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的中國
海峽兩岸的中國
作者自署「惜時老人」,著有《大陸高科技產業》(經濟部)、《逼上太空》(前程出版社)、《兩岸鋼鐵工業的前景》等,本文是以大陸高科技和經濟生產的潛力來分析中國和世界。這是一篇具有當代科技觀點和中國人立場的大作,宏觀的鳥瞰了當代,也展望了21世紀。編者
20世紀,是人類從戰爭中覺醒的世紀。那麼,21世紀,人類社會,又將有些什麼變化?
兩次世界大戰把人類文明摧殘到瀕臨全盤毀滅的邊緣。原子彈的出現,提早了對日戰爭的結束,增強了人類對戰爭的罪惡感;卻又引導人類進入一場新的紛爭。
一般知識份子,將希望寄托於21世紀。因為在20世紀末期,尤其是在80年代,新科技蓬勃發展,資訊交流,暢通無阻;人類經濟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不同的人種,共處在一個「地球村」裡,雖然生活方式和習慣彼此不同,但由於物資供應,已比過去充裕。生活取給,就大部分人來說,尚不致感到貧乏。因此,大家聚居在一起,懍於戰爭的恐怖,在相互容忍的基礎上,和平現出了曙光。
翻開近百年的歷史,對一個歷經滄桑的老年人來說,確實涵蘊著一些不平凡的意義。我們愧為一個中國人,近百年來,在屈辱中成長,戰爭不知道什麼是人類的尊嚴!「容忍,再容忍!」雖然容忍是我們祖先世代相傳的美德;可是,在對日抗戰前夕,我們也曾經被迫容忍到最大極限的境界。因此,我們幾乎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奔走呼號,浴血奮抗,1945年日本終於無條件投降了,可是,我們獲得的是什麼?有人說︰「贏得了戰爭,失去了和平!」對嗎?為什麼會這樣!
人類就這麼奇妙,在真理面前,各人有各人大同小異的看法;面對現實生活,各人又有各人另一種想法和做法。歷史告訴我們:相容並蓄,是博大的基礎;排斥異己,則是戰爭的根源。教育,有凝聚的力量,也有啟示的作用,是人類知識和技能能夠延續擴大的基本動力。人類需要交流和溝通。交流和溝通,可以增進相互間的瞭解,可以促使愛心萌芽。
20世紀,資訊科技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也是人類敵意漸次消失的世紀。在人類智慧普遍提升、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創造財富,並不困難。但是,如何有效或更有效地運用財富,以造福人群,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再過10年,便是一個新的世紀來臨了。回顧過去海峽兩岸的中國,不能說毫無成就;對未來,大家又將如何善用這份智慧和知識的遺產,以增進人類的福祉,勿使為邪惡所導誘呢?
世界和平 曙光乍現
1989年,是人類世界嶄新的一年。新的開始,35個國家在維也納集會,討論歐洲安全與合作問題。
會議同意,在未來三年中分別在巴黎、哥本哈根、莫斯科,舉行「人權會議」,以評估1975年《赫爾辛基協定》實施的情形。
3月8日,蘇聯宣佈︰今後將接受「國際法庭」對大部部人權案件的裁決。其目的,在尊重國際法律和秩序的實踐;因為有一些國家,至今仍拒絕承認國際法庭的裁決權。如1986年,國際法庭裁決美國「在尼加拉瓜港口佈雷」及「資助尼國反抗軍」是違法行為,但為美國拒絕接受。
觀察家評論︰蘇聯這項決定,也不見得能全部實行!如果發生於蘇聯與第三世界國家間的爭端,蘇聯又將為何?
