。過去我們國家,南方人窮的時候多半移民到東南亞一帶,我們山東人就闖關東,主要往東三省移民。沒有移民的,留下來的,日子過得很苦。解放以後不少年,山東一直是吃國家的,一直吃到1984年,因為自己生產的糧食不夠吃。

到1984年,山東只能說是個人口大省,不是經濟大省。70年代,山東省拿人口來說,是中國的第二大省,僅次於四川,80年代,被河南趕過去了,現在我們是中國人口的第三大省。人口被人家追上去了,對我們來說不是什麼壞事,證明我們的計畫生育搞得不錯,山東省人的人口意識提高了。

終於歷史的機遇來了,山東的大發展淵源於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確立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首先從農村開始,所謂改革,就是改革體制,搞家庭聯產承包制,我們山東搞得很不錯,農村經濟出現了生機,有了很大的發展;所謂開放,有兩個方面,就是對內開放,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對外開放,引進資金、技術、人才,開拓市場。鄉鎮企業和城市改革也打開了新局面,通過這兩個開放山東的鄉鎮經濟快速發展,這樣才使山東擺脫了貧困。

到1995年,也就是改革開放17年來,山東經濟平均每年以12%的速度發展,這個速度是很快的。發展速度最快的是八五期間(1990-1995年),山東的GDP平均每年以18%、19%的速度增長,比以往發展得更快。按照鄧小平為我們提出的要求,到本世紀末,GDP翻兩番;實際上,我們山東到了1993年,已經翻了兩番。

你剛才不是說,幹、比、超麼,山東經濟這些年來,起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同全國比,我們處於中、下游,到了1990年,我們的GDP佔全國第二位,一下子趕上去了;可是到了92年,廣東趕上來了,超過我們,我們退居第三位。可見,不僅山東在趕、超,人家也在趕、超。 在這短短的17年裡,山東從一個人口大省變成一個經濟大省,對這個成就,我們是感到自豪的。這些成就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鄧小平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靠的是改革開放的政策,靠的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靠的是你剛才所總結的七個山東人的精神特點。我可以把它簡化為兩句話,山東人「不怕困難,不甘落後」。這就是我們山東人和我們幹部的精神力量和思想狀態。

我們下一個目標,就是要本著這種精神,通過兩個跨世紀工程,建設「海上山東」和開發黃河三角洲,把山東從一個經濟大省變成一個經濟強省,這也是我們九五計畫和2010年的遠景目標。

三、我體會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龔:這次通過將近20天的實際上的考察研究,通過同各地領導的介紹,匯報、交談,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精神和制度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中國社會主義的精神和制度體現在什麼地方?我認為集中具體地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首先體現在公職人員,共產黨員為人民公僕的精神。「公僕」這兩個字,現在有點流於口頭禪,或者是黨對黨員的一種號召、勸勉。我看不是這樣的,你們幹部公僕的精神不僅體現在日常的行為上,還體現在制度上,也就是說制度化了。 我看到的目前最突出的社會現象是,「官貧民富,上貧下富」,實現了孔子藏富於民的理想。這怎麼說呢?這20天來,凡是官字號的,不論是辦公大樓也好,生活條件也好,薪水收入也好,都比不上民字號的,上級比不上下級的。這種名利和權財分途倒掛的現象,非常突出;甚至愈到下面,到鎮、到鄉、到村,它們的條件比上面的愈好。(省長插話:你講的大體上是事實。)上面提到的威海地區的文登、榮成,它們的辦公大樓富麗堂皇,很現代化,很新式,比你省長的辦公大樓毫不遜色。 甚至一個漁村,都相當現代化了。例如在榮成的石島漁村,我有一篇關於聊城的文章希望能夠影印一下,本來只是隨便問一下,想不到居然真的辦到了,而且印的很清楚。石島書記原永敬還誇稱,他們這裡的電話可以直接打到美國。這真令人不敢相信,山東果然變了,大變了;變得富足了,變得現代化了。

李:這我可以對龔先生說,山東一般幹部的精神狀態是很好的,不怕困難,不甘落後,愈困難的時候,愈要上,山東人的硬骨頭精神體現的發揮得愈好。這次水災,我到渮澤災區去了,看到很多令人感動的事跡,幾十萬人,幹部和群眾,齊心合力抗災救險防汛,我們完全靠自己克服困難,沒有向國家伸手要一個錢。

