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解時代」有了「新契機」嗎?

評〈五‧二○就職演說〉中的「兩岸關係」論

黃枝連
(香港浸會大學顧問教授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教授)


陳水扁在「3.18選舉」後期及勝出之後再次對他的原本具有濃厚台獨色彩的大陸政策不斷地進行修改;並且一再宣示他對兩岸和解的承擔,更有上台後可以引進「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論;因此,他的「5.20就職演說」,引起海峽兩岸以及國際社會的興趣與關注。有濃厚的「兩國論」色彩

這篇最新的就職演說,在兩岸關和「一個中國」問題上,最重要的議論,其實是這麼一些段落:

「過去一百多年來,中國曾經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留下難以抹滅的歷史傷痕,台灣的命運更加坎坷,曾經先後受到強權的欺凌和殖民政權的統治,如此相同的歷史遭遇,理應為兩岸人民之間的相互諒解,為共同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的決心,奠下厚實的基礎,然而,因為長期的隔離,使得雙方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以此阻斷了兩岸人民以同理心互相對待的情誼,甚至因為隔離而造成了對立的圍牆……」

針對這個「中國」和「台灣」有不同的近代史的觀點,同日下午,北京中共中央台辦,國務台辦受權《就兩岸關係問題發表聲明》有曰: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榮辱與共,祖國大陸同胞不會忘記,台灣同胞為反抗日本佔領台灣,犧牲了六十多萬人的寶貴生命,1945年以來,我們始終不渝地支持台灣同胞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鬥爭……

「……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用了三千五百萬中華兒女的鮮血和生命,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政府收復台灣、澎湖列島,重新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這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的重大勝利,也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陳水扁所代表的在台灣土生土長的知識分子及其統治精英,有不同於兩岸其他三地人士的歷史觀,還可見之於「就職演說」中的這麼一段話:

「親愛的同胞,四百年前,台灣因為璀麗的山川風貌被世人稱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今天,因為這一塊土地上的人民所締造的歷史新頁,台灣重視展現了『民主之島』的風采,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這裡,顯示出有台獨傾向的歷史觀,是以西方殖民者進入台灣為台灣歷史的開始;他們不去追索漢族移民,或者高山族土人進入台澎地區的開天闢地的意義。因此,陳水扁雖然不像李登輝和呂秀蓮那樣歌頌日本軍國主義的殖民地統治,可是,也不承認兩岸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一體化結構。

顯然地,有人是企圖割斷歷史、扭曲歷史,來證明台灣自古以來就不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所謂台灣人民先後受到「強權的欺凌和殖民政權的統治」,除了指日本之外,難道還包括美帝國主義;但,言下之意,可能是包括了李登輝所謂的「中國人的霸權主義心霸」論。

他們當然也不可能接受北京「兩辦受權聲明」中所堅持的這麼一個立場:「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執行一個中國的立場……」一個曲折的過程

在這樣的歷史觀、世界觀之下,中國、祖國、祖國大陸、中國文化、中華傳統……對陳水扁和他的同儕來說,其實都是很陌生的東西;也許只能這麼說,對它們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他們是需要假以時日去培植的。

這可見之於「演說」中關於文化問題的議論……

「目前在全國各地普遍發展的草根性社區組織,包括對地方歷史、人文、地理、生態的探索和維護,展現了人文台灣由下而上的民間活力,不管是地方文化,都是台灣文化整體的一部份,台灣因為特殊的歷史與地理緣故,蘊含了最豐美多樣的文化元素,但是文化建設無法一蹴而幾,而是要靠一點一滴的文化元素,但是我們必須要敞開心胸,包容尊重,讓多元族群與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感通,讓立足台灣的本土文化與華人文化、世界文化自然接軌,創造『文化台灣,世紀維新』的新格局……」

這裡,清楚地顯示,在他們的世界觀裡,「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固有傳統」、「中華五千年優秀文化」、「我國浩瀚的文化傳統」……這些在1995年《就職演說》中還四處可見的概念、詞彙,在今天的「演說」裡,幾乎是遍尋不獲,在一個意義上,後者找到了「妙不可言」的「兩國論」的歷史與文化的淵源。迴避「一中」原則

這個文化的差異,使他們抗拒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認同;不可能引進「回歸中華、共建中國」的大取向的:

「海峽兩岸人民源自於相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背景,我們相信雙方的領導人一定有足夠的智慧與創意,秉持民主對等的原則,在既有的基礎之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

難怪,北京「兩辦」受權發表的兩岸關係問題「聲明」中,單刀直入地指出,台灣當局新領導人「在接受一個中國原則這個關鍵問題上採取了迴避、模糊的態度……他的『善意和解』是缺乏誠意的……」

其實,《5.20就職演說》的大義,是在宣示:「台灣是一個享有自由民主人權的國家」;就差不像李登輝那樣,明白地用「兩國論」的文字來加以表達,並以此來暗示,中共、大陸在鄧小平和江澤民的領導下,雖然「創造了經濟開放的奇蹟」(注意,不是已經取得「重大成就」的「奇蹟」),卻敵不過台灣;因為,半個世紀以來,它「不僅創造了經濟奇蹟,也締造了民主的政治奇蹟……」

這種「自由與獨裁」、「文明與專制」的競爭,使台灣成為亞洲民主的「新典範」,「也為全世界第三波的民主潮流增添了一個感人的例證」,而令人注意的是,台灣今後的「實質外交」和「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擴大台灣在國際的生存空間」,將會以自由民主人權--特別是人權--來開展對中國的鬥爭、競爭呢。5.20後的危機和契機

有一點可能是很重要的:台灣的政治生態和兩岸關係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一方面,台灣的新領導、新政府必須加緊對中共、中國、大陸、中華的認識;另一方面,北京也必須對境內外、國內外的新局勢,出之新概念、新思維的。

其實,雙方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出發點,來開發兩岸關係的:

--自由民主人權,不是兩岸紛爭、競爭、鬥爭的焦點;因此,大陸完全可以讚賞台灣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並且也可以在這些方面和台灣建立對話,就像同西方國家、西方人士進行的活動那樣,相應地,台灣統治精英不可能以自由民主人權來迴避「一個中國」以及轉移兩岸關係紛爭的焦點的;

--兩岸的統治精英也有一個互相接近、互相認識、互相接受的鬥爭、競爭、合作的艱鉅過程;在陳水扁提出的「五不」基礎上,這個過程必須及早引進;

--台灣新政府既是從選舉中產生,它有為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謀福利(特別避免戰爭)的義務;而北京方面既以十二億加兩千三百萬的中國人的利益為念,追求和平與發展也就是重要的國策。因此,在島上台獨份子不引進外力來推動其極端主義政策的情況下,進行政治對話,是有利於「一個中國」原則的開發;而兩岸直接「三通」和各層面人士的密切往來,更是可以在「非政治化」、「非意識型態化」的狀態、情境裡來推動其事的。

由此可見,兩岸關係雖然危機重重,但,還是出現了和平與發展的契機。◆