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辜汪會談」的期望
對「辜汪會談」的期望
兩岸自從軍事演習之後,一直都維持著雨過天不晴的氣氛狀態。也在兩岸僵持的氣氛中,一向為台灣安全所倚重的美國,卻出乎預料地快速與中共建立起「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這下子,當然把台灣逼得既妒且急:好朋友都跟鬩牆幾十年的兄弟擁抱了,怎麼可能不急?看來兄弟不先溝通好,恐怕連好朋友都很難有義了,於是就算假的也要硬裝出來,積極表達了願意與中共談判的誠意。
我們應該可以想像,台灣自50年代以後,不管是在安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已經把美國視為非常可依賴的朋友。雖然自1971年以後,由於這位朋友的困難,不得不與台灣只能在不公開和私下的情況下交往,但彼此交情並未因此而有重大的改變。台灣方面對美國相當能理解,其實也是不能不理解,而且依然深愛著這位朋友。今天,這位朋友一朝調頭去跟中共搞夥伴關係。而中共與台灣之間又是兄弟鬩牆了40年,最近10年才開始又往來,一下子就把摯友搶過去了,你說台灣人民怎麼能避免失落感,甚至對這位兄弟產生由嫉生恨的情感呢?這應該也是很自然的表現啊!中共的對台工作,豈能漠視?
另一方面,中共雖然與美國之間,透過了夥伴關係的聲明,互相緊密的擁抱,但彼此還是各懷鬼胎,中共應該也是心知肚明的。另外,吵歸吵,再怎麼說,還是必須兄弟和睦,才是一切興旺的基礎。雖然藉由「第二管道」可能有助於吵吵鬧鬧的兄弟坐到桌邊來對話,但是不管如何,中共應該也不至於本末倒置,忘了「第一管道」才是目的。所以,在此關鍵時刻,中共樂於見到台灣的有力代表--辜振甫先生--到大陸參訪,應該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中共居此國際優勢的地位上,對台灣所能做出的任何善意。都將被國際社會視為「有容乃大」的大國風範。絕不會吃虧。若能順此再建立兩岸溝通的管道。並進一步商談一些能夠合作的事宜,這樣對兩岸的政府和人民都有好處,應該也是表現善體人意的優良博統文化。儘管雙方對於密商都展現了善意,似乎秋菊就將迎風傳美意。但是這一次的事、汪會,可不比上次,看來是善意有餘,共識還是不足,可能只會「協而不商」。原因是雙方的談判情勢並未形成,彼此都不認為可以透過談判,改善既有的關係架構。
首先。從談判的架構和程序來看,雙方其實並不對口,既然不對口,彼此就會產生猜忌。一旦產生猜忌,進一步將影響談判的內容。從中共的角度來說,自從與美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之後,難免對美國在兩岸關係的影響力上過度高估,同時也對美國幫助中共,促成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抱著太過樂觀的期待。因此,難免會對「第二管道」的期盼超過於「第一管道」。一直到對日本的外交努力遭遇挫折之後,才猛然認知到不管多少管道,「第一管道」的對話和協商,終究是根本,捨本逐末,似乎不見得有利。所以,幾經思索,才又對兩會的協商,表現高度的善意,甚至連內部爭議不決的許、唐會。最後也做了讓步。
但是在台灣方面,一直都保留著多方面的猜疑。台灣當局認定大陸方面一直在想盡辦法。要廢棄「梅基會」的協商管道,甚至認定大陸當局非常後悔當初成立「海協會」,建立兩會的協商管道。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曾與某位高層官員討論時,表達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以當時的情勢來看,中共也許會因為對「第二管道」存有幻想,而想採取迂迴戰術。除此之外,與其認定中共想繞過海基會,不如思考中共是否想繞過許惠祐先生,可能比較接近事實。就如當年周恩來見過杜勒斯之後,就認定與杜勒斯談判不會有任何結果,徒然浪費時間,因而決定繞過杜勒斯,一直等到1960年代末期,才又與季辛吉恢復談判。一舉而建立了全球三角戰略結構。可是,對方咬定他有足夠的情報支持其看法,筆者這種說法終究還是不被取信。所以當這次「和統會」參訪大陸,受到高度禮遇時,很自然的,就有人認定中共試圖以「和統會」來取代「海基會」的角色。事實上,中共何曾不知道,「和統會」只能拿來做統戰,怎麼可能成為與台灣當局或台灣社會的溝通或協商管道呢?如果從辯證的角度來看,許惠祐的成行,可能真要感謝「和統會」的參訪,這次的參訪變成了許、唐會的前行作業了。真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其次,根據談判理論來分析,基本上談判各方都會有其談判立場,以作為達成談判目標的戰略方針。而每一個談判立場亦都隱含了其利益內涵,經過歸納,每一立場的利益內涵可分為四種型態:即原則性利益型態、程序性利益型態、及關係性利益型態。而且每一個型態又都同時包含實質價值及工具價值兩項內容。依此來看中共方面的立場,其利益內容的優先次序考量應是,原則性利益、關係利益。及程序利益;而台灣方面則是,原則性利益。關係利益、及實質利益。於是,從這個談判架構來看,雙方最大的癥結點、也是最難突破的關鍵,就是雙方都是把原則性利益擺在第一優先,即「一個中國原則」對上「台灣優先」。最近,中共方面藉著國際優勢一再強調「一個中國原則」的迫切性而李登輝先生也不示弱地重申了「台灣優先」的不可妥協性。雙方的談判者誰敢撼動這二個基調?顯然,兩者之問很難有讓步的空間,或許可以談,但怎麼判?看來是,對話還可以,協商就免了吧!
