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而非中國,才是地球的負擔

茅於軾(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


1995年布朗先生出版了一本《誰來養活中國》,引起了國內外的熱烈討論。最近他又在《世界觀察》雜誌上撰文,指出中國將成為地球的負擔,他的基本論據是中國人口太多,如果十幾億人口消費水平提高,將對全球的資源、環境、物價造成巨大衝擊,是不利於中國以外的各國人民,按照這樣的推理,為了保護其他各國人民的利益,中國人最好繼續保持很低的消費水平,繼續受窮。

中國的人均糧食消費不到美國一半

面對「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國內有關方面的反應是力圖證明中國的糧食是夠吃的,我們不需要別人來養活,話外之意,同意了布朗的基本分析,認為大量進口糧食和其他資源將對別國人民造成不利,我認為這種分析是糊塗的,甚至是錯誤的。中國的任何進口,不管是糧食、石油、發電設備等等,不但不會給別國造成任何不利的後果,還會改善別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國際貿易是有利於雙方的,不利於一方的貿易,受損的一方可以不做,沒有任何人能強迫對方做買賣,國際貿易不是掠奪,一切進口都是用出口賺的外匯來支付的,所以進口的另一個側面是出口,中國如果進口大量糧食,必定同時出口了同樣價值的其他商品。中國進口大量糧食會使糧價上升;同時出口其他商品,會使其他商品的價格降低,這並沒有什麼奇怪,一個國家也好,世界市場也好,相對價格經常在變化,這種變化引導著經濟結構的相應變化,以適應人口、技術、資源以及人們消費偏好的改變,如果價格固定不動,就會浪費已經變得稀缺的資源,並且不能充分利用剩餘的資源。

中國如果進口更多糧食,是否會引起糧價上升是一個並無定論的問題,從歷史統計看,近半個世紀以來地球上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糧食消費也在緩慢上升,然而糧食的相對價格並未上升,這是因為科技進步的作用,特別是化肥和種子方面的改進,也因為各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使適宜於種糧的地方改種糧食,提高產量;不宜於種糧的地方放棄種糧,改種其他作物。這種結構的調整正是由國際和國內貿易推動的。這樣看來,中國進口更多糧食,有助於全世界糧食產量的提高。

當然,美國是糧食的出口國,美國人雖然消費很高卻並沒有進口糧食,但是美國是其他許多資源的進口國。例如石油,美國消耗的石油中約有一半是從國外進口的,而且美國這樣大量進口,肯定把油價抬了上去,但我們從來沒有譴責美國這樣進口是不道德的,是使進口石油的發展中國家深受其苦的。因為油價反映了石油的稀缺性,人類應該節約使用,有些國家之所以窮,根本不是因為進口糧食或進口石油引起的,即使真的糧食價格因為中國的進口而上升,也沒有理由抱怨中國,因為中國的人均糧食消費還不到美國的一半,如果真的糧食不夠吃,首先不應是壓縮中國人的消費,不許中國進口,因為這不符合公平的原則。

美國人消費歐洲人三倍的熱能

無論從公平或效率兩個目標來看,我們都應該發展國際貿易,充分利用每個國家的生產優勢,避免自己的生產劣勢。中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會進口更多糧食,也會進口更多石油,同時也會出口更多的商品,為世界的共同繁榮作出貢獻。

近二十多年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超過全球生產增長速度的一倍以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還在進行,這樣一體化的進程在逐步重新配置生產力,使各國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生產優勢,避免生產劣勢。如果不是中國進口更多的糧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就沒有機會發揮他們的生產優勢,對他們也是不利的。中國不進口糧食是可能的,因為我們有很大的生產潛力沒有發揮。農業是一種生產彈性很大的行業。投入更多的人力、化肥,使用更多的機械、更完善的灌溉系統,就可以在同樣的土地上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但這樣做成本太高,不如進口便宜。我們應該用這些人力、資金等投入到我國有生產優勢的產品,也讓美國等國家有機會利用他們土地資源優勢的機會,國際貿易就是這樣來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的。附帶說一句,我國要求每個省糧食自給,不少生產糧食並無優勢的省份把糧食自給率的提高作為政策目標是不利於這些省份,也不利於全國經濟的。