縱使在「人權問題」方面,美蘇兩強尚有爭議;可是,蘇聯在會議中宣佈單方面撤軍,是得到全球性一致讚揚的。美國國務卿舒茲,在行將卸任前,為此特地趕到維也納,參加協定簽字;更顯示出世界和平出現了一線曙光。
1989年,也是世界大翻身的一年;柏林圍牆終於拆除了,東歐和西歐間的阻礙打通了!美蘇高峰會議也在馬爾他島順利地舉行。雖然冷戰尚未正式宣告結束,東、西歐長期對立卻早已趨向緩和。
「天安門事件」 震驚全球
也就在1989年的6月4日北京「天安門事件」震驚了全球,6月20日美國和西方盟國,宣佈對中共進行一連串制裁;10月28日,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到大陸作第六次訪問,在六天中會見了中共的領導人鄧小平、楊尚昆、江澤民和李鵬。
鄧小平在與尼克森的會議中,講出了最感性的話,他說︰「我們都關心自己的國家,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處理問題,國與國之間不干涉內政,至關重要。中國絕不允許任何國家,干涉自己的內政!」
中國大陸一向視尼克森為他們的友人,1972年尼克森大陸之行,使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邦交,進入一個新紀元。這次尼克森訪問大陸是應中共政府的邀約,目的在發掘「天安門事件」的真相,並促進日趨冷淡的美、中(共)關係。
尼克森坦誠地告訴中共領袖,「列寧曾經寫過︰『事實,是最難以搪塞的事情』。今天的事實是,包括許多中共友人在內的美國人,都認為鎮壓行動是過份,不合理的」。美國人將會長久記得最近在北京發生的事件及其後遺症,華府和北京的關係在「六四」鎮壓行動之後,急速惡化。
美國政府在國會和輿論壓力之下,對北京採取了一連串的制裁措施;而中共則抗議美國過度介入民運,企圖干涉中國內政。
關於中共指謫美國干涉內內政一事,尼克森指出︰「大部分美國人都深切地相信,某些國際性的標準,確實存在;並且規範著世界各國領袖的行為。」
而且,他表示,他懷疑中共,是否會堅持其對外門戶開放政策,並繼續執行鄧小平的經濟改革。甚至反問︰戒嚴法和政治壓迫,是不是中國的傳統特質!
最後,他強調︰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北京和華府攜手同行。那怕雙方關係不會永遠平順,亳無困難;因為雙方都太自傲,差異太大。
這次尼克森訪問大陸,為中共與美國的外交關係,帶來了新的轉機。他正告李鵬︰先要承認雙方鴻溝的存在,然後再求溝通。
他說︰「我們兩國必須實際面對這次事件的後果。因為我們兩國,同處在一個星球上,都擁有核子武器。雖然雙方都沒有軍事威脅,都不願意回到過去的敵意和怨懟。」
尼克森說辭 扭轉乾坤
為了加深中共領導階層對中(共)美關係的重視,尼克森分析兩國曾經在敵對的環境中,相處了二十多年,對兩國人民的傷害很大,因此,為兩國的利益著想,迫使我們要繼續多方面合作。
他指出︰過去蘇聯的擴張主義,曾經是雙方恢復友好關係的主因;現在,觀察家相信︰
一、蘇聯正處於深遠的改變中,對世界和平,已無重大威脅;
二、東歐國家,正堅持自己的獨立性,並恢復與西歐的歷史聯繫;
三、西歐正急速趨向創造一個整合的經濟體系,以增進對世界的影響力;
四、日本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超級強國,從而使它的政治力量劇增,並逐漸增加其文化與軍事力量;
五、由於讓人民的經營才能自由發揮,中國(大陸)享受了十年非凡的經濟成長;
尼克森更進一步分析;最近這些日子,我們多半聽說蘇聯戲劇性的政策。如果正確地看,自鄧小平1979年展開改革以來,中國(大陸)的平均國民所得,提升了一倍,而戈巴契夫五年的改革中,蘇聯的平均國民所得,反而下降了!
