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評丘宏達誤導「一國兩制」
兼評丘宏達誤導「一國兩制」
和談有百利無一害
台海兩岸應否展開和談?在拖延數十年後,新的「三不」形勢下,展開和談是必要的。
鑒往知來,由拖而戰,由戰而談,由談而和,簡說如下。
先說拖: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席次。次年,蔣經國提出「台灣堅守不變四項」原則;又為文強調,「和共匪和談,就是自殺」、「和共匪妥協,就是滅亡」,因而堅持「三不」,即「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1988年,李登輝繼任,由於日本情結,對蔣經國於謝世半年前,解除威嚴令、批准探親、開放三通等放鬆政策,以「戒急用忍」,加緊限制,一以拖之。
再言戰:70年代前後,北京口號是,「立足於武力解放台灣,爭取和平解放台灣」;1979年是,「我們完全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統一問題」;「1980年是實現祖國統一,力爭80年代達到這個目標」;1984年是「絕不承諾放棄武力」。1986年是,「統一問題可以延緩,但永遠不能不談。當耐心耗完,和平折衷方案(一國兩制),又被拒絕時,捨武力別無他途」。台北的答覆是:「存則共存,亡則共亡」,作「孤注一擲的生死大決鬥」。這是「口角」之戰。10年後,1996年,導彈十發,母艦兩艘,幾乎擦槍走火。這是「決心」之戰。
三談和:1997年冬,1998年夏,中美元首互訪,兩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組成,美國由1982年的「三不」:「不介入、不干預、不施壓」,變成一九九八年的「新三不」:「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進入聯合國。」
台灣是小島。兩大之間難為小。加以世界經濟低迷,台灣黑金汜濫,在四方壓力下,誠如李侃如所說,不和談,「就台灣利益而言,當前的情況,可能是最壞的了」。
柯林頓說,兩岸和談,「早比遲好」;又說「一國兩制」是合理的,拖,拖一百年後,還是要談;戰,戰一百年後,還是要談。與其拖而戰,何如談而和,和為貴。
北京再三表明「一個中國是什麼不是什麼,就是為兩岸政治談判預留空間」,「國名、國旗、國歌,都不是禁區」,「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只要有利於和平統一的,我們都願意談」。
李侃如「不認為(台灣)與北京展開談判時,情況更壞」。我們則認為,在「三套雙邊關係」架構下,兩岸展開和談,簽訂和平協議,必對台胞,有百利無一害。展開政治談判,此其時也。
丘宏達呼應李登輝路線
台灣當局於1998年7月22日,在國統會書面談話中,指稱「一國兩制,具有曖昧性、矛盾性,又缺乏民主性」,故要「再一次堅定控絕」。八天後,丘宏達教授於同月30日,也在紐約同一大報,發表對「一國兩制」看法:小標題為「中共的一國兩制,其實是要吞併台灣」;大標題是「大陸若有誠意,應簽兩岸和平協定」(丘文)。
對台灣當局談話,作者曾於7月28日,在《評李登輝堅持一國兩制》文中,指其不合理之處。孟子說,「予其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本此精神,我們實事求是地也對「丘文」加以檢驗。
「丘文」根據1984年6月,楊尚昆在一份密件中所說,「和平統一祖國戰略方針的基本內容,就是要台灣當局取消中華民國的國旗、國號,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楊文),因而咬定「中共的一國兩制是事實上要吞併台灣」。
「楊文」傳到台灣後,蔣經國予以拒絕;並對鄧小平所作警告,「統一問題可以延緩,但不能永遠不談。當耐心耗完,折衷方案又被拒絕時,捨武力別無他途」(1986年6月24日),蔣亦不快,回以「存則共存,亡則共亡」(1986年9月11日)。
