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王永慶一聲「一年八個月又十幾天」,逼得李登輝開始盤算他的歴史地位,配套的主流學者更藉著有人提名李角逐諾貝爾和平獎而開始營造他到大陸和平之旅的與論,似有意藉此奠定他歷史的地位。本期社論從內政外交評說這十年來所謂的「李登輝改革路線」,指出他一開始就選錯了歷史的邊,要免於南韓盧泰愚的命運,恐怕只能冀望國民黨中生代的順利接班了。

上期我们曾說,在國際現勢下,台灣朝野政客不回到一個中國,將走進現實政治的死胡同。或許李登輝認議到這一贴,因此才有「和平之旅」的風聲。但今天的李登輝光回到一個中國是不夠的。本期吳瓊恩、吳天威與阿修伯三位先生評他有關「南京大屠殺」言論的大作說明了這一點。

李登輝對一個入藉日本的宜蘭人劉明修(伊藤潔)說:「對中共來說,最簡單的是拿出南京事件的賠償問題,一提這個問題,日本只有不吭聲提供各種援助,中國做這種事情好像已經上瘾了(笑)。日本人可能認為如果提供援助就可以解決問題,那也就認了,但其實並沒有這種軟骨頭的必要。中國大陸丟出這種問題是有很高的政治意圖的,我要對日本人說的是不能喪失自信,以前的日本人應該不是這個樣子。」這是與海內外所有中國人為敵的漢奸言論,一個人一旦被十幾億中國人視為漢奸,即使回到一個中國,恐怕中共也不敢拿自己的政權開玩笑,裝聾作啞,成就他的「和平之旅」。誠可爾自作孽不可活。

兩岸合則雙赢,分則雙輸。中研院院士于宗先與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兩位先生在夏潮基金會「21世紀兩岸關係展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以及黄企之先生的大作,都用具體事證說明這一結果。 另有這項題為「『一個中國』原則面面觀」的學術研討會綜合座談紀錄,以及林守一先生評論是項研討會的大作,下期刊出。

金介壽先生等人依憲法賦與人民的權利直航廈門,回台後竟遭起訴,也可說是兩岸分裂的直接受害者,本期將此一起訴書當作歷史文件刊出。

國一上過認識台灣歷史教科書的學生現在升上國二,皇民化政權似乎欲鞏固國一的「戰果」,今年把國二的「本國歷史」改成了「中國歷史」,中國史是不是「我們的」歷史?本期朱文男先生大作中提出了嚴厲的質問。此外因稿擠,蔡子民先生評《認識台灣》課本的大作,以及陳孔立先生的《台灣歷史的「失憶」》,楊志遠先生論日據時期的鸦片政策等大作,只能留待下期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