他認為︰天安門事件,使一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前途起了懷疑,但這不足憂慮;如果一個能順應人民需求的中國,進入到國際事務裡,地位會「急刻上升」。因為︰
一、美國雖有一些問題,但正享受著史無前例的繁榮,而且正在重建它的防衛力量,人民對未來重獲信心;
二、在東亞和東南亞,南韓、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已建立了影響力,影響到世界各角落的經濟;
三、一個真正的國際經濟已經出現了,而且不是任何國家,有能力管理的;
四、國際通訊和電腦的發達,使各國政府都不能在邊界上,阻擋資訊及思想的擴散;
五、超越國界的問題︰為地球變熱,自然環境被破壞,人口劇增、傳染病蔓延、毒品大量生產及非法移民等,正引起人類更多的關注。
當我們從這些角度來觀察當今世界,並採取一個長遠的策略性觀點時;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共)美關係的重要性。既然雙方關係的基礎明白了,我們必須克服當前困難的原因,也就更清楚不過了。為促進中(共)美雙方合作,保證兩國共同福祉,我們要一致認定︰
一、保持世界穩定及「力量平衡」,是中(共)美兩國的共益;
二、中國全面參與國際經濟,對美國也有利;
三、中(共)美兩國,必須合作解決,因「互相依賴」所造成的問題;
四、擁有十億人口的中國,回到孤立狀態,對中美兩國都無益。孤立的結果,肯定會造成一個憤怒而又窮困的中國;
五、中國,在保持亞太地區穩定上,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除非中國(大陸)有建設地和負責任地參與地區性事務;韓國不可能維持和平,台灣問題不可能和平解決;香港人民的未來將不會享有一個自治、資本主義及民主體制的生活;中南半島也永無寧日。
尼克森這篇富有前瞻性的說詞,亳無疑問地打動了北京的主政當局;並為布希政府所採納。
布希主動示好 取得反應
1971年,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奉尼克森總統之命,秘密訪問北京;為了要打開中共的大門。18年之後,現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史考克羅和副國務卿伊戈柏格,又秘密地「抵達北京」,為的是要「重啟」中共的門戶!
中共的門戶,是布希親自關上的。他還煞有介事地聯繫了西方各國和日本,乃至世界銀行;聲稱要「對天安門事件的暴行,進行制裁!」現在,他自己又偷偷地把這道門打開了,因此引起一片反對者的聲浪,大罵布希政府犧牲原則,向中共「叩頭」,刻意對中共遷就。因為布希總統曾經宣佈過︰由於「中共漠視人權」,所以「禁止與中共作高階層接觸」。這是6月下旬宣佈的。7月間,布希的特使便悄悄地出發了,所有國會議員都「矇在鼓裡」。
布希為什麼要這樣做?據分析,原因很多︰
第一、「天安門事件」,中共指謫美國「干涉內政」、「介入很深」,堅持「解鈴還要繫鈴人」,美國必須首先解凍!
其次,布希解釋︰「不希望使雙方關係變得更壞」,而且「願它有所改善」。因為「我們與一些人權紀錄很過份的國家也有接觸,所以我要繼續發掘齊一的立場。」
最後,布希還說︰史考克羅特使,在北京提出了「飛彈問題」,中共很快地就作了「回應」。
足見「飛彈問題」是中共制衡美國的一枚有力的砝碼。其實,背後還隱藏著更多的交易和等待!
據尼克森表示,情況尚在繼續發展,要大家等著瞧;原來緊接著尼克森訪問北京以後,季辛吉又悄悄地進入大陸。他是在香港參加亞太經濟會議之後,「順便」進入大陸的,這是他1971年以來第15次大陸之行。
行前他表示,大陸面臨兩個抉擇,如果不是重回孤立時代,仰靠自身資源過活;便會走上一條改革與現代化的道路。很明顯的,中國大陸是希望走後面這條路。
他分析,如果中國大陸進行改革,其步調必然和其他國家不同。因為中國大陸有其地域上的差異,而且要統治十億以上的人口,這種經驗,全世界都沒有過。中國必須靠自己的智慧來實現他們的理想,而非美國所能建議。
在中國歷史上,如何維持統一而避免分裂,一直是一個重大問題。而我們目前經歷的時代,正是中國大一統思想非常強大的時期;而且有時候,其表現方式令人痛苦,尤其是令身為「中國的友人」痛苦。
季辛吉在北京做了些什麼?當然是為了大陸和美國雙方的利益。不過,據東京報導,12月7日,北韓國家主席金日成,也在北京會晤了季辛吉,以試圖打破美國與北韓關係的僵局。
