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冷戰的宣告

評陳水扁總統就職演說

王曉波
(台大哲學教授)


5.20陳水扁就職演說之後,有人叫好,有人叫壞,有人樂觀,有人悲觀,正是阿扁演說前所預告的:美國最滿意,國際會接受,中共找不到藉口。叫好的是一般群眾和國際輿論;悲觀的是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和台灣的股票族,當場台灣股票下跌四百多點,四大基金進場拉抬,才在收場拉回下跌299點多。

這篇演說,總的來講,是以感性、善意的語言,包裝著台獨或兩國論的主張,並且充滿著內在的矛盾,正是北京台辦聲明中所說的「他的『善意和解』是缺乏誠意的」。台北的中國統一聯盟也發表聲明疑慮這將是「台灣地位未定論借屍還魂,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陳水扁的演說,有關兩岸關係的部分不到一千字,我們有幾點評析。

立足於台灣四百年史

台獨的思想和理論是基於台灣歷史的台獨史觀。他們認為四百年前,台灣人到台灣,就像歐洲人到北美一樣,在尋求建立自己的國家,不幸而有荷蘭、明鄭、滿清、日本、民國等「外來政權」。也就是因為有過這些「外來政權」,所以台灣的民族血源、文化、思想意識也都發展出了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型態,「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這就是台灣四百年史的史觀。

陳水扁演說中所說的「四百年前,台灣因為璀麗的山川風貌被世人稱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這項台灣歷史起源論正是四百年台灣史觀。又,陳水扁說:「台灣因為特殊的歷史與地理緣故,蘊含了最豐美多樣的文化元素。」而言「讓立足台灣的本土文化與華人文化、世界文化自然接軌」(「本土文化」與「華人文化」是兩種文化),並言兩岸「也必為全體人類創造更輝煌的東方文明」。當然陳水扁也沒否認「海峽兩岸人民源自於相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背景」,但那只是台灣人來到台灣之前的「歷史背景」而已。這正是台獨史觀的台灣文化混合論。

殊不知台灣閩南人亦即河洛人,《史記.封禪書》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人的文化即河洛文化,亦即夏文化,夏、商、週三代禮制相因,而至魯,由孔子形成儒家。戰國末期,秦楚相爭,秦統一六國,亦為統一夏文化與楚文化。老子、莊子皆楚人,秦漢後,中國文化即儒家與道家的統合。

台灣閩南人本土文化思想的另一來源,源自閩學源流,朱熹生於福建,長期在福建講學,形成閩學。閩學由鄭成功、陳永華而至台,直到連雅堂、洪棄生皆閩學傳承也。

日據時期,台灣有台灣新文化運動和「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新文學運動,亦皆受五四後祖國大陸新文化運動之影響。

把「共同」命運改成「相同」命運

陳水扁本人,根據福建方面最近的譜系考據,即系「開漳聖王」陳元光第49世孫。陳元光在唐高宗時,隨父鷹揚將軍戍閩,父歿繼任鷹揚將軍,平潮州土匪之亂,請置漳州府,任漳州鎮撫,閩人尊稱「開漳聖王」,台灣各地就有開漳聖王廟。陳元光為河南光州人。台灣閩南人的本土文化又如何與「華人文化」區隔呢?

以台獨史觀為軸心,陳水扁又分裂了近代中國和台灣的悲劇命運,而言「過去一百多年來,中國曾經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留下難以抹滅的歷史傷痕。台灣的命運更加坎坷,曾經先後受到強權的欺凌和殖民政權的統治。如此相同的歷史遭遇,……」

1867年,台灣因美船「羅妹號事件」受到美國的攻擊,難道不是中國被攻擊嗎?1874年,台灣因「牡丹社事件」受到日本的攻擊,難道不是中國被侵略嗎?1884年,「中法戰爭」台灣受到法國的攻擊,難道不是中國被欺凌嗎?1895年,台灣遭受日本殖民統治,難道不是中國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之恥嗎?這那裡只是兩岸有「相同的歷史遭遇」,難道不是兩岸的「共同的歷史遭遇」嗎?阿扁太見外了罷。以「相同」與「共同」一字之別,阿扁以台獨史觀分裂了台灣與祖國大陸的「共同」命運了。

阿扁在演說中重複了過去競選期間說過的「四不」,並加了「二不廢」──「沒有廢除國統綱領和國統會的問題」,但是他的前提條件卻比以前的說詞更嚴,以前是說「中共不對台動武」就「四不」,現在的前提條件變成了「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不對台動武」是指實踐的行動,「無意對台動武」是指中共的主觀「意識」,中共的「意識」又是由誰來判斷呢?選前中共發表對台「白皮書」就提出了對台動武三原則,這究竟是「有意動武」還是「無意動武」呢?「不」與「無意」一詞之別,是否阿扁在為自己擴大了宣佈台獨的空間呢?