所幸者,雙方立場仍有重疊利益存在,那就是關係利益,而且都是列於,除了原則之外的第二優先。從中共的角度來看,不管怎麼說。除非鐵了心想硬幹,發動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否則維持兩岸之間的對話關係,是必然的手段,尤其在飛彈演習及與美國建立夥伴關係之後。它不僅具有實質的價值,更具有工具性價值,以達成「和平統一」的目標。其次從台灣方面來說,在某程度上,自從被美國出賣之後,難免因失去有力的依靠(至少在兩岸關係緊張時,還是由美國派遣航空母艦戰鬥群到台海附近,才稍微恢復安全的信心),而產生強烈的失落感。一方面為了再拾回與美國的「友誼」,表現一下台灣決不是美國的麻煩製造者,實在也有必要顯示,台灣方面決不是不識時務的好事者,就算中共這麼無理,台灣還是很有誠意,欲與中共保持對話的關係;另一方面,基於地緣政治的現實,尤其自從兩岸交流之後的現況,以及當前國際情勢的發展趨勢,至少在短期之內,為了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斷絕與中共的對話關係,確實是不利。也是不智之舉。所以,談判或對話的啟動,本身就已提供了雙方都需要的關係利益。而這種關係利益型態,就表示了談判或對話本身內容的一個主要部分,也就是其成就的內容價值;另外,該關係的建立也同時提供了工具性的價值,即透過這一層關係,可以再進一步謀取到未來的其他利益,譬如,或許可以替李登輝先生在諾貝爾和平獎的爭取上,多增加一份績效;而也可以幫中共在要求日本簽署「新三不」的聲明上,讓日本減少顧忌(其實,日本對「新三不」的顧忌,也與美國的兩手策略有關)。也就是說,雙方都可以對這一回關係各懷鬼胎。
最後,從雙方談判的議題來探討,中共方面如果想要談「一國兩制」的議題,台灣方面的代表大概連對話的勇氣都沒有,最善意的表現,頂多是只聽不答;比較正常的反應,則必須表達反對的態度。其理由並無關乎「一國二制」的內涵,而是它的提出,並不符合一般談判的程序原則。由於對程序方式的不滿,也就很容易導致對其內涵的疑懼和誤解。
目前雙方對「一國兩制」認知上的差距,可能不只是在於其內容的好或不好而已,另外對其提出的背景和程序,也是考慮的重點。事實上,沒有人能夠真正講清楚到底「一國兩制」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景象,要不然也不需要以「香港模式」作為試點了。但不管如何,不管是客觀的地緣關係、政治體制、思維方式、甚至說生活方式,台灣與香港確有很大的差別。像這樣不確定性的雙重相乘的結果,怎麼可能讓台灣人民放心呢?儘管王曉波先生強調「一國兩制」其實就是讓兩岸分立的事實就地合法化,但是不要說是台灣人民不敢相信,就連大陸各界,都沒有人敢站出來肯定王曉波的說法,那麼兩岸怎麼可能談「一國兩制」呢?