在季辛吉訪問中國大陸的同時,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在香港指出,經濟的開放與收縮,在中國大陸是一種週期現象,過去又有過三次。並私下透露,美國支援世銀恢復對大陸貸款。
世銀曾計畫核准19項貸款,金額達21億美元。據瞭解,大陸在恢復向世銀貸款前,必須符合兩項條件︰
一、必須提供還償保證;
二、承諾繼續實施「經濟改革」;
季辛吉為美國著想︰誘導中國大陸,經續實施「經濟改革」,比讓它「走上回頭路」,總要好一些。因為部份美國人覺得︰「對中共,採較溫和的態度,也許更能影響領導階層並有助於改革派的復原。」在這方面,美國的產業界,曾經付出了不少力量。據報導,布希對中共主動示好,出於尼克森和季辛吉的建議。
正如一般商人預測,布希總統以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為理由,批准休斯公司出售三枚人造衛星,給澳洲和一家在香港中(共)英合資的公司,分別於去年(1990)、今年及92年,由中共的「長征火箭」,在西昌太空基地發射。其中兩枚賣給澳洲,一枚賣給香港的公司。賣給香港的那枚,已按計畫在去年4月發射。
澳洲政府官員表示,如果那枚通訊衛星能獲准在中國大陸發射,將比在其他國家發射,節省用費二億美元。另據西方專家估計︰將三枚美國製造的衛星交由中共載射,如同以一億美元資助中共軍方,將對中共發展飛彈計畫頗有助益。大陸所謂民間的「長城工業公司」發射「長征火箭」,事實上就是中共核子飛彈計畫中的一部分。
布希政府的辯護理由,則是這項決定的原因,在避免各項制裁措施,損及美國在中國大陸的商業利益!
布希同時宣佈︰取消不准美國進出口銀行,貸款給各廠商和中共做生意的禁令。
美國對華政策雙重標準
處理國際事務,是十分現實的。這次美蘇高峰會,為什麼要在地中海的軍艦上舉行?還不是因為兩強擁有海空阻嚇的力量!
法國前國家安全局長接葛斯特將軍,在馬爾他會議舉行前,發表評論說︰
「過去45年來,全球局勢的走向,全由美蘇兩大超級強國所主宰。目前,兩大超強的國力,雖已相對降低;但兩強仍保持了維持全球均勢的『超級責任』。這次美蘇高峰會議,要挑選在國際公海的軍艦中舉行,極具有『象徵意義』。」
從美蘇兩國本身來看,在國力上,已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蘇聯過去以「老大哥」、「救世主」的身份,向全球輸出革命和武裝鎮壓;現在,本身在經濟方面,便要求改革!而美國的金融、工業及政治力量,也都在走下坡。相反地,二次大戰時的兩個戰敗國--西德和日本,不僅成為美國競爭的對手,且已逐漸公開質疑︰美國是否有繼續維持軍事保護的必要?也就是說,隨著全球和解的降臨,以及蘇聯軍事威脅的減少,美國與西歐國家締結的《北大西洋公約》,和美國日本締結的《美日安保條約》,目前是還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美蘇兩國挑在國際公海的軍艦上,舉行高峰會議,是有特殊意義的。旨意在昭告世界︰「全球的戰略和平已不再限於傳統的邊界,或傳統的戰場上;而是在海洋和太空中,在這方面,美蘇兩國,仍擁有這種戰略武器。因此對維持全球均勢,仍負有『超級責任』」。
只是除美蘇兩大超強外,中共是當前第三個擁有戰略核武的國家。這是布希對北京謹言慎行的原因。雖然目前中共還沒有打擊美國的力量;可是他的超全程洲際飛彈,已可以發射到美國本土。
在美、英、蘇馬爾他高峰會議中,戈巴契夫建議,美蘇兩國的海軍,撤出地中海;布希沒有答應。因為海軍,美國還是佔有優勢。可是,當中共有意將中程飛彈出售給敘利亞時,布希便緊張起來了;因為這麼一來,中東的局勢,便將改觀。中共已經掌握了美國的弱點。
這也可說是布希派遺特使向中共示好的主要因素。畢竟美國是一個重視「實力」的國家;雖然它口口聲聲高呼著「人權」和「民主」。一般來說,「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後,布希在太平洋彼岸不斷呼喊表態。但實際上的反應,都是相當「自制」的。
然而,對於台灣民主化發展的成就,美國的反應就不同了;只是「冷漠和稱許」,及「不斷地懷疑」,有時還夾雜了一些輕率的譴責。例如眾議員索拉茲,到台灣考察選舉發表的言論,便是十分「不合時宜」的。
難怪有人要說︰從美國對北京和對台北的態度來比較,亳無疑問地,美國仍舊堅持著「雙重標準」。說句不好聽的話,今天台灣對美國依賴過深,難免陷於美國權力掌握之中,無力自拔。而大陸,則游離於美國權力之外,有時還要給點顏色,讓美國瞧瞧!但是,如果沒有一點「實力」,怎行?