一般學者,包括北京台辦的聲明都認定阿扁「在接受一個中國原則這關鍵問題上採取了迴避、模糊的態度」。在演說中,阿扁回應「一個中國原則」只有14個字──「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

「一個中國原則」和「中國和平統一」是兩個相關而不相同的概念。

「一個中國原則」是指根據《開羅宣言》、《菠茨坦公告》,而有1945年10月25日的台灣光復,台灣重歸中國版圖,兩岸成為「一個中國」。後雖因國共內戰兩岸分治,但中國的領土主權仍包括大陸和台灣兩岸,屬兩岸人民共同所有。

「中國和平統一」是指國共內戰造成的兩岸分治狀態(包括憲法、國旗、國號),復歸於統一,即有統一的新憲法、新國旗、新國號。

沒有「迴避」「模糊」「一中原則」

「一個中國」問題在1945年台灣光復時就已經處理完畢,只是在韓戰後,在1951年美國操縱的「舊金山和會」中,美國不接受《開羅宣言》和《菠茨坦公告》,而炮製出一個「台灣地位未定論」,但「舊金山和會」沒有任何中國代表參加,也沒有任何中國代表在《舊金山和約》上簽字,並且當時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外長周恩來,和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的外長葉公超,均發表聲明反對《舊金山和約》的「台灣地位未定論」。

直到1972年《上海公報》,美國才放棄「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立場,回歸《開羅宣言》和《菠茨坦公告》,接受了「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台灣地位未定論」是冷戰期間美國霸權主義破壞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產物,最後,還是只有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才能和北京恢復邦交和結束冷戰。所以,「台灣地位未定論」正是「中國曾經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留下難以抹滅的歷史傷痕」之一。

「一個中國」的問題,其實老早已經「處理」完畢了,沒「處理」完畢的是中國統一的問題,才是需要兩岸未來共同「處理」。阿扁不肯談「中國統一」的問題,至少可以提「兩岸關係」的問題。阿扁把「一個中國」的問題,當成中國統一的問題,要留給兩岸未來共同處理,莫非是搞錯了罷。

如果不是阿扁搞錯了的話,阿扁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回應,其實並沒有「迴避」,也沒有「模糊」。

「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意義很明顯有二點:一、「一個中國」的問題尚未「處理」,兩岸領土主權是否共同屬於中國尚未確定。二、兩岸中國領土主權是否完整,不是現在處理而是「未來」,「未來」又沒時間表。這是「台灣地位未定論」,一點也沒有「迴避」,一點也沒有「模糊」。所以,台辦的聲明不是沒有讀懂阿扁的演說,就是刻意善良的自我欺騙。

此外,再加上阿扁設置的「秉持民主對等的原則」,「對等」是指兩岸,「民主」是指島內,那就是兩岸領土主權是否共同屬於中國要經過台灣人民民主公投,這是把民進黨的台獨公投黨綱走私進來了。

「台灣地位未定論」是台獨的必要條件,公投是台獨正當化、合法化必要的程序。最近美國國會在「藍軍」、「紅軍」的辯論中,「台灣地位未定論」又重新被炒熱起來。在這個時候阿扁重新拋出「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命題──「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而且美國官方大感滿意,應該也不是偶然的。

此外,阿扁還說兩岸應「在既有的基礎之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被認為這是對兩岸關係的善意,於是,台辦的聲明大談92年的兩會口頭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但是,阿扁並未明言「既有的基礎」是什麼。「既有的基礎」可以是兩會的92年共識,又何嘗不可以是99年李登輝的「兩國論」呢。選後,阿扁接受日本媒體訪問,報導了阿扁「不推動兩國論」,扁陣營還特別聲明更正是「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是「不推動兩國論」。台辦大談92年共識,我們希望不要是表錯情才好。

在歷史傷口抹鹽重開冷戰

阿扁在演說中,似乎熱情的歡呼:「如今,冷戰已經結束,該是兩岸拋棄舊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敵意與對立的時候了。我們無須再等待,因為此刻就是兩岸共創和解時代的新契機。」

不知道阿扁知不知道,「台灣地位未定論」正是冷戰時期美國破壞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政策,美國放棄了「台灣地位未定論」,才贏得冷戰的結束。阿扁在冷戰結束之後,又拋出在冷戰時期兩岸人民都反對的「台灣地位未定論」,這不是「拋棄舊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敵意與對立」,而是重新在歷史的傷口上抹鹽,重新開啟了新的冷戰。

還好北京說「聽其言,觀其行」,阿扁的就職演說還只是「言」,真希望他能言行不一,讓我們等待他的「行」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