鄧、蔣唇槍舌戰後,經過幕後溝通,雙方對國旗、國號,不再堅持;且對國號有化繁為簡設想。在默契下,蔣經國取消戒嚴令(1987年7月15日),批准人民探親(11月2日),是蔣經國對「一國兩制」認同做法,惜乎半年後突然謝世(1988年1月13日)。
李登輝繼任不久,熊玠教授透露鄧小平密談,「回歸五五憲草」,「國旗、國號可商量」(1988年8月5日)。但李登輝以濃厚日本情結,充耳不聞,且假民主之名,行「獨立」之實,如借吳安家之口,道出「明明就是兩個中國」心聲。
1986年,雙方肯定「一個中國」,但因國旗、國號,引起危機;1996年,台灣否定「一個中國」,突出獨台、台獨,引起危機。1986年,鄧小平說,「捨武力別無他途」,直到1996年,才以導彈,表現了決心。
10發導彈,幾乎擦槍走火。在雨過天青後,汪道涵說,「中國內戰狀態,尚未結束,在形勢上是分裂的;在法理上仍是一個中國」。「一個中國是什麼不是什麼,就是在兩岸進行政治談判,預留空間」(1997年元月);又對許歷農說,「一個中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中國(1997年3月)。其他中共大老,也多類似表白,如「國名、國旗、國歌,都不是禁區」(1997年9月),問題是怎樣談,用什麼方式談。
根據汪道涵等人公開表白與幕後信息,克林頓、金瑞奇、季辛基等美國大老都認為,一國兩制是合理可行的。丘教授不依據近一、二年來,中共的新說明,而引用十四年前,楊尚昆的「密件」,對李登輝呼應,一口咬定,「一國兩制,其實是要吞併台灣」,顯有誤導之嫌。
假借民主自由之名……
作者認為,「一國兩制」對於台灣同胞,有百利無一害。唐樹備說,「以一國兩制,實現統一,台灣可以得到更多的東西,可以分享更多的國際空間」;又說,「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只要有利於和平統一的,我們都願意談。這就是一種開明、開放的態度」。
丘教授,如以開明、開放的態度,從汪道涵、唐樹備的談話來分析,來補充,肯定,一國兩制,其實是大陸「以大事小」,絕非「以大吃小」。所謂「吞併」之說似非學術分析。
「丘文」末段指出,「一個國家,只有一種制度,就是民主自由制度」,而「美國(民主自由)一國一制」,是「在1865年南北戰爭(解放黑奴)結束」以後。這一說法,是否在暗示,中國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吞併」,而美國實現「武力統一,一國一制」是民主、自由?
「丘文」建議,「如果中共真有誠意……雙方可以建立平等地位的中華邦聯共和國了」。所謂平等地位的「邦聯」,即各邦仍是國際法之主體,具有單獨國際人格(聯邦之下,各邦失去國際人格)。此一建議,實際是「一個分裂(治)的一中國」、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代名詞,不符中國國情,違背歷史傳統,人民難以接受。
在「先恢復中國人自尊心」文中,丘教授於1984年強調,「民主與自由原則,必須在民族認同下推行,絕不可假借民主與自由原則,來達到分裂國家之目的」。但台灣當局,高叫先行民主自由,然後和平統一。如此本末倒置,是否「假借民主與自由原則,達到分裂國家之目的」?
丘教授對台灣當局,不合情理的堅拒一國兩制,反而大加呼應,是否自我否定先賢說,「嚴操守、辯是非」,在此以對話代替對抗時代,促進兩岸對話,是每個人的天責,特別是「學而優則仕」的讀書人。
對兩岸對話,克林頓說,「早比遲好」。國安會亞太政策主任李侃如教授,學而優則仕,已於日前上任。根據柯林頓「三不」政策,先行擬定,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規範臨時協定,結束敵對狀態,進而展開政治談判。這是「三套雙邊關係」架構下,新的形勢。
丘教授認為,「大陸若有誠意,應簽兩岸和平協定」。作者認為,「雙方已有意願,將簽兩岸和平協定」。這是「三套雙邊關係」架構下,必然結果。促其早日實現,而對一國兩制有正確認識與擴大宣導。◆
社論
國際經濟與兩岸關係
外交與國際政治
文藝春秋訪李登輝
兩岸休兵和「辜汪會晤」
一國兩制與直航
台灣事情
認識台灣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