再以最近的「巴拿馬問題」為例。巴拿馬是我國有限的建交國家之一,美國布希總統,不顧國際輿論的譴責,出兵巴拿馬,還出言不遜,要懸賞緝拿巴國總統諾瑞加!連日來世界各國,都各秉自己的立場表明態度;蘇聯大肆譴責美國違反國際法,聯合國15國安理會,大部份抨擊美國,連中共都發表聲明,要美國停止對巴拿馬的軍事行動。(中共對美國有邦交,對巴拿馬無邦交)。而台灣竟囿於現實環境,無法對美國出兵一事表明態度。雖然各政府首長,私下表示對美國的「強權作為」,不以為然。巴拿馬新總統上台之後,我們的尷尬局面不難想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能責怪美國對華政策的「雙重標準」?
又以最近,台灣計畫發射人造衛星的消息,不僅在國內引起強烈爭論;美國政府,也表示非常關切,並透過「美國在台協會」兩度詢問,透露有興趣「代我發射」。據國科會分析︰美方的提議,一是經濟因素,另方面則是擔心這枚衛星,可能有非科學的「敏感」用途。美方如果承攬這項生意,可能獲得上億元的工作。
專家指出︰台灣計畫生產的這枚衛星,雖只200磅,但其發射系統,與發射一枚中型多功能衛星相同;因此,美方懷疑可能有非科學用途的計劃。可是,我們這枚衛星,不太可能交給美國發射,因為美方主要興趣在發射太空梭、衛星站等超大型裝備,其輕型衛星發射系統,反而不十分完整。而且,我們發展太空科技的長期計劃,不是「放沖天炮」,未來將邀請國內各大學高度參與此一計劃。有關推進系統的前瞻技術,衛星資料分析等,都是國科會將長期支持發展的工作。
美國既有意資助大陸發射「火箭」,何以要用另一種標準,對待台灣?
從台灣 看大陸
1989年初,李登輝總統自新加坡訪問後返國,在盛大的記者會中,不只一次地提到︰「我們中華民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這是一個多麼嚴肅,而且值得我們尊重的問題。
若干年來,大家似乎忘了「領土」、「人民」、「主權」是立國三大要素。中華民國憲法曾經明文規定中華民國的領土,而且也界定了什麼樣的人,是中華民國的國民。今天,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以台、澎、金、馬的面積,只合憲法規定的千分之三;在這地區所居住的人民,尚不及憲法中所界定的百分之二。
如果我們的「主權」,只能在千分之三的領土上行使;我們所「保護」的,也僅及全國百分之二的「人民」;這個「國家」,是有「缺陷」的。
民國三十八(1949)年,中央政府撤退台灣,只是一個暫時的措施,追隨政府來台的忠貞人士,念念不忘的是「建國復國」。可是,這四十年來,世界的變動太大了。台灣在變;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也在變。
在台灣長大的年輕一輩,或許已經不會感受到「國家主權」是怎麼回事了!他們實事求是,安於現實。可是,六、七十歲年長的一輩便會感到「國家主權」的重要性,因為他們曾經親身體會過「亡國慘痛」!他們深深地瞭解到,什麼是民族尊嚴。一個能獨立行使主權的國家,必然是建立在民族尊嚴的基礎上的。
今天,一般人都知道,大陸的同胞很窮也很落後;可是,很少人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這麼窮?會這麼落後?尤其是大多數人都想不透︰為什麼他們窮、他們落後,偏偏許多國家都逐漸背棄了我們去和他們建交;如美國、日本。還有一些國家,如韓國、沙烏地阿拉伯,都要和他們建立邦交關係。甚至美國,在「天安門事件」以後,口是心非,曾對全世界發表指責中共無人道的政權,以及漠視人權,背地又派出密使和他們講斤兩,做買賣。
當前的國際形勢,國家觀念,都和四十年前不同了,透過人造衛星資訊傳播無遠弗屆,已不是少數國家所能掌握;不但整個歐洲的情況和過去不同,甚至美洲的情況也在日新月異,整個亞洲又那能說「執著不變」?
