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姨婆李秀德
我的姨婆李秀德
當我尚是孩提時候,我便有印象曾經聽得上一代人談及有一個姨婆(外祖母之妹)在大陸上的南京。這位姨婆我從未見過,也就毫無印象可言。我只知道她早在40年代以前就去了大陸上的。
75年我第一次去了大陸,並且也到了南京。因為腦中有姨婆在南京這麼個印象,便請接待的中國旅行社的朋友幫忙打聽。但當時我只知道姨婆姓李,在南京外,別的資訊都全然不知。因此,打聽的結果杳然。
讀者會問,為什麼不向家裡人問清名字,這不就好打聽嗎﹖可惜,當時的情況可不像今天這樣開放。在台灣的親友別說不敢多提姨婆的事。就是那年我從美國去大陸,也得偷偷地去,不敢多聲張,就甭提向台灣親友打聽姨婆的姓名了。
直到81年,我才打聽到姨婆的名字叫李秀德。並且在很偶然的機會,從一位老台胞(按老台胞指49年以前來到大陸的台灣人)處得知我姨婆的下落。這位老台胞早年曾在南京和姨婆相識。據他講,姨婆早在50年代就遷居洛陽了。這樣,我和姨婆便聯繫上了,並且通了信。當時姨婆已過70歲,不少信都是她的兒子王任之(我應稱之為舅舅)寫的。我們雖然未曾謀面,但無形的感情橋樑卻已架了起來。但當時我正巧在美國做短期研究工作,所以去洛陽看望他們的事便一直拖了下來。
83年我從美國回到北京,並很快準備好夏天放假時就去洛陽。然而,天下事不盡如人意者十常八、九。就在我臨行前一個月,有天突然接到一份電報,云:任之昨天因心臟病突發病故。我不禁愕然,茫然。
當年夏天,姨婆由其孫子陪伴來到北京。我們始得見面,並且詳談了她的往事。
姨婆和其先生邱樸(我應稱為姨公)是30年從台灣去日本唸書的。當時,如我姨婆以一個女流也出洋留學可謂少之又少,此也可見他先生的開明思想。32年,他們因不願返回台灣受日人統治,便到南京來工作。當時邱樸和一些左翼人士有過往來。不幸,37年的一天,突然家裡來了一些人,說是邱樸的朋友某某有急事找他去。但邱樸從此不歸。姨婆到處找亦沒個結果。幾天以後,報載雨花台昨日槍斃了幾名共黨份子,其中赫然有邱樸。姨婆當時冒著生命的危險去雨花台收屍。當時天色已晚,在場遺體不少,血肉亦不清楚,姨婆便找墳場的人幫忙,匆匆將識別的遺體給掩埋了。以後,為著安全的原因,姨婆和任之母子兩人便孤苦零丁在動亂的時代來到武漢謀生。姨婆因有文化,而且是個婦產科大夫,她便以此為生。在抗戰時期,他們還西遷至貴陽,並在那兒住了好幾年。由於工作的性質關係,姨婆的社交面頗廣,在台灣人圈子中小有名氣。人們在戰亂、苦難的時代總有患難之交,姨婆在南京、武漢或貴陽都有結拜姊妹。其中,有二位現尚在北京。一位是老台胞姓林。一位姓楊是南京人,她是抗戰期間在貴陽時隨其父母和姨婆一起的。當時,她尚不滿十歲,姨婆因沒女兒便認其為乾女兒。現在在北京第一外國語學院當英語老師。
抗戰勝利後,姨婆回到南京,並曾一度回到台灣。在南京她曾和一些朋友辦起了街道式的小製衣企業。49年以後,此企業被公私合營了。以後,因任之從浙江大學畢業,工作分配至洛陽,姨婆便在50年代末定居洛陽。
