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初選的檢討和觀察

郭承啟
(香港《明報》記者)


新黨初選在紛紛擾擾中終告結束,誠如作者在前期所言,新黨初選的結束,不是問題的結束,而是新的問題開始。黨內反彈聲浪四起,選舉的公平性備受質疑,一波新的分裂呼之欲出,新黨刻正面臨創黨以來最艱困的時刻。

新黨開放式初選制的設計不是新物,1994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產生,就是採行開放式初選,結果是弊端叢生,民進黨在日後的公職人員提名產生方式,就不敢再用這種方法。而新黨經過一個月的初選,最引人詬病之處,在於所謂的不當動員,即以請客吃飯、旅遊甚至是買票,以遊覽車動員大批群眾前來投票。幾位候選人還因此被註銷提名資格,引來「選擇性辦案」的抨擊。

其實,新黨這次初選的設計,本來就有誘人犯罪之嫌,一個選區只有一個投票所,投票時間又只有短短的四個鐘頭,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用遊覽車載人來投票,實在不容易拿到選票。因此,幾乎所有的候選人都多多少少有動用到遊覽車,要不就是用小巴士或計程車,差別只是在於數量的多寡罷了。

至於請客吃飯、招待旅遊抑或發「走路工」,這本來就是台灣的選舉文化,用錢買票是過份點,至於說請客吃飯、遊覽招待,有那一個候選人敢大聲說自己從不請客吃飯,請樁腳、重要的支持者,算不算啊。這個在認定上本來就很困難,何況也有可能是對手陷害,譬如假冒支持者,然後租個小包,找幾個人每人發個三、五百,再向選監小組自首,這種可能性不可說不大。如果本能列入提名的候選人,都因為這個原因被除名,其心裡說什麼也不會服氣的。

新黨初選總共有22萬人前來投票,競選總經理趙少康因此樂觀的評估,年底新黨的得票率可比上屆的13%還高,可達15%。選戰的主事者對自己選情需保持高度樂觀,是必須的,否則很可能未戰先敗,但是從作者南北十餘場投票所投票的情形觀察所得,趙少康的說法,純粹是用來激勵士氣,「僅供參考」。道理很簡單,因為新黨傳統支持者不見了,看到的投票群眾幾乎是清一色外省族群,且平均年齡偏高;另外就是被候選人動員來的本省籍阿公、阿嬤。

以上屆新黨的得票分析,在105萬張的選票當中,有50%屬本省籍,有49%為外省籍,且年齡層較低,以都市中產階級為主。但是這次新黨的初選卻看不到這些支持者,特別是本省籍族群,除了少數幾個縣市因有不分區的本省籍參選人,動員自己的樁腳、親友來投票,可看到數量較多的本省族群,其他各投票所看到因認同新黨而前來投票者,可說都是外省人。

或許有人要質疑,新黨群眾是認黨不認人,初選制卻逼著新黨群眾「認人不認黨」,所以傳統的支持者對初選的參與熱度原本就不高。這樣的理解,嚴格說來應該也不算錯,但問題是,新黨經過這一、二年來的風風雨雨,黨內外離心離德,初選無疑也是一次恢復元氣,重新凝聚新黨士氣的機會。如果連這層意義下,新黨過去那些堅定支持者都不願意參加初選投票,新黨群眾的支持率將大幅流失已難避免。

趙少康這次設計的初選,目的很顯然在逼使新黨世俗化、草根化,公職人員不行老是高高在上,與基層群眾脫離。而事實上,像新黨這種精英式政黨,加上具濃厚的新保守主義性格,本來就與台灣選舉文化格格不入。在初選的壓力下,確實也逼使絕大多數的候選人放下身段,與草根群眾互動,不過換來的卻是不當動員的處分。而且弔詭的是,愈有群眾動員實力者,愈可能被處分,像省議員宋艾克、台北市議員賈毅然、璩美鳳等,都有能力在大選中,替新黨開拓非新黨傳統選票的候選人,全遭除名。

新黨的支持群眾以都市中產階級加上過去國民黨傳統支持者的外省族群,前者游離性格明顯,過去在威權時代,他們為了反對國民黨的高壓統治,支持早期的黨外,解嚴後,社會抗爭事件不斷,這些中產階級轉而支持以「新秩序」為訴求的新黨。因此,當他們發現新黨的「秩序」不見了,支持熱情自然會跟著減退。

至於那些以軍公教為主的外省族群支持者,本來是「中國國民黨」的堅定擁護者,但在黨主席李登輝明顯滑向台獨、反中國,於是轉而支持本質上代表「中國國民黨」的新黨,且支持強度與往昔支持中國國民黨一樣。但是當「後李登輝時代」來臨,李登輝影響力日漸減低;另一方面,新黨內部又提出等同台獨的「一中兩國」論調,這些新黨的支持者自然而然回流到國民黨。

新黨年底尚有一致命傷,那就是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參選台北市長,截至目前為止的選情分析,新黨在年底北高市長的選舉,已經很難避免成為陪襯的角色,這麼一來當然會影響新黨立委與北高市議員的選情。未來如果加上一些具實力的候選人脫黨參選,那麼新黨這次所受到的衝擊之大,大概難以評估。

台灣政局目前可說瞬息萬變,朝野各政黨可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都各自面臨難解的問題,相較起來新黨的情況並不是最嚴重的。上述新黨的困境,應該說最壞也不過如此,未來會朝什麼方向發展,確實變數還多,一切有賴台灣二千一百萬人民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