如果說,我們的觀念裡只是認定一個兩千萬人口的國家,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指責「台獨」?如果我們承認自己是一個11億人口的國家,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多瞭解,在海峽那一邊苦難的同胞所以貧窮的原因。或許他所受的苦難和我們有些關聯;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有令人否定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美國預測2010年的中國
1988年,美國國防部在「長程發展計畫」報告中預測,到2010年中共將成為世界第二或第三名「經濟大國」;在軍事上,也可能成為「超級大國」。雖然,美國的中國研究圈對這種看法反應冷漠,也還是值得我們檢討。
中國大陸,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七名「經濟大國」,雖然因為有11億人口,平均每人國民所得,仍舊很低。以大陸眾多的人民和廣大的資源,不振作則已,一旦振作起來,是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一般估計,縱使美國國防部的預測偏高--因為一般國防預測,大都是本著「料敵從寬」的原則,免得把敵人的力量估計低了,自己反而吃虧。大陸是否在2010年躍居全球經濟大國的第二或第三名?就國防軍事能力方面來看,中共發展核子武器的力量,確實驚人。中共將飛彈對中東擴散,對美國及歐洲都產生嚴重威脅。
1987年秋,伊朗用中共的蠶式飛彈摧毀通過波斯灣的船隻,給美國帶來威脅;1988年3月,又將東風三號遠端飛彈賣給沙地阿拉伯,射程可達到以色列任何一個角落。1989年,又傳出中共要將M9飛彈賣給敘利亞,使得美國緊張。
1980年,中共成功地試射了長程洲際飛彈,已可以打到美國堪薩斯城。1988年9月,又成功地發射了太陽同步氣象衛星,其火箭推動力,已可發射超長程洲際飛彈,在15,000公里的半徑距離內,包括美國、日本、蘇俄、印度、東南亞;當然也包括台灣。不過,用核子武器來襲擊台灣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他們認為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台灣的經濟發展,是他們最重視的經驗,一旦動手,全面瓦解!
1982年,美蘇展開「限武談判」;1987年年底,雙方簽訂了中程核武協定。如果中程核武條約簽訂後,消毀了美蘇兩國的中程導彈;中共將成為唯一擁有中程導彈的國家,增加了他對第三世界和中東國家的聲望。
多年來,美蘇兩國都想說服中共,參加「限武談判」,中共堅持除非美蘇先停止核武測試、製造及部署。1988年1月,中共外長錢其琛在聯合國表示︰「美、蘇縱使削減一些核子武器,剩下的仍能摧毀世界好幾次!」
有了核子武器,在使用傳統武器上,中共獲得了更多的便利。1988年3月,在南沙群島的糾紛上,便採取了更強硬的態度。最近,由於預算不足,停止了航空母艦的製造,而將空軍部署到西沙群島,位置恰巧在金蘭灣和菲律賓克拉克基地之間。
一般觀察,有了核子武器後,中共講話就更有力量了,一旦他出兵台灣,美國很難用武力介入;因為美國怕衝突高昇後,會引發一場毀滅性的核子戰爭,而且捲襲到美國本土!