布朗先生有一點是說對了的,即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節約使用,對於可再生的資源,像糧食,應該加強管理,避免浪費,合理開發。對於像石油這一類不可再生的資源,更應該嚴厲節約,尋求替代的方法。資本主義制度雖然為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培養了揮霍無度的惡習。這是一個造成生產高效率、消費高浪費的畸形的制度。已經浪費了大量資源的發達國家更有責任從制度和技術方面尋求出路。只許自己浪費,不讓窮國人民改善生活,不但是一種霸道,而且挑撥窮國和富國之間的關係,毒化國際氣氛,更無助於解決地球負擔過重的問題。

眾所周知,美國賴以生活的北美大陸,是屠殺印地安原住民,掠奪其土地而來的。所以,得印地安人的血淚而獨厚,美國人雖然只佔世界人口的6%,他們卻生產著世界上14%的小麥,45%的玉蜀黍,20%的肉食。美國一國的消費量,相當於擁有美國人口17倍的世界各國的總消費量。一個美國人所消費的熱能,是一個歐洲人的三倍,一個日本人的八倍。

美國消耗世界每年總發電量的三分之一,也以同樣的比例消耗世界每年的總熱能。

究竟誰是地球的負擔,誰養活了誰,早在1970年,法國伯納.格拉塞出版公司(Editioner Barnard Grasset)即出版了一本朱里安(Claude Julien)所著《美利堅帝國》(L' Empire Americain),在書中,朱里安就指出,除了糧食外,美國是幾乎一切人類重要資源的最大消費國,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嚴重的浪費人類應該共有的地球資源。為了維持美國人的浪費,而向全世界進行擴張主義,掠奪資源。

美國消費全球四成鎳產量

美國鋼鐵中心集中在匹茲堡、克利夫蘭、底特律等城市,它之所以在這一地區誕生,是由於五大湖給明尼蘇達州的鐵礦砂和賓州的煤炭提供了廉價運輸線,多年以來,美國的鐵礦砂和煤炭給美國國內工業帶來繁榮。然而,賓州的無煙煤產量,從1950年的4,400萬噸降至1965年的1,380萬噸,而且,美國鐵礦砂的產量從1955年的10,300萬噸,減少至1966年的9,000萬噸。

在另一方面,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需要,在同一時期中,美國的鐵礦砂輸入量倍增,從2,340萬噸,增至4,620萬噸。從鐵礦砂的全部消費量來看,輸入量的比例在10年中從18%增加到34%。美利堅帝國如果不從外國廉價輸入鐵礦砂,尤其是加拿大拉布拉達省和拉丁美洲委內瑞拉的鐵礦砂,則美國鋼鐵業就幾乎不能開工了。

還有一個令人吃驚的例子。世界最大的製鋁工業是在美國。

1965年,世界的鋁產量有45%產於美國。美國所生產的鋁幾乎都是在國內消費,只有9%,即313,000噸用於輸出。然而,美國的製鋁鐵礬土產量非常之少。

現在,世界的鐵礬土產量為3,600萬噸,而只佔世界人口6%的美國,卻消費著全世界的鐵礬土產量的33%以上。因此,美國對於輸入的依存率非常之高。1950年,美國輸入的鐵礬土為國內產量的兩倍,1966年的輸入則高達國內產量的七倍,實際上,美國在有關鋁的消費上,其原料鐵礬土的88%是依賴輸入的。

據推測,美國國內的鐵礬土蘊藏量,不過是3,300萬噸。因此美國對於可以供給這些礦物的國家和地區的政治情況,給予最大的關心。這些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屬圭亞那(蘊藏量6,500萬噸。因此,中央情報局想把寶根政府趕下台)、牙買加(32,000萬噸)、蘇利南(5,000萬噸)、巴西(2億噸)、幾內亞(塞古.杜爾的政策使美利堅帝國的統治者極為擔心)、加納、印尼(恩克魯瑪和蘇卡諾下台,美國人大為滿意)、南斯拉夫(蘊藏量10,500百萬噸)、希臘、馬來亞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鑒於海運困難,便大力開採本國阿肯薩州的鐵礬土。但其礦質極低。到了和平時期,就美國來說,鐵礬土以輸入更為有利。

