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孝武猝死,「蔣家王朝」正式潰亡

台北觀察

趙統


7月1日清晨五時許,蔣家第三代前駐日代表蔣孝武在熟睡中悄悄離開人間,距離他準備去接任的華視董事長交接典禮還不到四個鐘頭。

蔣孝武的猝逝,震驚台北政壇,因為他雖長年為糖尿病等宿疾所苦,但誰都想不到他會以47歲的英年就撒手人寰。假如以同樣的年齡和他的父祖輩相較,蔣介石在47歲時已掃平群雄,統一中國,事業正蒸蒸日上,而蔣經國在47歲時,正擔任輔導會主委,創建政戰系統和救國團,已頗具接班架勢,蔣孝武卻在幹完駐新加坡和駐日代表的半「官方」職務後,即告別人世,其事功較諸父祖輩們確遜色不少,然而也因蔣孝武的死亡,而使得在中國近代史上呼風喚雨這半個多世紀的「蔣家王朝」正式宣告崩亡。

或謂蔣氏家族的王朝在二年前蔣經國總統病逝於任上時,即已宣告終結,何必等到蔣孝武猝逝的今日呢﹖這種觀點雖不無道理,但若非蔣孝武的告別人間,以他的英年和蔣家在台灣政壇的潛在影響力,誰敢保證蔣家第三代最後不會東山再起,重掌政權﹖以現在的地位而論,蔣孝武在短期內當然不會有什麼作為,但十年、二十年之後,政治環境的變化誰又能預料呢﹖胡佛教授有一次與筆者聊到,當60年代之初,當時台北政壇並不特別看好蔣經國,認為在主客觀條件上蔣經國並非最佳的繼承人選,孰料十年後蔣經國接掌行政院,接班姿態明顯,跌破不少專家眼鏡。蔣孝武先天有良好的父祖餘蔭,若能在後天上掌握時機,因緣際會一番,往後在政壇上的發展的確很難逆料。如今蔣孝武提早走完人生旅程,一切隨風而逝,蔣家氣運已終,這是不爭的事實。

蔣家現在還有三人在政壇,尚有一點發言地位,但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一為蔣夫人宋美齡,高齡91歲,平日深居簡出,甚少過問政事,可能也無權過問,類似舊王朝崩潰後的廢后,若非台灣媒體有時不忘提她一筆,人們可能早已忘了她的存在,宋美齡現在正靠著回憶昔日的光榮與繁華過日子。

二為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蔣緯國,今年75歲,差不多到了要退出政壇的時候,去年2月間昧於時勢,企圖藉一群老國代上演「山中傳奇」即競選總統,結果是未戰而潰,輸人又輸陣,面子很難看,最近又被民進黨立委葉菊蘭檢舉「私藏槍械案」,鬧得滿城風雨,蔣緯國是個不懂政治的糊塗軍人,李登輝遲早會叫他走路。

三為蔣孝勇,目前並無任何公職,在黨內並無重要名義,在蔣孝武猝逝後,已成為蔣家第三代的唯一代表人物,唯蔣孝勇已舉家遷往加拿大,有朝「國際公民」發展的趨勢。他的商業色彩濃厚,應該是與政治無緣的人。

除上述三人之外,帶有蔣家血統,但不姓蔣的蔣家後代章孝嚴,現任外部政務次長,這是蔣家第三代中形象最好,又職位最高的人,不過由於是庶出,蔣經國生前也沒有正式要他改姓認祖歸宗,因之在形式上還不能稱為「蔣家王朝」的一員,而以他職業外交官的身份和個性即使認祖歸宗,也不致於造成太明顯的權力膨脹現象,故可略而不論。

蔣孝武生前最引起議論的是他曾涉及1984年的「江南命案」,我有的資料尚不能證明他直接涉及此案,但若干傳言對他相當不利,主要是蔣孝武自80年代初期即介入台灣之情治系統,他在國家安全會議掛有執行秘書的名義,許多重要案件都曾與聞,甚至若干情治單位的人事也受他影響,在那個階段,還看不出蔣經國有培養他為接班人的意圖,但藉機觀察並試驗他是否足堪大用可能性是很高的。直到「江南命案」發生後,蔣經國才認定蔣孝武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他不能把治國的權柄交給他,於是不久就調蔣孝武前往新加坡,出任副代表,一則暫避鋒頭,二則也有要他遠離台北政治圈的意思,用心可謂十分良苦。

然而蔣孝武對他父親這項處置並不很滿意,他的個性內向而孤僻,海外的外交官生活並不很適合他,他雖表現出若干能力,但多少和他的家世背景有關,他受到父祖輩一定程度的庇蔭。在那幾年海外的流放生活中,蔣孝武過的並不怎麼快樂,他幾乎天天喝悶酒,有時一天要喝掉一瓶威士忌,大概在這種情況下,他把自己的身體搞壞了,以致於病入膏肓,他辭掉駐日代表目的就是要回國養病,誰知竟一病不起。

蔣孝武的大哥蔣孝文,在兩年前即已病逝,享年54歲,同樣是英年早逝。蔣孝文是因多年前的一次喝酒過量的意外事故中,傷了腦神經,以致十多年一直神智不清,他生前在台灣政壇已無影響力。不料他的弟弟竟也同樣是英年早逝,把蔣家第三代的希望完全毀滅了,「蔣家王朝」至此可說已完全崩亡。

蔣孝武遺有一子蔣友松,一女蔣友蘭,蔣友松是蔣家第四代的長子,今年18歲,目前還在國外讀書,但已表明不從政的決心,打算往經貿或企業發展,他說他們蔣家三代對國家的貢獻已夠多了,他們不打算再介入政治的是非圈中。蔣友松在蔣孝武過世後的表現,被評許為穩健堅強--超過同年齡的孩子,他的說詞也為「蔣家王朝」的終結再加一註腳。

蔣家王朝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功過,差不多可加以評斷。第一代蔣介石在統治中國大陸時期的表現,受到史家最正面所肯定是領導對日抗戰,贏得最後的勝利,他堅守民族主義立場,使他在歷史上的地位高於其他同一時代的軍閥,若無對日抗戰,蔣介石政權充其量也是靠槍桿子起家而已。

然而蔣介石卻無力處理戰後中國的內政問題,這一導致中共崛起,並推翻國民黨政府的事實和歷程,使得蔣介石的歷史評價大為降低,直到他退到台灣東山再起之後,才又有了一番新的局面,可是自此以後蔣介石消失於國際政治舞台,成為無足輕重的地域性獨裁者。

第二代蔣經國的事功主要在蔣介石去世後才有較好的表現機會,他的「十項建設」將台灣迅速帶入工業國家之林,促進台灣的經濟繁榮。晚年則因在大陸政策和政治上的民主開放措施,使他的歷史評價節節上升。蔣經國受批評較多的是他在早期協助其父親的特務統治中,製造了不少的政治案件和冤獄,包括孫立人案和雷震案等。整體而言,蔣經國比起他父親更能體察時代潮流的趨勢,而有較為開明的作風,但基本的帝王心態則如出一轍,他還是不習慣別人反對他。當然,蔣介石是屬於全中國的領導人,蔣經國則僅偏於台灣一隅,在格局上差很多。

「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隨著第三代蔣孝武的猝逝,這個在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家族,終於完全走出中國政治舞台,不免令人感到一絲滄涼和無奈。歷史是無情的,也是現實的,蔣家的由盛極而衰,再到全線潰亡,正印證了這一歷史規律檢驗出來的真理是無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