龔:我在報上和電視上也看到省長親自到菏澤災區指揮防汛抗災救險的報導,當然你感受得更深切。由此可見,在這次山東的救災過程中,自省級一直到村級的領導幹部都表現了無私的公僕精神,實在難能可貴,這是資本主義社會民選官員絕對無法身體力行的。他們所謂的為民公僕,只不過是為了騙取人民選票而常掛在嘴上的一句口頭禪罷了,根本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意義。

另一個體現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是鄧小平所說的集中力量辦大事,這點我這次也有深刻的體會。中國的總體國力和總的國民財富,不如發達國家,如果走它們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的道路,把有限的財富讓國民分了,國民固然收入增加了,但國家就沒有足夠的物力和財力來搞國防建設,來搞基礎設施和沒有回收或回收很慢、很少的公益事業。這次我沿途看到各地無不在大興土木,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路上堵車的大部分都是藍色的貨車,車上都是裝的磚石建材。如果說山東全省是一片大工地,並不誇張。

當然,最突出的例子是,我在聊城看到了當地的領導和群眾為了趕在九月一日前完成車站施工,24小時輪班挑燈夜戰趕工的感人情況。這就是集中力量辦好京九全線通車的大事。當然,國家花了四百億元,在三年之內建成了長達兩千五百多公里的京九幹線,更是大事中之大事。總之,在山東看到聽到的這類事例,更增強了我對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四、何謂海上山東?

李:就山東省而言,人口八千七百多萬,面積只有十五萬六千平方公里,估計到兩千年,人口將達到九千四百萬人,人均佔有耕地將從一點二畝減少到一畝,以這樣有限的資源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為了長遠解決這麼多人的吃飯和就業問題,不得不另謀出路,所以要開發山東的近海海域。

山東的近海海域面積約有1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山東的半壁江山,加上3.100多公里的海岸線和236個島嶼,面積2,803.000公頃的淺海灘涂,16處優良港灣,51處可建深水泊位的優良港址,這都是山東的自然優勢。此外,山東擁有約佔全國40%上的海洋科技隊伍,有全國唯一的海洋綜合大學,加上山東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這些有利的主客因素使我們建設海上山東的跨世紀工成為可能。所以,對山東來說,海洋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另外,還可以從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勢來看。現在種種跡象顯示〔注六〕,下個世紀將是人類的第二次海洋時代,第一次是1500年歐洲地理大發現以來到今天的海洋時代,在這五百年裡,人類主要將海洋用作交通運輸通道,西方國家以海盜掠奪的方式積聚財富。而這次新的海洋時代,人類將開發利用佔地球表面面積71%的海洋資源,以養活地球上不斷增加的人口。

龔:省長分析得非常精闢,而且很有前瞻性,我完全同意省長的看法。就拿我們的近鄰日本來說,上個月(7月)他們的議會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然後公佈了日本海域的基線和專屬經濟區,結果把韓國的獨島和我國的釣魚台列島也劃進他們的領海範圍裡了,這表明日本要同韓國和中國爭奪三國接鄰的廣闊海域上的海洋資源了。這是一個信號,值得我們注意。

講到廣義的海上山東,它不僅是經濟上的意義,還有政治上、法律上、文化上的意義;其內含主要是海洋漁業,包括捕撈和養殖,此外還包括海洋交通運輸、海洋化工(鹽鹼業)、海洋能源、海洋機械、海洋礦業、海洋科技、海洋農牧業(濱海種植業、濱海林業、濱海牧業)、海洋服務業、濱海旅遊業,以及海洋環境、海洋法律、海洋文化等20多個門類,所以海上山東是個內容豐富,門類龐雜的宏偉跨世紀綜合工程。

五、山東的經濟已經起飛

龔:我看到了你們的兩個跨世紀工程,海上山東和黃河三角洲,也看到了京九鐵路的樞紐站聊城,對你們的生產力佈局有了大概的輪廓。我總的感覺是,山東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實在不錯。你們的平原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四,沒有高山峻嶺,只有丘陵,所以面積雖然不算大,但都可以利用;不像大西北各省區如西藏、新疆、內蒙、青海,面積雖說是大得不得了,但不是荒漠、草原,就是高山峻嶺,難以利用開發。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們是個大半島,三面環海,這樣你們有陸有海,對你們的生產力佈局很有利。