兩部研究「中共核武」的專著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國際戰略中心主任約翰.劉易斯,和國際安全暨限武中心助理研究員薛理泰,為了探討中國大陸如何在貧窮及落後的環境中,竟有力發展核子武器﹖曾經以十年時間,出版了一本《中共的原子彈之路》。這本書中,他們從政治和軍事觀念,乃至工業技術和國家榮譽等角度,首先分析中共領導者,在1955年決心發展核武的原因;然後研究他們如何以11年的時間,從事發展及成功的艱辛過程。
他們說︰「1964年10月16日,大陸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功地試爆了第一枚原子彈。美國詹森總統以近似『家長』的口吻,批評中共炫耀核子武力,是『中國人民的悲劇』。他說︰『因為這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對人民是極為殘忍的』。」
可是,毛澤東的想法完全不同。韓戰的殘酷教訓,使中共的高級領導階層開始考慮到科技現代化的問題。不幸,在這段時間裡,華府當局毫無遠見,一直在利用中國的科技落後,來達成它的戰略目的,根本沒有把中國人的將來放在眼裡。中國吃了種種悶虧以後,決定要與美國一決勝負,非實現軍事現代化不可。而實現軍事現代化的方法,便是發展原子武器。
1953至55年間,美國與台灣的協防條約,更使大陸的信念加強。周恩來也開始感覺到,或許台灣問題非以「和平」方法所能解決。當時美國的阿瑟.雷佛曾經說過︰「在亞洲地區用不用核彈,要看情勢而定。」那時的亞太局勢逼得許多中共領袖相信,要使國家免於屈辱,非發展原子彈不可。
另一本是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中斌博士,於1988年完成的新書《中國核武戰略--演變暗藏傳統》。出版後深受研究中國大陸問題的學者們重視,遠東經濟評論認為這書論點大膽,但極具說服性。
西方專家評論,中國大陸發展核子武器,只是東拼西湊,毫無策略可言。可是,林中斌博士認為策略是有的;而且是長遠、全盤的策略。他們採齊頭並進,迎頭趕上;也就是「先發展各項裝置,然後向成品整合」的策略。例如︰1964年,他們引爆了第一枚原子彈;但是,在60年初,已成功地發射出短程飛彈,63年發射中程飛彈;而後1980年,長程洲際飛彈發射成功,僅次於美蘇;每次突破,都震動西方。
1982年,完成了核子潛艇飛彈,又使西方專家大吃一驚,都覺得中國大陸這項巨大投資划不來。殊不知他們在1956年,就開始策劃這項海上核武的發展;1960年,位於渤海門戶的紅旗造船廠,便開始裝配柴油引擎的飛彈潛艇,1963年完成。接著又開始做核子動力潛艇;那年,美國才剛開始發展出從潛艇發射的核子飛彈。
他認為︰西方學者都瞧不起中國大陸的科學家,做任何事都是被動,沒有計畫。而且,他們又是這麼貧窮,進一步發展核子武器,豈不是窮上加窮?
1964年大陸初次試爆成功,詹森總統第一個反應便是沒有什麼了不起!光有彈頭什麼用?可是,沒多久,他們的投射武器便一一出籠;而且他們核子武器發展的種類廣,像美國和蘇聯一樣,空中、陸上、海裡、洲際、長程、短程,樣樣都有。為了便於躲藏,山上、谷中、樹林、地下,十分齊全;甚至大部份是移動的。
近年來,他們更以發射衛星來輔助核武發展;以科學和平用途來掩護軍事用途,分散世人注意。事實上,發射衛星的火箭就是和發射導彈的火箭,可以通用的。
1984年,他們發射了地球同步衛星;1975至88年,他們收回了發射出去的10枚衛星,成功率百分之百。收回衛星的技術,相當精密,當時只有美、蘇兩國擁有。
大陸發展核武的特色
大陸發展核武的第一個特點,便是效率快。
1964年10月16日,大陸引爆第一枚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1967年,便引爆了氫彈。原子彈是以「核分裂」產生爆炸力的,氫彈是以「核融合」產生爆炸力的。到了1970年代末期,大陸核武數量,呈幾何級數躍升,悄悄地超越了英、法,位居世界第三位。不但在發展氫彈的效率,超越先進國;在發射太空衛星、洲際飛彈、多彈頭飛彈方面,他們所花費的時間也都比其他國家縮短了很多。
第二個特點,資源蘊藏豐富,不必外求。