49年以後,姨婆從來不是國家職工。換言之,她不曾領過國家工資,年紀大了也無所謂的退休金。但姨婆熱心公益事業。她長期開班講授日語,凡願向她學習日語的,她均熱心教導。也因此,文革時,街道委員會只讓她掃大街去,未曾有人批鬥過她。姨婆長期教授日語,直到70年代末期,她已年過古稀了,還在任之的工廠裡開班講課。姨婆因熱心公共事業,曾獲得勞動模範的稱號,並做過婦女委員會的工作,且曾當選為河南省的人大代表。85年姨婆80歲生日時,洛陽市政府還特意為其祝壽,表揚她長期為社會做貢獻的精神。自然,也體現著對來自台灣,大半輩子在大陸生活的老台胞的一份敬意。
姨婆關心的事情是想弄清她的先生是怎麼死的。雖然事隔半個世紀,她卻未嘗忘卻這事情,並且隨著遲暮之年的到來,更加憶往起來。她透過不少熱心的台胞的幫忙,查閱了當年南京的報導,看看有無更多的對她來說是鳳毛麟角而彌足珍貴的消息。然而,歷史似乎湮沒的多了,見諸文字的少之又少,而在大動亂時代中的見證者至今又上那兒去尋覓呢﹖姨婆對我說,洛陽有個記者打算寫她的傳記。但她認為意思不大。姨婆說:當年那些枉死者才值得寫。他們不應被荒草湮沒。後代的人不要忘卻他們啊!
87年日本有位老台胞吳老先生得知他小學時的同學邱樸的夫人尚在洛陽,便不顧年邁八十多歲的孱弱身軀去洛陽看望姨婆。那年秋天,正是邱樸先生犧牲50年,姨婆和這位台胞華僑還特意去了南京雨花台。當年處孤墳野鬼的雨花台,如今蒼松翠柏,寧靜肅穆。姨婆一定是懷著無限的哀思向她所敬愛的先生獻上花圈的。
當他們回到北京時,我們見了面。吳老先生給我看了他六十多年前珍藏至今的照片。其中有邱樸、姨婆和吳老先生自己。半個多世紀了,伊人已去,在世者尚有幾許﹖我不禁有著歷史的悵然感。
86年冬,美國有朋友陪伴其在台之母來大陸探親訪友,臨離中國前兩天,我們見了面,相談甚歡。談話間,朋友之母言及抗戰前,她曾在南京住過。我便隨口問她知道李秀德否﹖她意外極了,也高興極了說:「我此趟來大陸,為了找她,到處打聽均無下落,眼看後天就得回去了,你認得她﹖她現在那兒﹖我們50年前是結伴姊妹啊!」我便把姨婆的事同她講了。她遂把回程往後拖延,專程去洛陽看望姨婆。
88年夏天,家父從台灣來北京。其間,我也陪他到洛陽看望姨婆。我們到洛陽,住下旅館時,天都黑了。姨婆那晚執意要趕到旅館來見家父。同時還帶來熬了一天的當地名產紅米粥,說是怕我冷,天晚了,肚子餓了。眼前的姨婆又比往年顯得蒼老,更虛弱了。她似乎也更像我腦海中的外祖母。姨婆近來雙腿發軟,沒有力氣,走起路來需人攙扶。旅館中一段十來米長的走道,她足足走了有十分鐘光景。
姨婆晚年最大的心願是盼有天能回去台灣看看。我祈禱蒼天降福給她。她的坎坷人生路途,如其且慢且艱難的步履已逐漸走向尾聲。有生者,還要和她爭執什麼﹖還要向她限制、剝奪什麼呢﹖
是啊!不僅如她所說像邱樸這樣的人,後生的台灣人不應忘掉他們。如姨婆這樣,早期來大陸的台灣人,後生的台灣人也不應忘掉他們。他們的一生,不僅是他們各人的一生,而且是台灣和大陸歷史關係中的一頁啊!我呼籲台灣人,特別是年輕的有心人,能把他們的一生寫入台灣的歷史中,不能讓他們被歷史的荒草湮沒。這樣,台灣的歷史才會完整,才不會脫頁。◆
社論
中國與世界
美國的人權與政治
亞洲與韓戰
兩岸之間
台灣事情
每月專訪
學術討論
通訊
編輯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