李:關於生產力的佈局,在我們的《九五計畫》和《2010遠景目標》中,是這樣安排的:兩項跨世紀工程,就是海上山東和黃河三角洲;四個產業聚集帶,第一個是膠濟鐵路產業聚集帶,從山東半島地帶到濟南,把山東半島地帶六個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地區聯成一氣;第二個是兗(州)石(臼所)鐵路產業聚集帶,從石臼經兗州、菏澤到河南的新鄉;第三個是德(州)煙(台)鐵路產業聚集帶,把德州、濱州、東營、濰坊、煙台五個地區聯成一氣,這條鐵路已經列入計畫,現在還沒有修建;第四個就是京九產業聚集帶,把魯西的聊城地區和魯西南的菏澤地區聯在一起。這就是山東經濟的大格局,將來我們將按照這個生產力的基本格局來推動山東跨世紀的經濟發展。

龔:這樣看來,你們山東生產力的格局已經形成規模,打下了穩固的基礎,今後將愈來愈快,也就是說山東的經濟發展已到了騰飛的階段。

對於這樣的經濟格局,我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由東營牽頭的黃河經濟帶和由日照牽頭的歐亞大陸橋經濟帶,一南一北,像兩個巨大的火箭推動器,把山東半島這個巨大的彈頭推動起飛。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力量,如果我們再把包括遼東半島經濟帶、京津冀經濟帶和山東半島經濟帶所形成的環渤海經濟區考慮在內,其經濟實力就極其龐大。如果再把東北亞經濟圈、新舊兩條歐亞大陸橋經濟帶和環太平洋經濟圈考慮在內,那麼就可看到山東適處於它們縱橫交錯的交會點上,就可隱然看到二個以山東半島為中心的另一個強大的東亞經濟中心正在形成。既是中心,就自然會形成渦旋現象,把四周的經濟地區的財富資源吸進去,然後再向四方輻射出去。

李:對於山東濱海的區位優勢,我們是這樣看的,我們把它叫做建設「海上大通道工程」。以歐亞大陸橋日照橋頭堡和沿海經濟帶建設為契機,加快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構建以港口為樞紐,海洋、內河、公路、鐵路、管道、航空運輸相互補充,成龍配套,內外輻射的現代化海上大通道。 我們充分瞭解西方發達國家近幾百年來以港興市的歷史,所以將加強港口建設,重點開發港口深水泊位,集裝箱泊位和多用途泊位,配套改造中小港口,形成大、中、小港口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港口佈局。 至於海洋運輸,我們將加快調整船舶運輸結構,重點開發國際集裝箱運輸,逐步達成結構合理,經濟技術性能良好的現代化海洋船隊。與此密切相關的是海上航線建設,我們將以重點開發港口為基點,大力開發建設我國南北海上通道。九五期間,我們爭取國家建設煙台─大連跨海火車輪渡,建設渤海海峽新通道,從而鞏固和發展我們山東沿海港口與更多的國際大港的海運聯繫,形成內接腹地,外聯五洲的國際化海運網。

六、結論──共同致富,拉近東西發展差距

龔:現在中央的總體發展戰略是向大西北傾斜,以拉近東西發展差距,你們省如何配合?你們的兩個跨世紀工程卻向東傾斜,向海洋進軍,這兩者之間有沒有矛盾?

李: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這兩個發展方向表面上看起來有矛盾,實際上不但沒有矛盾,而且相輔相成。你上面提到社會主義精神體現在什麼地方,你講了好幾點,都沒錯,但還有一點你沒有提到,卻更能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更能體現中國特色,就是小平同志講的「共同致富」,允許有條件的地方和個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幫後富,最後走向共同富裕。從這個角度來看你的問題,答案就很清楚了。

相對於中西部,我們是先富起來了,在共同致富的原則上,我們有責任幫中西部脫貧致富,拉近東西部,沿海同內陸的發展差距。現在我們是這樣的,不是援助,而是優勢互補,在合作中雙方都受益,他們的優勢是空間、資源、市場,我們的優勢是資金、技術、經驗、人才,雙方通過交流、瞭解,然後找對口單位,對口地區、對口項目,優勢互補,互相合作。例如,山東有些企業像紡織業要轉移,有些產品要推銷,我們可以向廣大的中西部去開拓市場,進一步擴大山東的經濟發展。他們可以向我們提供資源,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的原料像煤、石油等資源,通過我們的港口輸到國外,促進它們的經濟發展。我們不是對中西部的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作出什麼奉獻,而是從互惠中發展它們,也發展自己。我們就是這樣結合社會主義原則同市場經濟規律來解決我們同中西部發展的差距和配合中央向大西北傾斜的發展戰略的。