顧特曼這樣說道:「美國人為了預防萬一,所以要保全阿肯薩州的小型鐵礬土礦。平常時期,美國的製鋁原料則祇用更廉價的進口鐵礬土。」

這些生產鐵礬土的國家,如果發生了重大的政治變動,則世界最大的美國製鋁工業,其原料的供給就要被切斷。如上所述,已知的鐵礬土礦脈大部集中於「第三世界」各地,這些地區的政權如呈不穩,就容易受到群眾起義的左右,這些地區就很容易投效社會主義國家。

古巴的革命就引起了這種情況。美國因古巴革命而招致的損失,比較嚴重的並不是古巴砂糖,而是古巴的鎳。全世界普遍呈現著缺鎳現象,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鎳的國家。

美國消費著世界鎳產量的40%,而其國內所產的鎳只佔3%。長期以來,美國自加拿大購鎳。加拿大的工業資本和貿易有60%是掌握在美國手中。作為世界主要產鎳國家的加拿大,在1954年鎳的世界總產量185,000噸,就生產145,000噸。

奠基於最窮國地下資源的繁榮

然而,加拿大的鎳蘊藏量,據測是400多萬噸,而古巴的蘊藏量就要多得多,共在2,400萬噸以上,是世界最大蘊藏量,古巴革命以前,美國政府(不是私營資本)在古巴建立了煉鎳工廠,但由於沒有料到古巴會發生革命,美國反而將工廠規模縮小(1954年產量13,200噸),以便把古巴的鎳作為美國的「戰略資源」,長期保存並使用。哈瓦那和華盛頓斷絕邦交後,這些工廠就歸古巴了。

這樣一來,美利堅帝國失掉了世界最大的鎳源。不僅如此,在另一方面,金屬工業對於鎳的需要量不斷增大。古巴在1965年以後,把所產的鎳賣了很大的一部份給法國。古巴因此可以從法國購買新型的工業機械。

美國政府立即施加報復,對法國輸美貨物加以限制。

像這樣激烈的對抗政策,與美國所宣稱的致力於給予陷於奴隸狀態的民族以自由,給予落後國家人民以幸福,顯然是大異其趣。美國只要遇到必須保住它所需要最多的原料供給地的時候,它就要採取非常具體的措施了。

類似鐵礦砂、鐵礬土、鎳的情況,也同樣存在於美國工業不可或缺的絕大部份的原料上。實際上,美國能夠自給自足的,只有兩種金屬──鉬和鎂。

這兩種金屬在美國有很大產量,輸出也多。例如,在1966年,世界上非社會主義國家的鉬總產量是12,620萬磅。其中,美國生產9,050萬磅,輸出2,970萬磅。同一年,美國生產的鎂,占世界的總產量大約一半──79,794噸。它將其中的15,448噸輸出。

鉬和鎂都是戰略物資,在軍事工業上均屬重要。兩者的美國產量,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增加。1945年以來,逐漸減少,到了韓戰和越韓時又告增加。但是,這兩者只是美國礦產一般情況的例外,也就是說,除了鉬和鎂以外的一切礦產,美國都得從「第三世界」大量輸入。

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繁榮,全繫於是否能夠拿到地面上最窮國家的地下資源。

例如,錳是鋼鐵業不可欠缺的東西。美國當然是錳的大消費國。1966年,美國由於只能生產35,000噸錳礦石,國內的消費幾乎完全仰仗2,365,000噸的入口貨來滿足。錳的主要產地是印度、巴西、摩洛哥、古巴、剛果(金)、敘利亞和墨西哥。

鉻礦石也是如此。美國全部仰仗於入口。1966年的美國進口的鉻是1,864,000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6%。蘇聯的鉻礦較豐富。另外的主要生產國有土耳其、南非共和國、羅得西亞、菲律賓等。

鎢是生產特殊鋼的必需品。美國的鎢產量,從1955年到1960年間,從1,588.3萬磅減至666.9萬磅。美國所消費的鎢占世界產量大約四分之一,1966年的工業用鎢共為1,771萬磅,其中25%是入口貨。美國對於鎢的需要雖然大部份可自給,但還是要從南韓、葡萄牙、玻利維亞、緬甸等地輸入。