大陸不但蘊藏有豐富的鈾礦,其他稀有元素;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大陸也不缺乏。因此,大陸無懼於美蘇兩大超強的封鎖,可以取得發展高科技所必需的資源。
相反地,由於大陸資源豐富,尤其是稀土元素等戰略物資,以及釩、鈦金屬,都是美、日諸國所需求的。
第三個特點,有大批具有民族意識的科學家。
大陸為了發展核武,網羅了大批極具民族意識的科學家,最著名的為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一王(王凎昌),他們大都為國民政府所培植,受到中共的保護,得免於各種鬥爭運動的浩劫。
中共對他們,言聽計從;他們所需要的,一概優先供應。當年外交部長陳毅就說過︰「你們發展快一點,我這個外交部長,在外國人面前講話,背也可以直一點。」
他們講話算數;國家雖然窮,只要他們肯提出需要什麼,最高決策者,不論毛澤東、林彪、周恩來、江青、華國鋒、鄧小平都全面支持。因此,他們在工作中,培養了不少人才;有個時期,政府甚至集中各方面的優秀人材,優先為發展尖端科技服務。
第四個特點,以少取勝,以弱取勝。
他們把悲傷、憤怒、恐懼、羞恥等民族負面情感,化為拚死一戰的正面力量。他們自稱是第三世界的一員,要和受帝國主義欺侮的弱小民族站在一起。
30年來,他們在太空工業方面的花費,只有日本及西歐的10%(僅及美、蘇的5%);而發射的衛星,數量和日本、西歐差不多;在成就上超過日本和西歐。
但是,有一項避免不了的事實,窮上加窮!在經濟方面,和台灣的差距,愈拉愈長。
如今,戰爭的威脅,因美、蘇的對立逐漸緩和,國民生計改善的要求,逐漸提高;如何將國防科技轉移民用,成為大陸目前最迫切的熱門話題。
我們的國家何以如此的窮困?
每位關心時局的人都會感覺到,台灣似乎有愈積愈多的外匯存底,目前已累聚到770多億將近80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遠超過西德,躍居世界第二位。最令人驚奇的是︰幾乎不知道應該如何更有效地來運用這筆辛苦賺來的外匯!
若干年來,台灣在國內的投資意願不高,對國外投資一再嘗試,又感覺到困難重重,吃力未見得討好;這不僅僅是由於資訊不足,投資環境不熟悉,乃至經營能力與適應能力不足。而是基本上缺乏民族意識,40年來海峽兩岸對立的觀念在作祟。
大陸情況,又是另外一個景象︰
若干年來,大陸集中力量發展「核武」,並向太空科技進軍,主要是抗拒來自東、西雙方的壓力。一旦壓力放鬆,人民便會感受到自己的切身問題,亟待解決;尤其是看到台灣同胞的生活富裕,不勝羨慕。
1989年12月,一群大陸同胞,不顧中共戒嚴令,聚集在北京國家廣播電台的前面抗議,持著「我們的國家為何如此窮困?」的橫幅,以紀念1945年在北京所發生的「一二九」團結抗日運動。
四十多年來,日本軍閥打倒了,民族正義伸張了,日本鬼子再也不敢欺侮我們了!可是,若干年來,日本人民埋頭苦幹,在經濟方面的成就,已經可以和美國相較量;為什麼他們能,我們不能?
再看台灣︰目前開放返鄉探親以來,大陸人民親眼看到台灣人民的富裕,遠超過他們的想像;他們的疑問是,台灣能做到,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到!於是,他們要求學習「台灣經驗」。
誠然,「台灣經驗」是寶貴的;但是如果要向大陸移植,便不能忽略這40年來大陸的「體質」,和台灣有些什麼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不能只看到大陸貧窮的一面,而忽略大陸在國防科技方面發展的經驗和成就;有許多足與台灣經濟推廣實力相配合,而且可以發揚光大的地方。
「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為了未來國家的建設,我們需要更深一步用同情的心境,去瞭解大陸。畢竟大陸同胞,他們吃苦耐勞,為我們做了一些我們所未能做到的事情。◆
社論
中國與世界
美國的人權與政治
亞洲與韓戰
兩岸之間
台灣事情
每月專訪
學術討論
通訊
編輯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