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松
黃慶松
「一個中國」,近來成為熱門話題。但獨派人士,對於「中國」的認知,卻有極大的誤差。例如台大教授李鴻禧,在其民視台「聽李鴻禧講看嘜」節目中;李永熾教授,在李濤「二一○○全民開講」的叩應節目中,不約而同的,都說「中國」一詞,是在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肇建以後的產物。李鴻禧還說清朝、明朝,乃至秦朝等等,都只是各別的「朝」,而不是「中國」。所以說是台灣在一九四五年以前,從來就沒有被中國統治過;而清朝甲午戰敗割台,也只是清朝的事,而不是中國的事。還有呂秀蓮,也寧願說自己是華人,而不是中國人。
殊不知,華夏歷來都通稱中國。無論歷朝如何改朝換代,也都一律叫做中國。此見之於典範記載者,簡直不勝枚舉。最早見諸《尚書》的梓材篇。例如遠在公元前七七○至二五六年間的春秋戰國時代,齊桓、晉文所尊的王,是周天子,所稱的中國,就是周朝。茲略舉春秋三傳中有關於「中國」的記載如下:
甲、春秋左氏傳
一、莊公三十一年。「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遣俘。二、成公七年。季文子曰:「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恤……。
乙、春秋公羊傳
一、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二、宣公十五年。離於夷狄,而未能合於「中國」,晉師伐之,「中國」不救,狄人不有,是以亡也。三、襄公七年。以「中國」為義,則伐我喪,以「中國」為疆,則不若楚。四、昭公二十三年。曷為不使「中國」主之?「中國」亦新夷狄也。五、定公四年。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
丙、春秋谷梁傳
一、莊公十年。「中國」不言敗。按:這一句很有趣,當時諸侯與夷狄交戰打輸了卻諱言敗,這跟抗戰時國軍把敗退說成轉進一樣,因為說敗仗會沒面子。二、僖公二年。「中國」稱齊、宋,遠國稱江、黃……。三、成公十二年。「中國」與夷狄不言戰,皆曰敗之。四、襄公十年。「中國」有善事則並焉,無善事則異之,存之也。五、襄公三十年。澶淵之會,「中國」不侵夷狄,夷狄不入「中國」……。六、昭公元年。傳曰:「中國」曰大原,夷狄曰大國,號從「中國」……。七、昭公二十三年。「中國」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也?「中國」不敗,鬍子髡、沈子盈其滅乎?其言敗,釋其滅也。八、昭公三十年。「中國」不存公,存公故也。
筆者不厭煩的舉了以上這些事例,即在向兩位李教授證明「中國」這一個詞,絕不是在民國之後才有的,而是幾千年來就一直被國人用來稱呼咱們的華夏之國的。即使其間分分合合,中國的傳統,也從來始終不變,史書所載,歷史就是明證。李鴻禧教授,是阿扁的老師,於今也可算是國師了,奈何連「中國」一詞的由來,也竟會如此無知!又竟然還要放言高論中國或中國人,那就未免會失之毫、謬以千里了。
至於呂秀蓮自稱是「華人」,也不妥。須知所謂「華人」,乃是漢人居處於中國之外,如華僑;或是另立一國,如新加坡的漢人,才是名副其實的華人。如果是中華民國的國民,自然是中國人,怎可說是華人呢?又阿扁競選時,明明說的是政黨輪替,李鴻禧卻在其所主持的節目中,一再的將之說成政權輪替,然後再加以申論,這就不僅謬以千里,而且簡直就是顛倒黑白了……。
(作者師大國文系畢業,曾任教師、記者,著有《老子詳解》、《垃圾集》等。)◆
社論
向新政府喊話
陳水扁演說
帝國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
大陸現場
知識份子
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