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產銅國。但在1930年以前還是銅的最大輸出國的美國,現在卻變成了最大輸入國。1966年,美國的煉銅工廠共生產1,711,000噸的銅,其中21%,即358,000噸,是用進口銅礦石精煉出來的。美國對於銅的消費量占世界上銅的全部產量(602萬噸)的四分之一以上。上述數字,還必須另加近年來不斷增加的再生銅的消費。

美國因此對智利等產銅國監視甚緊。智利的基督教民主黨政府很希望獨立產銅,使本國經濟利益獲得優先權,而不是要首先照顧美國煉銅公司的利益,但美方始終加以牽制。美國煉銅公司對於世界各地的銅市場,都加以控制。

生產和消費的雙重失調

1965年,美國的鋅消費量是994,000噸,其中44%,即443,000噸是輸入的。同樣,鉛的消費量443,995噸之中,有28%,即125,349噸是輸入的。

美國在全世界鋁的生產量二十萬八千噸中,消費百分之四十一,即八萬五千五百八十六噸,而本國生產的只有二萬九千二百七十一噸,消費量的百分之六十六依靠輸入。

1965年,世界的石油有26%產自美國。雖然如此,美國還是要輸入大量石油。一來是由於美國國內生產的石油比中近東的石油成本高,另一個原因則是為了保存戰略資源,採用了節約國內蘊藏量的政策。1966年,美國生產了303,900萬桶原油,又輸入了49,600萬桶原油(佔全體14%)。另外,還輸入了44,900萬磅精煉石油。

美國人消費石綿的數量,占世界產量(357萬噸)的四分之一,它在1965年的國內產量只是118,275噸,必須輸入的則為684,000噸,比國內產量多出四倍多。到了1966年,輸入量甚且達到72萬噸。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美國的大部份原料存在著生產和消費的雙重失調,美國是世界上最大量消費原料的國家,而其消費量比本國產量要大得多。

在熱帶原料方面,這種失調就更為顯著。美國國內消費的樹膠,有87%是合成膠,但是,它在1966年還必須輸入436,000噸天然膠,這個數字佔全世界天然膠產量的17%。

如所周知,美國在香蕉、可可、蠶絲、咖啡等等方面的消費量,百分之百依仗輸入。美國一國就消費著世界咖啡產量的一半。例如,1964年,美國在全世界所產的340萬噸咖啡中,消費1,527,000噸。美國每年大約生產600萬噸砂糖,此外還要輸入400萬噸,一共消費全世界產量的15%。

就是這樣,美國國內的繁榮,對於自由地接近世界各地的,尤其是貧窮國家的天然資源,有極大的依賴。為了維持、擴大接近「第三世界」的礦產及農作物的自由,以保持國內繁榮,因此形成了高度複雜化的美利堅經濟帝國。而且,它現在還採用各種方法,來保住既得的地位。

以上朱里安所列舉者為70年代的資料,尤其是蘇聯瓦解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強,更肆無忌憚,美國向全世界掠奪的物質更有增無減。

全人類為美國負擔了一個美國

美國與中國不同,為了進口,中國輸出者除農產品外,多為勞動密集的產品,美國輸出者則為美元和武器。國際貿易使用美元為交易貨幣,故各國都存有或多或少的外匯存底。海峽兩岸加上香港,美元外匯存底即超過2,000億美元。這是美國僅進口不出口的部份,70年代初,尼克森總統一聲令下,美元貶值四分之一,各持有美元的國家(尤其是石油輸出國),一夕之間,即被掠奪了25%的美元。以目前估計,在美國國外的美元,一旦流回美國,購買整個美國還有餘。這也就是說,全世界的人類為美國負擔了一個美國。

再者,美國輸出者以武器為最主要。據1978年1月8日的《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參與和從事武器生產的人口,大約有70萬人。外銷武器的總值,從1968年的79,300萬美元,到1978年增至132億美元。10年中增加16倍之多。其出口總值佔全世界武器出口的二分之一,當時蘇聯占三分之一。在蘇聯瓦解後,美國在世界軍火市場中更是一枝獨秀了。軍火是死亡的買賣,美國的出口向人類的貢獻竟是死亡!

中國從來沒有成為世界的負擔,未來也不會成為世界的負擔,布朗先生《誰來養活中國》只不過是19世紀老帝國主義「白人負擔說」的翻版,真正成為人類擔負的是新舊帝國主義,尤其是如日中天的美利堅帝國,而不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