今天(8月23日)下午,省委趙(志浩)書記就要率領一批人到新疆去洽談合作項目,我們不僅同新疆合作,還同四川三峽的一個縣在三峽工程上合作,我們同內陸的其他各省區也在進行合作,我們的青島、濟南、煙台、濰坊等地市同河北,同陝西的西安,同貴州,同內蒙等,都有對口合作項目。這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一種新的大規模的脫貧致富的方式。所以,這種東西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方式,有利於彼此的發展,有利於各省區的發展,包括發達的和欠發達的。

從這裡,你也可以看到我們山東省內是如何拉近我們自己東部沿海的發達地區和內陸魯西欠發達地區之間發展的差距。聊城的魯西地區和菏澤的魯西南地區是山東的欠發達地區,現在我們通過聊城的陸港將我們的產品吐到內地,同時又通過聊城把中西部的資源和產品吐到國外;正如你剛才所分析的,聊城以它新的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經濟上將有很大的發展。這樣,整個魯西和魯西南地區也將發展起來了,我們山東省範圍內的地區發展差距也就大大縮小了。

這種大規模,全局性的脫貧致富方式,我想只有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才有可能,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是難以想像的。

〔註1〕山東有兩個跨世紀工程,一個是海上山東,一個是開發黃河三角洲。
〔註2〕荷蘭以填海造陸,圍海造田聞名於世,荷蘭的面積只有4.18萬平方公里,但五分之一的國土是經過荷蘭人近八百年人工努力從大海和湖泊灘涂那裡奪來的。
〔註3〕京九鐵路經過17個城市,99個縣市,其中作為樞紐城市有河北的霸州,山東的聊城,河南的商丘,安徽的早陽,湖北的麻城,江西的九江、南昌等。
〔註4〕我是8月5日到達濟南的,據告本來安排次日即採訪李省長,但由於正好山東省領導幹部要到威海學習,所以臨時改為到威海時再採訪。等到我於8月11日到達威海時,李省長卻又趕到渮澤一帶災區去視察黃河災情了,所以又沒能見到。幸好到了我整個採訪行程於22日在聊城結束時,據告李省長也回到濟南,可以於23日接受我的採訪,於是我和陪同宗學剛同志立即趕回濟南。次日,終於在濟南省政府的會客室裡見到了李省長,實現了我採訪他的願望。
 事後據告,當時要求採訪李省長的還有幾家國內和香港報紙,但均以李省長公務繁忙而被婉拒,只接受了我所代表的《僑報》的獨家採訪。所以,我採訪李省長的要求雖然一波三折,但結果是圓滿的,因為在我整個行程結束後採訪李省長,我已經對我要採訪的主題有了相當深入的瞭解,從而大大豐富了我們對話的內容。
 李省長是個典型的山東大漢,身材魁偉,誠懇樸實,待客平易親和,很快地使客人忘了這是嚴肅的省政府所在地。所以我很快地放鬆下來,說出我這近二十天行程中的種種感受。這種平易親切的氣氛也是我們對話內容能夠充實的重要原因。不過,李省長濃重的山東口音,讓我這個外鄉人有時不能全懂,只好從上下文來理解,這是整個採訪過程中唯一的美中不足之處。
 這篇採訪稿是根據當時的錄音帶和李省長的辦公廳提供的資料整理編寫而成的,稿成後未經李省長過目,所以其中如果有不實或錯誤之處,概由作者負責,與李省長無關。
〔註5〕這篇採訪稿,不是一般的人物採訪,或人物特寫,而是從新興的新聞歷史學的角度來撰寫的。新聞學與歷史學的共同之點是,都以事實為本,都以求真為職志,所不同的是,新聞學據實照錄,而歷史學則根據事實,進一步追尋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分析事件發生的主客觀條件,促使事件發生的諸原因的內在有機聯繫,以及事件的後果和影響,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歷史的教訓。歷史新聞學對人物採訪也將採訪對像視作歷史人物來處理,強調其言行的歷史重要性和歷史意義。這篇採訪稿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對李省長,我不慬把他當作一位新聞人物來處理,還把他放在歷史的大框架裡來處理。
〔註6〕1960年,世界海洋石油產量,只有1.9億噸,目前已經超過7億噸;海洋漁獲量已達8千多萬噸,佔人類食用動物蛋白質總量的五分之一;每年海運貨物已佔世界貿易貨運量的90%以上。據統計,1969年,世界海洋經濟總產值僅為130多億美元,1985年,跳升至3,500億美元,16年內增加了16倍。預計到兩千年,海洋經濟總產值可能達到15,000億美元,在世界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將由目前的5%升上到10%左右。這些數字有力地證明李省長的分析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