另外更重要的是,「一國兩制」提出的背景及程序,並不完全合乎談判的理性。談判應該是雙方以平等的、自由意志表達的折衝程序,最後達成協議之後,雙方才會有義務或意願去接受和落實的。絕對不是一方提出之後,不容對方討價還價,硬要對方接受。就好像買賣一樣,你開價之後,我開始就地選價,雙方如果都不能接受對方的價格,那麼這項買賣就此不成交,應該是仁義還在,下次若有機會還可以再來交易才對。從台灣人民的感受來看,因為「一國兩制」是中共單方所規劃,並不是經由雙方互動得出的結果,所以就算美國、甚至國際上所有的國家都認為它很好,台灣民眾也不見得會接受,這就是所謂「切身感受」的意義。試想1970年代初,「中」美積極從事復交時,如果周恩來先生一開始就提出「一個中國」為前提,相信絕無「上海公報」的誕生,也不會有鞏固中共國家安全之全球大三角戰略架構的形成。或許中共方面會說,「中」美的關係本質與兩岸關係不同,但是談判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它並不會因為對象的本質不同,而有不同的形體,亦即雙方所認知的程序,可能並不會因此而有不同。假如當初中共在台灣提出「國統綱領」之後,基於此,針對雙方的利益考量,在雙方良好的氣氛下,先談「一個中國」的原則(當時的美國或許還搞不清楚,兩岸真正在搞什麼名堂),接著再落實一些事務性議題作為誘因,然後透過雙方協商,討論出「一國兩制」相關內涵的協議方針,最後才將「一國兩制」的名稱浮出檯面。程序上來說,應該較容易被接受,也較可行。然而,至目前為止,其程序卻是反其道而行,形成了不僅「一國兩制」無法得到台灣方面的認同,連「一個中國的原則」都很難被公開認知的情勢。台灣方面此時當然怕一旦認同「一個中國的原則」之後,即刻落入了「一國兩制」的圈套。因而也增加了「一個中國的原則」成為雙方談判基礎或前提鬥困難。
所謂「事緩則圓」,自上次辜、汪會談至今都已過了五年,現在好不容易有了共同的「關係利益」,能夠再績前緣。雙方需多加珍惜,千萬不可再「吃緊弄破碗」。事實上,當美、日二國都公開支持「一個中國」政策,而且也並不實質排斥台灣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時,現實上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所必須承受的國際空間壓縮,將相形減輕。亦即未來不管台灣接不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對她的外交地位及作為,影響都不會太大。目前的問題關鍵就在於,以當前兩岸在國際間的優劣勢情況下,台灣方面如果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為談判的前提,無異於「就地投降」,情實難堪。另外的考量則是,一旦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為談判前提的話,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又將置於何處,必然牽動朝野政黨的政治對決,屆時談判又會回到原點。如果中共不能或不願意諒解,甚至還會進一步導致兩岸的新緊張關係,既然如此,又何必當初。平心面論,兩岸能發展到今天的情勢和氣氛。已屬不易,又何必因一時性急,而致全盤推翻呢?筆者深信,只要兩岸以耐性相待,將能激勵智慧,必有締造雙贏局面的一天。舉例來說,此次辜。汪再度會面,雖然不能做到政治談判,但至少雙方都認知到。此次會商將是實質的政治對話。另外雙方也都希望藉此消除彼此的敵意,不管你認為這是誰對誰做統戰,但雙方基於國家發展的需要,都不願兵戎相見,肯定是事實。但是儘管雙方對此議題都有相同的認知和利益。惟想因此而能達成協罐,依然困難很大。為什麼呢?主要也是卡在原則性利益的矛盾:中共要求簽署的協議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結束兩岸的敵則狀態」 而台灣方面卻要簽署「和平『條約』或『協定』」。可見,雙方都需要和平,但台灣不願意接受「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而中共也不願與台灣簽訂「條約」,到時可能又會不歡而散,彼此怪罪到方。但如果雙方能夠持之以耐性,再進一步替對方思考退路的話,或許可找到重疊處或交集點。譬如簽署「兩岸終止內戰議定害」之類的協議,使雙方都能得到和平所帶來的利益。而同時一方面可以使台灣方面繞過公聞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窘困;另一方面也能滿足中共對一個中國的實質性軟著陸。中國內戰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從黃河打到長江,又從長江打到台灣海峽,誰也沒把誰消滅掉,道是客觀存在、不容否認的事實。台灣要中共認清兩岸隔海分立的事實,當然自己也不能不認清中國內戰的歷史事實。雙方應依理性談判,則同蒙其利,否則必共受其害。總之,此次世紀末的兩岸對話,得來不易,儘管只能協而不商。但務必以謹慎、務實、及理性的態度相對應,相信事緩則圓,必能開啟良好的兩岸新關係;否則,如果雙方對對方的期望過高,苛責亦深,稍一不慎,也很容易淪入惡性循環,下世紀的中國人就苦矣!◆
社論
國際經濟與兩岸關係
外交與國際政治
文藝春秋訪李登輝
兩岸休兵和「辜汪會晤」
一國兩制與直航
台灣事情
認識台灣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